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刘春雄新营销 https://www.cmmo.cn/?8705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歪批三国系列之一三顾茅庐:刘备孔明策划的一出好戏

已有 271862 次阅读2006-8-1 10:00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好多人都愿意拿“三国”说事, 因为读三国而知谋略,三国中尔虞我诈、智谋其上的事,从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的战略决战,到一个个为人津津乐道的人物,这些都给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
歪批三国, 其实唐朝早已有之。李商隐《骄儿诗》中:或谑张飞胡, 或笑邓艾吃。说张飞脸黑长得像昆仑奴, 邓艾说话磕巴, 足见三国故事之普及。
近年出版的《水煮三国》、《商业三国》等书中曹操、刘备、孙权都成了CEO, 各个国家成了集团公司,掀起了新一轮歪批三国的热潮。今天的歪批,更多的是商业思想嫁接传统名著,以现代商业思想来重新解读历史故事,带给人们更为贴近现代商战需要的思想。
刘春雄先生的歪批三国系列,成文于数年前,但一直未发表,只在朋友间传阅。一次,编辑部要寻找文风活泼的文章,有人推荐,我们便得到了这组系列文章,发现其论人议事的新视点、迥异于常人的诠释,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新意,更有深刻。现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
“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后人刻意模仿者不计其数,但得其神韵并成功者凤毛麟角。关键原因在于只学“三顾茅庐”之形,而没有领悟其真谛。本人琢磨三国多年,发挥无限想象力,得出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三顾茅庐”是刘备和诸葛亮二人心有灵犀,共同导演并主演的一出精彩的戏。这出戏不仅蒙住了两位配角兼陪衬“关张”,而且蒙住世人至今。一般人谈到这出戏时,立意点都在刘备“爱才”、“礼贤下士”等方面,这更是连门都没摸着。刘备真的爱才吗?想一想庞统后来的遭遇就知道了。
“三顾茅庐”这出戏不是一个巧合,而是刘备和诸葛亮巧妙策划的必然结果。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可以从当时的局面讲起。
  
刘备非诸葛亮不请
  
对刘备阵营来说,请诸葛亮相助是当时几乎唯一的选择。在三顾茅庐之前,刘备的武将已基本齐备,而文臣很缺。而当时中国的仁人志士,长江以北基本被曹操收编,江南的基本上被孙权网罗,剩下的只有荆襄(荆州和襄樊)一带的文人。当时荆襄一带有一大批逃难到此的文人,如庞统、司马德超、徐庶等。当时中原大乱,荆襄一带是相对安全的区域,诸葛一族也是流亡到那里的。这些文人在交往中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的群体。刘备要成就霸业,不请这帮文人则无人可请。这帮文人的领袖是谁?是诸葛亮。请到了诸葛亮就等于请到了荆襄一带的众多文人与之为谋。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蜀国的管理班底基本上是以荆襄文人为主组建的。
刘备非诸葛亮不请的另一个原因,主要是诸葛亮不是一般的文人,诸葛亮在隆中躬耕之时,常自比为“管仲”。刘备需要的正是“管仲”这种角色的人物,也就是同时具备“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的角色,而不是一般的文臣。当时曹操阵营中,曹操本人既是战略家,又是智谋家,还是军事指挥家;孙权阵营中,周瑜也具备这种能力。刘备阵营最缺乏的恰恰就是诸葛亮这样的人物。
对荆襄文人们来说,他们除了加盟刘备以外,很难与其他军事集团融合。他们既难以加入曹操体系,也难以加入孙权体系。原因有二:第一,荆襄处于中原附近的边缘,在心态上与当时以首都洛阳为代表的北方文人不同,很难与他们合流(如徐庶进入曹操的智囊班子后,终身不设一谋);第二,荆襄的文人学风比较开放,这批人不去管儒家经典,有自由追求学问的特点,也与东吴的文人有所区别。如诸葛亮舌战群儒,对方问他修何典时,他就说诸子百家无所不修。因此,荆襄一带的文人要想有所作为,只有选择刘备。从《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到,在诸葛亮出山前,这批人已多次对刘备进行试探。“三顾茅庐”这出戏是在司马徽、徐庶等人多次传递信息、试探后的必然结果。诸葛亮也只是被推到前台的一名主角。
对诸葛亮本人来说,他要出山并有所作为,也只有选择刘备。理论上说,他可以选择曹操和孙权,但在曹操和孙权的体系中,他能取得像刘备体系中这样独一无二的地位吗?曹操的谋士成群,而曹操本人就是一个杰出的智谋家和军事指挥家,他不可能取得军事上的指挥权,充其量只是多了一个更能干的谋士而已;加盟孙权体系的结局只可能像他的哥哥诸葛谨一样。诸葛亮应该非常清楚,加盟曹操和孙权,充其量也就是“锦上添花”而已,无之亦可;加盟刘备则是“雪中送炭”,缺之不可。诸葛亮在刘备阵营混到了“托孤”的地位,在曹操、孙权阵营中可能吗?
由于徐庶和司马徽的试探和牵线搭桥,刘备和诸葛亮可以说是双方均“心仪已久”。一个早就想请,一个早就想出山。为什么不一拍即合,两个系统立即开展合作,反而要设计出“三顾茅庐”这场戏呢?这也是迫于当时的局势需要。当时刘备急于让诸葛亮进入自己的体系,以应付当时危在旦夕的局面;但又害怕新加盟的文人体系与原来的军事体系不相融,特别是张飞、关羽、赵云等不听诸葛亮的调遣,造成内乱。
因此,在这场精心导演的戏中,刘备三顾茅庐,除了将诸葛亮请出山外,还必须同时达到以下目的:第一,向世人昭示刘备求贤若渴的决心,以便让更多的贤者加盟;第二,诸葛亮一出山,就必须从心理上征服刘备集团原有的将领,以便迅速接管军事指挥权,应付日益严重的不利局面。
  
为何不是一顾或二顾
  
这出戏最精彩之处,就在于恰好设计出“三顾”,而不是一顾或二顾。现在想想,也只有“三顾”才能达成刘备和诸葛亮所要达成的全部目标。
对诸葛亮来说,以一布衣之人,又无战功,要想出山后立即获得刘备阵营的全面军事指挥权,肯定会受到文臣武将们的抵制。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出山前就镇住刘备的将领们。显然,一顾或二顾不能达到该目的。如果轻易就请出来了,关张之流就该想:这么急切地想出山,也就是平常之辈了;如果一次请不出来、二次请不出来,关张之流就该想了:大哥这么敬重的人,可能有点真本事。因此,“三顾”之举一出,诸将们起码应该口服了,否则就是不给刘备面子。如何让诸将们心服呢?要靠《隆中对》。三顾之时,诸葛亮拿出《隆中对》,以关羽之智商,起码应该心服了。但如果三顾还请不出来,就不合适了,诸葛亮必须考虑到刘备是否还会请第四次。
从刘备来说,如果只有一顾、二顾,不足以向世人昭示刘备求贤若渴的决心。其实,刘备三顾茅庐,就等于向全中国的有识之士发出加盟的邀请书。如果超过了三顾,就显得刘备很没面子,人们会说:刘备完了,连诸葛亮都请不出来。
可见,“三顾茅庐”之“三”,是双方共同把握的一个度。这个度的巧妙之处在于:过则溢之,缺则不足。
  
除了主角,还有配角和观众
  
一出好戏仅有主角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配角。关张是主要的配角,他们俩的共同作用,是向世人(包括诸葛亮)显示桃园三结义后三人的共同力量。但他们的具体作用还有区别,张飞主要起反衬作用。戏要出彩,必须有反衬。配角通常反衬得主角更高大。以刘备之智商,不可能不知道张飞脾气粗暴,耐不得性子,一般的文人受不了他那火爆脾气。为什么三次都带着他去呢?关键就是为了起反衬作用。张飞的无礼和粗俗更显刘备的礼贤下士,以及爱才的决心。关羽的作用则在于诸葛亮展示《隆中对》时,让诸葛亮从心理上征服他,以便关羽接受诸葛亮军事上的指挥。
既然是演戏,还必须有观众。关张既是配角也是观众,其他的观众还有书童、村夫、四贤人等。观众的作用就是负责使这出戏传为“美谈”,通过观众的口碑效应,通过观众讲故事把“三顾”之举逐步放大,以便诸葛亮一出山即得到很好的广告效应。我们今天之所以津津乐道地谈论这件事,不正是这些“观众”的作用发生效果的证明吗?
  
《隆中对》透露的信息
  
本人之所以斗胆敢说“三顾茅庐”是刘备和诸葛亮二人共同导演的一出戏,主要“证据”是《隆中对》。仔细琢磨《隆中对》,并结合当时的形势进行联想,可以发现《隆中对》透露出很多信息。第一个信息,表明诸葛亮是“入世”的态度,而不是“出世”的态度,表明诸葛亮不满足于做一个文人墨客,而是要选择时机加入某一政治或军事集团,并有所作为。所以,“三顾”之举绝不是刘备一厢情愿,诸葛亮出山也不是被刘备“三顾”的诚意所感动。第二个信息,表明诸葛亮已把自己当作刘备体系的一员,一直站在刘备的立场考虑问题。甚至可以说,《隆中对》中的三足鼎立之说,是诸葛亮在考虑自己加盟刘备之后的结局。因为在诸葛亮出山之时,刘备的力量之小,根本不足以与曹操、孙权相提并论,当时的局面根本谈不上三足鼎立。第三个信息,表明诸葛亮早已考虑出山。《隆中对》这篇恢弘巨作不可能是一篇急就章,应该在刘备三顾之前早已拟就。人们甚至有理由猜测,《隆中对》是荆襄一带众多文人们多年集体讨论的结晶。因此,《隆中对》告诉我们:诸葛亮早已是“身在隆中,心在汉”,“三顾”之举纯属演给旁人看的戏。
三顾茅庐,一出好戏。好就好在至今人们不觉得它是一场戏。
下期预告:《最有现代意识者当属刘备》

(编辑:赵力文 livermail@126.com)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21 22:44 , Processed in 0.02975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