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刘春雄新营销 https://www.cmmo.cn/?8705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为销售日记正名

热度 2已有 255911 次阅读2005-11-1 10:00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观 点 争 鸣 1
大多数业务员对销售日记的愤怒可能在于:我明明做的是假日记,管理者们却视而不见,这样的日记要它何用?——作者题记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于20世纪初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这是让劳资双方受益的理论。但是,让泰勒失望的是,科学管理的理论遭到劳资双方的共同反对。
工人反对科学管理,是因为工人认为按照这套理论,自己就得多干活;资本家反对则是因为按照这套理论,当工人劳动效率提高时,资方要多支付工资。最后,各方的争论惊动了美国国会,国会专门为此举行听证会。泰勒在国会作证时的辩护发言,再次成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文献。
销售日记作为一种管理工具,重要性固然不能与科学管理原理相比,但是,它们的遭遇太相似了。

销售日记启蒙

我对销售日记的认知缘于10年前结识的一名优秀业务员。在一次培训结束后,一名刚入道的业务员拿出他的日记本给我看,日记上记录了他的工作和想法。看完后我的感受是:这名业务员前途无量!因为这本日记就是他的职业人生积累,他的观点、想法、感受、经验、教训全部记录在日记上。我当时强烈的感觉就是:怪不得像雷锋这样的英雄人物都有记日记的好习惯。为什么不能全面推广这名业务员的工作方式呢?为什么不能把个人日记变成企业日记呢?现在,那名业务员已经是一家大型企业的高管。
10年前,我还看过一篇来自美国的报道,讲述美国老板如何运用卫星定位系统管理送货司机,连司机堵车花费多少时间都算得一清二楚,想偷懒几乎是不可能的。那已经不是管到每一天,而是管到每时每分。当时就感叹:怪不得美国人的效率那么高!
如果上述两件事只是感悟的话,ISO9000对我的影响则是更系统的。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质量保证体系,其核心是三句话:该说的要说到,说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见到。
什么是“做到的要见到”?答案是: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更通俗的表达应该是“只要没有记录,做了等于白做”。有人把这句话称之为“纸上作业”。
国际标准化组织为什么要制定一个“做了白做”的标准,而且全球适用,一定有它深刻的道理。ISO9000应用于营销管理,具体表现形式就是销售日记。它只不过是把做到的事情记录下来而已。
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通行于世界的一种管理方式,到了中国就成为“不信任”的代名词了呢?

被误解的销售日记

销售日记蒙受的最大冤屈,是很多人把它当作“防止业务员偷懒”的监督工具。在崇尚信任的人文氛围中,销售日记于是被贴上了原罪的标签。对于那些以平常心对待销售日记的企业而言,业务员记销售日记就如同企业每花一笔钱都要记账一样简单,总不能说“只要没有乱花钱,记不记账无所谓”吧。如同企业要进行财务分析一样,营销管理者也要通过分析销售日记,把握营销最前沿的信息,并为营销决策提供依据。
一些企业曾经面临这样的尴尬:一个业务员离职后,新业务员接手后对市场状况一无所知,即使老业务员很敬业地进行交接也是如此。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因为有关市场的信息都装在业务员脑子里。如果销售日记做得好,有了基础信息,即使不做交接,只要销售日记如实反映业务员的日常工作状况,交接工作也会很顺利。
更多的企业面临这样的问题:只要市场没做好,业务员通常会总结出四大原因:第一,产品质量有问题;第二,价格太高;第三,广告费太少;第四,促销政策没有对手大。除非管理者们亲自下市场做调研,否则很难反驳业务员的诘难。因为管理者们没有掌握最基础的市场信息,不知道到底是业务员没有做好,还是总部确实有问题。
业务员有时也觉得非常苦恼:自己非常用功,已经尽心尽力了,为什么市场做不好呢?很多情况下,不是业务员不努力,而是方法不对。但是,业务员很难发现自身的问题。如果营销管理人员仔细分析业务员的销售日记,就很容易发现业务员的真正困惑,并在最关键的时候提供帮助。
销售日记是营销管理的基础工作,就像“记台账”是生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凭证”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一样简单,没有必要为销售日记赋予太多沉重的道德标签。当然,在销售日记面前,那些曾经有偷懒习惯的人可能无法藏身,这可能是销售日记的一项辅助功能。
销售日记的另一项辅助功能,就是为业务员自我反省提供了一个制度保证。一部销售日记,就是业务员的成长史,业务员的经验、教训、感悟、体会都浓缩在一部销售日记上。很多英雄人物都有记日记的好习惯,不知道其中是否有必然?

为什么需要销售日记

任何管理都有前提条件。就像“乱世用重典”一样,“乱世”就是“用重典”的前提。在确定是否需要销售日记前,我们需要对业务员的状态做一个总体判断。
每个企业都希望业务员“人才济济”,或者认为优秀企业的业务员一定是“高手如云”。这只是不切实际的期望,不可能是现实。
如果一个“高手”成为业务员,业绩突出,下一步怎么办?如果他有管理能力,上级可能会提拔他;如果“高手”长期得不到提拔,竞争对手就会挖墙脚,“高手”就会跳槽。
如果上述推论成立,就说明“高手”在普通的业务员岗位上留不住,留住也只是暂时的。这不是推论,而是基本现实。
美国管理学者劳伦斯·彼得提出的著名的“彼得原理”可以为上述推论佐证。“彼得原理”又称作“向上爬”原理,彼得在对组织人员晋升现象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员工总是倾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我们不能枉下结论说业务员总体是不称职的,但却能够判断业务员整体只是“平凡的人”。但是,我们却期望“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如何做到这一点?不是靠业务员自身的能力,而是靠企业的“组织能力”。也就是说,企业一定要随时为业务员开发市场提供能力支持。
一般来说,业务员很擅长要求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很少要求提供“能力支持”。谁愿意承认自己“能力不足”?“不对称评价原理”告诉我们:员工对所服务企业的评价通常低于社会评价,而对自身的评价通常高于社会评价。
如果管理者仔细阅读销售日记,就很容易发现一线业务员何时需要“组织支持”,以及需要什么样的“组织支持”。我们说优秀企业并非人才济济,正是因为有“组织支持”,才能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比如,我们在检查一名业务员的销售日记时发现,她2005年5月20日的工作是“在乡镇铺货”。精明的管理者可能就会发现,该天是该乡镇“赶集”的日子,而“赶集”是推广产品的绝佳时机。业务员应该“上午做推广,下午铺货”。如果没有销售日记,如何发现业务员不合理的工作安排?
销售日记的首要职能是支持业务员,而不是监督业务员,这可能是连管理者们也没有想到的。
“不信任”可能是销售日记留给业务员的阴影。其实,法律和制度本来就是基于不信任的前提。如果人人都是活雷锋,管理就相对简单了。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信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证明的。农业社会可以建立基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管理体系,商业社会则需要“用人要疑,疑人可用”的管理体系。那些值得信任的业务员应该这样理解:这套措施不是针对我的,它正好证明我是值得信任的。对那些打着“不信任”的旗帜反对的违规者,管理者应该亮出明确的态度:你应该通过销售日记证明自己确实值得信任。
我有过业务员的经历,也有过管理业务员的经历,现在也经常与业务员打交道。我认为,营销是个大染缸,现在的业务员确实需要用行动证明自己值得信任。
即使业务员都像雷锋一样敬业,或者像“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一样值得信赖,销售日记是否就不需要了呢?营销管理者需要了解一线信息,而销售日记恰恰提供了最原始的信息。这也是管理者所需要的。
管理的前提是信息,销售日记恰恰提供了管理所需要的信息。通过阅读销售日记,也许可以发现业务员“虽然很忙,但忙而无效”,此时就应该提醒业务员做“对销量增长最有效的工作”;通过解剖销售日记,也许可以发现业务员“在跑市场,而不是做基础市场”,此时就应该批示业务员调整工作重心;通过分析销售日记,也许发现“因为促销,经销商透支销量,积在仓库成为存销量”,此时就应该批示业务员“把促销变促通”。
没有销售日记,管理者也许也能够发现问题;有了销售日记提供的系统信息,管理者们才能系统发现问题。
在一家食品企业的销售会议上,我们在分析一个销售工作做得好的业务员的销售日记时,发现业务员的工作很有规律,基本上是“早晨赶早市,晚上赶晚市,其他时间铺货”。分析发现,“赶早市”和“赶晚市”属于终端直销,能够拉动消费需求;“铺货”属于渠道推动工作。正因为“推销”与“拉销”的有效结合,全程营销做得好,市场才活跃,销量才稳步上升。正是这名业务员的销售日记,让那些天天吵着让公司“做广告拉动销售,做促销推动销售”的业务员心服口服。
有些业务员抱怨填写的报表太多,或许真的有些报表是不必要的,但是,大多数报表反映了管理者的需要。也许业务员有一天被提拔了,才真正体会到管理者为什么要这样做。
正像雷锋日记记载了雷锋的成长历程一样,销售日记也是业务员反思和积累的平台。若干年后,再翻阅过去的销售日记,你可能会感慨万千。一名业务员曾经向笔者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只要企业严格执行这套措施,业务员想不成功都很难。

失望的销售日记

尽管我是销售日记狂热的鼓吹者和实践者,但我对销售日记的现状极其失望。我失望之处不在于业务员的反对或抵制,而在于管理者们不把它当回事儿。目前,销售日记基本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问题不在业务员而在管理者。
业务员辛辛苦苦记录的销售日记,有多少管理人员认真看过、分析过?大多数日记一收回,就被锁进档案柜。销售日记本来是管理者的工具,可惜管理者们没有用好。
一次,我参加某企业的销售会议。在会上,我拿着区域主管的销售日记开始解剖。根据公司要求,业务员每到一处,第一件事是“盘库”。区域主管的销售日记也确实是这样记录的。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通过盘库,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我问道。
“没有现场盘库,只看了一下经销商的报表。”区域主管回答。
“通过看报表,你看出了什么?”我再次追问。
区域主管无语。看得出来,销售日记上记录的盘库是假的。业务员敷衍了事地填销售日记,管理者连敷衍着看一下都做不到。管理者们对销售日记不闻不问,业务员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大多数业务员对销售日记的愤怒在于:我明明做的是假日记,管理者们却视而不见,这样的日记要它何用?
翻开个销售日记,很容易发现这样的问题:从笔迹看,月底突击记日记的现象很严重,这是“多日一记”现象;从内容看,记假日记或一天的工作当作几天记很常见,这是“一日多记”现象。
我在做管理时,一定会像老师批解学生作业一样用红笔“批解”部下的工作日记,通过日记与部下交流,一段时间以后,部下的水平均有较大提高,这种提高是日积月累的。

超越销售日记

基于对管理者的失望,我现在已经不主张强制性记销售日记了,但我一贯坚持的“管到每个人每天每个时段的每一件事”的管理理念并没有变,因为我找到了比销售日记更有效的管理方法。
我把业务员分为两类:一类是集中管理的销售团队;另一类是“跑单帮”的业务员。对这两类业务员我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对集中管理的业务员,采取“早请示,晚汇报”的管理方式,每个人每天的每一件事自然了如指掌。即使业务员犯错误,也只犯一天的错误;即使业务员偷懒,也只偷一天的懒。对这种团队运作的业务员,销售日记的信息传递功能已经基本消失,仅仅成为积累个人经历的工具。我一般不再强制要求记销售日记,但仍然鼓励业务员自愿做日记,差别在于:销售日记是工作日记,普通日记是私人日记。
对“跑单帮”的业务员,要求业务员必须在当日工作结束后,将当日每个时段所做的工作通过电话汇报到公司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将信息汇总传递给该业务员的所有管理者。这样,业务员的工作状态就成为所有管理者都了解的公共信息。同时,要求管理者必须对业务员每天所做的工作做出如下判断:该业务员所做的工作是否对销量增长有贡献?因为业务员的工作只有产生增量才是最有价值的。
以一名“跑单帮”业务员的工作为例,该业务员某天的工作记录是:8:00~10:00,帮经销商捆绑促销品;10:00~13:00送货;14:00~19:00,清理退库商品。
这名业务员本来以为当天的工作很辛苦,但是经过管理者分析,他的工作有很大的问题:第一,捆绑促销品不应该占用上午最佳时间,可以放在晚上做;第二,清理退库商品也不应该放在下午做,同样可以放在晚上做。所以,这一天真正有效工作时间只有10:00~13:00这3个小时。管理者发现业务员的问题后,第二天就可以批示业务员改正。
销售日记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它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该工具保证业务员“做正确的事”,并且“把事做正确”。如果能够找到达成上述目的的方法,销售日记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找不到更好的办法,那我们就只有这样说:销售日记也许并不完美,但在没有更有效的替代方法之前,我们不得不痛苦地坚持下去。
如果因为销售日记不完美而把它废掉,就如同倒洗澡水时把婴儿一起倒掉一样愚蠢。


路过

鸡蛋

鲜花
2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匡大宝 2010-7-13 14:17
精彩!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 13:17 , Processed in 0.0312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