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杨竣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8660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我国苹果产业科技需求与发展对策

已有 34047 次阅读2009-8-16 09:33 |个人分类:产业状况|系统分类:公关传播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2005年我国苹果栽培面积189hm2,产量2401t,分别占世界苹果总面积的2/5和总产量的1/3。我国共有25个省(自治区、市)生产苹果,其中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是农业部确定的苹果生产优势区域,这2个产区苹果栽培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4%34%,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9%31%。但是,我国苹果产业发展中存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少、品种结构不合理、果品质量较差、产后技术研究滞后、果农组织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强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并从政策、制度等方面给予扶持,保证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
、种质资源研究
    世界约有苹果属植物
35种,中国现有苹果植物约23种,全国29个省(自治区、市)有分布。目前我国已收集苹果种质资源1000余份,通过研究筛选出一批有特殊价值的基因,如抗缺铁、柱形、抗病等。但是在野生资源研究、资源抗性评价、重要经济性幢功能基因高效挖掘技术、核心种质库构建等方面尚需开展进一步的工作。①完成我国西北、东北等地野生苹果资源及其近缘植物的调查,绘制出我国野生苹果资源分布图,并建立野生苹果种质圃。②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野生苹果资源研究,挖掘抗病虫、抗逆等优异基因,为转基因育种提供功能基因材料;开展苹果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高效挖掘技术研究;开展核心种质研究,构建核心种质库;构建与苹果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cDNA
文库及差尖文库。③筛选适宜加工、具有保健或高营养价值的种质资源,提高生产和加工利用。
    2
、遗传育种研究
    目前,世界苹果品种的更新换代加快,传统主栽品种的比率逐年下降
[1]。一般认为,新品种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价格优势,其价格高于常规品种25%~160%,并且一般可持续10~15[2]。世界上苹果先进生产国家大都十分重视优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等是育种工作卓有成效的国家。目前,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处于领先地位[1]

   
苹果育种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其商业化经营色彩越来越重。另外,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今后新品种的生产、使用都必须付出相当大的费用。因此,为了我国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源头上提高竞争能力,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性苹果品种显得尤为重要。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揭示苹果重要经济性状形成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重要经济性状及其主要构成因素的遗传规律。②开展缩短童期基础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缩短童期技术的开发、集成和配套。③开展苹果转基因利用以及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开展抗病、抗逆、品质改良等目标性状的定向改良。④培育优质、多抗、熟期不同、可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苹果新品种;培育高产、抗性强、易管理的加工专用品种;培育高维生素、低糖等面向特定消费群体的特殊品种。⑤培育适于不同地域和气候条件的优良
木品种。
    
3
、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苹果市场的竞争主要是果品质量的竞争。我国苹果的质量差距主要表现在果品不整齐、品种特性不标准、贮藏性能不一致
[3]。另外,鲜果的商品化处理程度和质量安全地制约了果品的市场竞争力。欧洲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水果生产综合管理技术体系(IFP),目前欧洲和新西兰已经形成30多个IFP生产合作组织。1999年意大利、法国、德国采用IFP生产制度生产的苹果已占苹果栽培面积的86%,采后获得IFP证书的苹果栽培面积已经超过72%[1]。因此,为推行以果品质量为主的苹果标准化、安全化生产,实现苹果生产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在栽培技术领域应开展以下方面的研究:①研究苹果矮化密植栽培关键技术,包括适宜钻木、合理钻穗组合、整形修剪等,提出矮化密植栽培配套技术体系;②研究现有的果园的树体改造技术、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品质调控技术等,提出适宜苹果生产区的低成本、高效生产配套体系;③开展IFPGAP
(良好农业规范)、有机栽培等栽培新模式研究;④研究苹果连作障碍的综合控制与果园的土壤功能修复技术,为果园更新改造提供技术支撑;⑤研究苹果主要病虫害监测预警和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改善果园生态环境质量。
    4
、果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研究
    苹果的优质、安全是当今世界苹果生产和消费的总趋势。我国苹果标准体系建立、检测技术研究、标准的应用等方面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如我国农药残留标准与苹果贸易结合非常松散,标准的制定多从生产和安全的角度出发,较少考虑国际贸易的需要。另外,在涉及的苹果农药残留标准中,有
15.7%的农药没有残留检测方法标准。农药残留标准设计农药品种也与发达国家
差别较大。因此,为保证果品安全,促进果品贸易,应着重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①开展国内外相关苹果标准研究,建立和完善我国苹果质量标准体系;②研究不同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为检测工作奠定基础;③加大相关标准的宣传和实施粒度,真正实现标准化生产。
    5、
采后商品化处理与贮藏保鲜、加工技术研究
    采后处理技术对实现苹果产业的增殖十分重要,发达国家把农业的采后产业放在首要位置,如美国农业总投入的
70%用于采后。我国在采后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上处于落后地位,如我国水果的采后损失率在30%
左右。在苹果的采收时期、分级标准、包装规格、运输、加工等个领域我国均有待于开展进一步的工作:①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安全、高效、节能贮藏与气调保鲜技术体系;②建立实用、底成本的苹果物流“冷链”体系;③研究苹果采后抗衰老抑制剂和新型保鲜材料;④建立果品采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贮藏病害诊断与预警系统;⑤开发苹果裹酒、果醋等多样化产品与加工技术;⑥研究苹果加工副产品(果渣、果籽等)综合利用技术。
     6
、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加强个方面协作
    6.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优势区域规划的落实
   
应根据国家制定的“苹果优势区域规划”,在资金、项目、市场、政策、人才建设等方面对已经确定的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2
个苹果产区进行扶持,加快优质果品产业带的开发和建设。同时,根据苹果生产现状和国际市场发展动态制定有针对性和有预见性的发展战略,在数量、品种、规格、标准等多方面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6.2  
以制度创新为苹果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国现有苹果生产模式和流通体系远不能满足苹果商业化生产的需要,因此,必须探索符合市场规律和有中国特色的苹果生产和流通制度。在目前我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条件下,果农协会或果业生产合作社是政府联系农户与企业、农户联系市场与生产的桥梁,可以实现生产管理、生产技术、果品标准的统一,生产出质量优良、符合市场需要、规模化、标准化和商品化的果品,提高生产者在产业中的谈判力,保护生产者的权益。在流通体系的饿建设中,应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重点扶持一批苹果龙头企业,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以发达的国内外贸易带动苹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6.3    
加强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之间的饿协作与攻关
   
以国家重点果树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为主要研究创新基地,整和科技力量及资源,建立健全苹果产业科研发体系;围绕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强产业科技的集成配套;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对涉及整个
产业的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为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6.4  
加强科研单位与生产基地、企业之间的协作与配合
   
科研单位与生产基地的合作可以准确、迅速地掌握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开展相关研究,保证技术研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与相  关企业的协作可以把握市场需求、发展趋势和动向,从而保证科研工作的高起点、前瞻性,并且与国际接轨。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王云682 2009-8-16 14:24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3 01:20 , Processed in 0.02836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