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杨竣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8660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三门峡市苹果产业发展现状与战略研究

已有 162528 次阅读2009-8-16 09:32 |个人分类:产业状况|系统分类:市场评论

饱蘸着先贤、前辈的希望与期待,蕴涵着几代人的呕心和沥血,今天,三门峡苹果走过了厚重的80多年。80多年中特别是后20年的运筹帷幄和栉风沐雨,成就了一个全国著名的百万亩级的大产业。一只苹果能够托举起一个区域经济,一条思路能奠定一个产业辉煌。聆听着"再干一个20年"民族复兴的嘹亮号角,承载着中原崛起第一梯队的沉甸甸的期望,三门峡苹果迫切需要大视野、大胸襟、大思路、大举措地再绘蓝图。作为一个见证、参与这个产业发展18年的园艺人,在此愿抛砖引玉。
    一、我市苹果产业基本现状
   (一)最适宜区优势生产基地规模居于全国先进行列
2003年国家《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公布,灵宝、陕县均名列全国27个苹果最适宜区县和55个国家级苹果出口基地县范围。按照《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在苹果生产最适宜区中,平均每个县栽培面积为26.9万亩,我市各县平均在40万亩,是全国水平的1.5倍,这个数字充分说明即使在全国最好的苹果生产区域中,我们的产业规模也是占有很大优势的,"全国最适宜区中的优势规模"是以灵宝、陕县为代表的三门峡苹果在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定位。
   (二)稳固占据全市最大的农业支柱地位
自1923年苹果引进我市以来,尤其是经过1986年区划调整以后的快速膨胀,以苹果为主的果品产业逐渐成长为全市乃至全省的一个亮点,三门峡苹果先后获得全国各种奖杯数十个。全市现有苹果116万亩,2003年总产量7.74亿公斤,近年来,苹果种植面积、产量稳定在水果总量的84%以上,产值所占比例则更高,以苹果为主的水果产值2003年达8.68亿元,比2002年7.63亿元增长13.8%,在同期农业总产值增长中的贡献率为18.3%,考虑到三门峡市属于全国苹果最适宜区而苹果统计数字中的单价全省统一的现实,苹果的实际产值应该更高,在农业总产值增长中的贡献事实上更大。目前全市常年从事果品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有50万人,主要靠果品收入支撑家庭经济的农村人口达100万人,生产的发展也带动了果品加工、贮藏、包装、运销等相关产业的兴旺,苹果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市农村经济中最大的支柱产业。
   (三)产业配套体系较为健全
经过20年的稳步增长,苹果产业围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果业基础设施、物资供应体系、技术体系、市场体系和信息体系获得了充足的发展,拉动了果品加工、贮藏、包装、运输、销售、餐饮、住宿、信息服务等第二、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消化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引导了劳动力的合理分工,成为支撑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四)加工规模和水平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我市果品加工体系发展良好,2003年,全市果品加工企业消化果品3亿公斤。湖滨果汁、灵宝阿姆斯两个果品加工企业浓缩果汁年加工能力达16.3万吨,产品远销美国和西欧国际市场,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占据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的一半左右,其中湖滨果汁技术设施综合排名世界第三,浓缩果汁生产能力跃居全国第二位,作为河南省农业龙头50强企业,今年年初已获准在新加坡上市,其果汁2003年荣获"河南省名牌产品"、 "河南省食品工业第一品牌"等称号。
   (五)产业升级基础扎实
近年来,全市通过品种改良、树形改造、果实套袋、标准化管理等措施,果品质量获得了显著提升,果树工作开始全面迈入历史性发展新阶段。1996年"卖果难"以来,经过连续8年卓有成效的努力,全市改良杂劣苹果品种44.65万亩,把苹果良种率从59%提高到90%以上,有2/3的果园树形郁闭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果实套袋数量连年实现新突破,苹果标准化管理工作迈上正轨,灵宝苹果顺利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和"河南省名牌产品","优质果品信息网(www.fruits.ha.cn)"开通并成长为全国农业网站知名品牌,全市果业发展整体实现了质的飞跃,具备跳跃式发展潜力。
   (六)存在的问题需要慎重研究和对待
从入世后我国果品产销实际来看,与先进水平的差距依然很大。主要表现在:一是标准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偏低,整体上仍未能摆脱传统作坊式的千家万户的分散型小生产,树形管理任务依然艰巨,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藏、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较低,全市目前仍然没有气调贮藏;二是果品总体质量水平仍然不高,优质果率不足总产量的40%,高档果率达不到1%,而且商品性状较差;三是技术创新、组织创新能力不强,良种选、育、引和区域适应性试验工作相对滞后,品种更新速度缓慢,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营销手段。四是投入严重不足,包括人才配备、宣传促销、品牌建设、基础设施等,支柱产业未能支柱对待,甚至出现"口号产业、口号支柱"现象。五是忧患意识不强,一些政府领导和干部群众,沉溺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已有的成绩,看不到果业发展存在的隐忧,对国内外市场竞争以及全国苹果主产区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挑战严重认识不足。
    二、三门峡苹果产业市场竞争力战略分析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任何一个产业、行业或者企业都有一个从成长到衰亡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成长期、收获期、夕阳期。成长期的主要特点是新产品多、市场成长快,产业战略措施重点应该是增加销售额,迅速膨胀知名度;收获期的主要特点是市场增长缓慢或停止,战略措施应该是增加盈利、降低成本;夕阳期的主要特点是市场需求停滞或下滑,战略重点措施应该是维持利润或撤除部分产品生产。显然,果品作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自然资源依赖性强的一个产业,作为一个将来可以富含几乎任何珍贵营养元素的具有无限功能的口感甚佳的食品,目前还是个"朝阳产业",而且只要能把握得当、创新不断,百年以后也不见得必然从现在的成长期过渡到收获期。
产业的生命周期定位以后,我们再来定位自我。三门峡苹果产业在全国范围的竞争对手主要来自陕西省和山东省,而我国苹果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新西兰、日本等。针对面临的市场竞争状况,下面将通过SWOT组合分析方法,即"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法,争取对三门峡的苹果产业能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评估。
   (一)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按照《苹果学》和国家农业部《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中的指标要求,三门峡市的年均温、年降雨量、1月中旬均温、年极端最低温等7项苹果生态适宜指标全部符合最佳要求,而同时列入全国两大苹果优势区域的渤海湾产区,其近海亚区只有6项、内陆亚区只有4项符合最佳指标要求,世界著名苹果产区美国华盛顿产区只有5项符合最佳指标要求,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山东苹果产区无可比拟。另外,由于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完全具备生产优质高档苹果的生态条件。
    2、重点产区县规模优势。我国是世界苹果生产大国,苹果面积、产量分别占全世界总量的40%、34.5%,而且这个比例仍在不断攀升。按照我国目前在苹果产销方面以县域决策和实施为主的现实,当前的对比研究应以县域规模为主。三门峡的灵宝、陕县2个苹果生产重点县平均面积为40万亩,而同样位于最适宜区中的陕西渭北产区,其27个苹果基地县总面积为461万亩,平均每县面积17万亩,我们的县域苹果生产规模是陕西省的2.4倍。
    3、价格优势。苹果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劳动力成本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苹果的生产成本为2元/公斤,我国优质苹果的生产成本不足1元/公斤,出口苹果的价格一般为300-500美元/吨,比世界平均价格低39.1%,比新西兰、美国、法国分别低85.5%、68.7%和64.2%。另外,由于我国苹果加工原料价格低,以苹果浓缩果汁为主的加工品也具有明显的出口价格优势。在国内竞争对手中,与山东相比,亦具有明显优势,与陕西基本相当。
    4、区位优势。我国与俄罗斯和东南亚国家毗邻,东南亚国家均不产苹果,年进口量在30万吨左右,俄罗斯年进口量为48万吨左右。事实上,我们每年都有不少苹果通过边境贸易的方式销到了这些国家。在国内市场上,苹果的主要目标市场在南方,与山西、陕西苹果产区相比,我市运距短、成本低,优势明显。
     (二)劣势
除本文第一部分中的"存在问题"外,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重视程度方面。这应该是我们最大的弱项,打开陕西果品信息网上的一个"果业新闻"栏目,1个页面上单《陕西日报》这一陕西省最高级别的党报刊发的果业报道就达58条,窥斑知豹,其对苹果产业的重视程度显而易见。陕西省将果业列为全省重点发展的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将国家规划的渭北果品产区列入全省经济发展的"四大基地",而三门峡一个地级市仅农业一项就号称"八大支柱"!
    2、出口方面。按照《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数据,2000年渤海湾优势带苹果出口量13.77万吨,占全国出口量的60.12%;西北黄土高原优势带出口量3.23万吨,占全国出口量的14.1%。从全国总体出口情况来看,1996-2000年我国苹果出口年增长16.5%。但三门峡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基本上为零。
    3、基础设施薄弱。产后处理方面,先进国鲜食苹果都经过清洗、打蜡、分级、包装,我国经过处理的苹果仅占总产量的1%左右;在贮藏方面,我国主要以土窑洞等土办法为主,气调贮藏仅占3%-5%。在冷链流通方面,先进国家已基本上实现了从运输、贮藏和销售到消费者的采后的冷链流通,而我国几乎为零。三门峡的情况更差,基本上是苹果产后处理、气调贮藏、冷链流通三个零。
     (三)机会
    1、作为劳动密集型和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很强的一个产业,果业是入世后我们的一个比较效益很高的农业优势产业,有利于出口创汇。三门峡目前劳力工资每小时不超过1.5元,国外则在50-60元左右,显然其水果生产成本较低,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竞争能力很强。
   2、有利于资源配置向果业倾斜。据一份关于中国"入世"后七年就业结构变化估计图表显示,农业行业届时将减少966.2万个劳动力,势必引起农业生产资料、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重新配置,向具有比较优势的果品等产业转移。
   3、有利于果业产业化进程。当前我国在为断优化投资环境,开放国内市场,吸引更多国际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直接进入生产销售领域,这势必促进果品在生产、包装、运输、贮藏、加工、销售等环节实现增值增效和产业化发展。
   4、被国家列入优势产业发展区域,能够享受项目的重点支持。
   5、从全世界范围来分析,人们对水果的消费需求正在不断增长。
   6、果品产业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四)威胁
    1、全国范围内产量迅速膨胀。
    2、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不断全面升高。
    3、受消费攀比心理影响,口味和新鲜度远不如本地的洋产品近年大量涌入。
    4、出口活动中绿色和技术壁垒日益森严。保鲜方式、包装方法、检疫对象、消费习惯等都有可能成为"门槛",具体来讲,如有害物质(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的残留,消费者对果实风味、果个、价位等的消费习惯心理,加上"入世"后其他发展中国家同类产品的低价竞争等,价格优势不一定能够完全发挥出来。另外,我国对国外水果的进口关税将由39%降至10%,国家的各项保护性政策也将逐步取消,果品产销将面临极大挑战。
    三、产业发展战略探讨
    (一)更新观念,重新定位苹果产业
在苹果发展上,河南起步晚于山东,山东是老大哥;在苹果发展上,河南起步又领先于陕西,陕西是小老弟。如今,参赛选手老大哥驾轻就熟、年富力强,小老弟争强好胜、血气方刚,他们没命似地远远地跑在了前面;河南呢,就象一个从古代戏剧中走将出来且老爷派头十足的年轻人,还没有来得及"胡服骑射"、放眼天下,还有一种赶上了好时候、搭了回便车的满足感,甚至认为苹果是鸡肋-卖果难可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剑呀!
   苹果不仅不是包袱,苹果也不是简单的"苹果"。苹果是政通人和,苹果是富民之路,苹果是财政收入,苹果是税赋来源,苹果是就业岗位,苹果是生态园林,苹果是城市名片,苹果是旅游资源,苹果是高品位且浑身皆宝的矿藏。
    由于总量巨大,其发展潜力十分可观:全市每增加1万亩苹果纸袋的推广,每年果农就会直接增收纯利润2400万元。今年,仅布达套袋一项技术,可增加果农收入1.5亿元,全市人均收入增加100元。所以,全市上下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果品产业的认识,从事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出发,从应对"入世"和市场竞争的比较优势出发,高度重视果品产业的发展,在领导精力、工作摆布、政策措施、资金投入等方面实行倾斜,切实把做大做强果品产业的任务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全社会要实现小康,根据测算,GDP连续20年平均每年的递增速度要保持在7.18%,这对于一个已经持续20多年增长率以9%以上高速发展的国家来说,在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史上都没有出现过先例,而我们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增长速度一直没有徘徊在5%左右,当前的这种状态能让农村如期实现小康?在可预见的未来,城市不再象以前那样从农村抽血已经不易,农村不可能指望城市的大规模输血,那农村的富裕靠什么?靠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还是靠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最其码目前不现实!一、二十年内,农村的收入增长农产品还要担负重要角色。作为一个"十年九旱"的尚不能实现自给自足的粮食调入地区,粮食不可能为农民增收提供多高的贡献率,这一责任历史性地要落在以果品为主的高效产业上。
    农业特产税已被取消,五年内还要取消农业税,加上全国启动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 农业部将启动优势农产品计划等,必将大大剌激果业的发展,果业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级政府一定要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把发展果业作为壮大县域经济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实现我市果业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二)牢固确立以市场销售反拉果品质量、反推技术普及的抓流通促生产的果业发展路线
从我市的苹果生产现状来看,经过以改良、树形改造、果实套袋为代表的关键技术强力推广,全市的苹果生产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一个难能可贵的高度,成为三门峡苹果发展史上的最好时期。要在此基础上实现更新的和较大的突破,其难度可想而知,当然也并不是就无所可作为,有所作为的前提是必须先进行战略思想的重新评估和根本转变。
    三门峡市乃至全国苹果优质果率不高、高档果率更低的现状是有目共睹的,而且数十年进展缓慢,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老一代果树专家就曾经立过宏愿:要把我们的苹果在香港市场上由地摊提升到货架底层,30多年过去了,我国苹果质量的绝对水平应该说是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其它国家、与市场要求相比的相对水平却不能过高评估,原因何在?个人认为主要是以前市场化程度太低,质量与价格没有形成高度相关性所致。如今这种相关性越来越高,优质优价甚至优质天价的例子屡见不鲜,1个苹果10多元的价格时有耳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果业工作如何搞,生产技术怎么抓?先举几个例子:SOD技术2002年春季才开始在三门峡投入使用,2003年春季在高度控制的情况下使用面积还是扩大了7倍,而2004年却基本维持前一年的水平;另外一个1年推广数量扩大7倍的技术是苹果套袋,1999年全市实施了6000万只,2000年达到4.7亿多只,这几项技术的推广速度不能不引起我们沉思。再拿灵宝和陕县的纸袋苹果生产作一对比:灵宝苹果的果农整体管理水平应该说是明显高于陕县,而且论果园实际面积陕县可能还不足灵宝的一半(按统计口径,陕县苹果面积是灵宝的1/3),但为何连续几年来陕县每年苹果套纸袋规模都大于灵宝,如2003年陕县为2.1亿只,灵宝为1.2亿只;2004年陕县为3.33亿只,灵宝为3.1亿只,答案在于套袋苹果的市场销售方面,陕县套纸袋苹果销售得好!在管理学中,特别注重研究"要我干"和"我要干"的区别,如果说以前在生产技术推广中的政府职能是"要果农干"的话,以后向"果农要干"转变的途径应该是借助市场。在指导生产中,政府部门要懂得充分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神奇力量,重视利用市场来引导、规范生产,推广关键技术措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培育强势品牌,全力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市场拓展,包括产地知名度的提高、果品整体形象的宣传和领军品牌的崛起,其核心问题应当说是品牌的培育。随着我国"入世"和当前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品牌已成为果品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近几年来,全国许多果区花费大量人力、财力打造自己的果品品牌,以期带动产业发展和竞争力增强。品牌是在经注册并受法律保护的商标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定位、形象策划、社会传播等措施,所赋予产品的一种与竞争对手产品区别开来的无形资产。品牌的实质是市场和附加值,是果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效手段,作为承载全市农村50万劳动力就业和100万人口经济来源的农业最大支柱主业,政府应该对苹果品牌建设倾力支持。
    要培育、推出苹果品牌,先得确定品牌的主体,也就是搞清品牌的拥有者到底应该是谁?根据我市近年果品品牌运行经验教训来看,品牌经营的主体当前应是那些果品规模经营体,包括果品产销大户、果品经济合作组织和有组织的生产大村。这些规模经营的经济体,生产销售一体化,具备雄厚的经济基础、良好的经营理念、较强的科技意识和市场意识,容易实现生产、市场的紧密对接,这些特点是创品牌、尤其是打造名牌的必要条件,对此务必要有深刻认识。做大三门峡果品产业的一条规划和设计路径是:当这些规模经营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其内在的对利润和投资的追求动力,会促使他们在附近果园或生产基地联合越来越多的农户,推行相关标准和技术,收购符合条件的果品,统一包装后进入市场,仿效工业中的贴牌生产。当规模经营体达到足够多时,就会带动该地区苹果整体销售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举例说明,果品市场上一方面是纸袋果消费者欢迎、经销商抢购,一方面是果农害怕大量投资后没有销路,作为生产周期长达一年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对生产的"指挥棒"作用按传统的操作方式势必严重滞后和失真,解决方案是实现产销紧密对接,以解决产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陕县三建果品公司的对方圆几个乡镇果农套袋时节赊销纸袋、采果时节统一收购再行扣除的做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痼疾。再如,山富果业集团在近年收购周围农户优质苹果的基础上,计划选择9个苹果主产乡镇,规划兼并2万亩苹果园,涉及农户5000户;陕县二仙坡绿色果业山庄,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二仙坡"牌苹果商标,通过统一建园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管理、统一物资供应、统一回收果品、统一品牌销售的办法,2003年兼并本村果农10户、50亩,以高于市场1元/个的价格回收SOD苹果36000个,促使果农增收36000元;2004年,兼并寺河乡勿头村17户和本村16户果农,计200多亩高标准苹果园。
   品牌要做大做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势必要经历一个自由竞争的过程,所以在起始阶段,不要设想全市或全县大而统的"毕其功于一役"的统一品牌,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在市场上根本行不通,试图以此方式做大品牌的做法,无异于拔苗助长,迟早肯定要付出沉重代价。政府在品牌建设上的重点应放在对产地的宣传推介上,象陕西白水、山东栖霞那样,宣传果品产地而非具体的品牌,但在苹果包装箱上要突出产地字样,这样不但会充分调动社会上各方面的积极性,政府也在大幅减轻直接管理品牌成本的同时,履行了自己的经济职能。按照本文第二部分的观点和论证,作为一个成长期的产业,战略重点措施应该是迅速膨胀知名度和增加销售额,而不应该把一时的盈利额定得过高,对于政府来说,就是确保产业投入,具体来讲,要注重策划产业形象识别系统,要借鉴工业产品宣传方面的做法,多参加全国范围乃至亚洲与全球的产业生产会议、销售会议、展览会议,甚至像陕西那样,邀请国外专家召开论证会,举办东盟-中日韩苹果圆桌会议等,利用一切机会,树立地域形象,增强品牌声誉。
   市场拓展,要特别注重开发国际市场,这是因为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历史责任,我国已经入世3年,根据承诺,入世5年后水果关税将从30%-40%降到0%-13%,进口苹果会大量涌入,最好的防守是进攻,我们必须加快出口步伐,考虑到全国苹果55个出口基地县中三门峡有其二的现实,此时如果我们还没有这份追求和胆略,是会错失历史机遇的。二是形势有利,国际市场也分三六九等,并非旧观念中的一提出口就感觉是"天鹅肉",可望而不可及,实质上我们每年通过边境贸易出口的苹果就数量巨大,目前许多经销商也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仅去年三门峡地区办理苹果出口经营自主权的企业就有2家,且都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可以预见只要我们思想重视、方法得当,三门峡苹果出口方面获得一个大的突破是完全可能的。三是规律引路,市场经济中,尤其是在国内目前这种经济环境中,国际品牌价格、声誉、知名度高于国内品牌这是一个惯势,而不论出口到的是第一世界、第二世界还是第三世界,只要能够出口打开国际市场,那么这个品牌的含金量就会显著蹿升,随之而来的是国内雪片般的订单。另外,市场拓展还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的作用,切实提高基层信息网络服务水平,现阶段注意要重点培育、扶持果品产销大户和经纪人的网上谈生意、发广告的技术,解决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
总之,政府和业务部门,要充分利用人才优势、信息优势,通过市场开拓辅导、企业形象策划等,帮助果品规模经营体在高档上下功夫,在品牌上做文章,提高市场知名度,增加生产附加值,然后再逐步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滚动发展、扩大规模。在辅导以高档产品为主的品牌的同时,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还要注意在"产地品牌"上下功夫,打出、树立诸如"灵宝大枣"之类的产地形象。在提高原产地知名度的同时,要下大力气着重培育精品果、高档果品牌,针对出口创汇和国内大型超市,积极扶持引导产销大户、中介组织等,催生、叫响果品名牌,在市场上树立三门峡果品高档形象,提升果品整体层次。
    (四) 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确保产业发展后劲
我国的农林科技人员十分短缺:有关统计数字显示,这一群体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万分之一,而发达国家是万分之三十到四十。从三门峡的情况来看,全市10年左右的时间,园艺系统新吸收的果树专业大学毕业生寥若晨星,作为县级园艺主管部门,除灵宝基础较好以外,属于全国苹果优势区域的陕县在1990年最后引进了1名大学生后,技术人员是只出不进,目前该县园艺局仅有这1个技术人员,而卢氏、湖滨、义马、渑池的情况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县级园艺部门尚且如此,乡镇级园艺部门更为薄弱,有的果品主产大县,包括园艺部门在内的涉农职工工资仅能发到60%,是乡镇一级收入最低的群体,这点薪酬除去上缴的各种保险、统筹,维持日常生活都捉襟见肘。全市园艺系统队伍建设可以概括起来讲,存在几个"缺少":缺少重视,缺少机构,缺少人员,缺少积极性。以上几个缺少的直接后果是:果品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薄弱,发展潜力不足。过去讲"孔雀东南飞",如今麻雀也都开始往出飞的时候,对于我们相当于陕西省苹果面积1/5的这一百万亩级的支柱产业来说,是需要决策机构哪怕惊鸿一瞥了。
  (五)强力推行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事关果业发展的生死存亡,没有标准化管理,将来不仅在国际市场,即使在国内市场也会寸步难行。实施标准化管理,关键是强化几个体系建设:一是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要形成覆盖全市、定量检测与快速检测相结合的质量监测网络,让果农对产品达标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二是技术标准体系,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更新旧标"的原则,建成完整的标准体系,严格依据标准组织生产。三是采后处理、贮藏、运输、市场体系。果业标准化不仅仅是指生产过程的标准化,而是"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的标准化,所以还要注重采后处理、贮藏保鲜、冷链建设、果品包装、市场建设等方面。四是标准化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包括国内国际技术标准、国际先进的检测方法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标准更新工作提供依据,为农民、企业以及社会及时提供相关信息。近一段时期,标准化管理应该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1、基地要迅速提升安全质量标准和规模。截至目前,我市通过认证的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共31万亩,而陕西省仅绿色果品基地面积就已达150万亩,而且在今年3月份召开专题会议并下发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渭北绿色果品基地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08年要建成300万亩绿色果品基地,与我们毗邻接壤的该省渭南市明确更是提出用2-3年时间建成100万亩绿色果品基地。另外,从去年开始,陕西在全省范围内的果实套袋中禁用塑膜袋,强制全面使用纸袋,姑且不论其合理合法与否,单就其这种气势和魄力而言,全国所有果品主产区也为之黯然失色。三门峡地形地貌复杂,小气候多样,建设绿色食品基地甚至有机食品基地的条件十分优越,在当前政府未能充分重视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先着手发展一批AA级绿色基地和有机食品基地,通过高效益典型带动,在全市示范推进。
   2、研究、推广沃土技术和节水栽培模式。果园土肥水条件是苹果生长的基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对果品产量和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外高等级果园土壤有机质多在3%以上,而我市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在0.6%~0.8%之间;三门峡十年九旱,水资源缺乏,年降雨量偏少且分布不均衡,蒸发量大,干旱缺水是制约苹果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针对以上特点,我市必须把节水栽培、沃土技术研究和推广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对待。根据我市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和我们的调研情况,应该大力推广果园覆草技术。果园覆草不仅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有益微生物活动,蓄水保墒,维持树体水份均衡供应,而且能大量减少果园地面管理用工,降低生产成本。今后要将此作为一项重大技术进行全面推广。
   3、推广苹果保花保果技术。近年来,"倒春寒"成为影响苹果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大因素,我市已经连续多年发生,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已经成为经常性的苹果灾害。主要防治措施有:一是利用壁蜂授粉,二是花期喷施硼砂,三是利用熏烟法防霜,四是人工授粉,其中,壁蜂授粉是一项简单可行的技术措施,可以大力推广:经过壁蜂授粉,花果抗逆性明显增强,苹果座果率高,果大形正,效果十分明显,而投资每亩仅需20多元,而且还可以繁殖扩大种群,一次投资永远受益。
   4、加强高光效树形管理。树形管理是果树生产中的一项永恒任务,是全国所有果品主产区都需认真对待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市自从1998年市政府阳平树形改造现场会以来,果园整体郁闭现象得到了很大扭转,但当前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这一果树管理上的"老问题"逐渐演变成为制约全市苹果产业整体全面提高的新"瓶颈"。要在全市上下再宣传再发动,深刻认识树形改造是苹果标准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当前的一项紧迫工作,要下大决心、大气力改造、扩大这个"瓶颈",以适应树龄的增长,提高果品质量。
   5、施用低毒农药,降低农药残留。当前苹果标准化生产最核心和最基本的工作就是降低农药残留问题。根据生产技术标准要优先使用低毒农药,有限度地使用中毒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农药和致癌、致畸、致突变农药,提倡使用微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昆虫生长调节剂,严禁使用有机砷类、有机氯类、有机磷类等高毒、高残留农药。通过颁布禁用和提倡使用的农药名录,建立无公害农药专营销售网络,推广物理防治方法,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等措施,确保最终产品安全。
   6、提高果品贮藏、产后处理水平,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在这个问题上,政府没有力量也不可能投入大量的资金,一个现实的路径是注重扶持民营企业,从项目、信息、宣传、政策等方面给予有力帮助,培育一批典型,带动全市水平上台阶。
    7、提升苹果包装档次。果品包装是果品产销链中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果品的终身广告,是果品质量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的果品包装不同则售价不同,优质产品也需要精美的包装来表现,进而增加销售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发展果品包装业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以果品品牌包装为基础,以高档精品包装为突破口,突出抓好"一大一小"两种包装,全面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六)加快创新步伐,敢于、善于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大格局中谋求一席之位
   1、注重新品种选育、引进
品种是生产力。在全国和省级名优果品评比中获得160枚奖牌的山东烟台栖霞市,其第一次苹果产业的飞跃是1980年代初用红富士替换了原来的主栽品种国光,从而奠定了今日"中国苹果之都"的地位。近年来,烟台选育有烟富1-6号,礼泉选育有礼富1号,优选新品种已经成为苹果主产区的一个共识。今后,要注意跟踪苹果品种选育趋势,及时引进以及从现有果园中优选新品种或各种变异,建立"栽培一代、试验一代、储备一代"的品种格局,从品种上抢占果业发展的制高点。
   2、注重产品创新
果业要在农民增收中扮演更为突出的角色,就必须想方设法增加其生产销售附加值,不能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卖果品,而要卖保健、卖品位、卖功能、卖消费导向,这就需要进行产品创新和产品包装,如SOD果、高钙果、富硒果、特型果等要迅速扩大生产规模,系统地开展市场营销,以扩充利润空间。
    3、注重组织制度创新
千家万户的分散式经营永远不可能做大做强果品产业,现时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果业组织制度创新,建立高效的生产组织体系和经营机制,这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具体来说,就是扶持果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开展技术、农资供应、病虫防治、产品销售等服务,逐步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比如,果品生产销售型的陕县过村果树协会和二仙坡绿色果业山庄,农资供应技术服务型的市果农生产技术服务协会,产后处理及销售型的山富果业集团等,我们一定要给予尽可能多地扶持和培育。特别是对如市果农生产技术服务协会一类的合作组织,要重点培养,该协会现有会员726人,涉及陕县的6个乡、41个村,他们以农资为依托,以技术为纽带,实现了政府部门、农资企业和果农的"三赢":对于企业来说,培养了自己顾客的忠诚度,营业额与去年相比增长了25%;对于果农来说,在假冒伪劣农资充斥市场的环境中,得到货真价实农药的同时,免费得到了强大的、随叫随到式的技术支撑;对于政府来说,既普及了科技知识,又缓解了资金、人员等方面的不足。
    4、注重管理方法创新
"理念决定成就"。只要参与竞争而且想赢得竞争,任何组织甚至个人,包括国家、产业、企业都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一个竞争参与者明显区别于、领先于竞争对手,能够确保市场份额占到一席之位的关键支撑性要素,这种要素可以是技术、资本、管理、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按照本文的分析论证,三门峡苹果产业与国内外竞争对手相比,凭心而论可以说是起点很低、竞争力较弱,那么作为一个人口小市、果品大区,我们应该把什么定位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又如何培育自己的果业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并尽快取得共识的重大问题,不论怎么说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仅仅靠平铺直叙、按部就班的日常工作,和别人的差距只能是越来越大。出路是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就是要有与众不同的经营策略、与众不同的工作方法、与众不同的管理模式和与众不同的行动力执行力,有几项基本工作要做:一是要知己知彼,及时准确把握竞争对手的情报,通过实地考察、参加会议、建立工作联系、媒体资料收集等方式随时了解其最新状态;二是组建三门峡果品产业的智囊库,包括有思想有谋略的本地产销大户、老领导、老专家、关心果业的各界人士,以及外地的产业界名士,具体方式可紧密可松散,或部分紧密部分松散,通过专题调研、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聚集众人智慧,为三门峡果业发展出点子、定调子、找方子、指路子;三是在全市适时掀起几次大讨论,与媒体尤其是报纸合作,共同推出诸如《三门峡日报》前几年组织的活动,以引起决策层关注,吸引全社会参与;四是开展有奖征文活动,每年都确定几个题目,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五是加强与基层沟通,特别是乡村一级,要及时发掘典型,总结经验,研究工作,宣传推动,示范推广,形成良性循环。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王云682 2009-8-16 14:24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3 00:10 , Processed in 0.0305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