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杨竣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8660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刍议中国苹果产业现代化

已有 41852 次阅读2009-8-16 09:31 |个人分类:产业状况|系统分类:市场评论

嘉瑞     任小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
摘  要:通过对国内外苹果生产与市场的比较,认为中国苹果产业现代化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工业对农业的装备与支持力度、果农文化素质的提高与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完善是主要的影响因子。当前,种植业发展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是(1)努力提高单产,而不是依靠扩大面积增产。(2)增加总产量中的鲜果销售比例,并促进加工产品多样化。(3)重视发展有机苹果生产。(4)尽量保持苹果单价大体稳定。

关键词:苹果;现代化;中国
      我国苹果产业经过1985~1995十年的快速发展,到2006年栽培面积达到190.0万公顷,产量2400万吨,其中两大优势产区——黄土高原与渤海湾的面积与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7%和89%,两产区的出口鲜苹果与浓缩汁已占全国的90%与95%。
我国苹果栽培面积,总产量,人均占有量与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并且仍有增加的趋势。因此,不能不引起各主要生产国关注,一些专门的研究报告也频频出现在有关刊物上[1,2]。

      农业现代化就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引领与装备农业,也就是农业工业化。形式可能多种多样,但都使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与科学技术转化率大大提高。总体上看,中国是一个生产大国,而不是一个强国,苹果产业的现代化远没有完成[1,3],例如出口加工品单一,而且主要是初级加工品浓缩汁为主;冷藏与CA贮藏比例较低,冷链系统极不完备;贮前预冷基本没有实行;科学研究没有较大的突破;推广体系尚不够完备……等等。

      即便是我们引以为荣的产量,单产也只有世界平均产量的77%,出口单价只有世界均价的65%。这些差距反映了中国苹果产业现代化的紧迫性,本文拟就有关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为苹果产业现代化提供参考意见。

1.对中国苹果产业现代化初步估计
1.1 现代化的实现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实现苹果产业的现代化要做的事情很多,认真分析,作者认为中国工业装备与支持农业的力度,果农素质的提高与农业合作组织建立与完善是最关键的制约因素。这三个问题解决,特别是果农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全实现的,这就决定了现代化的实现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1.2 国内各地区苹果产业现代化的实现不会同步
      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走资源,特别是土地与水源节约型的道路,同时又要以提高产品质量与单位面积效要主要目标。但是各地区的自然、社会、人文与市场的发展并不平衡,所以实现现代化时间也会有所不同,不仅黄土高原与渤海湾之间有较大差异,而且这两大优势区次区域之间也有很多不同。这些差异与不同都会影响现代化进程,兹以山东与陕西两省为代表列出两个优势区之间在农业气候、社会、市场一些方面的特点[表1]。各地区只能依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加速苹果产业现代化。

      渤海湾地区苹果生产的自然条件也许稍逊于黄土高原,但非农业发展较快,农业劳动力转移也较多,因此规模化经营已具备了基础,例如山东金海公司建设的一体化苹果基地已达2000hm2以上[4]。从表中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地处中国内陆,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农民对土地依赖程度较高,有的地方果农素质较低,在自愿条件下建立合作组织较为困难与巩固,如果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就会使现代化的步伐放慢。

1.3 关于苹果产业转移问题
      不论是工业还是农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是一种规律。因此人们推断,渤海湾相对发达地区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由于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也可能带来农业萎缩,苹果产业向西部黄土高原转移的现象将会发生。其实这种现象已经发生,我们已经看到东部与苹果产业有关的龙头企业已在西部立足,在西部产区收购鲜果进行出口贸易也屡见不鲜。
从世界的经验看,部分转移已经发生,转移加速,也有可能,这种转移仍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完全转移将不会发生,原因有二,(1)从世界范围看,不论是人多地少(如日本、荷兰、以色列),还是地广人稀(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或是人少人均拥有土地中等(法国、意大利)的国家都已实现苹果产业的现代化,并没有放弃苹果产业,而且具有相当的竞争力。(2)转移的动力是低成本高利润,黄土高原劳动力相对便宜。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果实品质相对较好,这是优势,但自然灾害较多,产地与多数目标市场或距出海口岸较远,则是不足。(3)苹果产业的发展土地是根本,但土地是不能转移的,我们不能不承认,即使在渤海湾地区种植苹果仍是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经济效益的较好选择之一。
2.苹果产业的发展应该立足国内,积极走向世界

2.1 中国苹果市场不论现在或将来都主要在国内
      2005年,中国苹果出口已居世界第一,达到82.4万吨,已远远超过了原来的长期独居榜首的法国(77万吨)。我们从历年的统计可以知道,世界对苹果需求总量是一个较缓慢变化的过程,年际间变化较小,大体维持在600万吨左右,如果近几年中国出口量维持在90万吨左右,也只占国内总产量2400万吨(2005年)的3.8%,这个数量已占世界总出口量15%,如果以国内总产量10%用于出口,则占世界总出口的40%,如果提高至20%,则占世界总出口量的80%。我们认为,出口量达到国内总产量的10%是极其困难的,达到总产量20%几乎不可能发生,更何况国外专家估计,2010年中国苹果产量可能达到3400万吨[1],以此计算,10%的产量已占世界出口量的55%。由此,不得不得到一个结论,中国苹果市场主要在国内,其依据如下:

(1)中国是一个占世界人口23%的大国,至少20年内数量仍呈增长趋势,生活水平处于不断提升阶段,当然对苹果(包括加工品)需求也会增加。

(2)南北半球鲜果供应互补效应,南美、东欧诸国苹果生产增加都会对其周边国家占有地缘优势,并抑制中国出口[5]。
表1  黄土高原与渤海湾两大苹果产区的自然与社会条件比较
项 目 黄土高原 渤海湾

农业气候  
1.温度 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大,季节间温度变化快 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小,季节间温度变化缓慢
2.空气相对湿度 较小;不易发生果锈 较大,易发生果锈
3.降水 年降水量400~700mm,次区域间变化大 年降水量600~900mm,次区域间变化小
4.气象灾害 主要有霜冻、干旱、冰雹与沙尘 主要为霜冻、干旱

社会与市场  
1.农村劳动力素质* 陕西省文盲、半文盲比例占总人口的6.2% 山东省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3.6%
2.先进农业技术推广 较快 (富士新品种推广1982~1992;果实套袋推广:1994~1996) 较慢 (富士新品种推广1982~1989;果实套袋推广:1993~1994)
3.土地资源* 较短缺(陕西省人口密度194.5 /km2) 更短缺(山东省人口密度:608人/km2)
4.农村平均劳动价格* 25.3元/日(陕西省) 34.5元/日(山东省)
5.运输成本 较  高距多数目标市场与海港较远 较  低距多数目标市场与海港较近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

(3)所谓的“绿色壁垒”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消除。

(4)地缘优势与市场需求差异会使中国苹果竞争力降低。
再看国内,主要的市场在东南、东北与西南不产苹果的省份与城市,如何依据自己的条件,正确寻求目标市场,主动进入这些地区高端市场十分重要。

2.2 苹果出口是产业现代化的最大拉动力
      出口量与总产量的比例高低并不能完全表示苹果产业现代化的程度,但我们应该看到苹果出口,特别是向发达国家出口是拉动产业现代化的动力。要在国际高端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就不得不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优质安全的产业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良好操作规范(China GAP)在贸易中建立建全中国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法规(SPS)。另外,对外贸易也是我们了解世界市场、科研与管理等与苹果产业有关的最直接窗口。
2005年中国的苹果出口,单价由371.7美元/t提升至463美元/t,但仍低于发达国家,大体只及法国的60%,新西兰的65%。说明我国仍没有摆脱以低价取胜的基本面貌。另一方面,我国目标市场仍以发展中国家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的国家为主,如东南亚和俄罗斯。这种状况也许会继续相当时间,不完全符合中国土地资源短缺,逐步提高果农收入的要求,如何逐渐摆脱依靠低价提升市场占有率是一个较长时期的任务。
3.对中国苹果产业现代化过程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3.1 提高果农素质是实行现代化的基础
      任何产业的竞争,最终都会体现为人才的竞争。果农素质太低是苹果产业现代化最主要的瓶颈,丹麦85%的农民是大学毕业;实行精准农业较好的荷兰2005年各类农业院校的在校学生6万余人,相当于当年农业劳动力的29%;日本共有52所以农业为主的大学;在法国有继承权的小农场主在接受9年基础教育后,要上5年农业学校,再经过三年实习,考察合格后才能获得农业经营权。这就是为什么几十年来发达国家农业人口不断减少,农产品数量与质量都能大幅增长的原因。如果我们仔细考查那些“农村能人”、较早致富的果农,或第一批进入流通领域农民,不难发现他们多半在当地相对文化素质较高。提高果农素质的已引起国家的重视,但亦然任重而道远。

3.2 大力促进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横观世界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不论人均土地面积大小,都有不同形式的合作组织,其共同特点是以农户经营为基础,农民自愿参加,共同管理,以便向政府争取更多支持,促进产业链延伸,增加获得更高利润的机会。
我国是世界上农户经营面积最少的国家之一。农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有利果园标准化的管理,保证产品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一致性;有利与龙头企业对接,有利于产业的壮大。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合作组织法》体现了国家在资金与政策方面的强力支持。但截止到2005年底,农民合作组织仅占全国农户的10%左右,所以强化果农的合作意识,树立样板,探索适合不同条件下的组织形式,仍有待完成。

3.3 当前种植业发展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种植业是果业的基础,也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瓶颈之一,我们常常看到一方面是设备较为先进的龙头企业,一方面是以小面积经营千差万别的农户,相互不适应的现象。这里就当前发展果树生产谈一些认识。

3.3.1 提高鲜果出售率与出口率,加速加工产品多样化
      在世界果品市场上苹果被称为鲜食水果,说明它远比葡萄、柑桔、菠萝加工比率低得多。苹果加工对于种植业和市场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对栽培者来说鲜果的利润远比加工成浓缩汁高许多(表2)。特别是对于人均土地面积很小,劳动成本便宜的中国说来,增加国内外两个市场鲜果上市比率对提高果农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从表2可以看出,出口鲜果的单价是加工果的3.8~4.5倍,这里尚未计算加工业的利润,如果加工业获得50%利润,鲜果单价是加工果的6.1~7.3倍。

表2 中国出口鲜果与浓缩汁的单价比较
年份 鲜苹果 浓缩汁
数量(千吨) 单价(US$/t) 数量(千吨)(kt) 单价(US$/t) 加工果折合单价*(US$/t)
20052006 824804 371.7(100)463(124) 641673 707(100)884(125) 98.1(100)122.7(125)
*可溶性固性物含量11%的1000公斤苹果,可生产136.6kg,可溶性固形物为70%的浓缩汁。
      众所周知,世界上多数国家苹果浓缩汁的原料是等外果和伤残果,只要栽培苹果这种现象就会出现,浓缩汁工业存在有其必然性[6]。作为果农,也应知道,增加优质果的比率对自己更有利。

      其实浓缩汁只是初级加工品,我们应大力开发速冻苹果、馅饼(apple pie)、苹果酒(cider)、果冻、膨化苹果及苹果微加工(light processing),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浓缩汁原料,一部分高品质的鲜食果也可转化为附加值较高的加工品。

3.3.2 努力提高单产,摆脱依靠增加面积提高产量的局面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苹果单位面积产量依然很低,只有法国、意大利或南非的1/3~1/2,居世界第39位。很多专家已认识到我国一定要摆脱那种仅仅依靠扩大面积增加产量思维方式[7]。为什么我国农作物能够高产,具有精耕作的传统的中国农民不能提高苹果单产?新栽苹果一定要重视精选苗木,提倡栽壮苗,要摆脱90年代那种栽后3~5年结果局面。当前,先进国家(如荷兰)已做到当年栽树,当年结果与四季定植。
3.3.3 重视有机果品的生产
      近年来,中国苹果及其加工品屡屡受到以“质量安全”为由的绿色壁垒,其原因确实存在着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制定了不利于我国食品出口的标准,但也要认识到,由于小生产方式限制了安全生产的推行,我国的某些安全标准较低,或更新较慢的问题。这方面的工作已引起国家重视与有关国家的交流,谈判,最终签定协议都在进行中。
我们必须认识到食品安全是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要求,在欧洲市场上有机食品往往是普通食品(也是安全食品)的3~4倍,有机果品生产可能要投入较多的劳动力,中国的果农应该把困难当作机遇,努力发展有机苹果生产,已经认证的果园一是要保持诚信,按要求去做,才能获得社会与经济的更高效益。

3.3.4 保持苹果价格的基本稳定
      苹果供需不平衡与价格波动是市场条件下必然发生的现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那些热带、亚热带发展中国家对苹果的需求必然增加,但这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年际间差异不会太大。苹果是一种弹性较小的商品,每年供给量与需求量弹性都很小,因此苹果产业的发展一定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从宏观上讲,苹果的发展与更新都应采用“小步快跑”的策略,以避免单价大幅下滑,吸取90年代曾出现的“果贱伤农”现象重演,请记住北美果农的一句谚语“苹果便宜,快栽苹果”,我国的果农常常是“苹果贵了就载苹果”。当然,统计的准确,信息交流与保险政策的完善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O’rourk D. world production, trade,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Outlook for apple[M] CAB International .2003.
[2] 日本农林省,农产物流通年报,[M]2005
[3] 束怀瑞等,苹果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4] 庞鸿钧、付英,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世界农业:2007(4)20-23.
[5] 李嘉瑞,赵政阳,任小林,铸造中国苹果强势产业[J]果树学报:2005,22(专刊)3-6.
[6] N.A. Michael Eskin 1994 Quality and preservation of Fruits 55~64 [M] C.R.C press. US.
[7] 翟衡、史大川、束怀瑞,我国苹果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果树学报2007,24(3) 355-360.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王云682 2009-8-16 14:25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2 23:17 , Processed in 0.0306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