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杨竣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8660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论我国落叶果树生产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已有 51092 次阅读2009-2-27 12:26 |个人分类:产业状况|系统分类:市场评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果品生产持续快速发展,年递增率高达10%以上,总产量自1994年已跃居世界首位,苹果、梨、桃稳居世界第一。特产果树,如山楂、猕猴桃、枣等更是独占鳌头,核桃、板栗总产位居世界第二,柑桔排名第三,李亦名列前茅。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果品生产大国,1999年果品总产达59530kt,占世界果品总量的13.39%。
近年来优质果率、良种比例、人均占有量等虽较以往大有提高,但由于整体发展速度过快,果树面积偏大,树种选择太偏,品种配置较杂,苗木繁育太滥,管理水平低下,平均单产不高,优质高档果太少,以致经济效益不佳。尤其近几年出现了结构性、季节性、地域性果品相对过剩,大宗果品滞销,价格下跌。加之市场开拓不力,流通渠道不畅,采后处理滞后,产业化水平较低等,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更加突出,市场需求与生产发展严重不相适应。因此,必须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


一、果品生产面临的新形势及调整的新趋向

        目前我国果品生产进入了新的转折时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第一是果品总量增长过猛,国内市场承受力相对不足,必须认真调整各产业的比例。第二,树种、品种的结构失衡,不能满足现代市场各时期、各地区、多层次、多品种、多花色的果品需求。第三,正面临我国西部战略大开发和全国性农业结构大调整的宝贵机遇。第四,加入WTO在即,果品经济全球比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有资源、人力等可资利用。面对新机遇,更需对我国果品生产作持续性、战略性结构优化与调整。

 

日前,农业部在今后几年我国水果生产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指出:水果生产的指导方针是,因地制宜调整布局,优化产品结构,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速水果的更新换代。
我国果树生产正由低效型向高效型积极转化,调整趋向具体体现在大宗水果适当调减,小杂果适当扩增,老劣杂品种由新优纯品种取代,进一步发挥地方名特优稀资源的优势。果品档次由产量型向质量型、高档优质型转化。由鲜果常规供应型向超时令反季节供应、由旺淡季大反差型向周年相对均衡型、多种加工产品供应转化。产后处理要由传统的人工处理向现代自动流水线(洗果、分级、打蜡、烘干、包装等)处理转化,重视产品加工增值。净化果园生态环境,生产绿色果品。在果品营销方式上,由单一传统经营型向多元化、多模式经营,由产销分离型向产供销一条龙、由分散的个体型向“龙头”带动的产业化经营方式转化。使果品生产由传统管理型向现代化科学管理型转化,由果品生产大国变成生产强国。


二、调整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与调整重点

    1.指导思想
    抓住全国性农业大调整、西部大开发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时机,着眼于国内外市场对各类果品的需求,依靠科技进步,以优化果树布局、树种品种结构为重点,改善与健全市场流通体系,推进与深化果品的产业比经营,突出产后转化增值和配套企业的发展,努力提高我国果树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2.调整的主要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瞄准当地与外地、农村与城市、国内与国际、亚非与欧美等市场的需求状况与信息变化,确定果品发展的指向。
   (2)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选择各类果树的最适生态区,逐步形成各类果品的相对集中产地,挖掘当地优势资源,建成名特优果品基地。
   (3)产后增值原则。强化产后处理,通过贮藏、加工、商品化处理实现产后增值。大力增加用于加工的果品比重,调减初级原料型生产的数额。
   (4)质量效益原则。在提高平均单产的前提下,重点提高果品质量,以符合各类市场的需求为标准,特别是出口果要和国际标准接轨,以质量和产后处理上档次,求效益。
   (5)更新、发展、协调原则。对原有果树的更新改造应与新发展的果园同等重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不可将原有园片盲目放弃,顾此失彼。要合理安排,区别对待。
   (6)群众自愿原则。在果品生产结构调整中,一定要尊重群众的意愿,可用样板、信息、政策等手段积极引导,不可强迫命令,硬性指挥和“一刀切”。

        3.调整的重点
    调整与优化树种及品种结构,既要促进栽培品种的良种化,更要实现各品种供应的相对均衡化。积极发展与扩大配套专用加工品种的栽培,推进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实现果品产后增值的重大跨越。
凭借加入WTO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国资源与劳力等优势,按照国际接轨标准,迅速扩大出口基地和出口比例。适当调减第一产业、强化第三产业,选择适宜的“龙头”带动,形成与果品配套的系列化企业,实现果品全面综合增效。


三、关于树种、品种的结构调整

 

目前苹果栽培最多,占北方果品总量的近70%,经过优化调整之后,从宏观上应使苹果调减至40%以下。梨可占20%左右,干果类占20%左右,核果类占10%左右,浆果类和其他杂果共占10%左右。

        1.仁果类
   (1)苹果。我国的苹果年产量已达22009kt,尤其中晚熟品种相对过多,品种较为单一,生产的果品中,低档果比重太大,造成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相对过剩,价格严重下滑,应下决心调减。一是有步骤地向苹果最适生态区集中;二是积极改造、更新或淘汰效益低下的果园,适当调减中晚熟品种比例;三是对有保留价值的果园加强综合管理,努力提高平均单产,特别要提高商品质量;四是改换或增加一定比例的优新品种,特别是早熟品种。使早、中、晚熟品种的比例由现在的0.2∶3.5∶6.3调整至1∶3∶6,排开并拉长市场供应期,平缓旺淡季供应差距。同时根据苹果加工业的发展与实际需求,相应地增加专用加工品种。
   (2)梨。我国梨年产量7915kt,相当于苹果产量的36%左右。但比苹果易栽、易管、易丰产,当前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尤其中国的脆肉梨,国内有传统的食用习惯和市场,国际市场也逐渐看好,除大力更新淘汰一部分效益较差的老、劣、杂梨园外,可适当发展如下4类优良品种:①我国原产且畅销的传统名优品种和新育成的优良中晚熟品种;②我国新育成和由国外引进的早熟优良品种,以填补市场上优质早熟梨品种太少的空缺;③由日、韩等国引进且又适于我国条件的优良中晚熟品种,尤其是适于大量出口的名牌品种;④近几年新选育颇受市场欢迎的优良红色梨品种,及由国外引进的优良红皮西洋梨类。还应适当发展一些加工的专用梨品种。早、中、晚熟品种的比例宜调整为2∶3∶5。
   (3)山楂和木瓜。山楂是我国的特产果树,其果酸、果胶和Vc等含量颇丰,又有一定药用价值,很适于加工,近年又有特大果型鲜食品种推出,可以适量发展。
木瓜有其传统集中产地,又有地方名特稀品种,还适于加工果胶等多种产品,可在传统产地或最适区配合加工等集中栽培。

        2.核果类
   (1)桃。前几年早熟品种偏多,应适当加大中、晚熟品种的比例,注重栽培极晚熟优质大果品种和设施兼用品种,早中晚熟比例以3∶4∶3为宜。配套发展加工专用品种。鲜食品种应考虑普通桃类、油桃类、蟠桃类和脆肉型、硬溶型、软溶型等兼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桃树成园快,成花易,结果早,极易发展过头,应放眼看,早打算,各有接班品种或树种(杏、李等),以便及时转向或高接更新,不可盲目过多发展。
   (2)李。目前北方栽培面积尚少,除适当发展传统的中国李优良品种(包括新育成品种)外,可积极发展引进的优质大果且货架期较长的美洲李品种,并注意早、中、晚熟适当搭配,以早、晚为主,还可为加工配套,适量发展部分欧洲李优良品种。自然杂种杏梅也应择优积极开发。
   (3)杏。我国杏品种很多,有不少大果优质品种,但常因花期授粉不良、晚霜冻害、败育花等原因造成“十年九不收”。为连年丰产稳产,应选择发展丰产优质品种,引进试栽成功的欧美杏及新育成的已在推广的中国杏。在成熟期上也应早、晚搭配,晚熟甚至极晚熟优质杏也有优势。设施适宜品种尚少,应努力挖掘选用。
   (4)樱桃。原产中国的早熟小樱桃,和引进的欧洲甜樱桃(俗称大樱桃),应在其适生区重点发展。无论是我国育成的,还是由国外引进的新品种,都要在试栽成功的基础上,选择优质、大果、红色(黄色亦可)、早中熟、丰产、稳产的品种积极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搞高效设施栽培,以拓宽市场供应。

        3.浆果类
   (1)葡萄。可鲜食、加工品种并重,鲜食以发展早、晚熟优质大果品种为主,适当调减中熟品种(尤其巨峰类)的比重,早中晚熟品种的比例以3∶3∶4为宜,还可尽多安排一些无籽品种或进行无核化处理。有条件的地区,可多搞设施促成或延迟栽培,配合保鲜贮藏,以拉长鲜果供应期。葡萄加工业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葡萄酿酒业的发展,要求配套建好酿酒葡萄生产基地。其他如制汁、制干品种等也应因地制宜地加以开发,逐渐提高加工葡萄的比重,至少要占葡萄生产总量的1/3以上。
   (2)猕猴桃。近几年引进和新育成的品种不少,总面积和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除因地制宜(盐碱涝洼地不宜)栽培优质鲜食耐贮品种外,应大力发展猕猴桃加工业和加工品种,这是今后猕猴桃栽培很有前景的出路,且要力争打入国际市场。
   (3)石榴。我国石榴庭院栽培较广,又有许多集中名特产地,也有一些规模较大的新基地。在冬季绝对低温-17℃以上的山丘地及轻盐碱地皆可正常生长结果。以选择大果、形美、优质、丰产的名牌品种,尤其抗寒性较强和具“软仁”性状的珍贵品种为宜。由于石榴花色鲜艳,花期久长,作为绿化观赏树种和盆景开发也有其独特前景。
   (4)无花果。较抗盐碱而不耐寒,果含糖高,用途较广,在温带沿海或内地稍加防寒很易栽培,除作庭院栽培外,选择大果、优质、适应性广的丰产品种,并与相应的加工业配合,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5)草莓等小浆果。草莓是小浆果的代表,管理容易,周期较短,栽培模式多样,供应时间长,露地、各类保护地(促成、半促成、延迟等)、无土、立体、间作栽培等皆可,甚至周年都可生产。鲜食、加工、速冻,作糕点、冷食配料等都行,栽培及应用非常灵活,人工干预下栽培范围很广,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至于其他小浆果(树莓、刺莓等)都有各自适应具体条件的优良品种,但主要用于加工,在此不详述。

        4.干果类
   (1)板栗。我国板栗的产量和质量皆名列世界前茅,属传统出口干果,尤其畅销日本。适于砂石山区和中性偏微酸的土壤,易栽易管,耐瘠耐旱,特别是新选育的优良品种,早果丰产,效益可观。但板栗不耐盐碱,不适于青石山区栽植,不可盲目发展。沿海风大地区,应注意选择抗“抽干”的良种。
   (2)核桃、柿、枣等。适于青石山区(石灰岩山地)和轻盐碱地发展,较抗旱耐瘠,当然沃土、浇灌更佳。核桃应选早实、丰产、薄壳、优质的新品种于山谷土厚处栽植。柿树应选优良制饼品种和传统鲜食品种,并试栽新引进的鲜食甜柿优良品种。枣除原来的制干良种外,应选用些干鲜兼用的良种和新开发的独具特色(早、晚熟或特大果等)的优质鲜食品种。黑核桃可作为果材兼用良种在干旱、盐碱等地区引种开发。
   (3)扁桃、仁用杏、银杏等。前二者主要选用良种在青石山区和干旱地区开发栽培。扁桃可选用新疆和国外引进的良种试栽,仁用杏可用传统良种和新选育的良种栽培,均有良好前景和可观的效益。至于银杏,前几年发展较快较多,除部分用于采叶出口或加工外,部分可作为绿化观赏树种栽植(盐碱地不大适宜),还可建立部分良种结果园以果增效,有条件的地方开发银杏盆景效益也很可观。


    四、关于果树布局的调整


        1.大力推进区域化栽培
    选定各树种、品种的最适生态区,相对集中、成规模地发展,依据全国及各省区的果树区划,逐步而又相对较快地形成各主要树种、品种的集中产地,体现“适地适树”和区域化栽培,在最适区以较低成本生产出最佳质量的果品。在果树的次适区如有特殊市场效应(供应当地或错开成熟期等),应当在从事区划和专家的参谋论证指导下进行宏观调控。

        2.促成苹果向西部战略大转移
    趁西部战略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可将我国的苹果由东向西大转移,正像美国当年由东部向西部最适生态区集中转移一样。但这要有一个过程,可借助政策、投资、典型、市场、效益、技术、服务等多方面积极引导,以开创我国果树区划战略实践的先河。

        3.石灰岩山地和盐碱地区的果树配置
    我国石灰岩山地(青石山)不少,盐碱地亦较多,造林植果皆有一定难度,应因地制宜开发利用。
石灰岩山地:在保持水土的基础上,较适宜栽植的果树主要有:柿、核桃、枣、仁用杏、扁桃、石榴、山楂、桃、杏、葡萄等。
中轻盐碱地:在认真改碱增肥的前提下,较适宜的树种主要有:枣、梨、葡萄、柿、无花果、石榴、核桃、桃、杏、果桑等。

        4.干旱地区果树的发展
    我国气候地区差异很大,尤其西部不少地区长期干旱少雨,年降雨量常不足500毫米,甚至更低。在积极进行引水、集水、节水栽培的条件下,可选择的果树主要有:核桃、仁用杏、扁桃、桃、杏、李、柿、枣、苹果、葡萄、石榴等。

        5.东部经济较发达区和城郊区果树的配置
    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诸省区及城市郊区发展果树,应考虑城市的就近供应,利用交通运输便利,信息灵通,加工业较发达,需求标准较高,合资企业较多,与国际来往频繁等优势条件,可适当安排些城郊型、外向出口型、高档高效型和精深加工型果树。树种、品种要多,供应期要长,产品档次要高。适当增加引进的奇特和设施栽培品种,利用其优势条件满足市场的特殊需求,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并注意认真改造和提高原有果园的档次、水平。

        6.平原农区果树的发展
    平原农区是我国粮棉油等作物的重点产区。我国人多地少,绝不可忽视粮食生产,果树的发展还是应遵循“上山下滩,不与粮棉争地”的大原则,在适当调减粮棉面积,提高粮棉质量的同时,可适当发展些最适应当地生态、市场前景看好的果树树种和品种,尤其可搞一些传统名优特基地、果粮间作、立体栽培、绿色长廊(通道)、“四旁”植果、庭院栽培及订单果业等,以具有农区特色的模式、振兴农区经济。


五、关于果树专用加工品种的调整

    我国现有的果树主要以鲜食果品为主,果品加工所占比重极少(不足10%),这与世界发达国家果品利用方式形成明显的反差(世界发达国家果品加工占总量的20%-60%),这也是限制我国果树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伴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必须下大力气迅速强化我国的果品加工业,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力争在较短时期内,使加工量占到30%以上。除提高传统干果的档次外,应大力增加水果果汁业的发展,还要努力发展果酒(尤其是葡萄及其他高糖果品)、果醋、果酱、果胶、果脯、果干及果品膨化脆片等,形成一定规模的果品加工业,并以此为“龙头”,带动果业的持续发展。在此必须指出,以合同或订单形式的果树种植,必须有加工专用品种保证,这是果品加工业健康发展及与国际接轨、促进国内外市场畅销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在果树专用、兼用加工品种的选择上进行较大调整,绝不能再以残次果充当加工原料。除国内已有的优良加工品种外,必须按照各类加工品的特殊工艺要求和国际的先进标准,谨慎地引进、试栽、扩大新的加工品种,以奠定我国果品加工业的良好基础。


六、关于传统名特产的调整

    传统名特产果品,是在特定生态条件下选用特定品种、采用相应的栽培技术形成的历史名牌产品。我国的传统名特产果树很多,在国内外大多有较高的声誉和较大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在果品结构调整时期,应依据具体情况作出适当安排。
市场前景依然看好的传统名特产,应认真恢复,并适当扩大面积,提高产品质量,注重产后处理,维护名牌信誉,提高名特产果品的实际效益。市场前景一般,甚至产品过剩、效益不高的传统产品,应适当压缩种植面积,选优汰劣,对现有的国片加强综合管理,提高质量和信誉,努力恢复该传统产品的名牌地位。市场前景暗淡,价格下滑严重,又有新品种取代的可对老园进行更新改造,高接换优,或扩种新品种园地。何去何从关键看效益,尤其是远景效益,这是评判、处理的主要依据。


七、结构调整中应注意的问题

 

果树生产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涉及因素比较复杂,在调整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一些问题。如老园提高、改造与新园发展协调问题,选用良种的纯度问题,授粉树配置问题,苗木规格质量(含砧木适应性及组合)问题,区域性检疫病虫问题,建园规划及规模问题,栽植模式及密度问题,选择后备树种问题,专用加工品种与企业配合问题,“龙头”带动及产业化经营问题,技术服务体系问题,果品产后处理问题,国内外市场开拓问题,尊重群众自愿与政策措施引导问题等,必须周密考虑、严格要求、妥善处理、认真实施。尤其在战略调整的大潮中,出现了众多介绍果树新品种的广告,令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就是真正的优良品种,也有其不足和缺点,并有其最佳适宜环境,切不可不加分析地一哄而起,更不可全国性的对某一树种或品种不适当地大规模发展。要总结吸取前些年的山楂过热、葡萄过热、银杏过热和苹果过热等的严重教训,如当前许多地方出现的“提子热”“冬枣热”“水晶梨热”“富士热”“樱桃热”“寿桃热”等,就应引起警惕。确实是优良品种,不分地区差异过多地发展,也会走向事物的反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导致惨重的损失。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9 22:59 , Processed in 0.02948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