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杨竣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8660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马来西亚蔬菜水果市场现状及发展我对马蔬菜水果出口建

已有 45217 次阅读2009-1-18 18:02 |个人分类:海外市场|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一、马来西亚进口蔬菜和水果产品的市场现状
    农业是马来西亚的重要经济部门,但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传统上马来西亚的农业以种植油棕、橡胶、可可等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及蔬菜的种植并不普遍。马来西亚盛产各种热带水果和花卉,温带蔬菜和水果产品需大量进口。
    2001年,马来西亚蔬菜和水果产品的进出口总额为35.36亿马币(约合6.67亿美元),其中进口17.24亿马币(约合4.54亿美元),占其当年全部进口总额(2806.91亿马币)的0.6%。由于蔬菜产品进口量相对较大,马在蔬菜和水果对外贸易方面总体呈逆差,1999年逆差额为7.26亿马币(约合1.91亿美元),2000年为7.94亿马币(约为2.09亿美元),2001年达到9.12亿马币(约合2.4亿美元),年平均递增12.2%。
    马来西亚蔬菜的种植主要集中在一些气候凉爽的山地高原上建立的蔬菜生产基地,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市场,种植的品种较少,主要是一些绿叶型蔬菜,如空心菜、苋菜、菜心,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要,需大量进日。2001年,马来西亚共进口各类蔬菜62.1万吨,约11.87亿马币,约合3.12亿美元。进口的主要品种包括洋葱、大蒜、菜花、西兰花、西红柿、胡萝卜、辣椒、白菜、圆白菜等;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按进口额依次为澳大利亚、中国、香港、泰国、新西兰、印度和美国等。
    马来西亚进口水果的主要品种为本国无法种植生产的温带水果。2001年进口各类水果29.81万吨,进口额5.37亿马币,约合1.41亿美元。进口的主要品种为苹果、各类柑橘、葡萄、梨、枣、柚子等;主要进口国按进口额依次为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和新西兰等。
    二、马来西亚对蔬菜和水果产品的进口管理
    l、进口关税水平
    由于进口的蔬菜和水果产品多为马国内无法生产或产量不足的产品,马来西亚对该类产品的进口采取零关税或低关税政策。在蔬菜方面,除对部分经加工后的酱菜或于菜(如香菇)征收10%的关税,其他均不征收进口税;水果方面,除干果/果仁类进口免税外,大部分要征收5%至10%或以从量税形式计收的少量进口税。
     2、主要进口管理措施及规定
    除对圆白菜进口实行配额管理外,马来西亚对该类产品进口基本上没有实行任何形式的数量限制。但与世界绝大部分国家一样,为防制病虫害及保证国内消费者身体健康,马来西亚政府规定该类产品的进口必须依据有关法规,主要是马来西亚《1976年植物检疫法》(Plant Quarantine Act 1976)及(1981年植物检疫规定)(Plant Quarantine Regulation 1981)向马来西亚农业部下属的植物检疫处申请进日植物检疫许可证。检疫处在各主要入境口岸均设有办事处,提供24小时服务。一般来说,进口检疫许可需逐票货物单独申请,每证有效期3个月;符合条件的申请需一星期时间获得批准,许可证会列明货物的入境检疫要求供货物出口国对货物进行检验检疫参考,货物入境时必须出示进口许可并满足上述检疫要求。我国产品农药残余较少,一股凭中国商检的植物检疫单即可放行
    三、我国向马来西亚出口蔬菜水果产品的现状、主要问题及对未来扩大对马出口的建议
    (一)我国向马来西亚出口蔬菜和水果产品现状
    从2000年和2001年马来西亚进口各类蔬菜和水果产品的统计可以看出,我国该类产品在马来西亚市场已经占有相当份额。从近两年马主要进口的蔬菜和水果金额看,我国在其主要进口国中排名均列前茅。究其原因,我国该类产品在马来西亚市场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1、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地域辽阔,适宜种植生产的蔬菜和水果产品品种繁多,尤其是温带及亚热带产品,与马来西亚该类产品的消费市场有很强的互补性。
     2、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农业科技,蔬菜和水果产品的品质不断提高,生产成本相对低廉,在价格方面优势明显,比较突出的例于如中国山东出产的富士苹果,由于质优价廉,在马来西亚市场非常受欢迎。
     3、园艺产品多为新鲜货物,对运输储存的要求很高。我国与马来西亚地理位置相对较近,海上运输四、五天即可到达;储运时间短,费用低,降低了进口成本。
     4、中国产品进入马来西亚较早,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消费市场并在当地消费者中培育了对中国产品的消费习惯,产品认识度较高。
    (二)我国向马出口蔬菜和水果的优势产品和发展潜力
    1、蔬菜:从近两年马主要进口的蔬菜品种看,我国有很多优势产品占其市场主导份额,如大蒜和菜花一直保持在第一位,洋葱、西红柿和蘑菇均达到第二位,其中,大蒜尤为明显。2000年马自我国进口大蒜5036.33万马币(约合1325.35万美元),占其进口大蒜总额的75.9%,2001年自我国进口8801.94万马币(约合2316.3万美元),占其当年进口大蒜总额的86.7%。此些强项产品应在保持原有规模的基础上,力争通过提高质量,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
    马来西亚每年对西红柿及其制品需求很大,以2001年为例,马当年进口西红柿6594公吨,金额达613.57万马币,进口西红柿酱/泥1067.19万公吨,金额达2595.5l万马币,我国出口金额占其比重分别为5%和10.4%,发展潜力巨大。    马来西亚国内马来人和印度人饮食习惯接近,偏好辛辣食物,所以其每年要进口大量的辣椒和胡椒(粉),2001年马进口辣椒18596公吨,金额达151.11万马币,进口胡椒(粉)42489公吨,金额达377.32万马币,而我国这两项产品对其出口额所占比重较低,分别仅占其市场份额的0.6%和5.3%,应引起我国有关企业重视,努力开拓其市场。
     2、水果马来西亚华人较多,饮食习惯大都保持中国特色,对原产我国内陆地区的水果情有独钟。产于我国的苹果、鸭梨、柑橘、和葡萄和红枣在马均有很大的消费。从200年马进口主要水果品种及来源国家统计数字看出,我国向其出口的卢柑/橘、梨和苹果市场占有率均排第一位。当年我向马出口卢柑/橘40184公吨,金额达3386.57万马币,占其当年进口柑橘总额的86.2%;向其出口梨54944公吨,金额达3720.94万马币,占其当年进口梨总额的78.8%;向其出口苹果28787公吨,金额达1988.54万马币,占其当年进口苹果总额的27.3%。
    我国出口马来西亚的桔于和葡萄比重相对较少,出口额分别仅为321.98万马币和14.5万马币,仅占其当年进口额的4.2%和0.4%,远远低于澳大利亚和美国,发展潜力巨大。我国有关企业应加强品种改良,开拓出口渠道,努力扩大出口规模。
    (三)我国向马来西亚出口蔬菜和水果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蔬菜和水果产品在马来西亚市场有较强的竞争力,目前在出口数量和金额上均占较大比重,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隐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国内缺乏有效指导和协调,多家出口,内部低价竞销,无序经营使市场混乱,影响主要进口商的积极性。例如在80年代,从我国进口水果基本上还使用信用证结算,但目前国内很多出口企业为促出口不惜放帐经营,风险很大,货款无法收回给国家企业造成损失的案例屡见不鲜。
     2、对市场需求缺乏调研,产品品种改良慢,除几个传统优势品种,如蔬菜中的大蒜。白菜及水果中的苹果、卢柑等外,在马来西亚部分主要进口品种,如蔬菜类中的洋葱、菜花、胡萝卜,水果类中的葡萄和梨的市场份额长期没有突破。
     3、产品档次低,包装设计陈旧落后,包装材料质量差,难以打入高档消费市场。这一点从我国产品在马来西亚市场的平均价格水平上看得十分明显,如2001年从中国进口的苹果平均价格为690.8马币/吨,而从美国进口的苹果平均价格为1369.65马币/吨,而中国苹果的质量并不低,部分原因是输在包装上。
     4、收购、检验、装箱过程做工粗,影响产品质量。产品储藏方式落后,专用冷库少,供货不均衡,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大。
    (四)对我国蔬菜和水果产品保持并扩大对马出口的几点建议
    以上谈及的这些主要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和解决,因此在很大上影响了我国该类产品在马来西亚市场保持现有优势并有所开拓。基于对马来西亚该类产品进日市场的情况调查,并综合部分进出口商的意见,我处对扩大我国该类产品对马出口建议如下:
    1、整顿无序经营,防止内部低价竞争,减少放帐出口。借鉴马来西亚或其他很多国家的经验,成立专门的有一定权威的行业商会或出口商组织,对出口产品的数量、价格等进行有效协调;
    2、扩大在相关产业的投入,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果农菜农更多扶植和指导,推广农业科技,针对市场需求加快品种的改良及更新换代,提高我国产品的档次;
    3、改进我国产品的包装设计,提高包装材料的档次和质量;    4、努力改善我国相关产品的存储条件,以保证长时间供货均衡,保持价格的稳定,杜绝浪费:
    5、以广告、参加展销会等各种形式扩大对我国相关产品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对在马来西亚市场尚有潜力的品种。如新疆香梨、葡萄,河北鸭梨等,逐渐培养我国产品的消费群体。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9 17:55 , Processed in 0.02842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