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叶茂中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85197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叶茂中谈营销——一个名为澎湃的新闻故事

热度 1已有 78877 次阅读2014-7-28 14:36 |个人分类:文章专辑|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故事




托尼与莫琳
 
 
 
今天的故事开头,需要给大家介绍两位年轻人。
 
托尼和莫琳相识于1970年10月,他们在伦敦摄政公园的一张长椅上不期而遇,一见钟情的两个人在一年后结婚。这本来是世间万千爱情故事中十分普通的一个,夫妇俩的一个决定,却无意间开始了一段影响世界的奇妙旅程。
 
托尼·惠勒和莫琳·惠勒为了享受工作前的最后时光,决定进行一次欧亚大陆的旅行(也就是传说中的“Gap Year” )。到达澳大利亚后,惠勒夫妇遇到 很多想要自助旅行的人不断询问他们关于此次旅程的各种问题,最后他们决定出版一本旅行手册,在厨房餐桌上创作、手工校对、剪裁并装订完成的这本《便宜走亚 洲》(Across Asia on the Cheap)是Lonely Planet(孤单星球)的第一本指南书,面世之后它立即成为当地的畅销书。 这也定下LP未来的基调:孤单星球系列不只是一本信息检索的百科全书,更是每一位作者旅行途中亲身经历的所闻所感,每个段落都有血有肉,有意外之喜,有不 满吐槽,这是一本有生命的旅行指南。
 
《便宜走亚洲》揭开了LP传奇的序幕。到了今天,LP系列丛书已经陆续出版了覆盖195个国家旅游信息的400余种图书,对于全世界的旅行者来说,这就是他们的《圣经》。
 
残酷的是,《圣经》也有凋零的一天。2013年3月,BBC World以收购价的35%把LP低价甩卖给了美国NC2传媒,现实即是如此。
 
 
 
谁还需要LP?谁还需要带一本砖头上路?
 
无数的旅行网站上提供着无数的即时更新的景点,交通,酒店,饮食的资讯,免费的。问题很尖锐,谁还需要LP?
 
LP的窘境,是出版业今时现状的一个小小缩写。而当互联网开始普及的那一刻起,很多人就开始意识到革命已经来临了,图书如此,杂志和报纸同样如此,甚至是 更痛苦的处境。网络的出现使得新闻第一次能被称为“新闻”,在即时性上完胜纸媒,而微博和自媒体的出现的发展,又在传播性和覆盖性上给了纸媒第二击。
 
传统媒体的出路
 
这答案所有人都知道,简单来说有两项:
 
1. 在内容性上,在深度性上发力。这是传统媒体最后的阵地,微博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记录者,但去挖掘跟踪思考评论的活却依旧是正统记者的活。
 
2. 在发行渠道上,布局线上,布局移动端。每天定点守在电视前看播音员字正腔圆的读报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
 
前途是清晰的,道路是曲折的。
 
门户网站近十年来的积淀,已经在新闻上有相当厚的积淀,不光是门户,在文化娱乐科技体育财经各个领域,都还有一堆的垂直类网站已经经过多年的经营,获取了 数量可观的用户群,在APP上,网易新浪和搜狐也早已先行一步,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年底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达到3.44亿,同比增长 48.3%,环比增长9.2%,手机新闻客户端在中国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达到60.4%。而新闻客户端的第一阵营,则被搜狐、腾讯和网易把持,活跃用户占 比分别为31.2%、29.4%和27.6%。还有多少蛋糕是留给新进者,甚至还是传统媒体转型的新进者的呢。
 
传统媒体要想逆袭,唯一的出路也许就是想想还有什么是互联网的信息制造者们目前做不到的。
 
于是就有了澎湃新闻。
 
在百度百科上的澎湃新闻词条大致如下:“澎湃新闻”是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公布的第一个成果。澎湃新闻是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主打时政新闻与思想分析,生产并聚合中文互联网世界中优质的时政思想类内容。
 
没错,澎湃主打的是时政+思想,而他们也有资本这么做,依靠的就是一张巨牛的底牌——时政新闻牌照。
 
拥有牌照的传统媒体的力量在于垄断了采编权和政府央企等采访资源,他们掌握着全部的时政类、突发、调查、舆论监督类类新闻采访权。这也就意味着门户网站以 及其他资讯网站只能在财经、IT、娱乐体育之类的领域做做文章(而传统媒体在这块上已经完蛋了)。而一旦涉及到时政新闻时,互联网内容制造者则丧失了原创 的权利,只能转载类似人民日报和央视这样有牌照的媒体的新闻。
 
这就是垄断政策带来的护城河。
 
浏览下澎湃的官网,最吸引人的也正是有关时政的分类:
 
 
 
 
 
 
尤以“打虎记”最为撩人眼球。这个门户网站做不到,也没法做,属于有心杀敌无力回天。而澎湃的团队基本来源于《东方早报》 ,还记得他们与三鹿的故事吧。 他们擅长这个,或者说,他们也只擅长这个。这是一个有背景的土豪,披的是富二代+官二代的铠甲,看起来很有些刀枪不入的感觉。
 
 
 
这是我们还能谨慎看好澎湃的原因。
 
而不幸看衰的部分,则显得更多点。即使,这是个手眼通天的阔少。
 
 “最好的时政类网站”,“打虎记”VS 文艺的海派情怀
 
澎湃这两点引爆视线,很大程度上靠的是7月25日澎湃CEO邱兵发的刊首语——《我心澎湃如昨》。
 
不同于“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这种南方系的大字报,邱总的这篇小文讲述了一个“让我们恋恋不舍的80年代里发生的一件有关理想主义与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极尽绕指柔之文艺腔调。
 
的确,故事写的如何另说,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所有人都开始讲情怀的时代里,这的确算是赶上了潮流,这种经过精巧设计出的不协调的混搭感,的确起到了预想中的传播效果。
 
可一个主打严肃时政类的新闻网站,与一篇充满复旦式小资格调,诸如自由而无用灵魂之感的抒怀文字丢在一起,感觉有点晕的让人找不到北。不知道这只是刊首语的刻意为之,还是整个澎湃希望真正呈现出的价值取向?要知道价值观的混乱,总比比任何矛盾都来的更尖锐些。
 
因为我都分不清这到底是一家新开张的时政新闻媒体,还是知音或者故事会了。
 
内容原创VS 今日头条
 
相信澎湃的同仁们应该知道《The Daily》的故事,简述如下:
 
“ 《The Daily》,是2011年1月新闻集团与苹果公司合作开发的iPad付费新闻阅读产品,希望凭借iPad庞大的客户群,赢得数字阅读时代 的市场先机。开发方曾对《The Daily》寄予厚望。乔布斯曾称其为“iPad上最令人期待的新闻阅读产品”,默多克则称《The Daily》是 “未来的发展潮流”,并想借此将自己的传媒帝国全面带入移动互联新时代。
 
2012年7月,经营18个月的《The Daily》为了维持生存,不得已宣布从原有170名员工中裁员50人。当时《日报》裁员总数接近三分之一,整 个社论编辑部门被裁掉,到2012年11月,默多克至少已经向《日报》投入了3000万美元。因连续两年亏损,《日报》将于2012年12月15日关 闭。”
 
澎湃的内容生产能力不用怀疑,据说这个投资四个亿的项目最终的团队可能达到三四百人之巨。看看澎湃的首页。
 
 
 
 
五花八门列了将近50个栏目,堪比三四本杂志,一天就产出几万字的内容易如反掌。
 
可这还是不是一个英雄主义的群体凭自我的力量就能对抗世界的时代?单靠澎湃团队创造内容没有互动和交流传播这不退回1.0时代了吗?总之答案不是太乐观, 只能表示相对于澎湃这样的大兵团作战方式来说,今日头条那样的模式也许更值得期待些,毕竟一个是充分整合社会的信息资讯资源的技术驱动,而一个全得靠自身 造血的内容驱动,哪个更科学些一眼而知。
 
有道是双拳难敌四手,一个好汉尚且要两个帮。这就像六大门派几百豪侠群聚光明顶,结果被几万官军把山脚围了个水泄不通,任凭你和尚尼姑道士武功再高强,也是血肉之躯经不起几百人轮流群殴。
 
何况官兵都不用动手,喊句“投降吧!不然就放火烧山啦!”就能解决问题啦。
 
深度文章 VS Summly
 
澎湃最大的资源是团队,所有人都承认,这是一支有战斗力的,能产出相当有高质量内容的强大的团队,我相信对于一部分高端精英人士来说,这肯定有着不俗的吸引力。何况时政类的消息,永远都是最高级的八卦。
 
可是剩下的像我们这样的俗人呢?
 
当下是这样一个奇怪的时代:我们大脑中的文字机制被莫名的限制在140个字节,拜微博所赐,甚至我们想表达意见之时,都懒的打上一个字,多谢了那个点赞的按钮,多谢那个叫转发的按钮。
 
我们都变的越来越懒,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评论:“太长,一拉到底,滚轮已废,懒得看。”
 
不急着口诛笔伐,但这的确就是现实。
 
 
 
尼克·达洛伊西奥是一名英国少年,今年18岁,在15岁时他制作了一款新闻阅读软件,名叫“Summly”,其最大的特点就可以将任何新闻内容自动浓缩成 400字概要,令App用户可以速读新闻。2013年3月25日,尼克将其卖给美国雅虎公司,赚得3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6亿元),因此一跃成 为全球最年轻的千万富豪。
 
抱歉,我们都很忙的。
 
“Once while was traveling across the sky, this lovely planet……”
 
Lonely Planet命名的原因,是因为创始人托尼很喜欢马修·摩尔的歌曲《太空船 长》: “Once while was traveling across the sky,this lovely planet……”,而他总喜欢 随口改成 “Lonely Planet”。
 
现在看起来 Lonely Planet 这名字,比起 Lovely Planet 真是强上不少。Lp的意义,是这本书真正揭示了旅行的意义,地球太 大我们太小,所以只能不停的走。可是一个人的暴走就真能找到自我的救赎?也许未必,在世界每个角落遇到每个奇妙的人,将这无垠之地编织成连通之网时,这孤 单星球才能变成美丽星球。
 
澎湃的确有着强大的背景,不俗的团队,但其最终的结局,依旧取决于是不是真正拥抱了这个时代,要是和纸媒的玩法没甚区别,那入土也只是早晚的问题,所以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不过至少,至少这个名字确实起的不赖。

以上文章转载至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官网:www.yemaozhong.com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老王的营销观号 2020-7-24 16:05
中国的澎湃跟美国的华盛顿邮报、英国的BBC一样,只要能保持高度的专业性和高阶的调性,相信在高阶群体中也能拿下一片天地, 毕竟在中国这还是一块净土。虽然路程曲折难走,华盛顿邮报也曾面临倒闭危机,但不意味着前景是渺茫的。澎湃的战略布局和运营逻辑也不能同今日头条同日而语。一个要做深做高,一个是做广和“滥”。受众不一样,产品品类虽有重叠但专业性存在差距。商业模式也概不一样,一个靠会员费+广告,另一个只有广告。报业的没落不是报纸本身的错,是看报的这群人很快就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然而也不可否认,总有一部分群体既会玩手机,且还要极力保持高阶调性以及身份认同的需求。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3 09:21 , Processed in 0.02825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