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1月6日,2010年第3届壹基金典范工程评选在北京正式揭晓。17家优秀公益机构最终获选,其中6家公益组织获选壹基金典范工程,5家获选“壹基金·腾讯潜力典范。同时今年还特别新增设了“影响力”和“创新”两个单项奖,旨在鼓励在这两个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新兴公益组织并推动其示范效应。往前数两个月,联想青年公益创业赛2010年十强产生,充满创意性是入围团队的共同特点之一。可见在公益领域蓬勃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在引发在行业内外的重视。
一、 审势:公益关注加剧,创新仍待加强
公益和慈善可谓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相比政府和企业两大部门,中国的公益领域可谓年轻而发展迅猛。2008年随着汶川地震、奥运盛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堪称公益里程碑,自此来自民间的志愿服务和公益行动越来越多的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公众的关注和参与,一批优秀的公益项目和公益机构应运而生。
资源集聚的同时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在公益领域的话题和解决思路方面仍存在趋同现象,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往往集中在一些特定的领域,成熟发展阶段应有的多元化效应尚未呈现:
例如,2009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报告中显示,当年353笔捐赠用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领域,其总额达37亿元(其中过半为承诺捐赠),占全年监测内慈善捐赠总量的41.07%。[1]
而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在2009年所做的企业公益指数研究同样有相似的发现,企业公益投入领域主要以救灾领域为主,扶贫与教育占主流(分别有71.9%、 47.0%和22.9%)。而从关注人群角度分析发现,有67.6%的企业其公益项目面向的是灾民。其次,共有57.9%的企业其公益扶助对象还面向城乡低收入群体、贫困人口、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等贫困人群。究其原因,除去企业本身GSR有具体发展领域定位外,“接触的项目较集中在上述公益领域”、“有创意性的项目不足,宁可做传统项目”等原因,是造成上述事实的主要因素。[2]
对此,公益行业内外也都有所认识,对于创新性项目的探索无论是宏观引导还是微观试验已多有尝试。近年来的多场公益主题的研讨会、高峰论坛等场合中对此话题也多有分析。
2010年初秋,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联合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在“2010年社 会创新公益嘉年华”期间,在公益问题梳理成果之上,选用了“公益创新工作坊”的形式对公益项目的创新方略加以探讨,力图从项目设计本身入手,突破传统形式的局限,举社会各界之力,谋公益行业突破。为期三天的会期中,来自企业、政府、高校、媒体、公益等各界、最大年龄跨度达到62岁的300余位嘉宾,围绕15个话题展开交锋讨论,共创想出近20余种公益项目设计和操作思路,为公益机构实际运作献计献策。
本文也将借由本次尝试出发,探讨创意工作坊这一曾惯用于产品设计和市场定位的研究方式,在公益界寻求创新之路中发挥的效用。
二、 明道:公益创新工作坊的方法论说明
“工作坊”(workshop)其字面原意是指一个空间(室内或建物)充满了工具(或机械),使用者可以利用内部的工具完成创造或修护物品;广义上被用来作为泛指一种会议形式,即通过聚焦的方式针对一个问题或者产品进行深度讨论和挖掘。
在作为社会性研究方法使用时,工作坊是指通过对参与人员、活动主题,时间和空间环境的精细化设计,使参与者围绕一个明确的需解决的问题,借助一定的工具,进行充分的讨论、沟通和互动,最终拿出具体解决方案的一种研究和实施流程。
公益创新工作坊是特指工作坊这一研究方式,在公益话题研究和公益解决方案设计和规划领域的延伸使用。相比传统的公益研究手段,公益创新工作坊的特定价值包括如下三方面:
1、跨界分享。传统公益话题解决方案的设计,往往局限在公益机构内部或者最多延伸至相关学者代表,因参与者相对背景相近,所得出的方案本身也会有雷同之处。
而公益项目作为社会学范畴之一,其核心价值及在于社会广泛的参与度和关注度。公益创新工作坊的一大特色即为“跨界”,要求参与人员即包括公益行业的从业者,相关研究的行业专家,也要为同领域的政府部门代表、企业人员、甚至普通公众、项目施助对象留有一定的席位,保证讨论角度的多元化,促使参与讨论的各方拥有多元化的视野和分析问题角度,在对待同一问题的时候能从更丰富的角度加以阐述;保证成果方案的包容性,所形成公益解决方案有效融合了各方的利益,不至于顾此失彼有所偏颇;保证思路结论创新性,来自各界的参与者能将来自于其他领域的创新思路和实践经验充分带入讨论中,促进项目方案更具创新度。
以“2010年社会创新公益嘉年华”中的“农村小额信贷体系的建构与自主”一场讨论为例,参与讨论的人员就包括了如下不同类别:
类别 |
数量 |
类别 |
数量 |
学者 |
2人 |
公益机构代表 |
4人 |
政府官员 |
2人 |
农户代表 |
4人 |
媒体代表 |
1人 |
企业代表 |
2人 |
2、信息交互。除去参与人员的多元化外,公益创新工作坊的流程设置也更为立体化。传统的方案设计或者研讨中,往往采用“一言堂”或者“群体对话”方式,即要么在一个人的信息指引下大家丰富化完成,要么是大家七嘴八舌一番争执。导致所形成的研讨结果,有的过于局限化,有的就缺乏聚焦性。
公益创新工作坊的研讨过程中,遵循人对于知识获取和交流的渐进模式,突破了传统研究方式的单线信息汇集过程,选用了“吸收-消化-汇集-产出”的信息流转过程。即首先给予参与者一定的主题信息,然后创建某种合理的形式促进大家深入了解并彼此分享意见,形成一定的结论性产出,此项产出又作为下一个主题信息布施下去,引发新一轮讨论,而最终引发对问题解决方案的讨论和创新。
上述的这种研讨模式,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使用的深度和方案设计结论的充分合理性,保证了参与者在有效了解话题背景下展开讨论,而不是漫步目的的争论。保证信息的阶段性分享,逐步地深入讨论主题,以便于实时的纠偏和完善。保证结论在更大范围内共享,引发更为多元化的共鸣或商讨。
3、多方共识。如果说上述两方面特质更多的体现在解决方案设计过程本身,那“多方共识”这一点价值更多的发挥于公益项目实施的时候。即因解决方案的设计和规划过程是由来自于社会各界的意见领袖经过讨论而得,在某个环节或多或少的吸纳了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属于他们的“智慧结晶”,一旦项目实施势必得到来自于他们的一定支持。且多具有“意见领袖”气质的这些参与者,在讨论前后或多或少会和周围的群体交流观点分享在活动中的所思所得,在项目推广期必然比起“闭门分析”而出的,更易得到来自大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 解术:公益创新工作坊的实现过程
各个环节中设计的合力与细节的重视,是方法得以成功实现的关键,具体包括:
1、话题选择相对具体。前文已说明,工作坊的使用更多的在方案设计、成果研讨等相对具体的内容之下,对于较为宏观的发展方向、形而上类型的讨论并不是非常有效,所以在选取工作坊研讨话题时应更为慎重。本次“2010社会创新新公益嘉年华”的创新工作坊应用中,项目研究团队自“中国公益问题梳理”开始,从200余个公益话题中锁定22个焦点问题,并最终挑选9个话题的15个子主题用于工作坊的讨论,保证探讨的内容相对聚焦,易于开展交锋讨论。
2、人员遴选保质保量。前文已述,参与人员的跨界性是公益创新工作坊的特征之一,那究竟如何有效实现跨界性,且如果发挥跨界性的价值呢?
(1)选择渠道多元。在参与人的实际招募中,报名渠道可包括定向邀请和非定向招募两类。前者主要应用与一些对话题有特殊理解的人员,或不易于通过大众媒体招募的群体,如政府代表或者特定企业参与人等;后者多适用于普通公众和公益行业从业者,且对于非定向招募的渠道使用可有多种设置,既有公益圈人使用较多的沟通平台、内部报名方式等,也应充分运用豆瓣、微博等普通大众使用的渠道。
(2)选择过程谨慎。如果说招聘渠道的多元化保证了参与者的“保量”,那遴选过程的合力和谨慎性则确保了参与人员的“保质”。因工作坊的实施多为多轮深度探讨,希望每一位参与人员都能充分的贡献自己的智慧,且能将会中讨论的成果带回实际的生活向更多的人传播,则从理论上要求每一位参与人都是意见领袖,且对即将参与的讨论有一定的事先思考。对此,在人员选择过程中则需要安排一定的考察,即有的会安排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话题请报名参与者作答,有的则通过一些关注意见领袖特质的问题完成考量。
3、实施过程有效引导。多元参与是工作坊的最大特色,参与者效用的发挥则需要通过流程来合理引导,创意性参与活动的设计是这类工作坊实施过程需要大量借助的。比如在这次新公益嘉年华的15场工作坊中,我们尝试使用了“你好,我是你的邻居”、“我是老年人”、“公益人才招聘会”、“寻找公益达人”、“愿望树”、“碳排放气球”、“科普苹果”、“场外智嚢团”、“灵感大激发”、“辩论赛”等众多游戏式参与环节。这些活动的设计有效地促进了全员参与,打破参与者的行业、身份界限,引发了参与者对公益问题的深入思考,触发了思考的多元视角,增加了交流与彼此理解,使工作坊的讨论活而不乱,思考深而不累,思维发散而焦点集中。
需要特别提示的是,在工作坊的操作中要避免出现如下两个尴尬问题:
(1) 忌意见领袖的孔雀现象。来自于社会各界的代表将组成工作坊的讨论参与者,但有时一些话语权较高的人员可能会因身份或者习惯的原因,阻碍大家的平等讨论。这些想象多发生在参与者中有政府高官代表或知名学者出席的场合,或者参与者本身身份(含社会地位、年龄、地区差异等)跨度较大的场次中,往往身份优势群体发言后,全场讨论会围绕他的观点展开,一些参与者恐于提出新思想。对于此种情况,一方面在前期准备期时筹备人员可以与可能出现这种状况的参与者做沟通,委婉提示其“工作坊与主题发言或者论坛演讲”的差异,请其在发言时注意语气、语态等,对于过程中其他人员提出的质疑也应适当接受;另一方面,在工作坊实施的环节设置中,也应充分规避此类问题,避免或者弱化单个人员发言过长的机会,平等化每个参与者的参与度。
(2) 忌忘记跨界的“身份”。跨界的人员设置初衷,是希望不同群体代表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中发声,但在一些公众类话题中,往往有些群体会暂时性遗忘自己的角色。例如,围绕垃圾分类的讨论,媒体代表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自己在对待家庭垃圾处理时的态度,忽略了作为媒体倡导者的思考。对此,同样在环节设置中,要有机安置不同群体代表在适当的环节发言,同时如果现场出现“身份混淆”情况,主持人也不宜打击,可以适当追问和引导,协助参与者归回自己的代表的身份特质。
可见,如果工作坊能够适当利用,确实可以为公益研究和解决方案的设计带来新的思路,从而可以创造一种合理得出解决方案而不仅局限在发散讨论的模式;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促进多方沟通而不只局限在单纯的公益圈中摸索的平台;创造一种循序渐进的分析而不是匆匆的走过场的过程。
因此,也希望本文的论证过程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未来各类公益组织在实际的操作中能更好的总结相关经验,促进公益行业更多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2009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报告》,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编制。
[2] 《2009年中国企业公益指数研究报告》,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北京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联合编制。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4-29 17:56 , Processed in 0.03807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