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娄向鹏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84358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营销十年:一个人与一本书

已有 622761 次阅读2004-11-18 15:05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开篇:一个学生与一个总编
1995年初秋的一天,一个正在读书的学生闯进《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李颖生总编辑的办公室,说特别喜欢看《销售与市场》杂志,特来拜访和请教。李总很友善和热情的接待了他,并送他三本杂志,他激动、兴奋、感激,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这个人便是我。那一年,杂志刚刚创刊一年。我刚满21岁。回眸之间,正好10个年头。
当时具体说了些什么已忘记,但李总的和蔼、亲切以及三本杂志,我至今记忆深刻。确切的说,那时我踏入营销大门的开始。因为,我从小热爱文学,直到读中专,阴差阳错学财务专业,血管里流的都是文学青年的血。就在那一年,就在偶然看到《销售与市场》,我一下就喜欢上了,读得很兴奋,也很激动。潜意识里觉得来劲。从此,欲罢不能,每期都买,即是来不及看,也要先买回家存起来,生怕会有损失。所以,这么多年来,已经养成一种习惯和条件反射,每期出版上市前,心里就开始挂念,去书报亭探问。不夸张的说,如果杂志社评选忠实读者,我应该排在前五名。
因为这份情谊,我一直惦记《销售与市场》的十周年,从去年开始,也多次向李总编及其他编辑朋友打听此事。当得知杂志社要出版《见证中国营销》,并邀我写稿时,我知道,总结自己、总结过去、总结和杂志社感情的时候终于到了。这正是自己冥冥中所期待的。
2001年,当第二届金鼎奖执委会书面采访我时,我做了以下回答:
“作为半道出家的营销企划人,之所以有今天的职业地位和事业追求,一方面是兴趣使然,一方面便是以《销售与市场》为传播和沟通平台的众多业界前辈、专家和精英的分享、传授和教诲,使我受益非浅,感激不尽。营销不仅改变了我的性格、职业,也改变了我的一生: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定位、追求和发展,并一意孤行,乐此不疲。内心深处渴望被更多的人认同、理解、支持和鼓舞;同时,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总结,设定更高的事业目标,营销人生。“

成长:从业务员到营销顾问
必须交待的是,我是一个中专生,读的是最没兴趣也最难学(对我而言)的财务专业。第二年,便不务正业,开始出去做兼职业务员。1996年,毕业后,为了能留在省城,我一个人回到地方人事局,把档案要了回来(至今仍放在书柜里,没有拆封),在省城谋了一份作矿泉水推销的工作。每月300元工资,既联络客户,又负责搬运送货。闲暇之际,读《销售与市场》,学一些营销名词和操作思路,累并快乐着,很充实。凭自己的小技能和努力,干的也不错。
半年后,市场转入淡季,公司管理也出现了点问题。我开始厌倦,并很快移情别恋,喜欢上了风靡一时的传销。重新找到了激情和动力,并很快把公司的几名骨干拉下水,公司知道后,极力阻挠,我干脆离职,全心投入传销,准备大干一场,但时间不长,传销即被国家封杀,最终也没赚到钱。然而,那一段经历却受益匪浅、终生难忘,我内向胆怯的性格也有了很大改变,第一次敢于在公开场合演讲和激励,甚至准备了生动的演讲教案,要到一个读大学的老乡的教室演讲、发展下线。真的,直到现在,我依然感谢那段传销经历。营销,就是要善于兼容并蓄,善于批判性吸纳。
1997年3月,我去了三株公司的一个基层办事处,基本上是市场宣传员和终端维护员,发展空间不大,更重要的是,三株已经滑坡很厉害,管理呆板,一个多月后,我又选择了离开。但三株一周的免费封闭培训,却让我始终感激不尽,我打心眼里愿意付费。六年后,2003年6月23日,当我和我的合伙人,一个非常优秀的营销人李志起先生,以国内实战派营销顾问专家身份,应邀来到三株总部培训基地,与三株创始人、中国保健品营销教父吴炳新及几位创业元老共商大市时,我感慨万千: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不能与时俱进,恐龙也会被淘汰。营销更是如此。六年,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飞跃,三株,却再次陷入沼泽。
离开三株,我很快加盟了一家广告公司。老板出身部队高干,也曾经当过成都军区最年轻的团长。转业后,由于不适应政府部门体制,下海经商,办广告公司。老板思路开阔,口才好,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上班不久,很快投入到公司组织的全省广告模特大赛的筹备中去,主要任务就是打电话、骑自行车拉赞助。第一次参与大型公关活动,每天忙的不亦乐乎,回到家,节假日,主要的精神食粮就是翻看《销售与市场》。大半年下来,感觉又进步了一大截,对外联络、谈判方法基本掌握。
1998年春天,我第一次出差到成都,参加规模和影响都首屈一指的“中国糖酒食品交易会”,回来后,对比1994年在郑州读书时看到的那届会议盛况,发现糖酒会的功能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深入研究后,创作了第一篇市场分析类稿件《走进中国第一会》,就糖酒会的问题、变化、功能意义和发展趋势,作了客观、理性而又建设性的论述,准备向《销售与市场》投稿,公司老板并不看好,由于是手写稿,公司又没有打印机,我只好拿到外面自费花了40元打印。结果,稿子在第九期的杂志上发表了,整整三个页码。这也是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市场稿件,当时激动的心情,自不必说,尤其是自费打印的事,现在成了我鼓励员工多总结、思考和写作的生动教材。
1998年底,我主力参与了一项营销策划:提升大台北上花轿婚纱摄影集团郑州店的经营业绩。从竞争策略、广告创意到公关宣传和促销策划,全程跟踪。我们充分挖掘客户资源优势,运用对比手段,创造了不少亮点。执行效果非常理想,甚至出现排队领号的喜人场面,重新登上当时竞争白热化的婚纱摄影市场的宝座地位。这也是我营销策划生涯里比较满意的第一份答卷,第一次深刻体会到营销策划的痛苦和魅力。兴奋之余,创作了《孔雀开屏的魅力》一文,对上花轿的营销思路和操作手法进行总结、剖析,刊发于1999年第四期的《销售与市场》。我记得很清楚,从当期开始,杂志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改成了彩色印刷。与此几乎同步,在杂志筹划印刷改版的1998年末,我对营销策划的认识和实践,也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加盟步步高电器。
我知道自己到了提升实践的时候了,正在中国家电市场高歌猛进的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无疑是最好的平台了。一开始做企划专员,后来负责全国第三大市场河南地区的营销企划。两年的时间,跑遍全省各地,深入市场,接触各色商人,与同事一道,出色完成了步步高系列产品(影碟机、家庭影院、电子教育、通讯设备)的区域企划和市场推广工作。河南市场也成了全国市场的样板市场。尤其是1999年7月,我们审时度势,在全国全行业率先发动“七月革命”降价普及行动,一举拿下河南影碟机市场的半壁江山,洗牌整个行业,在行业性大降价的前夜,成功抢占最大的市场资源,不仅避开了行业性大降价带来的巨大亏损,而且保持足够的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步步高的主要市场分布在中小城市,而其广告费按销售额结算,投往央机的多,划给地方的少,而失视广告大部分被地方台换掉,并无有效传播:同时相对于电视、报纸、户外等大众媒体,步步高地面广告严重不足,广告形式单一,终端宣传品奇缺,且价格昂贵,不能适应大规模终端建设的需求。于是,我们在媒体运用上,创造性地开发了独特而实用的终端媒体形式——双色宣传单。成本低、内容丰富、版式灵活、时效性强、传播面广,对电视、报纸等媒体形式形成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双色宣传单不仅为我们的媒体开发和经费控制闯出了新路,而且在配合整体市场战略转移,支持终端网点、活跃终端,加强客情关系、多方位深层次沟通消费者,及时反馈一线信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为了将成果共享,我将双色宣传单的使用背景、价值、运用策略、注意事项等内容总结成文——《双色宣传单:小媒体闯大市场》(2001年10期),目前,已有愈来愈多的企业认识到其价值,并积极尝试、运用。小小宣传单,发挥了中国特色传播创新的大作用。
在步步高两年后,我又遇到发展的瓶颈了。2000年底,刚刚度完新婚蜜月,我只身来到北京。原本只想开阔视野、读读书,结果书没读成,却一头扎进一家广告公司,并很快发挥了企业、广告和活动三栖作战经验,与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联手成功运作了“首届中国医药市场高峰论坛”。论坛要在专业媒体发布公告,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销售与市场》。2001年春节回到郑州,我第二次踏进李总编的办公室,他依然那么热情和亲切,鼓励我在外面好好发展,还特意提到了一个后来成为我的事业伙伴的资深企业策划人——李清飞先生。
聪明的人总会走到一起,半年后,我和李清飞先生果然走到了一起。共同的家电企业背景,共同的志向和追求,巧的是,我们又是老乡。他当时已成为新锐财经媒体《经济观察报》的五大核心团队成员,并和相似背景的李志起先生在经营一家名为21世纪福来传播机构的营销咨询公司。三驾马车,我们开始了共同的飞翔——公司英文名字就叫fly。

发展:营销顾问,首先定位自己
营销顾问,首先要定位自己。经过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在传播过度、竞争泛滥的环境下,要实现营销突围,必须在营销手法和传播模式上进行创新。首先从占领和改造媒体传播平台做起,2001年5月,我们与京城三大主流纸煤《北京晨报》达成战略合作伙伴,联合推出全新营销资讯传播专刊:健康周刊。这是《北京晨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首次引进的营销策略合作伙伴,也是福来机构全面进军大健康(医药、保健、美容、日化)产业的重要标志。通过创导新闻营销的传播理念,短短两个月,“健康周刊”成功吸引了大批健康美容类品牌客户,成为《北京晨报》可读性、欣赏性和效益性最好的版块之一。开创新锐媒体和营销策划机构、品牌客户共赢合作的成功典范。后来,我们又成功地把这种模式复制到《北京广播电视报》。
同时,我们将家电营销思路和手法嫁接到医药保健品营销领域,并通过新闻营销的全新传播模式,一举突破营销瓶颈,开创了第三种营销模式。
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和我的团队共同创造了多个营销策划界的经典案例:可采眼贴膜、芦荟排毒胶囊、再清椿、清华清茶、凤凰制水、姗拉娜、三勒浆等。可采眼贴膜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时报》、《粤港信息报》联合评为“2001年中国十大成功营销案例”,《凤凰制水全国市场启动案》和《清华清茶情感营销实战案例》同时荣获香港管理专业协会“第一届中国杰出营销奖”提名奖。
2002年8月,《销售与市场》杂志发表我的专论《传播创新,突破广告瓶颈》,在国内营销传播界首次旗帜鲜明的提出“新闻营销”的概念、理论体系和创新实践案例,这是我们多年来营销创新实践的成果。从此,新闻营销席卷全国。
与此同时,我们开始酝酿第二次腾飞,不做媒介代理,走向全国,一系列市场调查和自身SWOT分析后,我们把目光锁定在最有市场潜力和现实需求,又严重缺乏专业顾问服务的招商领域。就像给客户作顾问服务一样,我们首先要明确自身的优劣势,挖掘和发现市场机会,准确细分市场,然后整合资源,强势介入。
首先是推广自己,我第一个想到的仍然是《销售与市场》。10月,21世纪福来传播机构全新形象广告开始在《销售与市场》登场,[中国招商之队]服务品牌首次亮相,备受业界关注。“95%的企业招商不成功,为什么?”振聋发聩、直入心田,并把我们成功操作过的经典营销案例一一剖析。曾经失败或正在迷茫的老板们,纷纷致电咨询。整个国庆节,我们也不得安宁。
在强大信心的鼓舞下,我展开和《销售与市场》的第三次沟通:共同发起和主办“首届中国企业招商论坛”,引领有中国特色的招商营销行业。11月23—24日,由《销售与市场》、《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中国医药报》、21世纪福来传播机构共同发起的“首届中国企业招商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年度聚会云集了中国企业界优势招商资源,吸引了中外企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来自全国主流媒体、知名企业、营销专家、经销商等5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我们首次在业内提出“招商是企业的第一次营销”新论,首次披露“5+1招商模式”理论体系。引起行业轰动。
首届中国企业招商论坛的启动,第一次把一个隐性而巨大的产业进行公开挖掘和总结,从根本上刷新企业原有的招商观念与模式,推动中国招商产业的规范化、纵深化和高效化发展,为迅速成长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全新的跳跃平台与发展引擎。
2003年2月,《销售与市场》全文刊发我的搭档李志起先生在“首届中国企业招商论坛”的演讲报告:招商的困局和解决之道。第一次批露我们潜心研究招商的理论成果:5+1招商模式。这是国内营销界对招商产业首次系统、全面、深刻的理论总结和最实用、最有效的操作指南,也是21世纪福来“有中国特色实战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业内广泛关注。当月下半月,《销售与市场》发表我撰写的营销案例:成事在谋—凤凰直饮机全国市场启动案,反响强烈,编辑部天天都能接到全国各地的咨询电话,连我的手机,也经常受到“骚扰”。凤凰营销现象,进一步影响全国,成为2002—2003年度最具中国特色和实战性的营销典范。
4月,我创作的另一个经典案例:有沟通,就有可能——清华清茶实战营销案例,在《销售与市场》杂志刊登。“老公,烟戒不了,洗洗肺吧”在业内形成强烈冲击波。
7月18日,我参与主创的《凤凰制水全国市场启动案》和《清华清茶情感营销实战案例》同时荣获“第一届中国杰出营销奖”提名奖。该奖项由香港管理专业协会、经济观察报共同主办,首次把有18年历史的“杰出营销奖”引入内地。同时获此殊誉的还有万科、太太药业、乐百氏、工行、伊利等案例。
在这一年中,我和我的团队以“有中国特色的招商服务团队”的细分定位,在业内声名鹊起,确立了独特的竞争优势,每天客户盈门。
2004年2月,《销售与市场》刊发我撰写的实战营销案例《区隔营销,成就市场老大》,对芦荟排毒胶囊的成功市场运作进行全面透视,成为当期最热门的案例。
6月,继新闻营销后,《销售与市场》头条推出我的实战营销专论:中小企业实战营销传播之道。在业界首次鲜明提出并系统论述“品牌功效化、功效品牌化”的创新营销理念和操作手法,这是我对中国特色实战营销的又一实践和理论成果,对现阶段中国企业的营销传播突围提供了思考方向。
与此同时,我们和《销售与市场》联合发起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招商论坛暨中国金凤凰奖颁奖盛典”已在积极筹备中,将于2004年8月28日、2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首次在中国招商营销界推出诚信招商企业、成功招商案例、优秀招商产品、杰出招商经理、优秀经销商等个性奖项,并出版中国第一本招商实战巨著《中国招商营销革命》,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招商智囊机构——中国招商研究院,推动行业的纵深发展。
两年下来,我们成功服务了佰加壹药业、九发股份、健民关节风痛丸、天天明滴眼液、东盛科技、华佛参仙片、惠丰集团、百事运动、现代打印等重点客户,在行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力,很多操作手法和形式被同行克隆和模仿,并在客观上又推动了行业的大发展,成为招商行业遥遥领先的实战服务团队,确立了自己的江湖地位。
在这个市场细分和合作制胜的营销年代,这个成绩,离不开自身的准确定位和推广,更离不开《销售与市场》的帮助和支持!
所以,《销售与市场》的十年,是中国营销变革和发展最快的十年,是五千万中国营销人从草莽到正规军的十年,也是我和我现在的团队迅猛成长的十年。
感悟: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很多客户和行业朋友问我:你们这两年搞的这么成功,秘诀是什么?
成功还谈不上,只能说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秘诀”倒是有,那就是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营销发展路线,即以中国特色市场营销为中心,以实战和创新为基本点。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路线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背景,既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觉、主动适应和创造市场的思考和实践。
中国特色营销
在欢庆中国营销成就的同时,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几乎所有营销人也都陷入了集体烦恼当中:一方面营销理念和营销策略需要创新、营销手段和模式需要转型,但又找不到可以参照的对象。尽管与不少咨询机构有过亲密接触,但最后发现国内外的许多营销理论竟是苍白而缥缈的,方案多是好看而不中用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份对国内15000家公司的专业调查显示,在回答最渴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时,竟有13200家公司首选“有效的营销方法”,营销乏术的窘境与重整市场的企盼溢于言表。
回顾2003——2004年的中国营销界,表面上看,中国企业拓展市场的活动依然是轰轰烈烈,但拨开外在的喧嚣,把目前的营销思想和招术大致分分类,看到的则是各类同样低档次、低水准的竞争,是同样的短期行为的浮躁。
与此同时,国际营销大师科特勒兄弟、整合营销传播之父舒尔茨教授、定位大师特劳特、竞争之父波特、国际4A传道士等频频走穴中国营销市场,在掀起阵阵的媒体热潮之后,一切又归于平淡。虽然也给人启发,让人激动和进步,但后头来看,终究解决不了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实际营销问题。
在二十多年的中国当代营销发展征程中,中国的营销人都陷入了尴尬的“失语”境地----我们有着丰富的营销实践,却从来没有发出过自己的声音,中国的声音。
为什么迷失方向?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不了解国情,没有扎根中国市场环境和土壤!不了解企业,没有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现状出发!
中国历史文化最悠久,中国人口最多,中国经济发展最不平衡,中国消费需求最有层次性,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中国改革开放最有成效,中国95%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大多数行业尚处于跑马圈地阶段,中国消费者大多数没有品牌忠诚度------
一味的崇洋媚外、一味的抄袭模仿、一味的经验主义、一味的艺术表现、一味的粗制滥造、一味的不懂装懂-----最后,害了企业,损了自己。
基于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国情,我们所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之道,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之道,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国防之道,有中国特色的科教文化之道,是一条不同于任何西方经典的崭新之路。
同样的,我们所创造的营销辉煌,也无法用大师们的模式来注解。哈六药是这么成功的,脑白金也是这么成功的,海尔和联想都这么成功了,在这条路上,中国企业的身影正越来越多。
我们所采用的一些营销手段已经让整个世界大跌眼镜:连绵不绝的价格战从家电打到空调,从手机打到汽车;年轻的非常可乐以农村包围城市,直接挑战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舒蕾甚至逼得行业巨头宝洁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通路模式,脑白金用两年的时间走完了国际医药巨头几十年的路------这些,甚至引起了营销鼻祖科特勒教授的极大关注。
再比如招商,这种从未进入西方营销大师视野的营销实战,正在搅动中国几乎所有企业的心灵。“招商风暴”让无数中小企业圆梦,又让诸多成熟企业找到新的成长空间。从理论到实践,招商都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
所有这一切,我们称之为“中国特色营销”:立足中国国情,运用中国式的理论、手段和方法,发现和解决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实际营销问题。
实战与创新
谈到营销传播,几乎所有的国际营销咨询和广告公司言必称“品牌”,在此号召、影响和渗透下,中国大大小小的营销咨询、广告公司和企业也都异口同声“品牌制胜”,生怕不提“品牌”就不专业、不高雅、不入流。于是乎,一个年产值甚至只有几百万的企业也玩起了品牌管理、品牌传播和品牌广告,可惜高雅、兴奋不久,企业就支撑不下去了。
我们看到很多全球优秀的国际营销咨询和广告公司,在为中国企业做“品牌”服务的过程中,碰得头破血流;我们也看到很多中国本土的营销咨询和广告公司,贴着五颜六色的标签,在为中国企业开处方下药的过程中,不但把客户的病越治越严重,自己渐渐也病入膏肓。
这是中国营销界的一个普遍事实。我认为,根源就在于不够了解和尊重中国国情,不够实战和创新。
实战,就是要从企业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阶段,发现企业的最大和最迫切的营销需求,并通过简单、有效、实用、易行的营销手段和方法,快速实现目标。
创新,就是要充分挖掘企业核心优势,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在充分占有市场信息的基础上,从纷繁复杂的市场表象下把握事物的真相,并找到与众不同的性价比最高的解决途径。
不实战毋宁死!对一个营销人和一个营销团队来说,称之“不实战”是对他、他们最大的羞辱。我们珍惜客户在市场上的每一分投入,我们有义务让客户得到他满意的最大回报!
不创新毋宁死!在已经瞬息万变的今天,奉行经验主义只会让企业损失更惨。我们一直谨记,成功已属过去,每个客户就犹如每天清晨的太阳一样,都是新的;对于他们,创新就是最有质量的服务。
今天的市场状况,决定不可能出现哪个成功的营销模式可以无限复制,相反市场越来越需要企业的创新意识,这无疑给营销顾问公司的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创新是我们能够迅速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自身的生存发展之道。这并不是说,咨询机构必须要比企业强,而是指作为企业的外脑智囊,必须比企业先行一步,要有对整个市场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思考,要能给企业提供方向指引和操作指南。
在实战与创新的征程中,基于对中国特色市场和消费者的准确把握和大胆创新,我们陆续在业内创导并推出新闻营销、杂交营销、“5+1”(X+1)招商模式和“品牌功效化、功效品牌化”等实效营销理念和工具,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赢得市场和客户的高度认可。
2001年,当我们从家电营销转型大健康产业顾问时,没有任何行业经验和基础,但我们相信市场是有“惊人的相似的”。于是,我们跳出行业看行业、跳出产品看产品,综合运用家电、医药、保健品、时尚化妆品等多个行业营销理念和手段,与广州黑马广告一道,对可采眼贴膜进行杂交式营销创新:运用保健品营销理念包装出“养眼法”、“电眼美人”等功能概念;运用时装营销理念进行时尚化包装设计;运用药品营销理念把化妆品大张旗鼓的铺进药店;运用家电营销手段轰轰烈烈做终端;运用日化营销理念全程赞助顶级模特赛事。在全国首开化妆品销售模式变革之先河,赢得市场一片喝彩,迅速完成市场教育,开辟和引领全新化妆品品类潮流,直至今日,无人能出其右。
在传播上,针对广告成本不断递增,受众信任度下降,广告作用骤减的现状,我们认识到,日益成熟和个性化的消费者要求经营者提供的不是广告,而是更可信、更实用、更有价值的消费顾问和解决方案;企业需要传播的不是广告,而是一种理念、知识、体验,需要更精准、更有效、更能促进销售的传播效果。但是,常规的广告表现和传播方式已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于是,我们通过搭建健康产业传媒平台,首次提出新闻营销的全新理念和操作手法,在营销活动中有效地综合运用新闻报道和工商广告两大传播手段双管齐下,相互补充、协同作战,创造最佳传播效能。新闻报道通过新闻的形式和手法,多角度、多层面诠释企业文化、品牌内涵、产品机理、利益承诺,传播行业资讯,引领消费时尚,指导购买决策;工商广告则突出品牌形象,强调产品核心卖点,并附加促销、价格、售点等其他基本广告信息。这种模式非常利于引导市场消费,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提升产品知名度,塑造品牌的美誉度和公信力。可采、姗拉娜、婷美、芦荟排毒胶囊、强心卡、三勒浆、清华清茶、再清椿、脑栓康复胶囊、虫草清肺胶囊、欧美雅等名扬市场的经典案例,都刻上了新闻营销的深深烙印。
招商,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现象,虽然在中国活跃了很多年,但整个营销界对营销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却基本上属于空白,连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招商广告,都显得相当的传统和苍白,呈现一种招商营销“空心症”和侏儒症。有市场就有需求,为招商营销补钙!这是我们当时最强烈的感应。
于是,我们系统研究中国招商市场的演变历程和现状和操作,概括提炼出 “5+1”招商模式、“招商十大误区”、“招商的十一种模式”、“招商是企业的第一次营销”等理论观点,并通过“首届中国企业招商”在全国广泛传播,甚至成为招商营销行业理论标准。2004年,在招商环境进一步恶化和严峻的情况下,我们以全新视野、理念和方法,在“5+1”招商模式基础上,推出“X+1”新招商模式和“1+1”经销商协作共赢模式,将新时期招商工作的策略重点转向对招商主体优势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发挥,以及对经销商全方位的营销支持上,以全面提高招商实战进程,引领中国招商市场的第二次创新营销革命,把有中国特色的招商实战营销进行到底!
凤凰直饮机的成功招商,很大程度上是以上理论的成功实践:在“第三次饮水革命”的策略指导下,以“新闻营销”传播策略和“5+1”实效招商模式为主线,借助当前最热门的健康饮水话题,以新闻为载体,以样板市场和公关事件为支点,快速整合社会资源,立体化、全方位加以传播,以最快的速度建立凤凰的影响力,撬动市场,战胜以世韩为代表的国际品牌,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招商实战营销和创新之路。
品牌还是功效?现在还是将来?当营销界还在为这两个命题喋喋不休争论之际,我们在实践中慢慢探索出“品牌功效化,功效品牌化”的实效营销传播之道。即一个产品(品牌)在具体传播活动过程中,既不能脱离品牌涵纳的产品利益点诉求,好高骛远,拿品牌吓人;也不要太急功近利,置品牌的核心价值主张和视觉形象不顾,拿血淋淋的功效唬人。事实上,品牌和功效,都没有错,都是营销传播的理念和手法,关键是怎么协调平衡运用。只有将品牌塑造和功效诉求在营销传播实践中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得到市场的认可和回报。谁都想做百年品牌,可中国98%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它们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品牌功效化,功效品牌化”为广大成长型企业提供了一条实效的营销传播之道,是指导中小企业如何在现实的市场环境中卖产品、做品牌的营销实效传播理念和工具。
波导“手机中的战斗机”的传播诉求,是“品牌功效化,功效品牌化”的典范之作。在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三大国际通信巨头一手遮天的中国手机市场,作为默默无闻的本土中小品牌,要想突出重围、有所作为,营销传播上必须要有高度,要有核心品牌主张,否则,在手机这个奢侈而虚荣的行业,没人会关注和理睬。但作为新手,又万万不能脱离产品实际利益价值,自娱自乐、空喊口号不卖货。在这看似两难之间,以信号清晰为核心利益支撑的波导手机找到了营销传播的黄金结合点:手机中的战斗机。并请时尚明星李文倾情演绎,既传递出大气、震撼、出位的品牌讯息,又把“信号超清晰”的产品功能价值宣泄无遗,可谓珠联璧合。波导手机迅速成长为国产手机领导品牌。
姗拉娜作为民族化妆品品牌的代表,在推广新品收腹霜时也充分贯彻了“功效品牌化”
营销传播策略。“火辣瘦身,5分钟美体”集产品特性、功效期待、消费体验和品牌价值主张于一体,干净利索、利益鲜明、便于传播,与品牌定位“360°美体专家”紧密呼应,短短三个月,成功塑造了中国外用瘦身美体市场领导者地位。
4月18日,国家重点大学长安大学(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等合并而成)广告系将我们创作的清华清茶和虫草清肺胶囊案例列入实战教学案例库,以弥补教材在实战方面的不足。
十年营销生涯中,实战与创新,一直是内心所坚守的两杆秤砣,而中国特色,则是脚下深厚的土壤。新闻营销、杂交营销、“5+1”(X+1)招商模式和“品牌功效化、功效品牌化”等实效营销理念和工具,只是其中的几棵小草。相对于中国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和尚属幼稚的市场营销,一切才刚刚开始。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继续努力。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原创品牌营销李晨 2009-4-23 13:05
“老公,烟戒不了,洗洗肺吧”有情感.有声音.有动作.有色彩。绝了。
回复 汪家新 2009-7-21 15:45
十年磨一剑。天道酬勤啊。

个人学习的好榜样啊。呵呵。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4 18:33 , Processed in 0.0341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