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张峻415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8345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新品上市:馅饼还是陷阱?

已有 51202 次阅读2008-4-5 11:34 |个人分类:文章专辑|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在素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四川,快速消费品市场特别发达,不仅来自沿海及国外知名品牌在此攻城掠地,而且也诞生了不少小有名气的本土企业。受四川M食品企业的盛情邀请,我于2002年夏天离开广东来到成都,全面主持该公司的营销工作,在带领团队取得节节胜利的同时,也见证了公司新产品上市的艰辛与酸楚。回望过去一年中所历经的困苦与挣扎,在此聊写数语,以记念一同走过这段如歌岁月的朋友,并与大家共勉之。  


企业背景及未来规划
  M公司成立于1999年,具有美资背景,贴牌经营饮料和方便食品。截至2002年6月,已在川渝两地成功组建了健全的销售网络,年销售额近5000万元,产品在目标消费群中享有较高声誉。

  公司总经理极富创业激情,年轻有魄力,处事果断,擅长捕捉机会,喜欢并敢于冒险,具有非常出色的领导魅力,旗下凝聚了数名来自国内知名企业以及跨国公司的职业经理人。

  2002年初,M公司制订了下一年度发展规划:公司拟上饼干和薯片项目,将在四川G市大面积兴建厂房,购置全自动生产设备。新产品定于2003年3月上市,并订立了以下战略目标:单品数量从20个增加到60个,销售额上升到1亿元,市场范围从川渝两地拓展到中国西部各省区。公司决心通过新产品的上市,成功实现第二次创业,取得跨越式大发展。


行动展开
  从2002年初开始,公司一边维持以前产品的销售,一边陆陆续续地抽调人力、财力筹建新项目,一场旨在销售过亿、网络布满中国西部的“飓风计划”,正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

  1、筹建工程项目

  公司筹集了大量资金,用于在G市开发区购置了50余万平方米土地,修建大型标准厂房,买进国外先进的饼干及薯片的全自动生产线。如此规模的投资,作为地级城市的G市,实在不为多见,该地政府在投资政策上为公司大开绿灯,于是公司高层更是雄心万丈,势在必得,加快工程建设步伐,宣布要“跑步”闯进亿元大关。 

  2、布署新品上市前期工作

  自2002年7月到次年3月这半年时间内,营销部在兼顾现有业务推进的同时,按照公司的要求,完成了以下工作:

  组织分工:

  成立了新产品开发筹备委员会,由市场、销售、人力资源等部门负责人及部分资深员工组成,实行新项目矩阵式管理,明确相关职责,合理分工,力保协调,以充分提高新品开发的效率和部门配合度。筹备委员会对新产品上市的工作日程作了如下安排:


上传图片:

市场调查:

  建立了由3人组成的市场调查小组,调查范围包括成都、重庆、西安、贵阳和昆明及西部各主要地级市场;调查对象锁定在各主要大型零售终端、连锁超市、批发市场等渠道里的饼干及薯片产品;调查内容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宏观的市场有效人口、收入水平、市场发展趋势,商品流通网络;二是消费习惯,消费心理,高中低档消费层次;三是各档次主要产品的目标市场、口味、包装、价格、促销、渠道和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以及市场占有率、销售额、品牌知名度、铺货率等等。按照上市日程安排,调查工作至9月底全面结束。

  产品定位:

  根据调查小组提交的调查结果,筹备委员会掌握了市场一线资料:

  饼干方面,高中档饼干基本被法国达能、美国纳贝斯克、英国奇宝和台湾康师傅等国际大品牌所垄断,消费群体收入较高,知识女性偏多且较为稳定,市场增长速度不足15%,要想进入该领域分得一杯羹,实属不易;国内品牌在低价位饼干市场中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该档饼干市场每年以25%-30%的速度递增,多为广东、福建品牌及一些地方品牌。市场上酥性饼干、韧性饼干、苏打饼干、夹心饼干、曲奇饼干及薄脆饼干等各类饼干产品琳琅满目,使得中低档饼干市场空前繁荣。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其间不乏散兵游勇等不具竞争优势者,取而代之的可能性比较大。

  对调查得来的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加工提炼后,筹备委员会最终将产品定位在中档市场,适当往低档延伸,对营销相关要素也进行了如下定位:


上传图片:


 薯片方面,行业格局正日益形成:国外品牌有品客、乐事;全国性品牌有上好佳、卡迪那、妙脆角;地方性品牌如子弟、天使、好的等等,还有少数作坊式油炸生产的薯片品种,也充斥于各销售渠道。经过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对薯片产品的市场开发,也作了较细致的划分与定位。

  3、制订新品上市工作计划

  完成了从产品定位到市场分析等工作之后,筹备委员会很快制订了脉络清晰的新品上市计划:

  促销组合:

  现代渠道方面,前期以“堆头+POP+人员促销+免费派送”为主,3-5个月后以“堆头+抽奖”为主。

  传统渠道方面,前期主要以“搭赠礼品+开箱有奖+临时人员铺货”等方式激活二级批发商及零售终端,旨在提高分销速度和零售店的见货率,3-5个月后视情况降低促销力度,只使用批发搭赠方式。

  推进步骤:

  对公司目标销量逐月分解后,为配合促销开展和网点建设,顺利完成各月销售目标,筹委会制定了以下月度递推计划,以提高新品上市后多方面工作的协调性:(销量单位:万元)


上传图片:

 组织构建:

  成都设立营销中心,全面统领新品上市后的各项营销活动。为了提高指挥效率和实地市场的应变能力,分别设立西北、西南营销部,其下分设办事处,制定规范细致的岗位要求和岗位职责,形成了以下营销部组织结构图:


上传图片:


 激励体系: 

  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将公司年度目标分解到各办事处,加强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评估,注重细节,强调执行;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市场重要信息及时汇报并迅速获得处理指示;实施月度销售业绩考核制度,强化对过程指标及量化指标的考核,坚决杜绝考核形式主义,并由此形成奖惩机制和晋升机制;组织销售竞赛,开展业绩评比活动。同样,针对经销商也建立了相关的激励体系,比如过程奖励,定期返利,授信合作,销售竞赛等等。

  营销计划:

  根据上述几方面的安排布署,筹备委员会于2003年1月向总经理提交了丰富详实的《新品上市计划书》、《年度营销计划书》、《经销商及营销人员激励方案》、《营销策略日程推进方案》等等相关文案,很快便获得了公司核心领导层的认可通过。

  4、配备人力资源:

  2003年2月,人力资源部进入人员招聘程序,两星期时间内将营销部所需的50名sales全部招聘到位,进行了简单的培训。

  至此,时间已推移到了2003年2月底,M公司战略计划的前期工作,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全部准备完毕。公司从股东到职员,从采供部到销售部,上上下下都摩拳擦掌,如箭在弦,只待总经理一声令下,将冲锋陷阵,去创造大家期盼已久的第二次创业奇迹。  


行动结果
  播种希望的3月如期而至。营销部全班人马倾巢出动,携带样品及产品说明书,没日没夜地展开了寻找经销商的“雷霆闪电战”;生产部的人员也个个生龙活虎,加班加点地制造着从零到万万的惊喜,这两班人马那早已憋足的劲头,在公司响亮的号召声下,得到了最为彻底最为痛快的肆意宣泄!,可是,销售业绩是检验一切计划与策略的唯一标准!当时光流逝到春的尽头,随着一些潜在问题的逐渐显露,全公司那火热的激情,便如落花般凋零,如春水般东逝。

  1、产品质量出现严重问题

  由于公司以前从未涉足制造业,没有积累相应的生产人才、作业流程及现场管理经验,还没有物色到合适的生产管理人才,公司便在当地招聘了一些工人,匆匆地“赶鸭子上架”;再则,为了尽快抓住市场机会,公司要求严格贯彻执行战略计划,即3月份产品必须上市。因此,首批产品根本来不及进行口味测试和定区试销,在来不及检验产品质量和营销策略的情况下,产品一出厂,便统统倒给了满怀期望的经销商。

  结果,产品在上市初期,因口感不良,遭到消费者的冷落,经销商和促销人员好不容易卖出的部分产品,没过多久被纷纷退回经销商仓库。此情此景触目惊心!公司不得不痛下决心,全部收回首批产品,迅速组织人力改进产品质量后,再重新投放市场。这在客观上影响了品牌的良好形象,降低了经销商合作的热情,也打乱了新产品系统的上市计划。

  2、市场波澜不惊

  改进后的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消费者也逐渐尝试着进行购买,可是市场总是不温不火,销量一直徘徊不前,三个月下来,全公司销量还不到同期计划的一半,这又何故了?后来经过多方调查发现,由于产品上市之前,留给筹备委员会的准备时间过于仓促,市场调查小组为在短期内完成大面积的调查任务,调查工作进行得不深入、不客观也不全面,对许多调查内容只做了定性的判断,有些调查结果甚至是主观估计和猜测得来的,由此产生的市调结果与市场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所得数据几乎完全失去了参考价值!

  新品上市时间已经临近,筹备委员会没有选择,同样是在异常短促的时间之内,不得不大胆地使用部分调查结果,制订了产品定位、市场细分和促销推广策略,从而导致了营销决策的失误:对目标消费群的定位比较模糊和游移,分销层级价差不够合理,促销政策针对性和激励性不强,促销活动操作难度较大,经销商尤其是零售商不予配合等等。

  3、销售人员更迭频繁

  外派的销售人员多数是在上市场前半个月内招聘到位的,本着公司一贯奉行的“快速行动”原则,这些人员很快就下放市场了。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内,一方面,他们上至对公司远景目标、企业使命、制度规范缺乏深刻的认同和知晓,下至对新品知识、销售策略缺乏应有的培训;另一方面,对于他们的品质与技能,是否能够满足相应岗位的要求,公司也是难以做出判断的。因此,这个销售队伍的战斗力和内部凝聚力并不强大。

  随着销售困难的日益涌现,市场开发难度逐渐加大,他们相继光荣地“献身”了:从起初他们纵身跃出战壕杀声震天到后来的偃旗息鼓销声匿迹,此间只有短短的两三个月!于是新一轮的招聘与外派重又上演……销售是一出考验人斗志、智慧与耐心的游戏,游戏输了,可这又能全怪他们吗?

  4、激励机制失效

  公司将年度目标层层分解,最后落在了经销商头上,由于受产品质量和推广措施不力等因素的影响,经销商及各办事处人员各月度目标根本无法达成,这直接削减了经销商定期返利和销售人员的销售奖励,通过目标和考核体系建立起来的激励措施失去了应有的作用。随着公司现金流和利润流的大量减少,也迫使降低总体目标以提高人工成本的应急计划最终流产。

  这种基于奖金驱动的激励引擎一旦长时间熄火,伴随而来的是销售战车的黯然就降和销售大军的人心涣散,守着微薄利润的经销商也是激情顿消。

  从踌躇满志的战略构思,到紧锣密鼓的多方筹备,再到激情四射的闪亮登场,当这场精心谋划的创业梦想,从孕育希望的初春演绎到亟盼收获的晚秋——2003年10月的时候,公司实现的销量只有2100万元,仅仅完成同期计划销量的37%。

  不仅如此,公司库存原材料和成品大量积压,经销商对公司产生信任危机,骨干员工频繁跳槽,各个部门谣言四起……公司开始撤消部分办事处,宣布“飓风计划”彻底流产。


反思
  M公司新品上市计划的败落,让人痛心疾首,其教训也十分发人深思。这一项目不但未能实现销值过亿的梦想,而且还将一个赢利能力较强、运作健康的企业拖到了悬崖边上。市场不相信眼泪!痛定思痛,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导演着这场恶梦,使之朝着失败的纵深方向发展?又是什么力量主宰着这个曾经业绩骄人的团队,让其一步一步滑向失控的深渊?国外有句谚语:“跌倒了,绝不要空着手爬起来,”回首全部过程,其失败的原因叫人扼腕叹息!

  1、根源是战略失误

  据后来的了解,M公司在制订战略计划时,根本没有使用类似于诸如SWOT分析或波士顿矩阵的分析工具,也没有慎重地就公司所处的时空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综合权衡,其战略目标是在大胆设想加狂热意愿的氛围中产生的,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公司提出的若干项计划指标,与上年相比,其增长比例可见下图:


上传图片:


由此图可以看出,与2002年相比,每一项指标的增长幅度均要求超过100%。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背景下,作为传统行业中的快速消费品企业,M公司现实的资源条件要支撑如此巨幅的增长,是很脱离实际的,超越现今市场发展规律的。在此基础上制订的战术计划,也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小牛拉大车!战略目标与现实资源之间的巨大落差,只会令公司各部门相应的前期运作计划、后期滚动计划以及特殊情况下使用的应急计划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2、经营思想的错误发挥

  短短三年时间里,M公司成功地发展到年销值达5000万元的规模,在目前国内的传统行业中,实属罕见,这也使得公司成功地度过了民营企业的第一个危险期。这样的成功是和公司总经理倡导的“三快”思想分不开的,即“快速思考,快速决断,快速行动”,正是在“三快”思想的指导下,公司从总经理到基层员工,果断地抓时间,抓机会,加快企业发展,继而又成功地演绎出抓质量,抓管理,抓网络,抓利润等等,“三快”思想为公司的迅猛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惜时至今日,在“跨越式大发展”和“再创西部奇迹”那鼎沸的吆喝声中,在某种膨胀心态的驱使下,这则光辉思想被错误地运用得淋漓尽致:快速变成了仓促,果断变成了武断,“双刃剑”效应在此得到了最为充分最为彻底的验证!

  3、一味贪大,重蹈诸多民营企业失败的覆辙

  在诸多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M公司执意要创大销量,谋大布局,拉长产业链。回首公司所作的重大决策,现在看来,有许多是值得深虑的:大范围征地,大面积修建厂房,大幅度增加产品线,大规模开发西部各地市场等等,这些都使得公司有限资源被无限分散,固定成本大幅飙升,现金流量捉襟见肘,市场开发费用严重告急!

  由于营销力量过于分散,各种营销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广种薄收,多种少收。一把盐撒进一池子水,取哪里喝都没味,既浪费了资源,又错过了极好的市场开发机会。为超越现实“迅速作大”这一错误思路的武断决定,公司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价!

  4、做了自己不擅长的事

  生产方面,M公司没有任何经验可言,也无任何人力储备,当初为了组织生产,仓促之间,只从成都的K公司引进了一名生产方面的基层管理人员。由于公司对生产的困难估计不足,首批产品投放市场,便交付了一笔昂贵的学费。无数个民营企业轰然倒地,烟尘尚在,余音未消,它们在不断地向还站着的人们,赫然的警示着那条不争的戒律:不熟不做!可是公司对此熟视无睹,决然而又大规模地踏足十分陌生的领域,既不擅长,也不重视,这无异于使自己滑进了无边的泥潭!

  新品上市是一个系统性极强的需要多方整合的动态过程,牵一发动全身,产品质量或营销组合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将会导致整个新产品项目链条的脱节或断裂,轻则打乱布署,提高上市成本,重则将导致整个管理失控,甚至项目的全面崩盘。不熟悉,不擅长,难道还可以掉以轻心吗?

  5、成功是失败之母

  在初创的三年时间里,M公司的创业奇迹,累积起来无不是一部沉甸甸的经验宝典,尽管如此,再一次的创业之路,究竟是通天坦途,还是泥潭陷阱?实难预料!一方面,心态失衡,心理成本上升,是许多成功所带来的副产品,忽略其影响则容易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另一方面,过去的经验是一记“七伤拳”,成功不能被简单地加以复制,时过境迁却执意要刻舟求剑,注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公司以前的成功,除了总经理出色的领导才干以外,机会的成分比较多,当时的决策多属于时间敏感型,迅速地动起来远比原地不动要好得多。随着消费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知识敏感型决策的比重明显增加,这决不是机械复制或仅凭激情可以应付的,须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缜密的思度,加上快速灵活的应变,方能获得成功。  


结语
  民营企业成功地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家起着关键性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初创阶段;同样,民营企业遭遇发展瓶颈,甚或遭遇挫败,多数也可从民营企业家身上,找到某些必然的根源。这其中有些是属于心态层面的,有些是属于意识和技能层面的。后者是企业车轮的减速阀,它会弱化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前者则是操作失控的加速器,受其驱使企业战车不但容易偏离轨道,而且可能坠向悬崖。M公司新产品上市计划的流产,有些是因为高层领导者浮躁和膨胀心理导致的个人决策失误,另有些则是因为盲目跟随导致的群体性执行偏差。

  行写此文,并非马后作评,只望记下热情过后的冷静反思,为那些黎明前仍在跋涉的人们,送上些许微光与慰籍。也寄语M企业人,力排万难,以不老的信念续写不老的传奇!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2 04:05 , Processed in 0.02895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