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潘文富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83225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经销商到精销商(连载)--第一章 老板自我的认知提升1-9

热度 2已有 267793 次阅读2011-11-24 18:02 |个人分类:文章专辑|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第一章 老板自我的认知提升

1-9 你给员工带来了什么?

 

数千年来,人类在对自然的发现,对生产力的提升等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于人类自身的许多问题上,并没有特别大的进步,例如人事管理问题,因为人事管理中有两个核心问题,从古到今也没解决:

一是你永远不知道对方心里在想什么?

二是你永远不知道对方最终想要什么,也就是对方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多劳多得,个人价值贡献率,全员绩效考核,平衡计分卡,虽然这些新的人事管理工具不断被发明出来,但其有效性却又被逐个证明着实有限,于是乎,我们又要投入精力去研究下一个人事管理方案,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个大难题。

笔者有很多在企业任职的朋友(非老板),手里或多或少有些权力,手下或多或少管着几个人,这些管人的朋友同样在对下级的人事管理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下属员工不服管教,主动性差,积极性差,缺乏工作热情,顶撞领导,做事敷衍了事,遇利就争,遇事就躲等诸如此类,在朋友倒完苦水后,我首先会问三个问题:

1.  你现在的职务是怎么来的?

2.  你现在用哪些方法来管理你的下属?

3.  你认为吸引员工的利益点在哪里?

有没什么好办法,管好自己的手下吗?回答的答案大同小异:

1.  职务绝大多数都是更上一级任命的,或者直接通过挑槽获得的。

2.  管理方法多为下马威;新官上任时的三把火;积极使用绩效考核,KPI等管理工具。

3.  以物质奖金或是职务提升来作为下属员工的利益点。

但是,这些办法都用了之后,效果却很是有限(否则,他们也犯不着倒苦水了),在听完朋友的述说后,笔者一般还会提醒朋友的一个问题:

你给你的员工带来了什么?

其实,这一个问题里面有包括了三个小问题:

1.  你知道你的员工要什么吗?

2.  你有没有很清楚的告诉员工,你能不能给员工带来他想要的东西?

3.  你是怎么给你的员工带来他们想要的东西?

任何问题的解决方法都有很多种,笔者之所以强调“你给员工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尽可能的贴合员工的价值取向,从而获得真正能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利益点。作为一名管理者,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要考虑到的,或者说是要去思考的:

1.  尊重人是管理人的前提

一句老话,人与人之间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平等的,人出生的时候,并没有打上等级的烙印,喜欢戴有色眼镜看人的管理者,首先就降低了自己的品格。这世界上能把别人分等级的人也就三五个而已,绝大多数管理者又没有给别人分等级的能力,却又试图去把别人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分等级,显然是很愚蠢的。

再者,你不能以你的思维模式来套员工的思维模式,也不能按照你的价值取向来套员工的价值取向,毕竟大家教育,家庭环境,经济状况,消费特性,对未来对希望,对职业对创业的看法各有不同,凭什么要求你的下属来遵守你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

2.  职务是上级给的,权力是下级给的

获得手下的认可,绝不是靠上级封给你的那个官衔,更多靠的是你自己的个人魅力, 面向下属,充分展示自己人格上的魅力和专业上的深度,并把这两者的进行有效结合,才是获得下属认可的基础。对于一名下属来说,在面对新任上司时,这几个问题很自然就会浮上心头的:

你给我带来了什么?

你凭什么当我的领导?

我凭什么服你的管理和指挥?

这几个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效管理就无从谈起。总而言之,自己要证明你凭什么能做他们的上级,以职务压人是很愚蠢的。否则,管理者在上面有一百个要求和指令,下面员工有一万个对策和推卸责任的借口。若是惹起众怒,十几个脑袋甚至几十个脑袋对付管理者的一个脑袋,后果可想而知,到头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1.  不要以为你真的了解谁了

无论你的下属员工是什么样的,也无论你的阅历有多深,有一点要记住,不要以为你已经了解谁了,你只能了解你自己。且不说人心隔肚皮,人是一直在变的,而对一个人的认定,却是很自然固化的。以固化的认识来对待变化中的人,矛盾和冲突也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2.  员工喜欢上级给他们带来哪些利益

一般来说,作为下属,在非物质收益上,比较喜欢上司给他们带来这几种利益形式:

A:新的技能,技不压身,专业技能是生存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基础。新的技能更是意味着又新增了新的发展方向。

B:获得尊重,越是低级的员工,所获得的尊重也就越少,对所受到的尊重尤其在意。

C:新的职业机会,有95%以上的在职人员都一直在想有机会跳到更好的公司,但是出于信息、方法、人脉等条件的局限性,跳槽的成功率和收益率都比较有限,若是上司肯帮一把的话,自然是对上司心生感激。

3.  管人的核心是管理人的欲望

综观目前国内大多数流行的企业人力管理手段,无论是重视结果的“年薪制”,还是关注过程的“考评制”,还是二者兼而有之的“平衡计分卡”,都是出于20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泰勒(Taylor)提出的“人是机器的假设。这种假设思想下制定的管理措施和手段基本上是控制导向的,管理的核心往往是关注人的行为与行为的过程,将人的工作行为进行分解,忽视或者忽略人的欲望的变化,通过“绩效”的管理使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也使人的工作变得像运动员一样,异常的紧张、单调和劳累,因而引起了人欲望的衰退,甚至强烈不满。从人的本质上看,一个人如何发展、如何不断建立追求的目标、不断自我激发和激励是欲望管理的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看起来再科学再先进的管理手段都只是暂时的缓解,尤其是中国文化下的人员管理。因此,从原理上来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满足”可能更加切合中国企业管理的实际。那么为什么实践中管理者更愿意采用现代管理方式呢?对于一个大企业而言,尊重和满足个人欲望是“可怕”的,而且是很难的事情, “可怕”的根源是因为欲望是复杂的,何况对于中国人来说“个人欲望”又是“隐蔽”的,很难发展出一个规范性的管理手段。但是,欲望的管理作用是无法取代的,作为一名管理者,更应该始终留意,下属的欲望是什么,从中再来导出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有效性必将大大提升。


路过

鸡蛋

鲜花
2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27 18:08 , Processed in 0.02783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