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高春利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8208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企业存在的意义

已有 166549 次阅读2008-5-21 13:47 |个人分类:咨询师手记|系统分类:市场评论

企业存在的意义

--谨以此文献给“5.12”地震中遇难的同胞!

为“5.12”地震灾难中遇难的同胞默哀!

突如其来,“5.12”这一场地震大灾难牵动了全世界无数有良知的心,同时也在这一场惨痛的灾难之中让每一个人的心中重新树立了一个道德的标尺。

昨天晚上,我妈妈给我打电话,问我是否捐款了,她自己说她和我爸爸都捐款了,捐的不多,合起来才40元,她说道“那里太惨了,他们比我们更苦”。

可是我知道这对于他们这穷苦一生,节俭一生,仍然为疾病所累状态中的象草根一样的中国底层农民来说,这已经是他们最大的能力了。我知道我老娘的本意并不是跟我说她捐了多少钱,而是提醒我,别忘记了给灾区捐款这件事情,无论多少,那是心意,要尽自己的能力和本分,她用一个善良母亲的心在关注着自己的儿子,因为她觉得发生这么大的天灾人祸,如果不捐款实在对不住她自己的良心,她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是那种人。

妈妈的电话勾起了我的记忆,这使得我想起了前几天从媒体上看到的几件小事。

万科老总王石指示万科集团捐款200万,同时在博客中申明,他希望自己员工的捐款不要超过10元钱;

某公司发表如下捐款条款,“根据今天早上的总裁办会决议,现已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始募捐行为。鉴于此次属于重震级别(比唐山大地震7.6级都高),总经理建议各级经理尽量能按照以下这个范围进行捐款,具体如下:….。”

当人民网在网页上刊登了国外名企在本次地震灾难中捐赠的数字时候,国外那些所谓的名企开始抱怨不应当有如此网站来对企业捐赠曝光,因为他们捐赠的数字实在是令人齿寒,不仅仅成不了好名声,反而在网友的愤怒中成了被质疑的证据。

当吉利、比亚迪、联想、各大国有银行和保险机构等这些本土企业以千万为单位捐赠时候,获得了国人如潮的好评,同时激发了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感叹“还是自己民族的企业好,那些外企毕竟都是外国人的”!

…..。

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小案例。

有的企业慷慨解囊,有的企业迫于压力勉强捐赠,有的企业躲躲闪闪,在观望中犹豫不决。于是就出现了有的被社会强烈支持,有的被社会极度鄙视和被反对的现象,此时的企业宛如突然被人搁置于一个烤炉架上一样,顿感压力空前。同时,在这场大灾难面前,原本可能属于私人的问题变成了公共的问题,原本属于企业内部的问题变成了社会的问题,原本属于一种好的愿望却因其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异,这时侯一切问题都将不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个人的道德问题,企业家以及其所在企业的本质问题,社会的良知问题。

在这里,本人不去评价社会道德的标准,只是想以此为引,探讨一个关于企业的命题,企业本身的责任到底是什么,其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企业到底是什么?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先生曾在《公司的概念》中提到,“一个企业不是由它的名字、章程和公司条例来定义,而是由它的责任和任务来定义的。”在这当中,他强调企业是一个具有社会性质的组织,是一个支撑社会结构的组织实体,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个董事会的私人财产,所谓的董事会也不过是社会委托这一部分人在代替行使社会的责任,否则该企业不会长久。怎么理解这些呢?

首先企业是由人构成的,是和企业共生共存的。企业本是为了实现原始的追逐利润的存在,通过这一原始的动机使得员工在企业中通过劳动有所收入来维系日常的生活需要,资本家通过对其经营的控制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如果从这单一动机来讲,员工依赖于企业也间接地依赖于资本,这种表面上的从属关系其实误导了很多的老板和管理者,因为他们以为员工是依赖于管理者,依赖于企业,依靠企业吃饭的。

真的如此么?人并不都是为了吃饭而活着的。

员工在企业中工作的起因固然是为了生存,但是一旦完成了这个入职的仪式,所有的员工都是将为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而奋斗和工作着。也就是说此时的员工骨子里都具有被赏识、被认可的需求,这个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势必导致管理学中常见的“不满意状态”。这种不满意如果没有有效地疏导势也将导致常见的消极或怠工的现象,于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间就成为了一种最为常见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彼此双方都认为对方不理解自己,成了名副其实的“天敌”。然而,从管理学上的霍桑试验到战场上士兵的冲锋陷阵,无数的事实都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潜能被得到激发那么其释放的能量将不可估量。人是构成无数故事的主体,人是企业最具活力的生产力,人是为了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而活着的。因此,当这种生存的意义无法通过个体来实现的时候,于是就自然而然试图通过组织的力量来得以实现,在员工看来,企业并非仅仅是养活自己的一个场所,更重要的是他们试图通过这个组织和平台来实现其个人的梦想和追求,简单地说也就是他们通过在企业中的行为表现让自己和周围的人群觉得自己还有用。

其次,企业已经构成社会组织结构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企业输出的是各种形式的产品,通过这种产品来达到实现其盈利和发展的目的。在完成这个目的的过程中,也自然形成了各自的社会分工,间接地承担了社会的职责。企业在形成之初是隶属于私人的,为了维护这个实体的高效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体系赋予了企业主以“国王”般的权利和职责,也就是让这个组织能以自然地形态完成自然的分工组合,再由这些组合形成产业链,由不同的产业链形成国家的支撑和发展。从这个角度分析,企业本身并不是隶属于企业主自己的“家”的概念,而是组成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单位,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另外,该企业的成立、成长、倒闭都和社会的发展和安定休戚相关,虽然企业不具有政府部门的政治使命,但是却肩负着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奠基石的作用。无论私营还是国营,企业本身已经构成了当前社会的最基层的根基。

最后,企业并非单纯以追逐利润为存在的目标。利润不过是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好比人的血脉,没有利润,企业没有存在的意义,正如人活着并不单仅是为了血脉中的血液流动是一样的道理。通过企业这个社会基本组织单位,员工解决了自身的生存,并企图以此实现个人的价值追求,而企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也完成了社会的分工和责任。这两者之间的基本职能分则势同水火,合则无往不利,也就是说企业如果能让员工把自己内在的需求通过企业这个平台得以实现的话,那么这样的企业必将成为历史上伟大的公司,因为员工并不是工具和机器。关于这点,卓别林在数十年前演的一部《独裁者》的戏剧中,那里面的工人被赋予流水线上一个工具的角色,但这看似滑稽可笑的机械化的发展模式在我看来却是无言的悲壮,任何抹杀了员工的人性和激情的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都是没有希望的!

如果有人说“希望我公司的员工捐款不超过10..。”看似是好像维护了员工的利益,以免企业或个人为多如牛毛的“捐款”所累。但是这种有些霸道式的表现方式与其说是爱护还不如说是把自己漠视的观点强加于员工的身上,除了管理之外,企业主没有权利要求自己的员工在个人道德追求上同自己一样低。

如果有人说“因为灾情,你必须要捐款多少多少。”看似是表达对与灾区的支持和奉献,但是忽视了员工内心的感受,这种独裁式的行为势必遭致员工的内心反弹,原本的一片善良和良好的愿望顿时化作东流水,员工会因被强迫而致不满。企业有实现社会的责任,但是不能因为一件事而损害另外一方的利益,这种责任的实现是基于自愿的,而不是被迫的。

如果那些财大气粗,在中国赚的盆满钵溢的外企只知道获取不知道为其所依赖的社会进行奉献的话,那么势必为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所唾弃,看看那网络中铺天盖地的骂声吧!还有那些那些仍然一直关注于企业主自己的所得,苟苟营营于斤斤计较过程中的企业,好好听听源自与草根阶层的中国老百姓们对于这场灾难的真正心声吧。“皮之不存,毛将焉在?”没有社会力量支持的企业到底能走多远?

地震还没有结束,每一次的灾难都将是对每一个人的道德考验,对每一个企业价值追求的考验。我想说的是,在灾难面前,有的企业活着,有的企业已经死了。

在四十多年前,德鲁克老先生的那个问题仍然掷地有声,“我们的事业到底是什么?”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21 05:46 , Processed in 0.02788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