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刘悦坦002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81900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出奇制胜”与“屡试不爽”

已有 64731 次阅读2008-8-13 09:14 |系统分类:市场评论

     游客在柏林参观夏洛特王宫时,会听到下面真实的故事:

      1917年,德国斯巴达克同盟在柏林发动十一月革命时,起义者在王宫门前奋勇冲锋,伤亡惨重,可就是无一人越过草地去进行两侧的进攻。

       原因何在?因为当时草地上竖立着一个小小的牌子,上面写着4个字:“禁止穿行”。即使是在革命造反的时候也不忘“守法”!

     什么是规则?规则是一种由群体共同设定并超越个人意愿的行为规定。或者说是规定出来让大家遵守的做事规程和行动准则。规则意识即是遵守这些制度或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或者说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法律本身也就是技术规则、道德规则等多种规则的组合。

      
   
还有一个故事:几名经济学家和几名法学家一起到日内瓦参加某项调研和交流。漂亮的日内瓦街道并不很宽。有一天因为修路,只剩下可走的半条路边上还停着很多车。其中有一辆车虽然也在停车线内,但车身比较长,并且靠马路中间,小轿车还可以勉强过去,但专家们的中巴车肯定不行,司机干着急但毫无办法。于是在日内瓦街头就出现了很奇特的一个场景:一群西装革履的经济学教授大声喊着口号挪开了人家的汽车。中巴车上的几位法学教授没有动,而旁边的两位瑞士人则看得目瞪口呆。    

    经济学家想的是什么呢?是效率——“我们得等多长时间?”但是,就是这样的观念,在法律人看来却不是那么舒服。道理很简单,从法治的角度讲,我们绝对没有权利去挪别人停在那里的车。且不说它是合法的停在停车线内,就算是违法停在那里,也只有执法机关有权去挪动他的车,因为那是别人的私人财产,我们是没有权利挪动的。


    法律人思维中的规则意识,首先指的是法律的意识,首先指法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概念、在人们行为中的影响和在人们生活中的印记。这样的规则意识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想问题、做事情,首先不应该看行为的后果对自己是否有利,而需要看自己的行为是否有法律的依据,是否为法律所授权,或者是否为法律所禁止。这才是规则意识。


   法律人思维中的规则意识,不仅要看到法律的存在,而且还要自觉的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这就是说,当法律调整的触须关涉到我们自己的利益,我们必须认可和接受法律赋予我们的可能后果,尽管这样的法律本身可能存在着瑕疵甚至漏洞,尽管法律的适用可能使在我们自己看来正当的利益受到损失。在法律没有修改之前,我们必须有能力和耐性忍受由此带来的代价,因为只有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才会最终有稳定的个人。


     法律人思维中的规则意识,还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公序良俗的存在及其价值。许多时候和许多地方,国家法和制定法是不存在的,在这里,道德、习惯、禁忌、风俗等等都是约定意义上的“规则”,它们是这里的“习惯法”和“民间法”,代表着这个时空的整体利益和价值诉求。任何遵守“规则”的公民会在它面前获得尊重至少是相安无事,而若是在成文法缺位的时候违背了这里的“规则”,同样会受到“规则”无情的惩罚。

 

    规则的基础不是“大公无私”,恰恰是“人人都自私”。我们国人不守规则,可以说是缺乏“人人都自私”这一思想基座。中国式的自私是“只有我自私”,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欲望放在第一位。于是急吼吼地推啊挤啊扒啊抢啊,这恰恰是贪得无厌的“前资本主义”时代特征。


     除了没有正视“人人自私”这一点外,不守规则与安全感的缺乏也有关系。中国人的不排队不守规则,其实是一种匮乏年代带给我们的遗留,是缺乏安全感的症候,是出于生存恐惧、出于自我保存的本能选择。这种不安全感和恐惧感已经深深地积淀在我们的民族性格里,甚至成为我们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所以,即使在并不那么匮乏、生存竞争并不激烈的时候,我们仍然会选择以侵犯、挤压他人的方式来成全自己,而人心也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日益毒化。
                

     据说一项关于中美家长教育方法对比的调查中,在关于“您最希望孩子具有的品质”一题下,绝大多数中国家长选择了“聪明”,美国家长选择的却是“诚实”。其实,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与整个社会的评价标准是基本一致的。

      ——当火车靠站,人群在拥挤的站台上蹒跚而行时,一辆呼啸而至的军牌车在车门前戛然而止,悠闲的,既非军人更无军事任务的你,潇洒地灭掉手中的香烟,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中扬长而去,那是何等的派头!

      ——数十人竞聘一个岗位,最后赶到的你在绝望中突发奇想,落落大方地走到队列前高声宣布:“董事长已经确定了最后人选,大家请回吧!”然后从容不迫地走进董事长办公室,以自己的魄力打动了他,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这个职位。这样的故事,难道不是在我们当中被津津乐道?有多少人不希望自己是那个幸运儿?

         在中国,当我们评价某个人“是个好人”或者“是个老实人”的时候,言外之意就是说那人“没什么本事”;而有没有“本事”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看他是否能够“出奇制胜”。

   聪明带来“出奇制胜”,规则打造“屡试不爽”。

  但是,历史的发展必然见证: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招数不是“出奇制胜”,而是“屡试不爽”。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5 11:34 , Processed in 0.02886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