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马小雨-资深策划师 https://www.cmmo.cn/?81786 [收藏] [复制] [RSS] 从来处来,观世间千姿百态;由去处去,笑人生一梦入怀.

日志

清音俗世流——再复金老师焕民兄

热度 13已有 207241 次阅读2010-9-8 12:18 |个人分类:文案赏析|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人类繁衍生息的过程,就是时间不断发展,历史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习惯于将其称之为“时代”,比如:石器时代、冷兵器时代等等。而引领一个时代的发展,背后是生物进化的繁衍,而前台或是一些人,或是一些思潮。

 

“超越功利的营销思考”是否能够引领这个迷茫和操蛋的时代,成为几个人的代表,并代表这个时代的所有人?我不知道,但我看到了有那么一两个人,似乎毅然决然的承担起了这个时代赋予他的责任,或者说他为了这个时代而生,亦或者这个时代造就了他。总之,他干了他该干的事儿。

 

我们应该感到庆幸。

 

为金先生《再谈“超越功利的思考”---为“狗日的营销真理”专题设立而作》一文补评。”

虽然金老师不认同这个观点,但我还是贴了上来。很明显,是这个时代选择了金老师。

 ——题解

 

组织上一贯的工作策略是“批评教育结合方法与经验”的分享,所以政委一般都不好做。既然推上了政委的这个位置上,打击也打击完了,现在该往深里说说了吧?

——复题解

 

【我为什么评刘春雄】

“形式上的专业,掩盖了实质上的业余”——《对经验与专业的恐惧》刘春雄

 

“世道已经变了,消费者需求已经变了。不要以中国人的心态看老外。中国的消费节奏已经比发达国家晚了,但我们的认识不能晚。”——《当欲望回归常规需要》刘春雄

 

这两个观点其实就说明了我对刘老师的理解,也是我凭刘老师的初衷。因为这是术。

 

【狗日的营销真理】

在这一片文章里,除金老师《对经典营销理论应多些敬畏》文中说到的部分观点,其实我想表达的是“狗日的营销真理应该趋向于对“术”的探讨,而非对“道”的研究”。只有从“术”上来反思真理,才能发现问题所在,即:我们在哪个环节运用错了?所以,在后来给刘老师的留言当中,我将其作为主要目的,原文是这样的:

 

在“唯学术论”和“唯经验论”或者是“唯中国特殊市场论”的过程中,我一直以为需要批判的并非西方经典理论本身(事实上,我们的水平还批判不了这种东西,在资本主义下成长起来的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如何批判?自然是错的多,对的少了),而在于我们对西方经典理论的认识、了解和运用,同时与中国特殊市场情况相结合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批判中国市场或者中国营销人“唯学术论”其实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当然了可以通过这些专题将更多的气氛和氛围烘托起来时除外的。我倒是建议将这一批判的重心向更深层次的解读中国特色市场营销发展,因为你批判来批判去,那些“维学术论”的早就吓的缩在一旁了,犹如三聚氰胺事件中跳出来喊中国牛奶好一样,如果不是找死就是想出名,不过看来这种人在第一营销网不多而已。

 

西方经典理论让我们明白了营销,在一定程度上把我们送上了马(不管好马还是坏马),但是下面如何骑就要看骑手的水平了,这才是见真章的地方。

 

与刘老师春雄兄共勉。

 

是以我紧接着发表了《狗日的营销真理》文章。因为,我在看过专题中诸多文章后,我以为其中多于对理论的研究,希望从理论上找到突破口,而少于对市场现状的剖析,这种理论的圈子越转越复杂,大家也越看越头疼。

 

我一直坚持并主张的观点是:我们的马没问题,而是骑术不好。

 

【我与金老师的旧事】

 旧版的时候,金老师开设了一个“中国营销展望”的专题,我很庆幸曾经得到金老师的青睐并参与了那个专题。后来改为新版之后,我由于俗物缠身,是以很少在发表文章了。应该说,我们这里有不少人,或多或少都在金老师身上汲取过养分,而我应该是其中最多的。这是我长久以来对金老师怀以崇敬之情的缘故,我与金老师之关系辅以“授业、解惑”并不为过。

 

所以我在“营销是个什么东西里”最后写下了“又评”那一段话,这片文章又贴在了题解上。其原因有三:其一金、刘二位老师能在物欲横流的这个时代,勇敢的开启《超越功利的营销思考》,其勇气令我钦佩、其智慧令我汗颜。我虽有心,但无胆更无力,所以才走“摇旗呐喊的路子”;其二以金老师一贯急公好义的精神,每每能站在思潮的最前沿,这种眼光与精神并非一般学者可比;其三直到现在我仍然认为《超越功利》的营销在当下是没有意义的,但让我钦佩的是两位老师的勇气,这也是我不断强调这一观点的原因。同时,也是因为我们这个国家确实缺少可以凌驾在功利至上的人。

 

Xxingping网友在“营销是个什么东西”里回复说:“我觉得,营销人物中,确实有人是为了真理而真理的,或者说,确实有人是为求营销之“真相”的,例如美国的很多教授,并没有开什么咨询顾问公司,而是著述立说,为了学问而学问,求真理,求真相,求真实。很多美国营销大师一直在探讨“营销是什么?”和“营销必然是什么?”的问题,非为饭碗而谋,非为五斗米而探讨,也许是他们生存无后顾之忧,故有前瞻之见,深得营销“求真”之昧,功利性思考自然偏少些。”

 

我以为这一段话,是对两位老师长久以来的行动与努力的最佳注脚。

 

求营销之真相,解惑世人,善莫大焉!

 

【营销是个什么东西】

对于西方经典营销理论,在我看来并非“敬畏与否”的问题,而是运用得当的问题,这一点是金老师理解错了。我想强调的是:客观地肯定经典理论对中国营销的贡献,批判的看待我们在中国市场上正确、合理的运用经典理论的方法。这是“狗日的营销真理”的主要思想。而对于我个人而言,无所谓理论,能盈利的,能为股东、员工带来利益的,能使企业生存发展、能让产品长久销售的理论,就是好理论,甚至管它是不是理论。

 

所以在“营销是个什么东西”当中,我延续这个观点谈了“道与术”的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就基本上阐明了我的观点:不再研究理论,或是少研究理论,走向市场。这也代表了我对中国营销及营销人现状的认识。当然了,其中也说明了我对“狗日的营销”这个专题的评论,是以“这个命题错了”,原因就在于此。

 

营销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能赚取利益的时候,就是好东西,反之则亦然。挣不着钱,不是看你的理论研究的怎么样,而是看你的方法用的如何。我没用好,首先反思我的方法,如果错了就改正;其次研究我的理论,如果理论有问题,进而试图改造理论,最后应用在实际中以求其解。

 

营销,就是这么个东西。

 

这就是我对“狗日的营销真理”这个命题的最终认识。

 

【我与金老师在观点上的分歧】

其实,是在于解读中国市场现状的时候,是理论走在前,还是实践走在前;其二是思维更重要,还是方法更重要;其三是动态变化的市场是否能有一个不变的理论进行解读。

 

刘老师在《为什么总却方法》一文中说道“有人认为这是站在高度不同,我认为只是思维方式不同。我们在基层时也是这样思考的,所以很快就进入高层”

 

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主客观的辩证逻辑是不成立的,也不值得推广。刘老师这样说是因为他的刘老师,不是别人。如果别人按照这个路子去办,最后只能走向“眼高手低”的结局。不是层次的问题,是凌驾在实际的营销上谈思路的问题。

 

金老师的《品牌逻辑与品牌成长机理》一文中的诸多观点,我将专门撰写一篇《品牌模式选择》的文章,系统性从“术”上来解答并阐述我对这篇文章及其观点的理解。这里就先不赘述了。

 

简单的来看,金老师与我在一些观点上是和大于异的,这里包括我们对中国市场、经典理论、营销人困境等等一系列观点,而我的这些所谓的观点也是在金老师过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验所提。如果没有金老师在前引路,也就不会有后面的这些观点。

 

所谓诧异,则是在于“术”的研究与论证上。金刘二位老师是觉得思维更重要,如果思维局限了或者路子走错了,方法再好也没关系;我却以为方法更重要,因为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很多时候企业是身不由己的选择了道路,至于对与错已经顾忌不到了,既然走下来了,只能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了,不然还能怎么样?这个时候,谁还能想到理论为何物?

 

【老狗与小狗之争】

这是我与金老师现下最直接的体现。如果没有金老师“作践”这两个字,我想我仍然将继续在“术”上对“狗日的营销真理”以及金、刘二位老师的观点进行批判。

是以“肝火”之前,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猜测,是以金老师谓之“插科打诨”,也就不存在“肝火”一说。甚至可以这样说:我在这里看着、写着、说着,然后下了线做着我该做的事儿,如果说没有盈利,没有销售,才要动肝火。刘政770网友说了一句“惜有滞于养性”这话点到了根子上,因为我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

即便果真是有“肝火”,也是观点之肝,术数之火。

您知道吗,我们就是太多了些对“营销真理的敬畏”,才让我们在理论的突破上裹足不前。中国那些所谓的咨询、策划公司断章取义的改造理论,不管结果如何,但勇气可佳。我们不取他们这种功利性的思路,但应该学习他们这种打破一切的方法。所以,我评您迂腐,是出于此目的。

 

《原来如此》是金老师的真性情表达,但实际上是让我们咬来咬去,把本来的观点之争,上升到义气之争了,我想这并非您我本意。是以我所批判非您本人,而是您之观点。当然了,很显然我似乎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不过,让剩下的朋友们在吸取养分的同时看点乐子,倒也不失为一件幸事。

 

在《营销是个什么玩意》的最后,我写下了元好问的词。至于“拍马屁”一说,本来其中观点均由金老师提出,而我不过是在之前的那个环境下,重新将其表达了而已。如果真要说拍马屁,应该是我拍了您的,也是因为我觉得我们重新绕回了过去的理论圈圈。

 

批判狗日的营销真理,应该更多的结合实际,而不是继续绕理论的圈子妄求通过理论改造理论来突破,或许这种改造最后把所有人都改了进去,难道现在不是如此吗?

 

而金老师所谓“不生气的”文章,其实依然生气了。我们在一些措辞的理解上,也许都犯了“断章取义”的毛病,不知这样说,金老师可认同否?所以,所谓“英气逼人”,所谓“下软蛋”何来如此一说?

 

【清音俗世流】

清音俗世流,

纷争何时休;

愿君破迷雾,

太虚任遨游。

 

我感到很庆幸,是因为在这个操蛋的时代有金、刘二位老师这种大勇气、大智慧的人,可以超脱时代来反思时代的现状,不管结果如何,毕竟他们走出了这一步。

 

这一股清音,当真震慑心脾。

 

我们应该庆幸,是因为在历史的迷雾中,有这样的大师带领我们努力走向前,难道不是这样吗?

 

201098   北京


路过

鸡蛋

鲜花
11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1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回复 月亮河 2010-9-8 13:16
斯隆的一个提议被通用管理层全体通过,在他再次确认大家真的毫无异议时,说“那好,这个决策就先放下——直到有人提出不同意见。”
回复 匡大宝 2010-9-8 13:51
难得啊,今天又过把瘾了!不过,我可不是在看热闹。这个网上缺少的就是像马老师这样的直言不讳,有自己的思想。批判需要实力!
回复 直立睡觉 2010-9-8 15:13
术和法上的偏颇很难有明确的定论。以理攻术显的缺乏了脚踏实地的操行,以术攻理又似乎有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嫌。而理对理又是大圈套小圈,最后不知道谁是谁;术对术也有隔行跨重山的味道。
回复 刘庆 2010-9-8 18:10
大气!
回复 王志国 2010-9-8 18:38
“道”于“术”没有什么对错,看你的角色定位,如果是企业高层肯定要研究“道”多一点,基层主要研究“术”,也就是方法。中层是把高层的“道”演绎成“术”,再把基层的“术”总结成“道”,来指导“术”。所以说“屁股决定脑袋”。角色决定了你的行为。我们需要有人去研究“道”,我们也需要有人去研究“术”。要两手抓,只不过不同角色的人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马老师的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以对自己进步有效、对业绩有效为根本判断标准”。个人意见不知道对不对。
回复 陆东华 2010-9-9 08:49
以术为根 以道为本  相辅相成
回复 熊兴平 2010-9-9 12:03
大多数人是平凡的,只有少数人是卓越的。
营销的真理,往往被少数人发现,而后被大多数慢慢地接受与消化。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4 10:13 , Processed in 0.0317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