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位工作了10年多了,工资待遇少得可怜。若不是喜欢舞文弄墨,赚得一些外快真不知该如何在这个环境呆下去”、“有人说烟草有钱,我也知道烟草有钱,但它不属于临聘工,临聘工在烟草只算一个低下的高级雇工,没有多少自尊而言,付出的劳动和得到报酬比例之大令人寒心和无奈”、“我要是有正式工的收入,我干嘛还这么辛辛苦苦的半夜‘爬格子’呀!”……
这是临聘工在网络上发泄的几句郁闷之言,媒体关注垄断行业的工资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其实业内人士都知道,所谓高工资,高待遇也确实存在,但无论哪行哪业都存在差别,越是垄断行业,这种差别可能就越大。有刚加入记者队伍的“新新人类”曾一度非常奇怪为什么各大烟草媒体上发表文章的大多是临聘工,当深入了解这些写手们的真实情况之后,终于大悟:果然如此啊!一方面的确是“太有才了”,所以喜欢舞文弄墨,抒发感慨;另一方面,呵呵,生活所迫,面对身边这么多“挣大钱”的同事们,压力多多啊,于是卖点文字增加收入好歹也算是寻求点“心理平衡”罢。
有的临聘工们曾调侃自己为“烟草行业的‘农民工’”,其实,不管“临聘工”也罢,“合同工”也罢,还是“农民工”也罢,称呼只不过是外在的,能不能改变待遇才是最为关键的核心问题。在今年的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姜局长也特别提及,要“防止内部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可见这一问题早已受到了领导们的高度重视,临聘工不妨再坚持坚持,不悲观,不消极,象这位仁兄说的,“保持一颗平常心”,认真工作,多做贡献,既然已听到了裂冰的声音,那么,离春暖花开还能多远呢?
据《信息时报》报道,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吕雷建议,取消“农民工”这个称谓,把他们统一称为工人。把“农民工”改为“工人”虽然只是称谓上的改变,但足以证明人们对进城打工农民的重视,这是一种思想上的进步,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可以说把“农民工”改为“工人”社会正朝着文明、和谐的方向迈进。
但我们也不能不注意,目前仍有很多实质性问题没有解决,最关键的就是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都称之为“工人”,那么在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方面是否一致,如果仍坚持工人的劳作,农民的待遇,其实质还是“农民工”,改了还不如不改,只会令人心寒。
看看烟草行业,也存在类似的情形。处在烟草行业的人都知道,烟草员工分为正式的、集体的、合同的。虽然近年进行人事改革,进行全员合同制,但其实质却没有多大变动,这主要体现在分配上,虽然都是合同工,但正式的待遇最高,集体的次之,纯合同的最差,社会上反映烟草行业高收入也是针对正式员工这一块。
烟草行业的合同工与社会上的农民工有可比之处,就是在一个群体中,不同身份的人待遇明显不同,形成一种心理反差。然而烟草的合同工与农民工有着更多的不同。
首先是社会待遇不同,虽然合同工在烟草行业收入不高,但从整个社会来讲,无论是收入还是社会保障,绝对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其次,社会评价不同,在社会推进合同用工制度中,成为烟草行业的合同工,自然被社会所羡慕,并给予较高评价,这与社会对“农民工”的印象是截然不同的;再次,前景不同,烟草行业实行全员合同制,同时不再增加在编员工名额,这就表明在编员工会逐渐减少,最终真正实现全员合同制,无论是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将来都会有明显的提高。而对于“农民工”问题,如果国家不对农民的国民待遇进行彻底的改变,“农民工”的前景自然暗淡。
现在有不少烟草员工(多数为合同工)进行抱怨“自己干的活最多,得到的最少”,更有甚都把自己比作烟草业的“农民工”,其实这是心理不平衡的反映,从劳动强度来讲,我们没有农民工辛苦,从收入来讲,我们也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只是在烟草行业内部与正式职工相比逊色而已。
作为烟草行业的合同工,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人在社会中生存,不仅要获得社会的回报,更要对社会做出贡献,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两个维护”的行业共同价值观。面对不甚合理的分配现状,我们不应存在嫉羡的心理,相反我们要庆幸,正是存在这种不合理的现状,才会为我们提供创新的机会。
合同制是社会用工制度的主体,我们应该庆幸成为烟草行业的一名合同工,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价值,为和谐烟草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