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儿都应该还记得,20年前,虎坊桥和琉璃厂之间悄悄诞生了一家[阿静菜馆]。
好像那个老板叫陈阿静,当时还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女孩,广东人。
她很不容易地把粤菜引进到了北京,但接下来,很遗憾的事情发生了:北京人不认粤菜。
阿静苦熬了一段时间以后,眼看生意一直没有起色,她想到了一个点子:做一些桌牌,上面写上“已订桌”三个字。
我最欣赏她的一点就是想到马上就去做;她很快动手做了这些桌牌,并且安排人在每天最黄金的时刻,把这些桌牌放在了店内大多数桌面上。
当有客人来的时候,她会很婉转地告诉这些散客:“真对不起,订桌的客人太多,我们实在无法为您找到一张台位,这次只能说抱歉了,还请您下次提前订桌。”
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和做法。
我相信每一次当她这样和客人去讲时,心里都在经历着一些东西,这是一份痛苦。
终于有一天,一次次、一拨拨的客人震惊于当时并不紧张的餐饮业,居然有这样红火的餐厅,最终他们选择并接受了阿静带给他们的订桌规矩,客人越来越多地光顾阿静菜馆,阿静的生意很快红火了起来,最终最成了那个时代北京餐饮业的一面旗帜。
我用这个真实的小故事和大家共勉。
这不仅是一个策划,而是一种精神。
痛苦过后,等待你的是曙光和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