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胡晓亮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7831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文化争鸣:独立经济地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死结

已有 113794 次阅读2005-4-17 19:40 |个人分类:专题一|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http://www.sina.com.cn 2005/01/07 09:47   新浪文化

作者:程万军

  世人皆知,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殊不知离开了独立经济来源(稿酬)的鲁迅,骨头还能硬多久?当前“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不是要不要与市场结合否则“饿死活该”的问题,而是目前的“市场”给了知识分子多大的寻求“经济独立”的空间?因为市场经济“不完善”,所以知识分子要想取得经济上的独立,即便接近,也难免拖

着一条长长的尾巴,“真正”二字便无从说起。

  在以往大一统的大体制框架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经济地位”缺少最根本的支柱。即便是在今日中国有史以来经济最活跃的时代,经商“下海”的知识分子虽然也有一些取得了成功,但由于他们的发展受到国内金融等“瓶颈”的必然限制,所以想成为世界重量级的经济人物恐怕不是量的差距。“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给大多“下海”知识分子带来的总体生存状态不是“独立”而是“飘摇”,所以,在现有状态下,“经济独立”于大多知识分子而言,仍是奢望。

  在飘摇的生存状态下,那些自诩为精英的知识分子,大多还是安于且力争留在“体制内生存”,批判社会的“良知力量”,却留恋或不得于不寄于“公家”篱下,想来真是一件“精神分裂”的怪状。篱下知识分子,图求人格的完全不依附,确是一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难事。

  胡胜华先生在谈胡适的身份意识一文里,有一句话问得极是:试问有多少知识分子可以不倚仗政府、不倚仗公家、不倚仗体制而能够我行我素,批判社会?试问又有多少知识分子为了挤进政府、挤进公家、挤进体制而不遗余力,争得你刀我枪……?

  如果把“公家”视为圈里,“市场”视为圈外,那么通过现实中的比较,不难看出知识分子的总体经济状况之端倪,虽然无论圈里圈外,中国知识几无真正的“经济独立”,但仅从收入与福利两项指数对比,圈内知识分子仍具有圈外无法企及的稳定与优裕。如果把他们可有一比,圈外知识分子似享有家猫的地位,他们不必为酒饭发愁,因为早已有“主人”拌好上等的猫粮,他们往往在酒足饭饱之后,充满同情地看着那些“找市场”的同类。而圈外知识分子呢,由于先天本不是“野猫”的成份,而后天又缺少森林的庇护,所以其状态只堪比“流浪猫”——先天不“野”,是从家猫堆里跳出或被赶出来的;后天找不到森林,因为一方水土缺乏成林的气候条件;故而,他们只能充当“流浪猫”,在“流浪”中以饥一顿饱一顿的代价换取有限独立自由的空间。

  当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屡遭质疑时,当他们渴望“豢养”的“科举心态”总是挥之不去时,我们不能不从“经济地位”这个基础上寻找答案。两千多年的大一统封建专制社会,用俸禄的饵食把知识分子牢牢限制在“圈中”,即使在动乱年代,因为他们找米下锅的依赖性,所以不是为地主所用、就是再次转而依附在造反的农民身上。如此的经济弱势地位,深化的是“求用于老爷”的意识形态;巩固的是先天的软弱与依赖性。

  自古以来的知识分子,本质仍扒不掉“儒生”与“士大夫”这两张皮,而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在小农经济中,只有地主阶级才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地位,而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其他阶层只不过是附在地主阶级上的毛,知识分子概莫能外。“求用”与“不为用”成为知识分子(儒生)得志与不得志的一生最大价值体现。当“士为知己者死”的口号叫得山响之际,其精神本质与“有奶就是娘”的孩子已无泾渭的分明。儒生被大地主用则为“士大夫”,不用则为“腐儒”,这就是历代知识分子独木桥上的非此即彼的选择。

  “十年浩劫”期间受难的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为什么丧失了独立人格?正如被当时红卫兵都指责为“软骨头”的郭沫若,为什么他们在新民主主义运动时期能够傲骨临风?除了政治高压指数,若干年后失去独立经济地位正是一个致命因素,当个体的经济不复存在,只有集体(单位)才能领到一口饭吃的“大锅饭”时代降临时,人们所失去不仅仅是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失去了独立的经济生活来源——举国“入瓮”即时上演,嗷嗷待哺的个体何需“请君”?打破头皮,挤进“公家”门坎,是一条光明的“养命”之路,在一个只有“圈养”的时代,恐怕只有退化为“家畜”才能够生存下来。

  2000年以来中国知识阶层虽有变迁,但若以“中产”的标准观之,恐怕仍大多没有完成这一质的演变。当今知识分子,信步“中产”占多大比例?那些著名的“经济学家”们,从收入讲或许已跃“中产”,但从独立经济地位而言,或许与古代豪绅豢养的“食客”只是五十步与百步的距离,否则,就不会动辄以“利益共同体”的代言人身份,以扭曲的“经济学原理”,来解释权贵的“巧取豪夺”现象“正常不过”。这是知识分子渴望“收买”的精神发扬。

  在“公家”篱下发出“呐喊”的知识分子,大多还是如鲁迅先生所言的“老爷,您的衣服破了”式的依附与幻想。“公家”就像一根放飞风筝的线,知识分子只能成为“公家”收放自如的风筝,何时可如大雁般自成队列,领飞翱翔?!

  (编辑:琪琪)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9 09:46 , Processed in 0.02766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