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医生阿辉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7818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医疗信息资源整合

已有 133158 次阅读2006-7-24 19:07 |个人分类:卫生资讯|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前言

笔者最近参加了一个医疗信息资源整合相关的项目咨询工作,感觉到医疗信息资源整合的紧迫性已经得到了相当的重视;但同时,有关方面对整合的目标、应达到的深度和步骤又不甚了了。目前,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差已经成为被广泛诟病的社会焦点,旨在实现“医疗信息资源整合”的项目正在纷纷酝酿启动。如果这些问题不探讨清楚,那么这些项目不仅无助于解决矛盾,反而容易导致新的“信息孤岛”产生,进一步恶化医疗信息化环境。

本文不是一个系统的咨询报告,仅试图对医疗信息资源——特别是临床医疗相关的信息资源——整合的需求、特点和步骤等几个方面作一初步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各方对医疗信息资源整合的严肃性、系统性的重视。

一、医疗信息资源整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这实际上是一个“目标”或曰“顶层需求”问题。不同的主体对“医疗信息资源整合”有不同的期望和看法:对百姓来说,整合可能给他们带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希望;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把整合看作加强管理的抓手;HMIS(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厂商把“整合”视作一场痛苦的“洗牌”;PACS厂商则把“整合”看作又一次扩张的机会,等等。如何分析和协调这些不同主体的目标,是需求分析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首先我们要选择一个“立场”。医疗信息资源缺乏整合,以及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当前“看病贵、看病难”的原因之一。医疗信息资源的整合,应该以满足百姓对医疗服务的需要为终极目标,其它的是从属目标或次要目标。这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初期阶段有较大的不同——那时,医院信息系统的建立,是医院加强管理(包括对财务的管理,对基本业务流程的管理和对病人的“管理”)为目标的。

其次是要确定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不同主体的分析开始。我们对医疗信息资源整合的相关者进行分别表述:

1病人是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终受益者。实现“整合”后,病人应该享受到更透明、便利、高效、便宜的医疗信息服务。例如,他可以提过网络,了解各医院的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如医生、床位、单病种治疗价格等);享受预约、咨询等互动式服务;更全面地掌握自己的诊疗记录,甚至建立自己的健康档案,等等。

2临床医疗业务人员(医护人员、医技人员等)是医疗信息资源整合的直接参与和受益者。他们在改进后的诊疗过程中产生的诊疗信息按照一定规则被共享;同时,他们在诊疗中也可以即时参考更广泛的信息资源,例如其它医院的相关诊疗记录,PACS/RIS/LIS等系统中的相关数据,等等,从而为病人提供更准确的专业服务。

3、医学科学研究和教学人员也是医疗信息资源整合后的受益者。建立一个成熟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后,科研和教学人员可以在不影响在线临床医疗活动和不侵犯病人隐私的前提下,利用更为鲜活的临床信息资源,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创新活动。不仅如此,进一步社会化的医疗信息资源共享还可以用于除临床医疗以外的相关研究领域,如药学研究、疾病控制,等等。

4专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医疗信息资源整合增强管理的精准性。基于更自动化、更准确的数据,管理部门可以对各个领域进行精益化的管理和决策,如实现精确的病种质量控制、对专业人员和医院实行统一的监督、考核等。

5政府相关部门在信息资源整合后,可以更准确、及时掌握卫生资源的总体和个体状况,为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提供服务支撑。例如,对管辖区域内医院床位、设备、专家等临床医疗资源的随时掌握;以及按照需要对特定病人的治疗细节的跟踪,是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进行持续的疾病预防控制所必须的基础条件。

此外,基于国际标准的医疗信息资源整合有利于跨区域甚至国际医疗合作。尤其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性活动给我们提出了国际医疗合作的需求。如果我们基于国际性标准来实现区域性医疗信息资源整合,就不难实现跨区域甚至国际化的个人医疗信息的“即插即用”。

经过如上分析,我们就得到了对“医疗信息资源整合”一个初步的目标集。这也是一个系统化的“顶层”设计的开端。医疗信息资源整合是一项长期的、多目标的任务,并且具体的项目会有不同的侧重。但项目无论多么复杂和个性化,它绝不是一锅粥,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诸多的制约因素要考虑,也有严谨的方法和模式可以参考。只要我们从“顶层”需求出发,加入各种约束条件,对多个目标进行技术、经济和操作可行性的分析,是可以把“医疗信息资源整合”这个目标理得清清楚楚的。

二、医疗信息资源整合的任务初探

医疗信息资源整合往往不是一个显性的项目,它可能是揉合在整个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之中的“隐形项目”。它可能体现为一个专门的“信息交换平台”、“综合管理系统”等等形态的新建系统,也可能体现在对一些成熟的信息系统的升级或集成。

医疗信息资源整合的最主要部分,是临床医疗信息资源整合和影像、检验检查等医技信息资源整合。其中,前者是对不同的HMIS中的医疗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是一种“同质”信息的整合;后者是把分布在HMIS的临床诊疗信息和PACSRISLIS等系统中的各种影像检查信息整合起来,是一种“异质”信息的整合。

一)临床信息资源整合

从我国医疗信息化发展的特点来看,临床医疗信息资源的整合显然条件更为成熟。因为我国的医疗信息化是从医院的管理和临床信息化开始的。在信息化有所投入的医院都积累了相当的临床信息资源,并且这些积累每天都在增长——只是由于各系统建设的条件和水平不同,信息的结构化和可以重复利用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信息资源整合有两重“境界”:一是实现信息的集成,形成统一的信息存储和交换机制;二是在信息资源共享基础上的流程改进和业务协同。第二步是第一步的“升华”。因为信息的交换是伴随着业务的交换而产生的,仅仅进行信息的集中存储和交换管理而不对相关的业务进行协同式改造,信息就是“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资源整合的本质就是伴随着业务协同的应用系统集成。

鉴于我国医疗信息资源状况,要在一定范围(如城市或区域范围)内实现临床信息资源的整合,一般来说,要完成以下工作:

?         引入统一的标准体系,用于统一编码和业务信息交换;

?         建立目录信息库或目录体系,用于共享信息检索;

?         建立集中的信息交换管理平台,进行高效的信息交换;

?         建立信息统一共享的机制,保证可共享的信息资源的“鲜活”,以及各主体信息共享关系的持续;

?         对各HMIS进行适当改造,形成不同应用系统间之间的业务协同格局。

二)医技信息资源整合

医技类信息系统是指影像存储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放射信息系统(Radi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RIS)、检验信息系统(Laboratry Information Sistem LIS)等以医疗技术设备,特别是数字化医技设备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系统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系统形态,在引进的时候需要进行消化,与本土信息化环境进行融合。医技信息资源的整合既包括了对这些信息系统的整合,也包括了它们产生的信息(如影像信息)的整合。

首先,医技信息系统要与集成到HIS环境中。在医疗信息化较为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医疗服务分工较为专业化,有一些独立的影像诊断中心、检验中心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其主要的信息管理功能可以由一个完整的LISRIS完成;而在我国,装备了HIS(有的是HMISCIS的形式)的综合性医院是占绝对主要地位的医疗服务单位。因此在引进PACSLISRIS以等信息系统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它们与HIS环境的集成。

其次,要打破医院界限,合理规划,实现大型设备或系统的资源共享PACS等设备或系统都属于大型医疗设备,购置价格十分昂贵,并非所有医院都有能力承担;此外设备或系统购入后能否以适当的负荷持续运行,也是有条件的医院和审批管理部门在决策时需要考虑的。目前既存在着需求旺盛、但因为资金短缺不能引进的情况,又存在某些医院盲目引进、导致资源过度配置的情况。因此,医技信息资源整合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在区域范围内(多家医院之间)进行这些系统进行精细的规划,根据需求建立分布式的存储和网络传输系统,实现大型、关键数字化设备的“就近共享”,达到区域内医技信息服务资源的整体优化。

三、医疗信息资源整合的特点

相比以往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初级阶段,医疗信息资源整合有许多新的特点,同时也面临诸多老的困难和新的挑战。充分认识这些特点和困难,避免一些误区,是实现医疗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条件。

突出深化。医疗信息资源整合是一项以规划、深化和改造为主的信息化活动。其实任何一个以“资源整合”的项目都有这个特点。但目前在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活动中,大多数主管单位还是习惯性地怀着一种“新增”和“补缺”的老眼光来看待信息化项目的。相比之下,建设新的信息系统当然更有“规模感”,难度也比较低。但既然是“整合”,就免不了要正视以前的“新建系统”所一直回避的难题——例如进行更高层面的业务规划和系统规划,制定或推行以前一直忽视的应用标准,改造和升级以前建立的信息系统,整合相关的业务流程、实现新的业务协同,等等。当然,信息资源整合也包含着新建的内容,例如信息交换平台,门户网站,以及相关的硬件、网络系统等。但如果仅仅看到这些“有形”的东西而无视或者忽视那些“无形”的东西,那么“整合”就永远不能真正实现。

突出应用。信息资源整合不是为整合而整合,而是因为有应用需求的推动才客观上需要整合。医疗信息资源整合应该以一些直接面向需求的应用为项目目标,而不仅仅把建存储中心、交换平台为最终目标。这样整合的效果体现得会更加明显,投资效益也会更加显著。

目前我国医疗信息资源整合的引导性需求有可以分为临床医疗、公共卫生和卫生管理等几类。临床医疗类如“实现(区域内)医院间影像信息(检验信息)共享”、“实现院间PACS资源共享”、“实现HIS集成”;公共卫生类如“建立市民健康档案”、“实现公共卫生应急系统”,等等,都是非常现实的、有迫切需求的医疗信息资源整合的应用。

突出规划。信息化建设进入资源整合阶段,规划就显得非常重要。任何项目、任何看得见的目标,都要放到更大的地理区域、更宽的应用跨度、更长的时间范围,以及更高的应用要求去考虑,看看“上下左右前后”,才有可能避免盲目建设。我国目前的以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的信息化规划比较宏观和原则化;而实际的信息资源建设和整合工作还基本上是医院(集团),或者开发商自发自主进行的。规划还缺乏对信息资源整合的深度认识,因而也缺乏足够的指导性。

突出应用标准化。我国医疗卫生界一直存在着对标准化认识不到位和推进无力的问题。提高对标准化的认识,拿出实际可操作的标准化推行办法,是真正实现卫生信息资源整合的关键前提。信息资源整合最迫切需要的应用标准(本文不讨论管理标准和安全标准),是“同质”系统(如不同的HMIS)之间的信息交换规范,以及“不同质”系统(如HMISPACS/RIS/LIS)间的系统集成标准。HL7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可以直接采纳的集成标准。

我国目前业界对医疗卫生信息标准的认识存在以下误区:

第一、对标准的认识仅限于各种代码标准,而对集成标准缺乏认识。很多人认为代码标准化了,系统就标准化了。所以,在大量已经实现了代码标准化的系统出现后,“标准化”的推进就遇到了挑战。

第二、过分强调功能规范,以功能规范作为推进标准化的主要手段。卫生部于2001年制订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对于大规模进行新建医院信息系统时是有指导意义的,而对于信息资源整合则完全没有意义。因此,管理部门应该适时推出新的、切合当前信息资源整合需要的应用标准,作为推进标准化工作的正确“抓手”。

此外,在对标准化的采纳和推进工作上,还存在一种心理,即认为标准化一定要使用自己定义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集成标准。个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首先,从以前的经验来看,短时间内出现业界普遍接受的应用标准的可能性不大;其次,对信息资源整合来说,做一个“小”的标准,比采纳一个“大”的标准需要更多的成本;而且,最根本的一点,如果不采纳已经被广泛接受的国际性标准,那么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就不过是把诸多小的信息孤岛集成为一个稍大的信息孤岛而已,没有一次性解决国际化的问题。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2 03:34 , Processed in 0.02795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