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赵开锦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78099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校官”频落马根源在哪?

已有 37674 次阅读2009-10-14 10:27 |

  有人盘点教育界的腐败案,得出结论是――高校校长受贿最严重。近期发生的两起高校腐败事件,似乎印证了这一说法。一件是武汉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原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因涉嫌在基建工程中巨额受贿等问题,已被检察机关批捕,案件已进入正式侦查阶段;另一件是湛江师范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郭泽深疑在学校基建、财务等方面涉嫌有经济问题,日前已被当地公检机关宣布实施刑事拘留。
  有意思的是,两起腐败事件曝光后,在其校内引起的反响基本一致,武汉大学有人发贴说,“整个武大传遍此事,真是大快人心”;湛江师院的100多名干部在听到消息后也是鼓掌欢迎。校领导被抓之所以大快人心,至少表明,一方面这些校领导所作所为已不是什么秘密,其贪腐行径早已为人所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师生难奈其何,才得以逍遥至今;另一方面,高校领导的公信力已很是让人担心,本以为高校作为“净土”,校长作为学者,其抗腐能力高过常人,可如今频发的腐败案,令其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剖析高校领导频频落马的原因,有两点不容忽视:其一与他们的官员化身份有关,其二与社会对高校监管机制存在漏洞和不健全有关。如今的校长,已不再是单纯的教育家,其最主要的身份是官员。或者说,他们追求的是官员身份,而非专业教育家。这种身份的转变并没有带来相应监管机制的完善,于是校官的腐败越来越频发。
  既然是官员,有人难免会沾染上官僚习气,就难以沿用教育家的视野,来审视大学的发展。大学重视的是教育质量、人才的培养、学术的声望和社会的尊重。这些大学最为重要的品质,校官们很少去追求,他们追求的是手中的权力和身后的政绩。而由于他们在高校内通常处于权力的最高端,把权力兑现为学术利益乃至物质利益,就显得轻而易举,腐败也就在所难免。
  校长的官员化在带来教育腐败同时,也给教育本身的发展带来种种恶果。因而高校教育改革首先必须让大学去行政化,剥掉校官们的官员身份,恢复其教育家的本色。退一步说,大学校长依然可以任命,但必须去掉他们的行政级别。
  如果说官员身份、权力意识是校长贪腐的内因所在,那么社会对校官权力缺乏应有的监管则可视为外部诱因。校长为何能以“批条”换利益?原因在于校内没有相应的理事会机构予以制约,校外也缺乏与其行政级别相应的监管措施。比如,一个厅级的校长,地方自然很难对其监管,只能交由上一级的教育主管部门。但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能监管到何种地步,还是个疑问;再比如,官员的经济审计已呈现出由离任后向任中发展的趋势,但同样作为官员的高校校长经济审计呢?虽然从2007年起,教育部直属高校领导干部离职前,必须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作为交接内容,而且有的地方也出台规定,对地方高校校长实行任期经济审计,但至今还很少听到有校官因为审计而出问题的;此外,官员问责制已越来越完善,校长问责制却还处于起步阶段……
  教育家首先应是教育家,而非其他,更非贪官。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北京三十五中听课时的感受时说:我们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任何名利都引诱不了他。并强调要改革办学体制,树立先进教育理念。去掉校官身份,让教育家治校,恐是良策。

来自:http://blog.qq.com/qzone/472361730/1255357395.htm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王亮 2009-10-14 11:30
反贪依然任重道远
回复 崔景健 2009-10-14 14:43
为自己的欲望所累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6 09:18 , Processed in 0.02836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