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华彩咨询白万纲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553568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中国超级产融结合之战略价值

热度 2已有 105652 次阅读2013-6-28 08:10 |个人分类:集团管控|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上市公司, 市场经济, 工商企业, 调控效果, 投资者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必然会有一个融合的过程,这是社会资源达到最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这种融合,宏观上有利于优化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控效果,微观层面有利于产业资本的快速流动,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
从国际国内经验看,只要风险控制得当,超级产融结合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途径。纵观现代企业,没有战略的企业如“盲人瞎马,半夜深潭”;没有超级产融结合的战略执行就是“墙头芦苇,山间竹笋”,超级产融结合已成为企业未来商场决胜的重要筹码。


产融结合模式是国内外众多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轨迹之一, GE产融战略的成功,吸引了大量企业进行模仿,走上超级产融结合之路。不同企业所处行业与竞争地位不同,实施超级产融结合的动因和价值也各不相同,其大致如下:
一、多元化投资,实现产业突围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往往由产品生产者变成了战略投资者,而战略投资者必须以庞大的金融资本作为后盾,才能实现其产业投资目标。不管是主动投资,还是被动参股,很多工商企业投资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实现投资多元化。
以上市公司为例,为了实现投资多元化,有的上市公司参股了多家银行,如吉发股份参股交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有的则在参股多家银行机构外,还投资参股了多家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如宁波华联,参股海通证券公司和宁波金港信托投资公司两家金融机构,同时还在交通银行拥有长期投资。
与此同时,我国金融业也由过去暴利时代逐步进入微利时代,特别是信贷等传统金融业务的利润空间下降,促使银行等金融企业不得不进行业务重新整合以扩大收入来源,某些高收益率的行业和企业自然也就成为金融企业融合的对象。
对金融机构而言,进入产业领域可以获得实业的支撑,从而获得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可以进行风险分散,获取实业的战略增值机会,例如GE金融大量投资IT业务,分布注入资金,获取IT业务的高成长利润。
对于处于成熟产业或衰退产业阶段的企业而言,将实业资本部分投入到金融领域,利用资本的助推功能推动实业发展和转型,从低利润的实业产业向高利润的实业形态转移,利用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和放大作用来提供足够的资本支持,为过渡过程提供有力的支撑。
案例:江特电机的转型
江特电机是江西一家生产电力设备的企业,多年来持续电力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在2011年初,抓住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的机遇,果断地将上市融到的资金投入到稀有金属矿山购置中,通过购买锂矿进军太阳能和光伏发电产业,促使传统产业焕发第二春。
二、培育利润增长点,获取高回报
金融业务不仅是连接非相关多元化业务的纽带,本身也具备较强盈利性。目前很多企业涉入金融领域,正是看好金融行业的高成长性,以分享金融行业的高额利润。对于正处在高速发展,多元化业务并举的企业,往往会经常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投资金融业有利于此问题的解决。
目前的金融机构是政府监控下壁垒森严的牌照经营,金融行为在社会上受到严格的监管,所以这并不是完全的竞争市场,一旦获得准入门槛进入市场,相对竞争并不激烈,形成了一个有管制的半垄断体系。于是牌照经营的金融机构就会获得巨大的垄断收益。如工农建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主要利润构成多是差额利率。
案例:两面针对中信证券的持股
曾经在中国牙膏业占据半壁江山的两面针。随着高露洁、佳洁士等品牌的崛起和其自身产品结构单一问题的日渐凸显,两面针的主业经营随着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已经日薄西山。然而两面针仍能在上市公司中保有一席,究其本因,正是是在2007年大牛市中持有近4000万股的中信证券为其谋取了巨大的利润。
三、降低交易成本
在现实经济中,企业为获取生产所需的资金,采取的融资方式要付出高额的成本,首先体现为企业的直接融资成本,其中包括企业为寻找开户银行需要支付代理成本;为获得贷款与银行进行讨价还价需要支付谈判成本签约和履约成本等。其次体现为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主要包括为顺利取得贷款、应付某些银行的设租和寻租行为所额外支付的成本;各种协调所花的费用等。
企业实施超级产融结合可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如通过参控股商业银行可以获取有利的优惠贷款,通过开设财务公司可实行集团资金的集约化管理和统一对外融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减少外部融资。
案例:海尔设立财务公司
2002年,海尔成立了集团财务公司,在其国际化道路上筑起了新的金融运作平台。财务公司帮助海尔实现两个整合:即企业内部资金的整合和企业外部银行资源的整合。
海尔财务公司在成立后两年时间中利用对集团内人民币资金集约管理累计置换外部贷款人民币30多亿元,向成员单位提供票据融资累计近60亿元,累计节约资金成本约2亿多元。
四、金融与产业互动,获取协同优势
企业实施超级产融结合,或者是为了基于产业的协同,或者是为了基于金融的协同,获取产业与金融的互动,用金融功能改造产业发展。如金融业有许多金融投资、财务管理、资本运营人才,且有资本市场、行业经济、宏观经济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优势,能够为企业融资、投资、资本运作方面提供长期和卓有成效的服务,实现协同优势。
2001年5月,有着百年历史、全球最大的物流快递企业UPS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将其改造成UPS金融部门—UPS Capital,以此为基础,UPS开始为客户提供所谓的“IRS”服务,即,包括以存货、国际应收账款为抵押的贸易融资等业务。
从目前参股、控股金融机构的企业的目的或投资动机看,基本可分为四种:


上述几种类型是为分析方便而进行抽象概括的,现实中企业对金融机构的参股、控股的目的往往是混合的。
五、超级产融结合是消除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要求
通常,银行很难完全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筹资目的及相关风险,而企业则完全掌握这些内部信息。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这种信息不对称将使借贷资本时刻存在浪费的风险,极大地阻碍了资本的有效扩张。从各自利益出发,银行和企业都会寻求一条双方都能接受的可行途径,以消除两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提高安全和效益。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融合,能够使产融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依赖、相互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
六、超级产融结合是资本盈利本性的要求
超级产融结合作为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其根本在于追逐利润最大化。我国工商企业参股金融企业的利润动机最为明显。目前,大多数商品的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多数行业的投资收益率偏低,而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利润丰厚(尤其是新兴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近年来的业绩证实了我国金融业潜在利润的存在)。因此,企业纷纷参股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参与追逐金融行业利润,从而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
七、企业满足不同投资者对超级产融结合的需求
三是获取产业与金融协同效应,增强竞争优势。判断企业集团超级产融结合必要性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看产业与金融之间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能否相互依存、相互驱动,利用产业的资源和品牌优势支持金融的发展,并以金融资本为后盾推动产业资本的发展,从而使企业集团通过产业与金融产生协同效应而获取竞争优势。
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打造金融全产业价值链条。如同实体经济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偏好一样,金融的投资者也有不同的需求与偏好。
案例:嘉德置地针对物业不同阶段运用相应的金融工具
嘉德置地将业务分为初创期、成长期与成熟期三个阶段。处于初创期的物业,嘉德置地主要依靠股东的资本与留存收益;对于成长期的物业,由于存在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主要利用地产私募基金(PE);而对于成熟物业,通过发行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既实现资产的证券化,又为地产私募基金及股东前期投入提供退出的渠道。
不同阶段的业务,同步推进,相互支持,从集团内部孵化、到PE的开发培育,再到REITS 的价值变现和稳定收益模式,嘉德置地构造了一个以覆盖地产金融不同类型产品为目标的投资物业成长通道,既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又发展了地产业务,还实现了不同金融产品之间的协同,而这种协同成长模式就成为其核心竞争力,其业务就由传统的地产开发为主衍变为以资产配置、中转枢纽、基金平台的打造为主,真正实现金融与地产的融合,这既是超级产融结合的应有之意,也是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八、集团金融资本控制的需求
形成集团金融资本控制,增强凝聚力。超级产融结合对强化企业母公司对子公司管控机制具有特殊意义。母公司进入金融产业是建设集团投融资平台的需要,也是母公司对子公司实行资本控制和战略协同的重要手段。母公司通过股权投资形成对下属企业股权控制关系、及由股权控制关系派生的人事控制,超级产融结合,在遵循金融监管原则的前提下,将形成母公司对下属企业金融资本控制关系。同时,通过这条金融纽带,可以监控集团成员资金往来情况,及时发现和控制财务风险。


路过

鸡蛋
1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林峰炜 2013-6-30 17:10
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可来我的店看一下,很会有你喜欢的产品的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a230r.1.14.21.XH6Csx&id=25934944783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2 14:52 , Processed in 0.0299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