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无境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541927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联想:企业图书的品牌承载

已有 28713 次阅读2013-1-18 14:28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联想, 中国人, 英雄主义, 黑体字

1996年底,一本商业图书引起了中国的巨大轰动。曾经担任过联想公司公共关系部总经理的陈惠湘写出了《联想为什么》。作者以亲身经历叙述了联想公司的成 长历程,以及其间形成的管理思想和经营模式。这应该算是第一本以中国现代公司为研究标本的商业书籍。联想被认为是中国咽起牛的一个榜样,作者写道:“学完 美国学日本,到头来能不能解决中同企业的问题?中国需要研究自己,中国需要集体英雄主义。”在书的封底,编辑者更是用黑体字醒目地提示说;“在这本书面 前,我们只需深思一个问题:我们该怎样爱自己的祖国?”
当1997年在图书城偶然看到《联想为什么》这本书时,突然明白了一件事,在这个时代,做企业是一件相当牛的事情。那种兴奋和震动感让一个历史系的学生有 些莫名的亢奋。那时,公司正在登上中国时代的舞台,并很快成为这个转型时代主宰性的力量,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意识形态”。即使在今天看来,陈惠湘的《联想 为什么》实际并不是什么怪异之作。这本书是关于中国式时代与公司价值之间关系的一个最早标本。作者为了在历史和时代的华标体系上标定联想的位置,过于回到 了历史,梳理中国人的问题,并以联想公司求解。陈的写作最终陷入宏大叙事之中,他的写作甚至可以回到那些关于中国人劣根性的讨论。毫不奇怪,其指向随后就 是中国企业批判。这似乎堪称为公司和商业的启蒙。的确,启蒙者是多么诱惑中国写作者的角色。尽管联想只是一个公司的标本。但这样的惯性和类型,是中国的写 作者一直以来最习惯的类型。在联想成为中国Pc市场的领跑者时,尤其是在其击败跨因公司做到这一点时,联想就被演绎成为一个坐标,“联想为什么”就成为中 国人能够做大公司的宣言,成为小国能够在商业世界建立历史价值的宣言,进而成为中国脐身进步这一伟大世界洪流的佐证。这样的逻辑于今不绝。
国著名评论家利奥塔说:“一本书在推销的网络开始它的流通,而绝不是在接受的网络里。”此语可谓一语中的,人木三分。
1996年底,我们就到处看见有关《联想为什么》的推销广告:“中同人读了那么多研究别人的书,读了那么多别人是怎么干的书,但是中国太缺乏深刻研究自己 的书,缺乏研究自己应该怎么干的书。这是一本中国人写中国企业的哈佛式案例分析力作,凝结着作者多年置身联想集团,研究中同企业的心血。”这的确认每一位 关心中国计算机产业的人评然心动。1996年联想电脑喷薄而出,超越国外诸多强手,在国内市场取得领先地位,计国人扬眉吐气。联想豪迈地宣告;中国人应该 买中同制造的Pc。与此同时,图书市场涌现出大量国外计算机R头的传记和著作,却很少有关于中国计算机企业的书籍。《比尔盖茨传》《未来之路》《我看英特 尔》等非常热销,让人感慨良多。看来联想也要第一个站出来宣告:“中国人应该读中国人写中园企业的书。”
联想不但是96热点,也是国内计算机企业一个象征,一本能够深入联想历史的书,实在是众望所归、应时而生的大事。不管是不是“哈佛式案例分析”的力作,有 本“联想式案例分析”也不错。但是,说真心话,这是一本远没有达到期望的书。广告宣传和市场流行成功地隐去了书的真实面貌。它的畅销,不是因为书本身的出 色,而是出版计的市场意识大为提高,更因为联想的名气和成功。

当然,这本书也不是无可挑剔。

作为一本企业传记,写出历史,尊重历史是最起码的准则。写出企业的创业历史和关键人物,是传记应有的内核。联想作为一个高技术公司,技术这块招牌是 其立足之本。多年来,联想技术方面的核心人物——倪光南功不可没。联想式汉卡和微机,联想的当家拳头产品,也是奠定今日联想江山的根基。而缔结这两项产品 的灵魂人物,就是倪光南。什么“联想英雄”、“人人尊敬的总丁”、“联想微机汉卡之父”、“联想人心目中王牌总工”等,联想人曾赋予他一顶顶桂冠和美称。 可是在本书中,倪光南却彻底埋没了。有人说,他专门为了找倪光南的名字而把书一字一字读完了。随着公司成长,壮大,必然会有一些人物退却,隐去.但作为一 本书写企业的书,对曾经留下重要痕迹的人,不能够一笔抹去,其至只字未提,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也是一个有魄力和胸怀的公司应该做到的。
《联想为什么》是个不错的书名,但是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他们更想了解的是“联想是什么”。只有先了解联想,才能去理解“为什么”。本书没能为读者当好一 个合格的向导和解说。薄薄的一本书,里面真正涉及联想的内容,可能用一篇较长的文章就可囊括殆尽。而这部分的“精华”,也并不比平时报刊宣传和新闻报道, 多什么新闻内容。因为要真正刻画联想,反映联想,为人们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联想形象,必然要求作者深入公司历史,探入国内计算机业界,深入全球产业的大环 境之中,绝不是靠一点才气,多读几篇报道,多翻几本书,多引用一些事例可以完成的。这是需要大量的采访,大量的深入思考,除了墨水,更需要口水和汗水。就 像联想生产Pc一样,不能伤一般组装机那样,到其他店铺选购零件,一把改锥一个电烙铁就攒出来了。而是要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研究开发,进行优化设 计,才能真正达到一流品牌机的质量,树起真正的品牌形象。
写一本像联想那样炙手可热的将,对作者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作者如何正确站位,如何扮演好合适的角色,对文格和人格都是一大考验。因为作者必须明白个人文学作品与著名企业传记的严格界限。
像《联想为什么》这样一本:幅,必须服从——个企业的集体形象,必须考虑整体的社会效益。作者应该约束自己,老老实实充当一个幕后的“隐身人”。
尽管作者在材料贮安排了许多少动事例,也在全书铺盖了大量情绪化的感想,但全书明显缺乏层次和节奏感,更缺乏一气叼成的可读性。各种穿插缺乏清晰脉络和主线,显得散乱。费劲地读完,也大法对联想有实在的把握。因为作者没能深入企业深处,更没有触及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内核。

平心而论,本书与书摊上许多“剪刀+蹈糊”的市场营销书籍相比,要高一层次。但是与人们的期望还是相去甚远。
联想应该有一本更好的书!
于是,在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之后,在联想并购IBM之后,联想终于开始以企业的名义在全同网罗专家作者为其企业史图挥鸣锣开道了。
2006年的图辖市场刚刚开市,中信出版社“抛出”的一部《联想风云》,上市第一周就表现不俗,纷纷登上各地销售排行榜,可谓是中信、联想及作者三方鼎力共同推广的结果。
甚至有行家断言,这部书无疑是一个风向标,说明出版社已经开始把同内优秀企业作为新的“金矿”,以此作为新的出版资源。
事实上,目前图书市场上五花八门的经管书中,剖析企业成功得失,总结企业发展经验教训的书已经不少,但大多是引进版的,解剖目标也主要是国外大企业。如 《掌握命运——通用电气的改革历程》《诺基亚传奇——从芬兰到世界》《欧莱雅——一部法国的魅力财富灾》《上帝、国家、可口可乐》……但关注国内企业的书 却很少,虽然有《激活休克鱼——感动中国的张瑞敏与海尔文化》这类的读物,仅零星儿本,难成气候。《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提出,中国改革开放20 多年,已经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然而,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我们却很难找出报写这些企业的优秀作品。许多企业都是一些了不起的山,都是一些大富矿,但 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去探寻其中的宝物。
有专家分析,与一般的经管书比较起来,这类书比较难写,因为作者的立场,以及行文的主题、观点和结论,白作者步入企业的那一刻就会受到影响,而难以把持好 “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一不小心就会写成歌功颂德的“广告文学”。前几年盛行一时的内企业出资请作家写“企业家传记”或企业报告文学,出版后只是 企业和企业家白娱自乐,而难以得到读者的接受和市场的认可就是很好的例子。
据了解,《联想风云》的作者凌志军是受联想之邀写这本书的,当被问及这种“命题作文”是否意味着主题先行、观点先行、结论先行时,凌志军说,自己不会拿联 想一分钱,不会让联想在写作时给我任何资助。联想只是将20年来的所有钱案资源向凌志军开放,邀请他参加一些内部会议,凌志军不受约束地采访任何人,包括 几位因为重大分歧离开联想以及与联想灵魂人物柳传志结怨甚深的人,最后,在经过了6个月的调查、留下了200多个小时的录音和600万字的资料后,写成了 这部书。鲁迅研究专家孙郁在读过该书后认为,这部书信息量大,是20多年来中同社会变化的缩影,有标本价值。
有专家提出,国内企业确实是挖掘不尽的出版资源,毕竟,外国企业的运作机制和生存发展的条件和氛围与国内企业不一样,它们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但不能现成拿 来就用,相反,我们自己企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却更直接更实用。而对企业自身来说,也应该做一些总结,如同围棋的阶段性的复盘,总要不断地盘点,才能在将来走 得更实、更远。

转发请注明出处:文章转载自知名杭州品牌策划公司|杭州品牌设计|杭州营销策划公司&www.wjvis.com杭州无境广告公司业务咨询电话:4006-099-095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2 17:20 , Processed in 0.02983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