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磨铁黑天鹅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537704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销售无处不在》之【核心员工与边缘员工】

热度 1已有 97625 次阅读2013-3-5 09:48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职场, 销售, 营销, 成长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接受,都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在一个企业中,员工与员工之间是有分级的。这种分级并不是指由于职位不同而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等级,而是指同样一批员工,却在收入、机遇、福利、晋升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果一个勤奋和一个懒惰的人出现这种差异,丝毫不让人奇怪,可恰恰在每一家公司里都有一些员工能迅速地得到企业的重视,而另一些同样聪明同样努力的员工,为企业也作出了很多贡献,却始终默默无闻。这是一种不公平吗?如果从员工自身的付出和回报看,似乎确实有些不公——凭什么那小子就那么幸运;但如果把自己拔高一层,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无论管理者在下属面前表现得多么一视同仁,他都不会真的给每个人同样的机会,至少不会在每个人身上投入同样多的关注。这个秘密,他永远都不会说,但是他会默默地在自己心中把人分成不同的类别,对他们的未来抱有不同的预期,然后让时间来验证他的判断。一旦自己被划到“没什么培养前途”的那一类,甚至根本就被忽略掉,那么可能你再努力表现,成绩也不被人看见,前途可想而知;而有一小部分员工,则不断地因为业绩获得表扬和奖励,在做错事时也会得到技术上的指导,有什么展现自己或培训学习的机会也都轮到他。这绝非危言耸听,我自己在管理每一个团队时都有一些人是我特别关注的,我会用心考虑他的职业发展、他的技能地图,有意识地让他得到成功和挫折的机会来获得成长,帮助他得到团队其他人的认可,等等;但是也有一些员工,我仅仅能记住他们的名字,当他们不犯错误的时候我永远想不起来他们。其他的管理者不会告诉你,但其实他们和我的想法一样。

 

在管理者心中,似乎有一个嗅觉灵敏的雷达,能快速地从员工中分辨不同的人:“嗯!他就是这种人!”或者“他不行,他是另外一种人。”他们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而即便是客观量化的选拔系统,也会不知不觉中受到这种潜意识的影响。在很多时候,对人才的分类甚至在面试时或者试用期就已经完成:某一部分人是作为接班人培养的,还有一部分是未来的中流砥柱,剩下的则是庞大的分母的一部分,不客气一点说,就是炮灰。这种甄别人才的办法当然有很大问题,但我们阻止不了人们会继续这么想。因此,与其抱怨,不如好好思考一下这种潜意识反应中暗含的标准是什么。被认定成“这种人”,就是一个企业中的核心员工,那么到底核心员工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最基本的一条规律是:核心员工总是出现在核心业务部门。所谓核心业务部门,就是指主宰一个企业盈亏的经营项目,而其他的部门都是作为它的补充或者为它服务的。简单一点说:你所在的企业最主要靠什么赚钱?未来的管理者——无论是未来的高层还是中层——当然应该是最熟悉企业的核心业务的。岗位分工的差异是很难通过个人的才智和努力来弥补的,如果在工厂里做财务,在高科技企业做行政,在销售型企业管采购,获得关注的机会自然会少一些,即使能力再强,也只是一个更优秀的配角而已。在公司高速发展时,自己会是最后一批得益者,而如果经济不景气,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这些与利润关系较小的部门。

 

大部分企业的核心业务部门是销售,但也不尽如此:例如看重研发的高科技型企业,或者法律、金融、咨询、审计等高智力服务业,以及物流、设计等专业性较强的行业等,在这些行业中,专业岗位可能会比市场类岗位更为核心。不过,掌握一些营销的能力始终是成为核心的有利条件:有影响力的人不仅要自己成为专家,还要善于让他人认同自己的想法,让更多的人和自己朝着同一个方向的目标努力。对于新人,如果有机会,当然应该选择以自己擅长的专业为主营业务的公司,而要拥有这种选择权无疑对职业技能有更高要求。没有特别明显的专业能力的人,就需要在工作中去寻找自己的位置,并且抓紧时间学习。要从非核心业务部门跨越到核心业务部门固然需要学习新的技能,留在原部门也绝不可放松,因为非核心业务部门只有最顶尖的一两个人才能被看到价值啊。

 

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核心”更体现在自己现有及未来的能力倾向与公司的战略和方向保持一致;立足核心业务部门及核心岗位都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即便在同一行业内,甚至在相似的运作模式的企业之间,战略方向、业务方向都会表现出较大的不同。选择一个与自己合拍的企业,或者调整自己去契合企业的节拍,会让自己的职业发展事半功倍。例如我所在的行业,有的企业倾向于用系统营销方案和推广团队来占领市场,有的则认为加强渠道经销商的管理素质更为重要,还有一些则乐于用各种层出不穷的促销手段,把短线打成长线。无论哪种风格,都一定有它内在的逻辑和存在的道理。只是作为职业人,就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能力在哪个方面,再去选择合适的企业,以保持优势成为核心。职场新人则可以在选择自己企业的同时就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在游戏中一样,要知道自己玩的是什么角色、明白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团队、面临着什么样的任务,再选择自己的属性点和技能点怎么加,职场也是一样。

 

在大多数公司,核心员工——现在的和未来的管理层和业务骨干,都是来自内部培养而非引进人才。一方面,在高度规范的、保护双方利益的人才市场机制建立起来以前,在中国企业中,忠诚度和信任感本身就是甄别一名雇员是否有资格成为核心的标准;另一方面,在同一家企业待的时间足够长,才可能真正地理解这家企业所在的行业、业务模式、发展历史、战略方向、企业文化等显性或隐性的特征,也才能真正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作出核心应有的成绩;此外,只有自己持续地在同一领域不断积累,才能培养核心优势形成突破,在能力上脱颖而出——在优秀人才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凭什么相信自己短期的学习就能超过别人长年的积累呢?当然,人在职场不可能从毕业到退休“从一而终”,但相对的稳定还是至关重要的。

 

与核心相对的,是边缘。边缘员工往往要么是根本就不具备什么核心能力,本来就只能做一些低水平无技术含量的工作,要么则是自己的核心能力无法得到转化成为核心优势。难以理解的是,这种局面很多时候是由当事人自己选择的。不知为何,很多人本来完全有可能在核心业务核心方向上做得更好,但偏偏要坚持留在一个收入和职业发展都更不利的部门——而非核心部门的工作量,不一定比核心部门小。我看到很多聪明而有才华的人去做了前台接待或行政小弟,要么无聊到死,要么累得要死,不断抱怨却又不肯转岗。我并不认为这类工作都没有价值,确实有很多人天生适合做辅助岗位,也有些人不把职业成功当作人生最重要的事。但我绝不相信所有作出这种决定的人都是出于职业梦想或人生选择,于是只好恶意地揣测:这是因为很多人可以承受体力上的辛劳,却无法面对精神上的压力。另外还有一些人,则不断地在行业、岗位、公司之间跳来跳去,在自身的职业发展上缺乏内在的连续性和积累性,在与企业和同事的磨合上也无法建立真正的了解和信任,这样的话也难以避免能力虽强,却总和老板有隔阂,无法成为核心的局面。

 

无论哪个行业,都会有一条核心的价值链,把不同环节的利益体串在一起,并最终让整个行业像一台机器一样运转起来。在这根链条中,有一些部位是整个行业运转的关键动力,有一些是辅助动力,还有一些则纯粹是为了保养这根链条而存在的。无论是新人还是老鸟,看懂了这根链条就有成为核心的更大机会。因此,能否成为核心更大程度上是一个视野的问题,也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却未必是一个能力问题。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成为被领导重点关注的人,平淡和平凡未必不好;不过,如果自己真的有这样的欲望,就不能不思考这些问题了。

 

 

以上内容皆摘自《销售无处不在》【一个金牌销售的成长笔记】

http://t.cn/zjRsd1Z


路过

鸡蛋
1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 14:09 , Processed in 0.02774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