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波波,共好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519475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蒙牛方法论:成就领袖企业的36个法则 作者:张治国

已有 356189 次阅读2012-3-21 14:41 |个人分类:营销|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为“阿基米德”找“支点”(1) 
  再高寿的人,从一岁活起;再参天的树,从幼枝长起;再卓越的企业,从小字辈做起……有谁能想到,今天幼儿园里那些嘻嘻哈哈的孩子中,竟然有我们未来的国家元首?又有谁能想到,今天犄角旮旯里那些悄悄默默的企业中,会有未来的世界500强? 
  做企业,规模小不是问题,资金少不是问题,市场窄不是问题,人手差不是问题……但如果你缺乏成功的方法与技巧,那么,一定会成大问题。 
  方法对可使白蚁战胜大象,技巧好可让老虎跪拜羔羊。 
  蒙牛曾经比你规模小,它做大了;蒙牛曾经比你资金少,它突破了;蒙牛曾经比你市场窄,它超越了;蒙牛曾经比你人少差,它起飞了……这一切,都是因为它“善假于物”的缘故! 
  人和动物的差别,就在于人既“善假于己”又“善假于物”,而动物只能“善假于己”。那么,面对眼前这个难得的“活标本”,我们何不“善假于蒙牛”呢? 
  2 
  品牌秘笈如果只是装在肚子里,那就只能一人传一人,人走技亡;如果装到文本里,就能一人传万人,万人传后人,人走了,根永在。 
  拙著《蒙牛内幕》出版后,受到企业界和文化界的广泛欢迎,两年间已重印28次;特别是其中的“蒙牛模式成就领袖企业的25个法则”被誉为“精华中的精华”,且商文通用(既适合企业界,也适合文化界)。但由于篇幅所限,原著中的“蒙牛模式”较为简约。为此,经北大出版社文钊先生、方希女士、曹永忠先生提议,特以蒙牛为标本推出一本专论企业通用法则的新书——《蒙牛方法论》。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北京大学出版社张文定副社长在百忙中亲予关注,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蒙牛方法论》特色有五: 
  一是甄选36个法则。其继承了国夫(本书作者——编者注)在《蒙牛内幕》中所梳理的“25个法则”中的18个,又新增18个,共集成36个“蒙牛法则”(包含原创法则26个、合成法则7个、拿来法则3个,均已标注),并且按照创业逻辑进行了系统化分类,归属十章……这里面既有“明规则”,也有“潜规则”,还有些可谓“不是规则的规则”。 
  二是集纳50篇案例。其中,新增案例26个,转录《蒙牛内幕》案例24个。这些案例展示了蒙牛速度的多个侧面(内有3篇非蒙牛案例)。 
  三是摘录25则感言。精选的都是蒙牛董事长牛根生的创业感悟,字字体知,句句心血:酸甜苦辣,娓娓道来;智信仁勇,如数家珍。 
  四是插入28处醒语。驮繁驾简,直入骨髓,恰似说书先生的“惊堂木”,一拍皆醒。 
  五是附加19点备忘录。或交代背景,或补充论据,或拓展理念,意味悠长。 
  3 
  本书对传统理论进行了反思,在理念上实现了15大创新: 
  颠覆“木桶理论”,提出“长板定理”; 
  颠覆“决胜终端”,提出“决胜开端”; 
  颠覆产品竞争与品牌竞争“两段论”,提出“形神一体论”; 
  修正“蓝海战略”,提出“两栖战略”; 
  修正“资本雇佣”,提出“三力法则”; 
  修正“拿来主义”,主张“新拿来主义”; 
  反对广告崇拜,提出“广告打造玻璃品牌,新闻打造钻石品牌”; 
  反对选拔管理者的“能人论”,提出“贤掌柜>能掌柜”之说; 
  反对倚香自恃,提出消费者“认为你是什么”重于“你是什么”; 
  反对投诉恐惧,提出“顾客投诉是企业之福”; 
  摒弃固定资产建设的“等值模式”,提出“超值模式”; 
  中和“专业化”与“多元化”之争,提出“战略三段论”; 
  审视网络时代媒体共振规律,提出“媒体无大小”的危机公关新命题; 
  审视创意时代生产力发展新特点,揭示人与工具整体合一的“带工具的人”; 
  审视生产力体系中各元素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揭示“文化是母位生产力”。 
  4 
  人一半靠行动,一半靠思考。任何一个管理者,行动之前都要学会做“大脑体操”,只有大脑“做顺”了,手脚才有可能“做透”。凡实举,每行必有代价,不可不慎;凡创意,每思不过演练而已,多多益善。多转无形之圈,才能少转有形之圈;大脑多转几圈,腿脚才能少转几圈。 
  2003年我曾在一篇文稿的开头写下这样两句话: 
  “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这是发现杠杆原理的阿基米德的豪言。“假如给我一个阿基米德,我就能为他找到支点”,这是策划人应有的豪言。 
  今天我更加坚定地认为,一切创业者都是我们时代的“阿基米德”;一切自诩“智囊”的人物,义不容辞,应该为“阿基米德”们寻找到“四两拨千斤”的一个个“支点”。 
  现在,我就把《蒙牛方法论》作为“支点”献给您了! 
   

创业天条(1) 
第一“天条”:司机宪法。这是把“异心圆”变作“同心圆”的唯一路径。解决“人的问题”。 
  第二“天条”:战略聚焦。这是《孙子兵法》留给现代商战的最大一笔遗产。解决“事的问题”。 
  第三“天条”:全盲定律。乞求一次不跌跤未必用得着它,企求一世不跌跤舍此不能幸免。解决“路的问题”。 
  法则1:司机宪法 
  【原理(原创)】如果把企业比作一辆公共汽车,那么,创业者、管理者只是这辆车上的司机而已,本车的核心目的是把来来往往的乘客运到他们想去的地方,只有乘客安全抵达目标,司机才有资格收取车费——“乘客本位”是司机的“根本###”。如果司机误以为自己是中心,乘客是陪衬,那么,整个定位就大错特错了。所以,“金本位”成不了顶级管理者,“权本位”也成不了顶级管理者,“人本位”才有可能成为顶级管理者。 
  “司机宪法”适合于各级管理者:总裁、经理、部长、主管、车间主任、班组长……但凡带兵之人,但凡面向顾客之人,无一不需要遵守“司机宪法”。小守小成,大守大成,不守不成。 
  【案例】打造“企业生态圈” 
  一簇草一棵树有生态环境,一条鱼一头牛有生态环境,一个人一家企业也有生态环境。如果不把生态环境经营好,草树枯,鱼牛亡,人企灭! 
  描述企业存续状态,“价值链”稍显单薄,“价值星系”略嫌机械,所以,2003年8月,蒙牛在中国乳业年会上首次提出“企业生态圈”理论,借用“生态圈”的概念,赋予它活的灵魂,还原它“混沌”本性——这个“生态圈”好似奥林匹克标志,大圈里面有小圈,资源圈、资本圈、制造圈、市场圈、品牌圈,五环闭合首尾循环,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生态圈”。 
  牛根生曾说:“股东投资求回报,银行注入图利息,员工参与为收入,合作伙伴需赚钱,顾客购买要实惠,父老乡亲盼税收”——他点出了“企业生态圈”里的六类关键“乘客”。 
  他关照六类“乘客”的事例很多(例如,历年80%的年薪都用于“散财”),这里仅举一例:2001年,上海市场苦战告捷,“蒙奶”成为当地第一品牌,但经销商江红个人却没挣到钱——鉴于这种情况,老牛动用自己的红利颁给上海经销商江红40万元的重奖……此后,上海市场逐年精耕,成为蒙牛液态奶市场的“四面红旗”之一。 
  “生态圈里方方面面的利益你都得照顾到。如果你忽略或损害了其中的某个环节,就算这次你占到了便宜,下次它肯定就会不再到位。这时你的链条就断了,生态圈就没法再循环下去了。” 
  蒙牛有一段自创的“文化名言”(2003年):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态圈,同时,企业和企业又合成一个更高层次的生态圈。未来的竞争,已经不是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的“点对点的竞争”,而是一个生态圈与另一个生态圈的“面对面的竞争”。 
  2007年,马云先生参观蒙牛后,把这段话称作蒙牛文化的“第一号”。 
  老牛感言: 
  创业天条:“异心圆”变“同心圆” 
  2007年,有网友通过博客向牛根生提问: 
  在这里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对于目前有想法的年轻人,您能给他们什么好的建议吗,如何突破一些屏障,创业成功 
  牛根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回答了这个问题—— 
  您问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没有答案,也可以说有无穷个答案。 
  我在这里只提一条参考意见,我把它称作“创业天条”:“异心圆”变“同心圆”。 
  这世上的企业,最初成立的时候情况其实都差不多,几个小兄弟,几条破枪,每个人总共也发不了几发子弹,就和正规军干上了。 
  可是,这后面的差距逐渐就扩大了,有的人越干声势越大,有的人越干动静越小。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很有共性,那就是“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企业的第一个战利品,也许只不过是锅盖大的一块蛋糕。可是,这第一块蛋糕的分割却很有学问。假如领头的将军切走五分之四,只给冲锋陷阵的众弟兄留下五分之一,你说下一次这个仗还怎么打?有的人抱怨,有的人怠工,有的人想走,有的人说闲话,这第二仗还没开打呢,人心就先散了一半。 

创业天条(2) 
所以,古人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佛经也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这世界上挣了钱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精明人”,一种是“聪明人”。“精明人”竭泽而渔,企业第一次挣了一百万,80%归自己,然后他的手下受到沉重打击,结果第二次挣回来的就只有八十万。“聪明人”放水养鱼,他第一次挣了一百万,分出80%给手下人,结果,大家一努力,第二次挣回来的就是一千万!即使他这次把90%分给大家,自己拿到的也足有一百万。等到第三次的时候,大家打下的江山可能就是一个亿。再往后就是10个亿。这就叫多赢。独赢使所有的人越赢越少,多赢使所有的人越赢越多,所以,“精明人”挣小钱,“聪明人”赚大钱。“精明”与“聪明”,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创业者天生不是孤家寡人。一个不关心他人的人,没有资格把别人的命运与自己捆到一起。即使勉强捆到一起了,也是悲剧多于喜剧。(2007年7月) 
  国夫感言: 
  你是“盘古”吗 
  “盘古开天”是写给所有创业者的最大“童话”。盘古的最大特点,在于他是与天地共生共荣的——“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那么,作为管理者的你,不管所在生态圈里是几个人,还是几万人,都要分清两个首要问题: 
  谁是你共生的“天”?谁是你共荣的“地”? 
  俗话说:“没有永恒的同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抓好利益分配这个“纲”,生态圈活力这个“目”也就自动张开。 
  如何抓好利益分配这个“纲”?这里有两类“盘古”供你选择。 
  一是“公平型盘古”。合法、合理、合情地分配好“公共奶酪”,该得就得,该失就失,该多就多,该少就少……其分配制度的精神与目标只有一个:“所拿的=该拿的”。盘古也是其中一分子,该拿的一分不少拿,不该拿的一分不多拿。 
  二是“献身型盘古”。这种盘古具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献身精神,而献身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登入“天堂”,属于鲁迅所说的“民族的脊梁”。在利益分配方面,他与“公平型盘古”有所同有所不同,共同点是对他人公平,不同点发生在自我分配上:“献身型盘古”往往把属于自己的奶酪分割一部分给别人——发生在“公共奶酪”分配阶段的少拿,叫牺牲;发生在“个人奶酪”支配阶段的捐赠,是奉献。 
  国夫提出的“司机宪法”,阐明的是世界观问题;设喻的“盘古模式”,点拨的是方法论问题。 
  法则2:战略聚焦 
  【原理(合成)】同样的光通量,凹透镜无所作为,凸透镜点燃熊熊大火。为什么?学问只在散与聚。 
  老牛感言: 
  一生只做一件事 
  工作29年来,我只干了一件事:牛奶。 
  在我们厂区,最大一块标语牌写的是:“聚精会神搞牛奶,一心一意做雪糕。”它时时提醒我们要进行战略聚焦。 
  这8年来,无数的人向我“劝进”过,一会儿有人说这个产业好,一会儿又有人说那个产业好……面对一切诱惑,这一阶段我们坚守乳业,不为所动。 
  不仅如此,就是在乳业里,我们也尽可能采取聚焦策略。刚开始那几年,我们只做六七个产品。2000年的时候,有一次去酒泉参观一家乳制品企业。在展览室里,陈列着四十多种产品,可谓琳琅满目!于是,随行的领导很不高兴地责怪我:“你们才做六七种。”我没说什么。等宾主双方在会议室里座谈的时候,酒泉的那位厂长喜滋滋地说:“去年我们销了5万多元,今年的发展态势非常好,计划做到48万元的销售额!”阿弥陀佛,他40多个产品全年才销48万元,我的六七个产品那时已经销到2个多亿了。接下来,轮到批评我的领导自觉难堪了。 
  所以,做产品,最需要讲究的就是“优生优育”。生下鼠,哪怕一窝也不值钱;生下虎,哪怕一只也大有本事!滥生滥育,生得越多浪费越大! 
  遍览六大洲,世界上大凡成功的企业,80%以上一业为主。在我们乳制品这个行当里,每个产品都有一个世界500强的巨匠在做,例如,牛奶有帕玛拉特,奶粉有阿拉福兹,酸奶有达能,冰淇淋有和路雪……你如果什么产品都想做,那么,就意味着你与很多个世界冠军在对打;对抗一个犹恐不胜,何况是对抗许多个专业化队友呢?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创业天条(3) 
同样的道理也体现在体育行业。试问在体育比赛上,射击、游泳、举重、滑冰、自由体操、篮球、足球、乒乓球,哪个世界冠军不是只做一个领域的项目?至今我还没听说过乒乓球冠军同时夺得举重第一,或者射击冠军同时拔得游泳头筹的案例。 
  所以,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团队,如果聚精会神只做一件事,做好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东也想做,西也想做,不能做到专一、专注、专心、专业,那么,到头来,在每个领域都可能只是个二流角色,弄不好还会沦入三流、末流。 
  迄今为止,做企业成功的招数很多,但有一条肯定屡验不爽:聚焦,聚焦,再聚焦!(2007年1月) 
  国夫感言: 
  战略三段论 
  专业化与多元化,孰是孰非?众说纷纭。国夫认为,不妨采取“战略三段论”:种子多元化——核心专业化——再攀一座山。 
  初段:在你尚无核心业务而处筛选业务阶段时,不妨多元化——培植若干“种子业务”,以发现哪个“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别忘了,老牛在创办蒙牛之前,是打算开“海鲜大排档”的,假设外力没去打破这一想法,又假设老牛跳进大排档便“从一而终”,那么,还会有横空出世的蒙牛吗?所以,在筛选业务阶段,倒是不应盲目专业化,而应多长几个心眼,以求“西方不亮东方亮”之效。 
  中段:一旦选定核心业务,就应借鉴《孙子兵法》的精髓——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点。人生苦短,即便目不交睫、唯书是读,一天读完一本,30年也只能读一万本,还不及一个大型出版集团一年所出的书呢!所以,做把锥子吧,点式突破! 
  尾段:假如你已经登上了一座山的最高峰,而且今后的事业将面临“使九分力,得一分高”的窘境,那么,你可以再攀一座山了(有限多元化),在这个新的山头上,你或许能够“使三分力,得七分高”呢! 
  法则3:全盲定律 
  【原理(原创)】由于我们每个人的视野都是有限的,都不能穷尽所有,总有自 
  己看不到的地方,因此,在决策中,大家全都是“盲人”,全都扮演着“盲人摸象”里的某个角色——只知其一其二,不知其三其四——从总裁到门卫,无一例外。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借助别人的眼睛来延长自己的“视线”。 
  【案例1】“民意”是另一道“圣旨” 
  据有关统计资料,1970年的全球500强,12年后的1982年就消失了13。美国兰德公司估计,世界上破产倒闭的大企业,85%是由于企业家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 
  为了最大限度地规避决策失误,蒙牛在决策管理上提出了“全盲定律”。其决策方针是: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提任何意见,“民意”是另一道“圣旨”。 
  2004年7月19日至8月19日,蒙牛举行了一次为期一个月的“寻找短板,自我超越”大型方案征集活动,当时14个省市20多个生产基地的干部积极参与,组委会共收到1300多个竞赛方案,其中10个方案获得“最佳方案”大奖。本书作者国夫有幸参与了这一活动,并获得第一名。 
  2006年,一项旨在“全员开脑”的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在全集团大规模展开。其中,常温液态奶本部仅两个月就收到了9000多条合理化建议。 
  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大小决策均运行在科学的轨道上。有位作家说过,“如果你的火车行驶在错误的铁路上,那么,你所到达的每一个车站都是错误的”。反过来,如果选择了正确的决策轨道,所到达的每一个车站就应该都是正确的。 
  【案例2】倾听“客户之声” 
  2007年12月7日,蒙牛总部圆厅会议室,座无虚席。这里正在发布蒙牛集团第四次“客户之声”调研报告。 
  什么是“客户之声”?顾名思义,来自客户的声音——对产品的褒贬,对团队的褒贬,对管理的褒贬,对服务的褒贬。它是杨文俊2005年尚在蒙牛液态奶本部总经理任上时的一项“发明”,2006年在他担任集团总裁后即在全公司展开。 
  为了保证调研结果的中立性与公正性,历次调研活动都是委托第三方机构——仁慧特智业完成的。其董事长李天田带领仁慧特调研班子,辗转于大江南北,往返于都市田园,在调研工具上年年都有新的开发。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创业天条(4) 
“客户之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肯定,有否定,有感动,有憎恶,有建议,有举报,有的话对事不对人,有的话指名道姓,一针见血,毫不留情。 
  例如,“你最感动的一件事”—— 
  年客户大会,牛根生董事长个人出资给每位客户赠送《大国崛起》。 
  2.在我生日之际,大区经理代表公司特意从内蒙古运来一只烤羊,为我庆祝生日,让我终生难忘。 
  3.蒙牛业务员与我单位司机一起去送柜送货,并坚持半年以上。 
  4.七月份去青岛参加低温事业本部经销商大会,主题即“批评与自我批评”,杨文俊总裁、丁圣副总裁面对低温事业本部现状与问题,敢于揭短,那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让我感动。 
  5.蒙牛公司组织我们去法国公司参观考察,不但是针对大客户,像我们这样的中小客户也照顾,让我开阔了眼界,很感动。 
  又如,“你不满意的事件”—— 
  1.调度员××××,说话语气不好,打电话说不了几句话就挂断。 
  2.×××在蜕变,以前遵守公司规定不吃经销商一顿饭,现在“上吃蒙牛公司,虚报费用;下卡经销商,指手画脚”。 
  3.向销售订货,分仓不能及时配送,电话催却嫌我们烦,最多累计报货达八次不送……或者说没有货,完全是在戏弄我们。 
  4.桶酸,从外观看不如对手大,实际克数是一样的。 
  5.省经理×××不知道自己的权力有多大……点数,跟谁关系好就给谁,蒙牛应看能力而不是感情用人。 
  这样指名道姓,不怕打击报复吗? 
  不怕。2007年12月7日,在第四次“客户之声”汇报会上,杨文俊承诺:“对于客户普遍存在的顾虑,我以总裁的名义承诺,明年,如果谁对说了真话的客户进行打击报复,那就解聘!” 
  凡是“客户之声”提出的问题,都要一一向客户作出回答;“客户之声”最终被“条条分割”至各子系统,采取“达成共识——群策群力——行动承诺——透明互动”的“四步法”,使其成为各系统自我完善的“引线”。 
  杨文俊继续说:“一方面,我们自己不说谁行谁不行,行与不行,由客户说了算;另一方面,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能不能赢,由客户说了算!” 
  既然赢与不赢“根在客户”,那么,“客户之声”就成为企业不能不听的“指南之音”。 
  【备忘录】老板生活在“孤岛”上 
  一些时候,老板是信息最全的人;而另一些时候,老板又是信息最偏的人。好消息一般会追着老板走,坏消息一般会绕着老板走。这里所谓“老板”,既包括企业最高领导,也包括部门负责人。 
  有一次公司开生产经营例会,国夫听说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一位本部经理的车“泊位”不佳,挡住了其他车辆的进出通道;他的部下要出车,居然不敢将“挪车之求”直接向这位经理陈明,而是通过第三方“转陈”(并言明不敢直接和经理说)。 
  还有一次,一位在其他单位从事秘书工作的朋友向我请教,说公司正在操作一个大项目,老板派他去协助,但他无意中发现项目负责人有一起舞弊行为,“我是否应该向我的老板汇报?我如果汇报了,这不等于把×××给卖了吗?”我听了心里感到好笑:你到底选择和公司做同盟,还是选择与舞弊者做同盟?你到底选 
  择出卖公司,还是选择“出卖”舞弊者?对于你的老板来说,如果连你这个贴身秘书都是靠不住的,请问他还能依靠谁?——但我心里这么数落,嘴上却没有这么尖刻:“如果是我,我会告诉老板的,因为这关系到下一步的决策,压住不报有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我们还会不止一次地碰到这种情况:领导在会上讲了一个方案,大家集体通过;但会议一结束,就会有人私下表达某种忧虑。这种“会上不说,会后乱说”的行为,其缘由多数时候并非源于毛泽东所说的“自由主义”,而是源于另一种主义——“胆怯主义”,会上不敢说。 
  对于多数人来说,顺着上级说话犹恐不及,干吗要逆着上级顶牛呢?“为尊者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如果位卑者当众指出位尊者的“不是”,就有可能产生一个“取心”问题;不管是位尊者还是位卑者,只要有一个人“取心”,就会出现“照镜子效应”:你笑他(“镜子”)也笑,你哭他也哭,你不尴不尬他也不尴不尬——几个回合折腾下来,双方关系就有可能每况愈下了。 

创业天条(5) 
外国的月亮其实也并不比中国的圆。大家还记得契诃夫的小说《小官员之死》吧?写的是一个小官员在看戏时,不小心给前排就座的将军的脖子上溅了点喷嚏沫。本来将军不以为意,但小官员却“取心”了,为此胆战心惊,一再向将军道歉;起初将军还礼貌回敬,最后由于被扰得看不成戏,不由暴怒;这下更引发了小官员的极度恐慌……终而致死。 
  害怕言语不当,害怕得罪上级,积极报喜消极报忧,这是所有员工的共同心理。 
  所以,身居高位的人其实是生活在一座“孤岛”上。如果不勤于调查研究,不善于开辟信息通道,那么,“变形信息”就会像海水一样包围住你——耳朵所听到的往往是消音器滤过的枪声,眼睛所看到的往往是陷阱上浮铺的玫瑰,鼻子所闻到的往往是毒蘑菇发出的芳香…… 
  必须时刻警惕自己的“盲点”! 
  老牛感言: 
  要通过“扫盲”防止“自己打倒自己” 
  2003年末,牛根生在客户大会上的讲话中曾说: 
  企业大了,人与人见面的机会就少了。刚开始时,我跟客户一个人见一面也不难;但发展到今天,就连与全国三十多个分公司的负责人见一轮面也变得很难。这就是相声中所说的:“你忙我也忙,难免看不见。”看不见怎么办?我希望今后我们大家能够在网上沟通,“理”上“网”来。无论是谁,跑得再快,也跑不出这个网,跑到地球对面也跑不出这个网。过去用“枪杆子”打天下,今后要用“笔杆子”治天下了。 
  2006年,牛根生在客户大会上再次感慨: 
  这次参加客户大会,有很多的新客户,95%的客户我不认识。告诉大家,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机构要想打倒蒙牛不太可能,但是如果自己打倒自己可能性极大,尤其是内部的机制。企业一旦大了,大企业病或多或少在所难免,包括我们在座的经销商,很多人在做小生意时非常不错,一旦大了,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呢?关键是自己看不全、瞅不清了。这就要靠机制和制度来“扫盲”。 
  国夫醒语: 
  “肉食者”要明,“素食者”也要明 
  “全盲定律”所警示的可不仅仅是决策者要明,而是执行者也要明——双明!全明! 
  虽然这世界“先知先觉”的永远只是少数人,但执行却是要由多数人来完成的,所以,“全明”非常重要。 
  一种情况,先知先觉的是“肉食者”,那么,他必须让“素食者”由“盲”转“明”——他让大家心服、口服、手服、脚服的历程就是决策民主化的过程;要是底下人不理解、不配合、不努力,即使是个100%的完美主意,执行起来也会100%地走样。 
  另一种情况,先知先觉的是“素食者”,那么,必须有路径保障他的声音直达决策中枢,使“肉食者”由“盲”转“明”,否则,就将酿成一场灾难。 
   

有无相生(1) 
本章讲述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三种互动状态—— 
  无中生有:“题好文一半”,好名字能催生好资产,不要让你的企业败在“名字”上。 
  有中生无:有的人做事常出新闻,有的人做事总无新闻。为什么?把“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绑到一起做,这种老谋深算,能让你“花一份钱,办两样事”。 
  有无相生:资产可以变品牌,品牌也可以变资产,有无循环,“参观也是生产力”。 
  法则4:快嘴品牌会说话 
  【原理(原创)】衡量品牌名称好赖的标准只有一个:看“品牌名称”是否正确有效地说出了“品牌基因”。同等条件下,好名字比赖名字更容易给企业创造效益,此即“无中生有”。 
  【案例1】名字与机遇 
  据俄罗斯《观点报》报道,名字对人的命运可能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并非来自神秘因素,而是来自社会因素。 
  西方社会学家通过调查发现,名字位于英文字母表中前半部分的人,一生比较顺利。谜底很简单,因为这些人的名字在上学时按照字母顺序常被排在前面,从而使他们有一种领先于人的良好感觉,因此就更加努力,这无意中为他们走向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毕业走向社会后,他们也要填写各式各样的表格,而所有表格中的名字也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公司在招聘工作人员时,总喜欢从前面开始,这样名字排在前面的人被选中的几率就高。 
  英国医生在行医时也发现,患者在就诊时一般也是按名字字母顺序排队,这样,名字的字母顺序排在后半部分的人总是落在别人的后面,容易上火生气,这对一个人的健康也是十分不利的。 
  美国大学教授卓尔金发现,一个人拥有好名字,有助于在生意中取得成功。当然也有因为名字在生意场倒霉的人。例如,俄罗斯人伊万伊万诺夫在与合作伙伴签署协议时,许多人会认为他将自己的名字写了两遍,从而认为他是一个做事马虎的人,因而不愿与他继续合作。有一次,他甚至为此丢掉了一单55万美元的生意。 
  另外,还有人作过试验:同样一组作文,分别冠以顺口的作者名,再分别冠以一组绕口的作者名,分别让陌生的老师评分……没想到,阴差阳错,统计结果表明:名字顺口的学生比名字不顺口的学生平均得分高出一个等级。 
  【案例2】“蒙牛”名号的由来 
  人们对创业者有着天生的敬畏:他是抓住哪根线头拉开整个线团的? 
  多数人抓的是有形资产的“线头”,少数高手却另辟蹊径,抓住了无形资产的“线头”。 
  蒙牛在起名过程中的“头脑风暴”,就是首抓无形资产的一个杰出事例。 
  据蒙牛副董事长邓九强回忆: 
  牛总在伊利被架空后,为了试探在伊利体制内继续做事的可能性,于是办了“海鲜大排档”。这时候,作为郑和牛共同的朋友,我劝过老郑:“像牛根生这种性格的人,你不让他做点事是不可能的,顺水推舟吧……”但事与愿违,“海鲜大排档”的事还是被搅黄了。这时候,牛总就下决心出来做事了。 
  那时,我和牛总乘火车去北京——牛总有个毛病,一上火车一上汽车就瞌睡,但这次变故后,他不瞌睡了——当时,我和他在硬卧车厢不能拉话,怕影响别人睡觉,就跑到车厢与车厢的连接部位,一直拉话到凌晨四点。 
  创立蒙牛前的起名工作至少经历了三个月,牛总起先是向自己认识的朋友、教师、策划人、社会名流私下征名,这样征来的名字大概就不下50个,但还是没有满意的;后来,就召集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开会,会议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起名一直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议题。 
  写新闻的人都知道,“题好文一半”,也有倒过来说的,“文好题一半”。老子的《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国古代有名家、名实论,还有“师出有名”、“名正言顺”之说。蒙牛把起名作为创办企业的第一步,足见其对无形资产的高瞻远瞩。 
  据了解,牛根生之所以对起名工作这般重视,与他“身在伊利”时的一次经历有关——有一次,在一个全国性###上,有人问牛根生:“你在哪工作?”牛答:“伊利。”对方又问:“你在新疆伊犁工作了几年?”牛哑然。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有无相生(2) 
事实上,“伊利”最早是回民奶食品厂所生产的一种雪糕的名字,因为卖得出了名,企业改组股份制时,就把公司名字叫成了“伊利”。 
  鉴于这一前车,在给蒙牛起名的过程中,牛根生格外慎重,他向与会人员强调了几个简单的规则:一是字数要少,两个字能说明问题就不要用三个字,易听易记;二是要体现牛奶特点,比方叫“吹牛公司”,就既与“牛”相关,又在吸引注意力上具有石破天惊之效;三是体现草原概念,比如车牌的地域标志,“蒙A”、“蒙B”就是内蒙古,“京A”、“京B”就是北京,“沪A”、“沪B”就是上海…… 
  于是,人们在“蒙X”、“蒙Y”的组合中,顺理成章地导出了“蒙牛”。 
  大家都叫好。 
  唯独牛根生不叫好。他说:我姓牛,叫“蒙牛”有“家企业”的嫌疑。 
  此前,他曾一再表示:我一定要把企业办成“大家的企业”;如果办成了某一家某一姓的,那将是我最大的失败。 
  还有个名字也进入视线:蒙奶。但“奶”是上声,“牛”是阳平,读起来,“蒙奶”的力度不如“蒙牛”的力度大。 
  一时僵持不下。有人出主意,把历次会议所起的备选名字全部写下来,然后集体投票,哪个得票高,就用哪个,一次了断!结果,在备选的十几个名字中,“蒙牛”独占鳌头。 
  至此,“蒙牛”之名一锤定音! 
  “蒙”——内蒙古。背后是:蓝天,白云,草原,畜的故乡,奶的摇篮。 
  “牛”——奶牛,牛奶。背后是:牛气,牛市,勤奋如牛,气壮如牛。 
  【备忘录】牛氏工作法 
  随着采访的深入,国夫发现了两个小插曲。 
  一个小插曲是,当时有的团队成员是反对为起名而这般兴师动众的。尤其令人意外的是,策划人孙先红居然是反对得最厉害的一个。他说:叫什么名字都一样,叫个“XX蛋”也一样,费那个劲干什么! 
  这样看来,国夫在《蒙牛内幕》中所记载的关于“由澳牛导出蒙牛”这个细节是与事实不符的,属于偏听误记。事实原貌是:提出“蒙牛”这一命名方案后,有人担心工商局不给注册,于是才引出了“澳牛不也注册了么”这一话题——这个论据,在到工商局正式注册时,果然发挥了重要的“判例”作用。 
  另一个小插曲是,在牛根生因为自己姓“牛”而对起名“蒙牛”提出异议时,邓九强插话说:我们现在是给企业起名字,所以,只需要从一个角度考虑问题——这个名字对企业好不好?好,我们就用;不好,我们就不用。我们不要管谁是这个公司的总裁,给企业起名字就只和企业挂钩,不要和个人挂钩,现在是“牛”总裁,将来换了“羊”总裁呢?如果仅仅因为现任总裁姓“牛”就不准企业名称带“牛”字,那么,我们就把公司未来发展的手脚给捆住了。 
  工会主席白君回忆说:“当时中意‘蒙牛’,还有一个原因:它的谐音是‘猛牛’。” 
  从以上起名的过程,国夫产生了一个疑问:从牛根生制定的规则中,是较容易导出“蒙牛”这个名称的——他自己难道就没想到这个名字吗?(而且,“吹牛公司”中的“牛”不忌讳,“蒙牛”中的“牛”为什么就忌讳了呢?是因为叫“吹牛”时不容易把注意力停留在“牛”上,而叫“蒙牛”时容易把注意力停留在“牛”上吗)? 
  这可能要算一个悬谜了。 
  有很多次,国夫见识过牛根生的特殊工作法——“牛氏工作法”:第一步,牛提出一个新奇甚至绝妙的创意;第二步,牛就这 
  个创意与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深入沟通,取得100%的默契;第三步,拿到会上讨论,但牛根生会开门见山地宣布,这个创意是那个部门负责人提出来的。(注意:牛把自己所出的好主意假托到别人身上了) 
  牛根生就是这么出人意料,他的这一工作法,大概是为了把“要你做”变为“我要做”吧;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为是一把手提出的,所以不好批评”这种“决策一边倒”现象的发生。 
  【案例3】蒙牛中国牛世界牛 
  2002年2月,国夫到蒙牛工作不满两月,消协的同志找上门来,想让蒙牛在《特刊》中刊登一幅广告。 
  一番斟酌,国夫写就一篇标题为《蒙牛中国牛世界牛》的短文,其中最核心的两段内容为: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有无相生(3) 
“蒙牛”已成为“中国牛”,并在向“世界牛”迈进。 
  牛根生认为,乳业是国家的弱项,却是内蒙古的强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文化是古人留给内蒙古的最大的一笔无形资产,内蒙古要做中国的“乳业龙头”,呼和浩特要做“中国乳都”。 
  2002年3月,该文连同标题一同发表。 
  从此,“蒙牛中国牛世界牛”成为代表蒙牛“战略三部曲”的一句口号,漂洋过海,响彻世界。这里的“牛”,客观上具有“三关意义”——既代表乳业之“牛”,也代表事业之“牛”,还代表精神之“牛”! 
  有时候,也会把词句稍微变换一下:“内蒙牛中国牛世界牛”,“草原牛中国牛世界牛”。 
  总之,蒙牛的这张“名片”,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了公司的“战略蓝图”,成为具有广泛流传价值的标准“自画像”。 
  这句口号对其他产业也提供了一定的启发意义。2007年10月12日,战略专家李兴旺教授(曾深入宁夏对“宁夏红”品牌进行专题调研)在自己的讲座中介绍“宁夏红中国红世界红”这一枸杞产业的典型案例时,就曾推断说,宁夏红的这句口号应该是借鉴“蒙牛中国牛世界牛”的产物。 
  国夫醒语: 
  名含基因吗——快嘴品牌哑巴品牌歪嘴品牌 
  衡量品牌名称好赖的标准只有一个:看“品牌名称”是否正确有效地传递了“品牌基因”。按照“名称”对“基因”的传递程度,我把市场上的品牌分为三类:快嘴品牌,哑巴品牌,歪嘴品牌。“快嘴品牌”会说话——看了品牌名,不用作任何附加的解释,你就知道它是什么基因。“哑巴品牌”不说话——看了品牌名,如果不作附加解释,你就不知道它到底是啥意思。“歪嘴品牌”说错话——看了品牌名,如果不作附加解释,你就会误解它的品牌基因。 
  “蒙牛”可谓“快嘴品牌”的杰出代表!由于它自己会说话,所以,将老祖宗数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关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文化遗产,以及几代人数十年来所积累的内蒙古牛奶的无形资产,大包大揽,几乎“照单全收”!无怪乎上海人把来自内蒙古的牛奶统统叫做“蒙奶”呢。一个会说话的“快嘴品牌”,较之于不会说话的“哑巴品牌”,节省的广告费何止百万、千万! 
  法则5:有形无形两平行 
  【原理(原创)】企业是一列火车,有形资产是一条铁轨,无形资产是另一条铁轨。 
  【案例】高科技乳品研究院、高智能化生产基地的诞生 
  2007年7月,蒙牛“高科技乳品研究院、高智能化生产基地”投入使用。 
  其中的“高科技乳品研究院”是亚洲最大的乳品研发中心,“高智能化生产基地”拥有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生产车间……一时间,在全国、全球捕捉了无数的眼球,为“世界乳都”的建设拉开了序幕。 
  这个项目是2005年8月提出的,计划投资10亿元。但直到2006年1月,管理层的意见仍然不统一。反对的声音是含蓄的,但都是实打实的数据:一是每日新增加工能力2000吨,奶从哪来,增加奶牛也得四五年的功夫;二是本地市场已趋饱和,需在外地销售,让工厂远离市场,岂不是人为增加成本吗? 
  但牛根生的结论是“非做不可”。给出的策略是:第一,汰旧换新,紧缩一部分早期工程,让牛奶向高智能化生产基地转移;第二,纯牛奶与功能性乳饮料并举,减轻原奶压力;第三,与时俱进,推动周边市场的升级发展。这样,两个矛盾迎刃而解。 
  接着,牛根生为“高智能化生产基地”的建设确定了高规格——做到“八化”,即国际化、智能化、规模化、立体化、展示化、人性化、差异化、系统化,将其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集生产、科研、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化生产基地。 
  事实证明,蒙牛不仅得到了“生产基地”这个有形资产,也得到了“世界第一”这个无形资产,为实现“把内蒙古建成世界乳业中心”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栽种一粒,收果两枝。这就是蒙牛。 
  老牛感言: 
  抛弃“等值模式”,创造“超值模式” 
  做无形资产的办法很多。比如,通常人们建工厂便是单纯地建工厂,建牧场便是单纯地建牧场,这样,花出10个亿得到的还是10个亿,这是“等值模式”……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有无相生(4) 
而蒙牛一般不做这种“一箭一雕”、平进平出的买卖,我们要做的是“一箭双雕”、以一换二的生意,所以,该出手时就出手,建的是“全球样板工厂”、“国际示范牧场”,让其成为中国乳业的“旗舰”——这样,在获得有形资产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无形资产——我们花出10个亿得到的是20个亿,其中有形资产价值10个亿,附带地还获得了10个亿的无形资产——你想想,让消费者觉知世界上最好的工厂在你这里、最好的牧场也在你这里、最好的牛奶还在你这里,这个无形资产还不值10个亿? 
  这是一种“超值模式”。(2007年6月) 
  国夫醒语: 
  有形资产在企业手中,无形资产在消费者心中 
  有形资产掌控在企业手中,无形资产烙印在消费者心中。每个企业都要学会“平行哲学”:有形无形双推进,有形无形互催生(“以有形换无形”,反过来再“以无形换有形”);任何只重视一极不重视另一极的企业,都将是“跛脚企业”。 
  老子说:“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难易相成。”普通企业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舍不得拿出钱来在消费者心智资源中“营”得一席之地。事实上,无形资产比有形资产更值钱,无形资产可以成倍数地催生有形资产。 
  去吧,打造一份“冠军资产”(哪怕只是在狭小的领域),这不是好大喜功!奥运赛场,冠军与亚军的“现实差距”也许只有一步,但在人们心目中的“品牌差距”超过十万八千里!“创纪录”的有形资产与“不创纪录”的有形资产,“现实差距”也许不大,但它们衍生的无形资产却有天壤之别。 
  法则6:参观也是生产力 
  【原理(原创)】百闻不如一见。人获取的信息,三分之二是靠眼睛。如果你足够美丽,魅力100分,那么,让大家来看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案例】工厂“透明化”,消费者人人可看生产线 
  蒙牛是首批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任何一个团队,只要提前预约并带上有效证件(一是参观团队太多须预作排期,二是出于安全考虑),就可以到工业园区参观,透过玻璃窗,高科技乳品研究院、高智能化生产基地、万头奶牛国际牧场……中央控制室、储料罐、闪蒸、成品、入库……整个生产流程尽收眼底,这被称作“透明化管理”。 
  一座座厂房坐落在“草原微缩景观”上,绿茵连绵,小河蜿蜒,风车旋转,荟萃古今文明的标语牌,尽收眼底。 
  每天都有消费者前来参观。 
  除了自然接待,2004年至2005年,公司还举行了盛大的“草原游”活动。 
  蒙牛分布于全国20多个省级行政区的约30个大型生产基地,也在不同规模地接待参观者。 
  人们只要参观过蒙牛的工厂、牧场,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蒙牛产品的忠实消费者。 
  与三家外资股东的合作,也是从参观开始的。 
  这里还接待了多位国家领导人及国际友人。 
  日久天长,蒙牛人形成一个习惯:来了客户,先不谈业务,参观完再说——“知己知彼”是商务活动的基本前提,客户已经是“知己”的,到了你这里你就有义务帮他达成“知彼”——参观的过程也就是让客户“知彼”的过程,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等参观完了,客户的心也被“征服”了。 
  【备忘录】“参观也是生产力”的提出背景 
  有一次,牛根生总裁在生产经营例会上激情讲述参观带来的深远影响,脱口而出:“参观是最大的生产力!”后来自觉不妥,改为“参观也是生产力”。 
  事实上,牛总把参观当作生产力起于伊利时代。据在伊利担任过行政副总裁的胡苏东介绍—— 
  在(伊利)盖冰淇淋第一期(工程)的时候。牛总就说:“我不仅是盖厂,而且是给人看的。” 
  一期冰淇淋的设计,已经有了一个参观台,弄了一个大铁梯子(由此可以登上参观台)。有时候,玻璃窗模糊,因为里面气大……这虽然很差,但这是萌芽。 
  二期设计了参观通道,就方便了。 
  这是“参观也是生产力”的来源。 
  在那个地方,我们接待过(按:胡苏东列举一系列领导人及名人)……我是管接待的。 
  “参观也是生产力”,他在一期的时候就想好了。 
  1997年7月,我们去西藏开会,布达拉宫。下了轿车,呀,伊利火炬! 
  当时,我们车上的代表有40多个人。我把当时冰柜里的火炬全部买下,花了一百四五十块钱,每根三四块钱,给所有人发,不够,我当时没吃上。 
  冰淇淋是深冻产品,零下十几度都不好存,需要零下二三十度,否则受压易变形。(那时候运输条件也不好)这么腿短的产品,他能够卖到拉萨……为行业开辟了广阔的冰淇淋市场……可以说,他是“冰淇淋的教父”。 
  老牛感言: 
  参观赢得“两张嘴” 
  蒙牛的成长,参观有一大份功劳。学者参观后,写进著作了;教师参观后,带进课堂了;外商参观后,投进股本了;记者参观后,播进媒体了;消费者参观后,买进产品了…… 
  把参观做到位,品牌将深刻地“烙”在消费者心中。 
  把参观做到位,我们将赢得“两张嘴”:一张是消费者的嘴(吃),一张是媒体及社会舆论的嘴(说)。(2005年11月) 
  国夫醒语: 
  警惕“反生产力” 
  参观既可以成为生产力,也可以成为“反生产力”:做好了,“百闻不如一见”;做不好,“百见不如一闻”! 
   

硬头哲学(1) 
当今企业的竞争,不是钱与钱的竞争,不是物与物的竞争,而是脑袋与脑袋的竞争。 
  法则7“目标倒推”是超常规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以法则8“三力法则”所述的“资源向头脑集中”的整合之道为前提,但“木桶理论”正在把大量资源导向独木桥,法则9“长板定理”奉劝你丢掉思想包袱,放腿阳关大道。 
  法则7:目标倒推 
  【原理(原创)】人的导向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原点导向式”——从现有资源出发,正向推演,步步为营,先点兵后打旗,捡到篮里才是菜,从有做有。另一种是“目标导向式”——从目标出发,反向推演,步步链接,倒推资源配置,倒推时间分配,链接战略战术,链接方法手段,先树旗后招兵,没到篮里也是菜,从无做有……不问我的一双手能干多少件事,惟问移泰山需要多少双手;不问我的一口锅能煮多少斤米,惟问劳千军需要多少口锅;不问我的一盏灯能照多少里路,惟问亮天下需要多少盏灯! 
  要想知道,打个颠倒。坚持“三换思维”:换位思考,换心思考,换向思考。 
  【案例】一个“不可能的目标” 
  2001年9月,蒙牛制订未来“五年计划”,牛根生将2006年的销售目标锁定为100亿元。 
  此议一出,众皆哗然。因为蒙牛2000年的销售收入不到3亿元,2001年前三季度才做到6亿元左右。如此家底,5年“放卫星”到100亿,相当于中国乳业2000年总销售收入的半壁江山,这可能吗? 
  要知道,乳业是资源型产业,每一点增长最后都要落实到牛上——牧民的奶牛从哪来?企业的厂房从哪来?市场到哪里去开发……一系列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大家都很理性,都认为这个目标“太夸张”。甚至有人私下说:老牛疯了,回到大跃进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牛根生怎么说?他说:这也是我当总裁“胆子小”,如果换了别人当总裁,那可能就不是100亿,而是200亿! 
  在一片怀疑声中,老牛耐心做董事的工作,做高管人员的工作……勉勉强强,大家通过了这个“五年规划”。 
  到了2002年,当蒙牛销售收入达到167亿元的时候,大家才开始真正信服,“不服不行啊,老牛识途”! 
  到了2004年,蒙牛销售收入已经蹿升至72138亿元。这时候,大家又仿佛觉得老牛当初定的计划“偏小”了。 
  2005年,蒙牛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大关,实现108亿元;2006年达到162亿元;2007年1-6月更是“半年突破100亿元”,成为中国乳业的总冠军。 
  回过头来看,2001年要是没有这个“百亿计划”,蒙牛几年来的资源配置结构就不可能那样“大派”,那样富有“吞吐性”——会不会盖全球样板工厂,会不会建国际示范牧场,会不会放眼华尔街携手摩根,会不会开拓香港市场并最终上市——所有这一切,虽然我们不好做“事后诸葛”般的评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有准备的仗”和“没准备的仗”,一定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打法。 
  老牛感言: 
  只修改手段,不修改目标 
  目标决定行动。如果你确立的目标是100,就会以100的导向行动;如果你确立的目标是60,就会以60的导向行动。 
  一个目标确立后,实现它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许多人的做法是,遇到困难就修改目标,因为改动目标最简单。殊不知,目标一动,整个系统都被打乱了。蒙牛的特点是,不修改目标,只修改手段和措施。因为我们目标坚决,“导弹——目标”的自动伺服机制就使手段自然跟上,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包括人的思维和情感,都向这一目标“自动伺服”。 
  只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要什么有什么!因为全世界的资源都是共享的。日本是没有资源的国家,它缺什么呢?什么都不缺!只要有市场经济的头脑,什么都不缺!(2002年6月) 
  国夫醒语: 
  目标倒推:“自觉竞争”与“自发竞争”的分水岭 
  邯钢的成功来自“成本倒推”,蒙牛的成功来自“目标倒推”。 
  第一层面,目标是企业之“头”,有了头,躯干、四肢才能谋定而动,而非盲动。 
  第二层面,国夫所概括的“目标倒推”法则是一种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手段,它的精神实质可以概括为12个字:目标超常,反向推演,资源倒拉。这是“自觉竞争”与“自发竞争”的分水岭,学习如此,工作如此,办企业如此。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硬头哲学(2) 
法则8:三力法则 
  【原理(原创)】世界上的竞争,从古到今,无非是三种资源的竞争,一是体力竞争,二是财力竞争,三是脑力竞争。如果论这三种力的关系,谁都可以统御谁,只是条件不同,三种力的地位也不同:蛮野社会,体力可以统御财力和脑力;资本社会,财力可以雇佣体力和脑力;信息社会,脑力可以整合财力和体力。 
  【案例】财富就在脑袋里 
  千百年来,都是脑力给财力打工,正如《增广贤文》所言:“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不信且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但老牛却试图“无钱道真语”,并把“钱袋向脑袋靠拢”的设想化为现实。 
  外界传言,牛根生有一“痛”一“狂”。 
  一“痛”,是指不能掌控企业“话语权”之痛,这个痛来自原企业。他之所以被免职,不是因为做得不好,而是因为做得太好——所分管的业务发展太快、太猛,所规划的蓝图太宏伟,所赢得的人气太旺——知情者如是说。 
  一“狂”,是指失业后到其他企业应聘时“非控股不干”之狂。1999年初,内蒙古乳业界一个很有影响的老板,想跟牛一起合作。然而,尽管老牛当时资金实力很差,开出的价码却是:第一,以无形资产入股;第二,必须控股。对方不允,老牛慨然应道:“我是一架印钞机!”——这个“狂”显然源自那个“痛”。这是闲话。 
  我不为资本打工,那就让资本为我打工吧。 
  1999年6月10日,蒙牛决定从有限责任公司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募股开始。 
  消息一出,有个人心急如焚。第二天,他就提了一塑料袋钱,汗水津津地出现在蒙牛53平方米的民宅办公室。这是一个透明塑料袋,里面的钱着实不少。摊到桌上,点一点,整整28万元。 
  他叫陈和义,牛在伊利时,他是大同的经销商。昔日的老战友,牛对他自然知根知底,哪会有这么多的钱?问来问去,说了实话:一部分是自己的,一部分是借来的。陈说,他就认准了两点:一是牛总一定会赢,他能把伊利雪糕做成全国第一,就一定能把蒙牛产品做成全国第一;二是牛总绝对不会骗人,他在伊利能把自己108万年薪分给大家,在蒙牛当然不会骗我这28万——所以,“看对人,我就不说钱。你闹哪,我就跟你闹哪”。 
  尽管蒙牛非常缺钱,尽管这是他自愿入股,但牛根生还是坚决不允。第一,这些钱不全是你自己的;第二,入股有风险,我们不能让你冒太大的风险。好说歹说,最后留下10万元,退回18万元。 
  还有一位大富翁,张口要入500万!不收。退而求其次,300万;不收。100万;还是不收。惹得他牢骚满腹。牢骚归牢骚,还是不收。蒙牛缺钱,但取之有道,与蒙牛价值理念尚未完全融合的人,送来的钱也要“卡着”收。最后只收了30万元。 
  当然,这里隐藏着一个“潜规则”:新生的蒙牛要把企业“话语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牛当时曾说:什么都可以讨论,“控股”这个原则不能讨论,这是一个涉及“主权”的话题……不能按照我的思想经营的话,这种合作是不健康的。而今天,由于企业能够遵循他的设计,他不仅不计较控股,反而把股份全部捐了。 
  老牛感言: 
  你有财力,要甘心让智力高的“外人”来统御 
  2002年2月,蒙牛产品进入香港市场;7月,牛根生到香港指导市场时,提出了“五个大规律”。下面是国夫当时所作的整理: 
  第一个大规律,做点不做面。 
  “直接去举一千斤的人,笨蛋;四两拨千斤的人,聪明。一个人做了十件事,取得了100%的成果,而另一个人做了一件事,就取得了90%的成果,那么这个做事少的人就是聪明人。因为那个做十件事的人,用九件事只争取到10%的成果,那是不行的。”因此,蒙牛在香港首战告捷,总结成功之道不可以总结十条,不可以平均用力,而要找出最本质的一条全力以赴加以推广。 
  第二个大规律,做快不做慢。 
  占领市场就像夺取阵地,“要是每隔五分钟打1发炮弹,那么就是打上一万年,那也白搭;一秒钟打到100发、1000发、10000发的时候,那才有效”。“你耽搁的时间长了,竞争对手的碉堡就建起来了,那时,无论你花多大的代价都难以冲上去。”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硬头哲学(3) 
第三个大规律,一次成功。 
  类人猿变成人的紧要处只有那么几步,一旦走偏了,变成黑猩猩,就永无再变人的可能。一个产品冲刺市场往往也是这样。因此,初期铺市,要一亩地一亩地精耕细作,不要广种薄收。资源是有限的,“一把斧头在一个地方连砸30下,再硬的钢材,也能砸个坑;如果东打一下,西打一下,那就留不下痕迹”。 
  第四个大规律,三力法则。 
  你有财力,要甘心让智力高的“外人”来统御,不要以为用个“自己人”,不偷不拿,但损失掉的,远远比偷拿的还要多得多。 
  第五个大规律,边缘出奇迹。 
  两个学科交叉产生新学科,两个物种交配产生新物种。大陆实行社会主义,香港实行资本主义,两个体制边缘最容易诞生经济奇迹。 
  国夫醒语: 
  “硬头”二法 
  第一种,“长”一颗硬头;第二种,“安”一颗硬头。 
  法则9:长板定理 
  【原理(原创)】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企业,大多数情况下应该盯住“长板”,而不是“短板”;让“长板更长”的理念,将胜过让“短板变长”的理念。 
  “长板定理”也可以叫做“反木桶理论”。只是,这里的“长板”并非指“木桶的长板”。 
  【案例】蒙牛的“长板”在哪里? 
  先说牛根生。乳业是他的长板,所以,别人不让他做“海鲜大排档”,实在是上天赐他礼物:“没有得到想要的,你将得到更好的!” 
  再说团队。假如在蒙牛管理层成员中可以不断找出能力最差的那个人(短板),那么,换掉那个人,与换掉牛根生,怎样做对公司的影响最大?结论不言而喻。这也从反面证明:焦点在长板,而不在短板。 
  再说企业。冰淇淋产品中,“绿色心情”卖得好,“心花样”卖得不好,是该“猛补”心花样呢,还是“大展”绿色心情呢?——事实如您所料,“绿色心情”做成了系列产品,“心花样”退出市场。 
  连市场的选择都是率先问津“长板”。蒙牛一面世,就集中火力猛攻中国牛奶“四大制高点”——改革前沿深圳,伟大首都北京,最大城市上海,国际跳板香港——仅用两三年时间,一一做成第一品牌,然后“一线插旗,二线飘红”,在中心城市的强大辐射下,二、三线城市所向披靡,仅七八年时间便成为中国乳业的总冠军,并夺得液态奶销量全球第一的桂冠,跨越了世界乳制品企业需要一百年才能走完的历程! 
  国夫醒悟 
  “长板定理”VS“木桶理论” 
  “长板定理”是国夫早年针对“木桶理论”提出的,2005年10月应Lnoppen(诺本商务)之邀在上海演讲时首次对外发布。 
  “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而不是最长的那块板”——这就是“木桶理论”。它让人们盯住“短板”!事实上,这个理论正在制造误解与灾难。 
  国夫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应该盯住“长板”,而非“短板”。仔细说来,木桶理论既不适合“个体论”,也不适合“团队论”,而仅适合“流程论”。 
  1.个人要盯长板。就个体讲,一个人的成功,是让长板更长的结果,而不是弥补短板的结果。例如,在音乐、体育、美术三样中,如果一个人最擅长体育而最不擅长美术,那么,他难道要拼命弥补那个“美术短板”吗?——当然不是!他应该努力加长“体育长板”。否则岁月蹉跎,终将一事无成。可见,木桶理论不适合“个体论”。 
  2.团队要盯长板。就团队讲,两组人拔河,胜负取决于队伍中力量最小的那个人吗?显然不是(取决于合力)。在企业中,一个班子五个人,成绩也主要取决于“拇指”,而不是“小指”,能人可以弥补庸人。可见,木桶理论也不适合“团队论”。 
  3.流程要盯短板。实际上,木桶理论只在一种情况下才适用,那就是线型工序之间,即当下一道工序的结果以上一道工序的结果为前提的时候,所有的问题就有了“株连效应”。例如,如果你用一颗臭鸡蛋做菜,那么,无论怎么炒、蒸、煮、炸,出锅后仍然是一颗臭蛋,这就是“最短板决定”的典型代表。可见,木桶理论实际上是“流程论”。 
  企业发展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眉毛胡子一把抓,必输;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解决次要矛盾上,更惨;把主要矛盾解决好了,次要矛盾迎刃而解。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硬头哲学(4) 
【备忘录】“木桶理论”是一个伪命题吗? 
  有一次,在国夫提到“木桶理论”的局限性时,一位知名企业家表示:“木桶理论”是个伪命题。他说:“这世上谁见过一部分板长、一部分板短的畸形木桶?拿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说事,这种理论能靠得住吗?‘如果时间能够倒流,那么死人也会复活’,但这可能吗?前件假,后件必假;前件真,后件必真。”(按:此种说法不够精确。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中,否定了前件,由此并不能否定后件;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肯定了前件,由此并不能肯定后件;只有在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才存在“否定前件必能否定后件,肯定前件必能肯定后件”的情况。) 
  国夫表达了不同意见:畸形木桶在现实生活中是可能存在的。比如,十块木板制成一个木桶,某天其中一块木板折了三分之一,这时候,盛水量就取决于那块只剩三分之二的短板了。 
  事实上,我小时候是个放羊娃,经常往铁槽、瓷盆里灌水饮羊,用久了,铁槽裂开一条缝,瓷盆打烂一个角,最后只好都用石块垫高一侧,以求多盛点水。 
  但畸形木桶能够存在是一回事,能否用畸形木桶推演企业发展规律则是另一回事。 
  木桶理论所隐藏的逻辑关系其实是一个“三段论”。大前提:“所有木桶的盛水量都取决于最短板。”小前提:“所有企业的发展都如同木桶盛水。”结论:“所有企业的发展也取决于最短板。”由于小前提是一个比喻句,而“所有的比喻都是蹩脚的”,因此,这个三段论实际上是无效的。 
  法则10:两栖战略 
  【原理(原创)】完全的“红海战略”,没有未来;完全的“蓝海战略”,往往连今天都不会有。只有红蓝双跨的“两栖战略”才是企业的“常态战略”。 
  一个伟大的企业,一定是坚持“两栖战略”的企业:一条腿伸在红海中,一条腿伸在蓝海中;既是一个伟大的“自主创新者”,又是一个伟大的“集大成者”。 
  【案例1】蒙牛崛起于“红海” 
  在蒙牛的业务结构中,纯牛奶业务的比重高达60%左右。 
  在蒙牛诞生之前,纯牛奶便是乳品行业里最普通的业务,也是利润最低的业务。但蒙牛一头冲进这片“红海”,只用了短短8年时间,便使自己成长为全球液态奶冠军。 
  这是一块被称作“只占份额,不占利润”的微利市场。 
  但正是靠着这个在红海里左冲右突打拼出来的平台,靠着“愿每一个中国人身心健康”在消费者心目中铸就的品牌,蒙牛步步为营地向高端发展——“红海业务”成了滋生“蓝海业务”的根基:第一赢得了研发力,第二赢得了市场力,一旦有了某个创新产品,便会如天雨一般,一夜间“倾盆”到全国的角角落落。 
  2005年诞生的自主研发产品“特仑苏”,就是一个例证,它迅速占据了中国高端牛奶70%的市场份额。 
  蒙牛的实践表明:如果你在“红海”里软得站不住,那你踏入“蓝海”的宏图多半会化作“空中楼阁”——不会走,“飞”的事想也甭想。 
  【案例2】特仑苏为亚洲争光 
  2006年,第27届世界乳业大会在上海举行。在这届大会上,蒙牛成为国际乳坛上的一颗耀眼明珠:在全部三个奖项中,代表中国乳业入围的三个产品全部来自蒙牛——特仑苏,早餐奶,酸酸乳。最终,特仑苏夺得世界乳业最高奖:产品创新奖。 
  这是四年一届的世界乳业大会历时104年来,亚洲地区的企业第一次夺得全球乳业的最高奖(之前曾有日本的产品入围,但未获奖),不仅是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亚洲企业自主创新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牛根生回顾说:“蒙牛2004年建第一个国际示范牧场的时候,我就在构想生产‘中国最高端牛奶’,它的价格是普通牛奶的3倍、4倍、5倍!有市场吗?没作过试验,但直觉上感到可行:小平同志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对应在健康领域,就应该‘让一部分人先喝起来’。这就是今天的特仑苏,它成功了。如果不走这一步,在全球乳业的竞争格局中,中国乳业的自主创新就不可能实现2006年的后来居上。” 
  事实上,“特仑苏”还有一个姊妹篇——“六特乳”。这两种高端牛奶的主要区别是在销售渠道上:“特仑苏”通过现代商超售卖,而“六特乳”走的是直销、特供之路。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硬头哲学(5) 
2007年,蒙牛建起了中国第一个高科技乳品研究院,为早日实现把呼和浩特建为“世界乳都”、把内蒙古建成“世界乳业中心”的奋斗目标,积极抢占研发制高点。 
  老牛感言: 
  强大强大 
  大与强是什么关系呢?有把两者割裂开来的观点认为,在战略抉择中,强优先于大;也有把两者联系起来的观点认为,大是强的必要条件,无大则无强。 
  实际上,用动态观点看,“大”与“强”的辩证关系至少可以细分为以下7种情况: 
  第一种,强则必大——高竞争力,高效益,这样的企业做大是必然的,做不大是偶然的。 
  “强”意味着在市场上有核心竞争力,有好的赢利模式,这样的企业必然是与时俱进的,在万千企业的马拉松长跑中,“弱”的企业不停地掉队,“强”的企业不停地超越,做不大是没有道理的。 
  上世纪40年代末,瑞典利乐公司尝试推出一种食品包装新技术——高温瞬时灭菌辅以无菌纸包装,结果使牛奶的保鲜期由六七天延长至六七个月,从而掀起了“牛奶保鲜技术的第二次革命”(巴氏杀菌是“牛奶保鲜技术的第一次革命”),于是风靡世界,占据了全球34的市场份额!一个小国的一个曾经的小企业,凭借其核心竞争力与独特的赢利模式,一步步走向全球,生动地诠释了“强则必大”的商业逻辑。 
  由此也可以看出,自主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的战略意义。 
  由于“强则必大”指的是一种逻辑趋势,所以,如果从过程中去考察,所谓“强”的企业,实际上既有“强+大”组合,也有“强+小+潜大”组合。对于后一种组合,其如何向“强+大”过渡,则有两种抉择:“强而速大”,或者“强而慢大”。 
  第二种,强而速大——高竞争力,但刻意降低利润,以求市场的迅速扩大、品牌集中度的迅速提高,简称“以利润换市场”。 
  假设一个情境,你是第一个生产彩色电视机的企业,你显然比已经统治了市场多年的黑白电视机“强”出许多,但你毫无价格优势,因为你不得不在产品中摊销庞大的研发费用或支付高额的专利费用。这时候,你就会面临着“优先要市场”还是“优先保利润”的抉择——你要的利润越小,相对而言,市场就容易做大,企业的规模就越可能迅速扩大……眼前看,你作了很大的牺牲;但从长远看,规模效益使你在总利润上可能并不吃亏。 
  当然,最紧要的还不仅仅是利润问题,而是你抢在其他竞争队友崛起之前,先入为主,牢牢地把守了一份自己的市场“领地”,它可能成为你未来的“利润源”,使你下一个新产品获得了潜在的播种地,让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第三种,强而慢大——高竞争力,但恃此攫取高额利润,因此市场扩大缓慢。 
  选择这种战略的企业,资本收益率是蛮高的,真所谓每一文钱掉在地上都能砸个坑! 
  它可能部分适用于开发稀缺性资源的企业,如石油企业、煤炭企业、稀土企业等。 
  但如果是一家凭借技术吃饭的企业,过度依赖这种战略的后果,可能在你尚沉醉于“头三壶美酒”的时候,替代性技术已经崛起,并迅速摧垮了你原有的技术优势,其结果等于错过了凭借领先优势迅速壮大的机遇。 
  即使是资源型企业,有时也会遭受类似际遇——天下石油虽然稀缺,却并非独家所有;当你奇货可居的时候,如果有竞争者走“强而速大”的道路,那么,下一口油井,你可能就无力问津了。 
  第四种,强而不大——在一些狭窄的市场领域,一些企业生产出了拳头产品,但其市场总容量有限,于是出现了“战无对手,市仅果腹”的奇特局面……这样的企业,如果跨行业对比,它不算大;但在其所在的狭窄市场里,它已顶尖了。 
  一些“隐形冠军”就居于这种位置。比如,杭州有家全世界最大的赛艇生产公司,连2004年雅典奥运会都选用过它的产品,但在赛艇行当,它大起来的机会就非常渺茫——满打满算,全世界每年能够需要多少新的赛艇? 
  这类企业要想做大,就需要革新自己的赢利模式,将“利润点”扩展为“利润面”,例如,做与赛艇有关的旅游项目、文化项目、会议项目、海洋项目等。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硬头哲学(6) 
第五种,不强反大——中竞争力,低利润,换取规模。 
  这是目前我国最受舆论诟病的一类企业。它们做到了相当规模,有的市场占有率甚至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但它们的“利润点”只盘踞在低端产品上,并以低价取胜——这也正是它们获得规模的原因,却使企业技术开发后继无力,甚至长期挣扎在亏损线上。 
  但是,毋庸置疑,在技术条件、资金实力、管理经验普遍落后于跨国企业的情况下,中国新生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它们中的大多数根本没有可能走“强而速大”的路子,“不强反大”往往是它们走向“强大”的过程中无法绕行的“前奏音乐”、“滑行跑道”——不奏完这一段,“正曲”难以登台;不滑完这一程,“翔天”无从实现。 
  第六种,大则易强——有规模,有效益,从而容易争得竞争优势。 
  毛泽东为什么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是因为对手太强大,自己太弱小嘛!如果自己足够强大,哪还用绕着山沟沟打游击,飞机对飞机、坦克对坦克地硬碰硬就可以了。 
  “不强反大”为何成为中国许多企业的无奈选择?也是由于跨国企业这个对手太强大的缘故。攻强手要打弱点。市场上最容易突破的地方当然是利润最低的领域。如果我们在低端产品上占尽规模,那么,调动后续资源的实力就增大,闪转腾挪的空间也扩大,这就有了向中端产品与高端产品进攻的“根据地”。这是在市场经济中所走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 
  比如,在冰淇淋领域,过去国外品牌长期盘踞高端市场与中端市场,国内品牌只能在低端市场上“稀稠”……但这样“搅”了十几年后,今天哪个洋品牌还敢小觑国产品牌?在目前的中国市场上,冰淇淋销量的冠军、亚军都是国产品牌,国产品牌已经逐渐向中高端市场渗透,洋品牌也不得不转过身来经营低端市场。 
  第七种,大而不强——有规模,低效益,低竞争力。 
  这实际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走完“不强反大”的历程后,始终无法跳过“大则易强”的龙门。另一种情况是,走完“强则必大”的路子后,不能持续创新,后继乏力,开始走下坡路。不管由哪一个路径实现的“大”,都是一笔宝贵的资产。在“小而不强”与“大而不强”之间,显然“大而不强”已经产生了革命性的质变,它欠的只是“画龙点睛”的功夫了。 
  如何“点睛”呢?这还得采取《孙子兵法》的通用战略:集中优势兵力突破一点,再由“点强”走向“面强”。假如企业竞争是“五指对五指”,那么,“做大”意味着你有了“五指”,“不强”意味着你“五指”皆弱——这时候,全面竞争是危险的,但你若把“五指”并拢起来形成“一根铁手指”,胜算就极大。这个“突破点”,可以是研发,可以是原料,可以是渠道,可以是人才,可以是服务……第一个关键点做强了,再去做强第二个关键点,依此类推,直到各点皆强,这时候,一个全面强大的企业就诞生了。 
  综上所述,“强”与“大”的七种辩证关系表明,二者是动态关联的,“强”不是完美的,“大”也不是完美的,“强大”才是一种理想的组合,其实现路径,有时候是“先强后大”,有时候是“先大后强”,还有时候是“边大边强”——但任何一次“强大”都无法成为“终结”,历史长河浩浩荡荡,顺势则昌,逆势则亡,对于企业来说,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强无封顶,大无边界!(2007年9月) 
  国夫醒语: 
  两栖战略VS蓝海战略 
  国夫之所以提出“两栖战略”,是因为“蓝海战略”值得商榷: 
  第一,竞争(红海)是常态,无竞争(蓝海)是非常态,常态是恒久的,非常态是短暂的。 
  第二,微利化是企业的常态,暴利化是企业的变态,从时代发展趋势看,支持微利化,排斥暴利化。 
  第三,蓝海必然转化为红海。现在的“红海”,都曾是过去的“蓝海”;现在的“蓝海”,也必将是明天的“红海”。时代越发展,这种转化的速度越快。 
  第四,红海是培植蓝海的摇篮。一个不参与红海竞争的企业,怎么可能发现蓝海,又怎么会有实力开辟蓝海? 
  第五,蓝海要依托红海。红海是确定的,蓝海是不确定的;在确定的领域是不容易翻船的,在不确定的领域是容易翻船的(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哪一次新尝试不是胜负难测);一个企业如果只有蓝海业务,没有红海业务,一旦翻船,便一切玩完,反之,若兼有“不沉的红海”做后方,那么,即使蓝海翻船,仍可再战,即红蓝双跨的企业具有“再生功能”。 
  因此,在现实环境中,完全的“红海战略”,没有未来;完全的“蓝海战略”,往往连今天都不会有。 
  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企业,既要活在今天,也要活在明天,所以,只有红蓝双跨的“两栖战略”才是企业的“常态战略”:即一部分业务在红海中,一部分业务在蓝海中;并且在“蓝变红,红生蓝”的动态平衡中,永无休止地前进着。 
   

僧借佛光(1) 
企业永远是唐僧,不可能是佛祖。无论多么了不起的企业,保持创业心态则生,端起守业架子则死。也就是说,永远走在“取经”的路上。 
  “僧借佛光”不是成语,是国夫1999年新造的一个词,但它所言的道理是存在的。 
  企业面前的“佛”有三尊:一是同盟,二是榜样,三是百姓(顾客)。 
  本章中,“王妃原理”讲的是结交同盟军的学问,“新拿来主义”讲的是师法榜样的技能,“送去主义”讲的是与顾客互动的方略——当然,都只点了“一”,举一反三的工作,还得靠您自己。 
  法则11:王妃原理 
  【原理(原创)】戴安娜嫁给了查尔斯王子,于是成了王妃,否则,永远是平民。 
  【案例1】与摩根共舞 
  在海外上市之前,蒙牛进行了私募。选谁做同盟军呢? 
  眼睛先是盯在国内。然而,“新希望”热情而来,却欲控股,不欢而散。鄂尔多斯本来是准备投资蒙牛的,但被老大哥企业釜底抽薪。 
  正好这时候,外资投行找过来。牛根生说:好,竞争队友不让拿人民币,咱们这次就拿点美元、英镑、港币…… 
  经过对国内外投资者的认真分析对比,蒙牛最终决定在上市前接受世界上投资实力最强、背景最亮的美国摩根等投资者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 
  国际投资者并不了解蒙牛,即便了解也难以达到信任的地步;但摩根选择合作伙伴的谨严审慎是全球闻名的,凡被其选中者,一要具备“行业领袖”的属性,二要具备“高速成长”的特征——在与蒙牛结盟前,摩根先后11次深入蒙牛,进行了最严格的考察与审计——因此,摩根的审核就等效于国际投资者的共同审核,于是,摩根在国际资本市场的信誉就转化成了蒙牛的信誉。 
  2004年6月,蒙牛在香港上市,创造了当年最高的认购率,成为IPO市场由低到高的转折点。 
  如果没有摩根,“2004年度最佳IPO”的桂冠也就不大可能落到蒙牛头上。摩根是蒙牛在国际资本市场登堂入室的“介绍信”和“身份证”。 
  【案例2】䲟鱼模式 
  无独有偶,《科学投资》杂志刊登过与“王妃原理”颇为类似的“䲟鱼模式”: 
  找到与大行业或者大企业的共同利益,主动结盟,将强大竞争对手转化为依存伙伴,借船出海,借梯登高,以达到争取利润的第一目标并使企业快速壮大。 
  温州临海,据说温州人对鱼类的习性极为熟悉。在大海之中,鲨鱼是一个十分凶狠的家伙,非常不好相处,许多鱼类都是它们的攻击目标,但有一种小鱼却能与鲨鱼共游,鲨鱼非但不吃它,相反倒为它供食,这种鱼就是䲟鱼。䲟鱼的生存方式,就是依附于鲨鱼,鲨鱼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当鲨鱼猎食时,它就跟着吃一些残羹冷炙,同时,因为它还会为鲨鱼驱除身体上的寄生虫,所以鲨鱼不但不反感它,反而十分感激它。因为有鲨鱼的保护,所以䲟鱼的处境十分安全,没有鱼类敢攻击它、能够攻击它。这种生存方法和生存哲学,说起来让人十分泄气,但却十分有效。 
  正是基于这种“适者生存”的自然启示,聪明的温州人从中悟出许多道理,这就是:弱者借助强者生存,不但是智慧的,而且是有效的。 
  温州立峰摩托车集团的前身只是一个生产摩托车车把闸座的小厂。但这家企业最初开发的产品具有独特性,其表面防腐性能超过了日本企业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从而成为摩托车生产企业用来替代日本进口原件的产品。企业最初通过推销成为中国一家著名摩托车企业的产品配套厂家,之后又与这家大型企业进一步合作。1992年,双方共同出资在瑞安建立了一家摩托车配件有限公司,注册资金600万元,立峰占股70%,这家企业占股30%。立峰专为这家企业生产摩托车把闸等零配件。由此立峰成为依附于“大鲨鱼”的“䲟鱼”,几年时间产值就翻了三番,规模与效益比合作前扩大了10多倍。 
  随后,立峰利用赚到的钱,不断进行外延扩张,产品由把闸而轮毂、而油箱……最后发展为整车生产。开始为贴牌,后来发展到独立运作,并获得了国家颁发的摩托车生产许可证。时机成熟后,立峰脱离了与大企业的合作关系,成为一个独立的摩托车整车生产企业,“䲟鱼战术”大告成功。 

僧借佛光(2) 
国夫醒语 
  嫁王先得自己靓 
  虽然牛根生提出的“王妃原理”讲的是“成妃策略”,但多数时候其实并不是“妃”选择了“王”,而是“王”选择了“妃”,所以,打铁还须自身硬,嫁王先得自己靓——在十万个候选者中,你能不能鹤立鸡群? 
  法则12:新拿来主义 
  【原理(原创)】一切伟大的领导者,都是伟大的学习者。过去讲“拿来主义”,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占有,后挑选!这是短缺经济时代的“圣旨”,因为拿得慢了就会两手空空。现在是过剩经济时代,主要矛盾不再是“有与无”,而是“优与次优”,拥抱月亮就会错过太阳,贪恋芝麻就会漏过西瓜。多少人八面伸饵,要我们吞下(占有),然而一旦吞下,我们还有重新选择的余地吗?所以,世易时移,因时顺变,“先占有,后挑选”须变作“先挑选,后占有”,是为“新拿来主义”——这是过剩经济时代的“圭臬”。择业如此,择婚如此,择师如此……但有选择,莫不如此。 
  【案例1】随变:筛于西方,栽于东方 
  在冰淇淋产品的研发上,蒙牛既是一个“创造主义者”,也是一个“新拿来主义者”。从拿的方面看,它不从国内拿,而从国际拿;不是简单拿,而是有所创新地拿——拿来之后,加入自己的“新元素”。 
  创造国内单品销量第一的“随变”冰淇淋就是从国外“拿来”后,与中国特色嫁接的结果。 
  国外的那个“原型”,非常畅销,长盛不衰。所以,这也是在几百几千个“候选原型”中“先挑选,后占有”的结果。 
  【案例2】小提手拉动大乳业 
  2002年2月,时至春节,时任液态奶事业本部总经理的杨文俊在深圳沃尔玛超市购物时,发现人们购买整箱牛奶搬运起来非常困难。由于当时是购物高峰,很多汽车无法开进超市停车场,而商场停车管理员又不允许将购物手推车推出停车场,消费者只有往返好几次才能将购买的牛奶及其他商品搬上车,这一细节引起了杨文俊的重视。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杨文俊购买了一台VCD,往家拎时,拎出了灵感:一台VCD比一箱牛奶要轻,厂家都能想到在箱子上安一个提手,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牛奶包装箱上也装一个提手,使消费者在购物时更加便利呢?这一想法在会上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并马上得以实施。 
  这个创意使蒙牛当年的液体奶销售量大幅度增长,同行也纷纷效仿——小小的一个提手,不仅拉动了蒙牛,而且拉动了一个行业。 
  老牛感言 
  创造与集成是“两条腿走路” 
  创新有绝对创新,也有相对创新。“自主创新”是绝对创新,拿来主义的“集大成”是相对创新……总之,古代现代,东方西方,生物界非生物界,凡是好的东西,不分彼此,为我所用,这就为卓越超凡提供了前提。 
  对于一个理想的企业来说,个体成员的“排异反应”不宜过强,否则就会变成“听你的”还是“听我的”之类的意气之争,科学的做法是,不是听“谁的”,而是听“正确的”;群体组织的“排异反应”也不宜过强,世界上每天产生的新思想、新技术、新模式、新事物,比组织内部多一万倍、十万倍,如果不学习,不借鉴,不集成,闭门造车,那么,别人已经进入飞船时代了,你可能还在地上匍匐。 
  人每天都得吃东西,如果不吃东西,连内部的创新也无法完成,反而只能“创败”——消瘦和衰弱。企业也得每天“吃”东西,也得每天“集成”,集成自己的,集成外界的。总之,我的心要明、眼要亮、手要巧、脚要快,要不断自我创造,这没得说;但出现了汽车,我得搭汽车;出现了火车,我得搭火车;出现了飞机,我得搭飞机;出现了火箭,我得搭火箭……当创新与集成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时候,天变、地变、人变、我也变,而且越变越强。(2007年8月) 
  国夫醒语 
  创新是98%的老元素加上2%的新元素 
  大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是98%的汗水加上2%的灵感。”我们不妨说:“创新是98%的老元素加上2%的新元素。”这个世界的一切大赢家,首先是一个集大成者,然后才是一个创新者。 
  法则13:送去主义 

僧借佛光(3) 
【原理(拿来)】孙子曰: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佛经云: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哲学说:量变引起质变。 
  【案例1】变“买赠”为“赠买” 
  中国乳业市场,最常用的策略是“买赠”。不管是“买六赠一”,还是“买三赠一”,着眼点都是“买”在先,“赠”在后——先买后赠。 
  乳品“买赠”的始作俑者是谁?据考证正是蒙牛,但它起初只是用在为新产品开发市场的“试水阶段”的,但后来却被整个行业泛化到了“游水阶段”。 
  不久,蒙牛又创造性地改变了这一顺序:变“先买后赠”为“先赠后买”——今天赠不求你今天买,但求你明天买、下月买、改年买。 
  北京赠过。上海赠过。香港赠过。 
  2003年教师节,蒙牛发出“向人民教师送健康”的倡议,向全国16个城市125万教师每人赠送一箱牛奶,总额达3000万元。 
  一路赠,却一路没有赔过。舍的是一袋奶,一箱奶,赢得的可能是顾客一生的忠诚。 
  【案例2】赠品为什么退回来了? 
  2002年,国夫在珠江三角洲调研时,有液态奶经销商反映:蒙牛所赠的杯子,又笨又重,消费者不要,只好把几万个杯子退回厂家。 
  而中山市做活动的时候,买一箱牛奶赠一盒纸巾,受欢迎程度胜过竞争队友“买四赠一”的活动——原来,在买赠之前,中山经销商做了一个调查:中山市家庭最需要什么?答案是:纸巾。 
  上述两种赠品一败一成,败者败在拍脑袋决策(起码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消费者而言是这样),成者成在“从消费者中来,到消费者中去”。 
  营销学上有人曾经提出过“五赠五不赠”。 
  五赠:一要赠有内在联系的商品,二要赠精品,三要赠使用频率高的低值易耗品,四要赠能够增进感情的商品,五要按季节赠。 
  五不赠:一不能赠假冒伪劣和残次品,二不能借赠涨价,三不能赠快到期或使用期限短的商品,四不能赠同种商品,五不能赠喧宾夺主的商品。 
  中国乳业市场的真实买赠现状是:“买牛奶赠牛奶”是主流。 
  这明显与“五不赠”的观点相抵牾。是好,还是坏呢? 
  反对者的理由有两点:一是品牌贬值——让消费者觉得所买的东西“不值钱”,若真那么值钱,何以会赠呢?二是降低了购买额——假如一个月应买四箱,买三赠一后,买三箱就可以了。 
  赞成者的理由有三点:一是切近需求——既然他买此东西,就说明他需要这东西;二是抢占市场份额——买了你的,就不能再买他的;三是消化库存——尤其在牛奶旺季,奶农不能倒奶,工厂不能倒奶,最好把它“倒”进消费者的胃里。 
  好与不好,最终都得消费者说了算!调查表明,许多消费者希望买牛奶赠牛奶。 
  “路径依赖”是经济学原理之一。新产品促销的目的,是期望消费者由于第一次、第二次购买了我方产品,从而第三次、第四次也购买我方产品,进而形成习惯。这就是“路径依赖”。 
  买赠的意义,一在于给消费者以“实际利益”——因为你是大批量定做的,所以,赠品的成本也许只有3元,但消费者如果在市场上购买的话很可能需要10元,这就大大提升了实际利益;二在于给消费者“心理利益”——买这家的产品真合算,物超所值。 
  买赠的“今日目标”是提高销量,“明日目标”是建设品牌。所以,做得好,销量增长与品牌建设成正比;做得不好,销量增长与品牌建设成反比,到头来,做上来的销量也是虚的,很快会掉下去。 
  【备忘录】送东西也要讲学问 
  别以为给人送东西就是一件容易事。在香港赠奶蒙牛遇到了“三大难”: 
  第一难:不信任。香港人轻易不尝,有小孩刚端起奶杯,便被大人拉走,还连声说“大陆食品,不要,不要”。看也不看,头都不回。 
  第二难:费用大。每位导购小姐的工资每天300元,一个月就是9000元,这还是2002年的薪资水平。最多的一天,蒙牛请了103个导购员,“打破了香港自有人造食品以来人员推广的最高纪录”。 
  第三难:对手强。蒙牛面对的都是国际品牌,如欧洲的雀巢、澳洲的保利、亚洲的北海道等,多数在香港已经盘踞几十年。 
  可是,我们一个堡垒一个堡垒往下攻。蒙牛以港元250克的中等价位进去才两个月,所有牛奶就齐刷刷降到了蒙牛的价位之下。进去不到两年,蒙牛便成为香港牛奶第一品牌,目前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书包网 www.bookbao.com 

僧借佛光(4) 
国夫醒语 
  严防中途拦截,杜绝终端失信 
  “送去”,是一种生产者与消费者相互借光的过程。“商业送去”的目的是为了“商业拿来”。取信于顾客是“拿来”的前提。因此,买赠与摸奖都要谨慎,第一要防中途拦截,第二要防把赠品、奖品化为销售利润。事实证明,如果缺乏“为自己干”的制度设计或冰冷缜密的监督机制,你的参差不齐的经销商靠不住,你的良莠混杂的业务员靠不住,连你的人心隔肚皮的销售分公司也靠不住……到头来,不仅你的战略目标达不到,而且打击了士气,失信于消费者。 
  关于“送去主义”,请继续参阅“法则19——营销的最高境界是培训消费者”、“法则21——广告打造玻璃品牌,新闻打造钻石品牌”。 
  第五章 决胜开端 
  2003年6月,有感于“非典”营销的成败,国夫在反思“决胜终端”这一传统思维时,在写给《销售与市场》的文稿《庙算胜者得算多》的“结束语”中首次提出了“决胜开端”以及“营销要营心”的观点: 
  “非典”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观念。这种改变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规则,改变我们的未来,只有时间会成为最权威的论证师。 
  从营销角度看,“非典”让我们再次明晰地看到两点: 
  第一点,营销的全系统性。营销既是经济的,也是政治的,还是社会的;既是终端的,也是中端的,还是开端的……与其讲“决胜终端”,不如讲“决胜开端”,或者说“决胜三端”:营销乃如常山之蛇,理想的状态是“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第二点,营销要“营心”。不管你财力多么强大,不管你工厂多么雄壮,不管你产品多么优质,“非典”面前,统统不管用,管用的只是消费者对你的感受。 “抓眼球”、“揪耳朵”,都不如“暖人心”。未来的竞争,最后都会聚焦到“人心”这块“方寸之地”上。 
  如果你制造的是一枚哑弹,就算在终端发射上一百次,它还是哑弹;如果你制造的是一枚导弹,只需在终端轻轻一按,它就直达目标。法则15“产品等于人品”,就是强调开端要造“导弹”,而非“哑弹”。 
  根据企业对市场的感知速度,我们可以借用古人的词汇划分出三种状态: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根据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模式,我们也可以划分出三种状态:先发,后发,不发。先发不一定赢,后发不一定输,不发一定会死。 
  无论“先发”,还是“后发”,都要“发”当其时、“发”合其势——“一切竞争从设计时开始”——提前一时则太早,延后一时则太晚,力大则浪费,劲小则不足。 
  古人讲,“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法则16“飞船定律”强调:不发则已,一发冲天。 
  但是,可别一开始就把方向搞错了哦!要是陷入“转圈现象”的魔障,那就“小转小损失,大转大损失”,时间、人力、金钱、机遇等资源统统被卷进“黑洞”中去了…… 
  【备忘录】权威杂志的保守编辑 
  任何新思想的诞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重重阻力。 
  《销售与市场》是中国市场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期刊之一,也是国夫所喜欢的杂志之一,其副总编张环兼容各种观点的雅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一向认为,媒体是思想的策源地,由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编辑要淡化自己充当“标准”的冲动,持包容态把媒体办成各级各类思想的“跑马场”是一种境界,持偏狭态把媒体办成“只种白菜,不种萝卜”的“自留地”又是一种境界,办刊人的“思想幅”将决定刊物的“共振幅”与“能量幅”。 
  但四年前,我却和它的一位编辑有过一次不期然的遭遇。 
  写作本书时,出于学术引证的严肃性,我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了《销售与市场》2003年7月下半月刊——也就是登载国夫所写的《庙算胜者得算多》一文的那期杂志。当时收到杂志时,我有两个失落,一是编辑给我换了一个并不起眼的标题,二是大概因为6月份“非典”已去,此“菜”过季,所以,那么“热切约、费心写”的一篇稿件居然被安排在一个毫不起眼的位置,所以,收到之日,也就是盖棺之时,顺手 

僧借佛光(5) 
就塞到故旧书刊里去了——今 
  天故纸重翻,又添了第三个失落,遍查全书、全文,居然找不到我原来的“结束语”,取而代之的是编辑强加于我的一个“尾巴”: 
  “结束语:在这场SARS狙击战中,蒙牛虽然身处‘四大疫灾区’之一,但决策周密,以力借力,以‘智’取胜:SARS期间,蒙牛销售额保持3位数增长(125%)。” 
  ——看来,在当时全国大讲“决胜终端”的大形势下,我的新提法被编辑理直气壮地当作“异类”给枪毙了! 
  最初向我约稿的是潦寒先生,2003年6月8日我将稿件以电子邮件形式发给了潦先生;但其后不知什么缘故,联系人换成了彭春雨女士,四天后的6月12日我又以电子邮件形式将稿件发给了彭女士;至于提上版面时,最终“动刀”的是哪位编辑,不得而知。 
  2003年12月,在蒙牛员工培训课上,国夫开篇即讲述了“与其讲‘决胜终端’,不如讲‘决胜开端’”的观点。2004年9月,在整理过往思想时,“决胜开端”的观点在《蒙牛足迹》报上予以发表。2005年8月,《蒙牛内幕》出版后,这一观点在书刊、网络上广为流传,得到了营销界的广泛认可。 
  法则14:难易律 
  【原理(原创)】古人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我们追加一句:“天下事有难易乎?先难则后易,先易则后难矣。” 
  【案例】“牧场联合国”创意的诞生 
  我们在做事中发现两个现象:先难的,后易;先易的,后难。 
  电脑打字,拼音输入法起步较易,要练到每分钟打100字却很难,这是先易后难;五笔字型输入法起步很难,要练到每分钟打100字却较易,这是先难后易。 
  举办活动,如果设计时战战兢兢、绞尽脑汁、百密不疏,那么执行起来就会顺顺溜溜,很少有“着三不着四”的现象发生,这是先难后易;如果设计时大大咧咧、优哉游哉、浮皮潦草,那么执行起来就会磕磕绊绊、漏洞百出、频频救火、疲于奔命,这是先易后难。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反过来即是“平时流汗少,战时流血多”;“学得辛苦,做得轻松”,反过来即是“学得轻松,做得辛苦”,这都是难易辩证法。 
  统观蒙牛的成功,一条基本规律,就是:精心设计,高处下手,先难后易。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集全球4类典型挤奶模式、12国优质牧草样板于一体的“全球第一个牧场联合国”(规模上创造了中国纪录,模式上创造了世界纪录)的创意是怎样诞生的。 
  2003年,牛根生参加完APEC峰会后,经与牛玉儒、吕慧生等有关领导探讨,决定建一个世界一流的示范牧场。因为内蒙古的畜牧业已经走到了全国排头,对这个示范牧场,当时的定位是“顶尖”:应该全球都是独一个! 
  为了博采众长,当年年底及次年初,牛根生与有关领导两次出国考察世界奶牛养殖业的最新状况:美国、加拿大、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 
  第一次考察,大家笑称整个旅程就是“从一个牛圈到另一个牛圈”。 
  第二次考察,在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两个大国,5天走了7个牧场、十几个养牛基地。 
  最紧张的是在印度尼西亚。当时,蒙牛准备引进的澳大利亚投资方在印度尼西亚已经投资过牧场——牛根生不想看它本国的牧场,而想参观它的境外牧场,这有利于了解它的投资理念与质量——它在印度尼西亚投资了一个养肉牛场、一个养奶牛场、一个饲料加工厂及另外一个厂……这四个地方,分布在四个岛上。连来带走,三天。时间紧,没办法,牛根生一行人租了一架直升机。“去牧场的时候,对方在院里的山坡上画了一个圆圈,这就是我们直升机降落的地方;去工厂的时候,对方在土房顶上画了个标志;去饲料厂的时候,对方在篮球场上画了一个标志……就这样,摇摇晃晃,电闪雷鸣,每个岛之间大概是三百公里,三天时间转了四个岛屿。” 
  回来以后,有人问:“你们去哪了?”牛答:除了机场,就是牧场;除了车站,就是配种站——“两场两站”。 
  “牧场联合国”的创建,催生了生产中国高端牛奶的构想。在这一背景下,为亚洲争光的自主创新产品——特仑苏——诞生了。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僧借佛光(6) 
老牛感言 
  看清“大画面”,作出“大文章” 
  在原企业,当销售收入只有一两个亿的时候,我就提出,在全国的每一个省会城市都建一个冰淇淋工厂,这样,一个工厂一年销5000万元,年销售收入就将是15个亿! 
  我的上司瞪大了眼睛——怎么可能? 
  我就据理力争:全国省会城市中,有谁不吃雪糕吗?昆明不吃?还是拉萨不吃?……它怎么能不吃呢?关键是没人想这个事。 
  上司反问我:即使真能建这么多厂,厂长从哪来,管理人员从哪来? 
  我说,从社会上聘呀。 
  上司说:那是人家的人呀。 
  我说:什么叫“人家的人”?我们当中哪个人过去不是“人家的人”! 
  我由此深刻地体会到:当一个管理者主观上区分“你的人”、“我的人”的时候,那就接近画地为牢了! 
  创立蒙牛后,7年间的递增速度是158%。换句话说,平均折算,每一年我们都会把原来的“一个蒙牛”变成“两个半蒙牛”。而行业里其他企业创造的最高速度也只有48%。 
  这里面就有一个“敢想不敢想”与“会想不会想”的问题。 
  蒙牛“前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三句话:一切机遇,都在来临前把握;一切隐患,都在爆发前铲除;一切竞争,都从设计时开始。 
  首先,我分析了全世界乳业发展的规律。发现乳业的先发国家在发展到我们这个阶段的时候,GDP每增长1%,牛奶就增长3%。所以,我相信,中国牛奶的增长空间很大。 
  分析完世界规律,我又分析国内的情况:国内有多少个企业?国营企业有多少,民营企业有多少?认识到这个规律的有多少,认识不到的有多少?我估了一下,由于中国总体经济是按10%来发展的,所以,按照大规律,牛奶行业就将至少按20%的速度增长……那么,牛奶行业那多出的10%由谁来完成?肯定是由认识到这个规律的企业来完成。 
  记得2002年我们做三期工程时,有竞争队友蔑然一笑:那么大规模,生产出来,卖给谁?卖给谁? 
  但当我们2003年做四期工程的时候,竞争队友就急了……(2007年2月) 
  国夫醒语 
  一点儿论 
  在设计阶段寻找与众不同的个性化优势,哪怕只是“一点儿”,就可以打出自己的万里江山。因为冠军与亚军的差别就那么“一点儿”,画家与画匠的差别就那么“一点儿”,大禹与大鲧的差别就那么“一点儿”,天才与神经病的基因差别还是那么“一点儿”。多那么“一点儿”,就可以把企业举入天堂;少那么“一点儿”,就可以把企业拖入地狱。 
  法则15:产品等于人品 
  【原理(合成)】人命关天,产品质量的好坏就是人格品行的好坏。 
  【案例】营销的98%是在家里完成的 
  蒙牛在产品设计上,高屋建瓴,创造性地采取了两项举措:“一净一稠”。这一“比别人多走一步”的举措,为其产品差异化战略注入了新的元素。 
  “一净”着眼于卫生,用的是“加法”,采取了一项足以载入中国乳业发展史的创举:建起了中国第一个奶车桑拿浴车间。 
  什么是“奶车桑拿浴车间”?简单说,就是为了保证奶源清洁而采取的一项举措:奶罐车从奶源基地每向工厂送完一次奶,都要在高压喷淋设备下进行“三洗”,酸洗一遍,碱洗一遍,开水及蒸气洗一遍,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杜绝了陈奶残留污染新奶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牛奶的原汁原味。不清洗行不行呢?也行,现代杀菌技术,无论牛奶里有多少细菌,高温一过,都能杀死。但这样一来,牛奶里细菌尸体及其分泌物就多了,奶的品质就下降了,口感指标也跟着下降。 
  初创阶段的蒙牛,“勒紧裤带”建厂,资金自然是捉襟见肘。因此,建不建这个“奶车桑拿浴车间”,内部着实争论了一番。反对的人说,建车间需要花钱不说,光洗车的钱,一年也得多支三四百万元,国内没有一家这样做,我们刚刚创立,有必要这样做吗?牛根生断然答道:我们要建的是“百年老店”;建“百年老店”的大规律,不能看国内,而要看国际。既然国际巨头有这个“奶车桑拿”,那我们蒙牛就不能没有,否则,我们怎么能走到别人的前面? 
  最终,支持的意见占了上风。后来,这个“奶车桑拿浴车间”,在保障牛奶原汁原味、胜出竞争队友方面,立下汗马功劳。 

僧借佛光(7) 
“一稠”着眼于价值,用的是“减法”:添加了“闪蒸”工艺,在百分之百原奶中又剔除掉一定比例的水分,从而使牛奶闻更香饮更浓。 
  一“净”一“稠”,虽然增加了成本减少了利润,却赢得了巨大的市场——“百年蒙牛”,不在乎一时一事之“利”,而在乎塑造长胜品牌之“势”。 
  “营销的98%是在家里完成的”——据说,这就是蒙牛产品风靡全国的秘密。 
  老牛感言 
  品牌=品质+品位+品行 
  品牌力由谁来决定?品质、品位、品行是品牌的“三大支柱”。 
  品质是品牌的出发点。营销“4P”中,第一“P”如果没做好,其他三个“P”趁早别做,做得越多越反动。可惜知易行难,许多企业败就败在这里。拿着一个鬼产品,拼命往顾客手里塞。到头来,给自己赚来两杯苦酒。第一杯是今天下肚的:劳民伤财。第二杯是明天品尝的:品牌自残。砸的钱越多,买的人越众,恶名远播得也越响,抬高跌重,自掘坟墓…… 
  总而言之,没有质量,一切都是负数:生产等于负数,营销等于负数,广告与品牌等于负数,收入与声誉等于负数! 
  品位决定着品牌在消费者心智资源中的占位。而在食品行业,“品味”常常决定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占位——“品位”。有位食界巨擘一语道破:好吃,便宜。两个词尽得食中“三昧”:食品的命运,首先是由舌头决定的。 
  一个品牌的最终成败取决于品行。因为品行决定产品的品质,并进而决定产品的品位。小胜凭智、大胜靠德。一个人的素质就像一座冰山,智力只是露出水面的部分,决定一个人最终成败的是水下的部分,就是品行。品行实际上是一个同赢的观念,是30年、50年、上百年的言行一致、承担责任。(2004年3月) 
  国夫醒语 
  形神一体论:产品竞争是“形”,品牌竞争是“神” 
  有学界权威把“产品竞争”归结为低级竞争阶段,“品牌竞争”归结为高级竞争阶段,而且这一观念在营销界占据了统治地位——此“两段论”之说谬矣! 
  国夫以为,“产品竞争”与“品牌竞争”根本就不是两个阶段,而是同一阶段的两个侧面:产品竞争是“形”的方面,品牌竞争是“神”的方面,形存神在,形死神灭,形神一体。 
  有个寓言故事说:兄弟两人看盾牌,一个说“这是金盾”,一个说“这是银盾”,争执不休……来了一个第三方,说“你们换个位置看一下”——结果,才弄清楚“盾的外侧是金的,内侧是银的”。 
  “产品竞争”与“品牌竞争”就是“金银盾”的内外两侧,有形资产在企业手中,无形资产在顾客心中,一体两面,根本不存在“两个盾牌”之说。 
  法则16:飞船定律 
  【原理(原创)】宇宙飞船一旦发射出去,就只有两种命运:一种是摆不脱地心引力,半途掉下来;一种是挣脱地心引力,飞出去。没有“第三种状态”。掉下来,还是飞出去,取决于是否达到或超过“环绕速度”。 
  【案例】蒙牛飞船快在什么地方 
  飞船翔天的关键在于“发射阶段”,往下掉是“死亡谷”,往上走是“风光顶”——这与新兴企业的境遇非常类似:在市场竞争国际化白热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业集中度加速提高的今天,初生者如果不能迅速做大做强,往往就意味着迅速被挤出市场。具体说: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都必须达到立足市场的“环绕速度”,否则就会面临困境、险境、绝境乃至死境。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抗风险能力增强,相当于“发射成功”,此后在发展速度上就会有比较从容的选择。 
  蒙牛飞船的“发射”非常快。它一开始就不是徒步奔走,而是想方设法“找车坐”、“抢船渡”,也就是说,一降生即“投胎”:通过为合作方出人才、出标准、出管理、出技术、出品牌,运作了国内8个困难企业,盘活78亿元资产。在产品策略上,也是一牛当先,率先推出第一阶段的拳头产品利乐枕,长驱直入全国市场,等竞争队友反应过来,已经是第三年的事了。 
  投胎成功后,着力抢占制高点,先后建起中国第一批全球样板工厂,第一批万头奶牛国际环保牧场,第一个高科技乳品研究院,并持续推出早餐奶、益生菌酸奶、特仑苏等创新产品,同时率先海外上市,率先出口国外,率先步入国际化轨道,通过“领先”完成了“领袖”的奠基。 

僧借佛光(8) 
优秀的企业均能够抓住产业关键成功因素(KSF),对产业关键成功因素的分析,战略专家李兴旺教授给出一个公式:关键成功因素=关键发展因素+关键生存因素;关键发展因素=成功型企业把握的关键因素-生存型企业把握的关键因素。他还认为,弱势企业往往只能“以销定产”,而强势企业却可以走“以核心竞争能力定产”的路子。 
  老牛感言 
  大发展小问题,小发展大问题,不发展尽问题 
  在国际竞争中,一个企业如果达不到“环绕速度”,下刀总是慢半拍,到头来每一块市场蛋糕都可能没它的份,盘中的奶酪也会被别人“动一刀”。拿破仑说:“我的军队之所以常胜不败,就因为在与敌人抢占制高点时,我们总是早到5分钟。”为什么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三五年?就是因为多数民营企业实力薄弱,在经济全球化这个世界舞台上,总是晚到“5分钟”。 
  大发展小问题,小发展大问题,不发展尽问题。(2002年6月) 
  国夫醒语 
  没有速度就没有生存 
  “飞船定律”自国夫2002年提出以来,受到不少诟病。出于舆论安全的考虑,蒙牛内部对此一度限讲、禁讲。但事实证明,没有速度就没有生存,食草动物是这样,食肉动物是这样,“企业动物”也是这样。 
  法则17:警惕“转圈现象” 
  【原理(原创)】企业内的转圈现象有多种表现,既可能纵向发生,也可能横向发生。部门内部,为师做长的轻率决策,朝令夕改,往来返工,劳民伤财,重蹈“主帅无能,累死三军”的古例,这是纵向转圈;部门之间,沟壑纵横,咬合疏离,协办之事本来一次可毕,却要三催六促,往来内耗,电话兜圈,文件绕圈,腿脚蹓圈,这是横向转圈。团队领袖如何避免整个团队走弯路、绕圈子?多转无形之圈,才能少转有形之圈;大脑多转几圈,腿脚才能少转几圈;制度之圈星罗棋布,怠惰之圈才能路断人稀!二者成反比。 
  【案例】从两件小事看转圈 
  有一次:媒体打电话给企划中心——企划中心让媒体找我——媒体发给我一份文件——我把文件呈送给领导——领导指示由企划中心拿意见——秘书——企划中心——企划中心不知为何又将文件原样上报——秘书——领导——领导指示将文件给我——秘书——我——我讲明这事须由企划中心制订方案——企划中心……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有时候,要打通这“两点”却要翻越千山万水! 
  实际上,不管哪家企业,每天都会发生这种“转圈现象”。轻的只是消耗人力,重的将会贻误先机。如果注重用制度、用流程、用文化,点点滴滴地克服这种“转圈现象”,用一人抵得过用两人,用一物抵得过用两物,用一钱抵得过用两钱;反之,两人不及一人,两物不及一物,两钱不及一钱。 
  一位先生告诉我,他爱人是搞物流的,通过几年工作发现,仅仅“配货”这样一个简单的环节,做好了一年能节省几千万、上亿,做不好就会浪费几千万、上亿…… 
  蒙牛在全国有那么多的生产基地,又有无孔不入的市场,这样,配货就有一个统筹问题:从需求一方讲,各地各家所要的货五花八门,数量也各有差异;从供应一方讲,有的货不足,有的货有余,有的货在此地,有的货在彼地……四五十个生产基地所供产品的品类与数量,与千百经销商所销产品的品类与数量,犬牙交互,各有起伏,配置起来可以有无数个组合,也存在无数个变数,如果在时间上、地域上、品种上、数量上稍有不当,“棋盘”就会一片混乱——刚刚东货西调,接着就是西货东调;甲地过剩了,乙地却在断货…… 
  其实,如果安排不当,物流的损失只是直接损失,市场上的间接损失更大。 
  现在的物流,机器化、软件化、网络化、即时化、系统化了,但中枢依然是人。克服“转圈现象”,这将是永远的课题。 
  【备忘录】“转圈现象”的提出背景 
  2003年1月20日中午。上海一家酒店里。 
  参加“利乐中国”年会的代表们步出二楼会场,前往餐厅就餐。 
  当牛根生总裁和我走出会场的时候,只见黑压压一群人,被打头的一员领着乘上升往三楼的滚梯……但不一会儿,登上三楼的人又纷纷折回,排成蛇形长队,逐个踏上滚梯,重新降回二楼——原来,餐厅就在二楼!他们比别人整整多转了一圈! 
  牛总指着人群对我说:“看看,这就是领头人的失误,领导如果领错了路,整个团队就会白白绕一个大圈。” 
  就这样,由就餐绕路引申到管理原理的一个新名词诞生了——“转圈现象”。 
  国夫醒语 
  “无边界承担责任”也是一种危险 
  为了避免推诿、拖拉、无效率等“转圈现象”,有人提出“责任到此为止”的原则,也有实施“首问负责制”的,以为可以包治百病。 
  其实未必。 
  蒙牛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甲地的一个消费者投诉,负责乙地的一个受理员小王接到这位消费者的电话后,尽管路途遥远,尽管疲惫不堪,尽管不是自己负责的片区,但他还是咬牙出发了,愣是骑了三个小时的自行车,在天黑之前赶到了事发地,令消费者十分感动,圆满地把问题解决了。 
  在公司企业文化教材(课件)审定会上,主讲人是将其作为典型案例列入课件的,理由是危机公关“速度第一”,主动承担责任充满主人翁精神……云云。 
  赞者多多。 
  国夫提出不同观点:“无边界承担责任”是有问题的,不值得鼓励。 
  拿这个事件来讲,小王为什么不通知甲地的受理员直接处理呢?精神可嘉,但方法不当。首先,你不如甲地的受理员了解当地情况,不熟悉情况贸然前往,极有可能把事情办砸。其次,这是甲地受理员的权限范畴,小王凭什么“越俎代庖”、“横刀夺爱”?再次,甲地受理员离得那么近,犯得着小王花那么长时间、跑那么远路程吗?这是人力资源配置上的一种浪费。第四,万一这时候乙地发生紧急投诉事件,小王却远离责任区,那不是反而会坏事吗?第五,好心替人扫地,请问负责扫地的人干什么?日久天长,会助长他的懒惰,涣散他的意志,淡化他的责任心。 
  总之,“无边界承担责任”只适合“非常态”(如紧急避险),不适合常态,否则:第一,影响本职工作,耽误手头大事;第二,妨碍统一部署,僭越他人权益;第三,资源配置劣化,负担苦乐不均。 
  所以,既要预防“转圈现象”,又要避免“无边界承担责任”。作为管理者,一方面要培养部下的“扶油瓶子精神”,另一方面也要警惕部下错把副业当主业,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1 20:27 , Processed in 0.0340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