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李兴敏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514643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营销管理远东版》4.1.1 人类心智(1)

热度 12已有 180518 次阅读2012-7-18 14:13 |个人分类:个人专著|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第四章:一种新消费者心理人文学的试探和构建

情绪的安适

       人类的心智密码

 

      都说这个时代物欲横流,都说这个时代压力太大,要是沿着这样的诉说深究原因下去的话,那无疑会指向人的精神和传承的文化,则就显得众说纷纭,有的会说自五四以降,传统文化遭到破坏,导致现在的人们缺乏信仰。有的说现在的中国缺乏现代文明的精神。而真正要继续思索下去,恐怕会陷入大家觉得艰涩的哲学领域。

      出于对真知的渴望和对思辨的向往,实际上写作此书这一章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这确实已经涉及到了很多我无法绕过的先哲。

           既然问题抛出来了,个人就没打算回避。

      为了便于悦读性,本章的文字,在某种程度上,个人将采用散文的写法,遵自沈从文,汪曾祺,朱自清或林语堂等大家的写法,这样写的话,于本人来说,可能会更加的如意一些。

      林语堂曾经说过,中国的哲学是靠近艺术,靠近生活的,西方的哲学是靠近科学的,也就是说,在中国,哲学通常是作为艺术的支撑,是用来体验生活的乐趣,而西方,哲学往往是作为科学的支撑。

      传统在中国发生着巨大的割裂,而我们该如何在生活中找到一种气息。

      所以,这一章的内容,为了便于整体之间的连贯,将采取较散文化的手法,但是,内在逻辑确实还是人文学科性质的。

 

 

       在行文之前,先举一些例子,也是抛出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

           1最近,在各种媒体,各种场合里,各位关于对90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属性分析有着截然不同的判断。有的撰文指出,这部分消费者比上一个十年以上的如80后,70后要理性一些。而另外的一些则撰文指出,他们的消费更加感性,更加“非主流”。

      那么这些消费者到底是更加感性还是理性?

           2《销售与市场》第七期提到的近来可口可乐和宝洁的奥运营销,完全是和以往的传统传播相去甚远,这里面涉及的消费者心智的核心是什么?

           3金焕民老师在最近的一篇博文《营销的困局》里提到的问题,文后有朋友留言,导致困局的原因是大众的心态,那么,到底心态问题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态,心态受什么支配,心态最终要达到哪里去?

           4最近一期的《销售与市场成长版》里列举了一位销售人员的“苦逼生活”,这是生活的真相吗?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5为什么在我们的周围,总是存在着“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现象?为什么我们总是以外在的一个标杆来衡量自身目前所处的位置和状态,而不是从自身打量自己的位置,能到哪里去?

          6情感营销和文化营销同等重要,体育营销,因为它们不过是人类心智密码中的一个维度的解析而已。

          7,为何大家认为“严谨”的德国人除了涌现出那么多的哲学家,科学家以外,还涌现出了那么多的艺术气质的音乐家,而且他们的产品那么好用,德国人真的是像我们平时想象的那样“严谨”吗?

         8,艺术和科学都是创造性的产物,市场营销也需要创造性,于此,市场营销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个区别又真的那么重要吗?

         9,平时支配我们的意识和行为最终满足了我们的什么?

        10,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

        12,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近代在西欧兴起的资本主义,其内在的逻辑,乃是新教内涵的探险精神和禁欲主义。而近代的日本,也走上了迅速的复兴之路,很明显的现实是,日本确实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那么,作为远东文化源头的中国来讲,是否真正具备一种崛起的精神内核,还是真的如马克斯韦伯所言,远东并不具备这种精神。

     或者,是否真如一篇流传范围很广的文章《崖山之后,再无中国》那样,中国的精神内核是否真正出现断层。对这些命题,本章予以初探

     这是这个时代中国营销界,企业界必须要认识到的一个命题,事关重大,但是它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远东智慧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本书取名为《营销管理远东版》的一个原因。

 

     于此,本文便延伸与隐含了以下的一些命题,或者用来解释一些疑惑。

         1,  人活着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2,  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该如何衡量?

         3,  如何处理自己内在紧张和时代的紧张?

         4,  人的生命必须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也就是说,人,应该生,或者死?

         5,  个人和他人,群体之间的关系应该怎么构建?

 

 

4.1 人活着所有的东西其实都只是情绪

       我不得不承认,偶尔我会思考一下人活着的意思。总是在试图寻找一些自己觉得更有意思的事情来做,或者,我们总是在试图回避一些自己觉得没有意思的事情。我猜测,大家也是一样的。

      当所有的思考往下如此延伸,我们就得真正面对自己的欲望,面对自己内心真正的召唤,面对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当这些东西交织在一块,有时候会形成一个难以释去的结,当它形成一个结的时候,好像整个人都有一种欲言又止,欲止又言的感觉,想抓而抓不住,在拈花烟飞的瞬间,沉吟或者沉思,更恐怕的是延此沉沦,都无法说清楚这是逃避还是追逐。

      我还得承认,我在进行着一种冒险,当我写下这个标题,并且试图用长篇大论来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就意味着我承担着巨大的压力,这让我的额头隐隐约约的冒着汗。

      若作为一己的思考,而未将它表达出来,或者仅仅向自己表达未曾发布出来,久久藏在自己心中,这倒也罢了。今天,当这篇文字和大家见面,本身也寄托着本人的一点心思,个人希望这也是开创性的,当然,这可能对你造成了某些影响,若是造成不安,还望见谅。

      这个标题的缘由也和营销有着直接的联系,最近这两年多来,对营销以及社会的思考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常常会造成脑中非常混乱,突然间会冒出了一大堆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延伸,有时候我都怀疑是不是换上了思考强迫症。

      比如品牌这个概念,将此延伸下去的话,会忍不住发问,品牌能干什么?品牌是什么?它应该有什么历史作用?它应当在现在的生活中充当什么作用?想着想着,这些问题不知怎么回事突然间就和人到底活着有什么意义,人应该怎么活这些问题联系在一起了,对此我有一点始料未及,细想一下,原来这是我冥冥之中的自我召唤。而当这些问题始终纠结缠绵搅在一起,在我脑中的时候,那种混沌与迷离,让我陷入一种噤语的状态。

      我想理出一些头绪,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也没理出什么整体性的头绪出来,只是稀稀落落的框架,而且,这些框架并没有形成明晰的纸面的东西,于是,很多瞬间迸发的灵感我便无法捕捉,因为我不知道它应该在那个框架中的哪个位置,于是乎,在塞外的一天晚上,隔窗凝望,北山一片暮雪,四野寂然,万籁俱静,孤灯未灭,横练千载。于是那些久久横绕在心头的问题再次来袭,便在糊里糊涂之间,不得要领的在文里写下了以下一段文字。

      必须承认,首先我们对于品牌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不仅仅是理解和表达的角度不一样,而是品牌为什么存在,品牌属于谁?为什么我们需要品牌?品牌是必要的吗?品牌对人有什么意义,人活着是何意义?这是一个非常无聊的问题,也是确定我们营销的背景和边界的问题,这可能是营销的核心,从这个角度讲,是绝对超过营销3.0的。这个问题困扰我六年时间了,最近仿佛理清了一些头绪,准备抓个梗概,表述出来

      本章就是对上述几个问题的回答。

       我还得承认,某种意义上说,我遁入了“旁门左道”,而且程度不轻。当然,这既是我个人的试错探索之一,也不排除这种可能,这是人类历史的试错探索之一,尽管这种可能性非常的小。而本节的标题也甚为现象描述,似乎虚无的否定了太多的东西,从而陷入了动物般的本能冲动。

 

      若是我闻,陷入思索的混乱比挨骂还离苦,若是我这肤浅的标题让你难安,请接受我真挚的道歉!但因最近好像有一些突破,才斗胆记下这些文字,各位请和我一起转移下心头的杂念。

      我之所以如此放低姿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在于我真的处于自省状态,出于对各位存在的正当性的尊重,对各位都是“人类前进探索试错之一”的尊重,害怕某些言语形成对你的困扰,从而让人类前进失去了某种方向,对人类前进造成了障碍。

      二乃在于让大家减少对本文标题的抵触,标题所言并非我所言哗众取宠或者虚言妄语,没有半点来由和说服力,绝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一个人带着某种看法去看待另一件事的时候,会自动的出现某种屏蔽。

 

      让我们在缓和的《布吕克那第七交响乐》或者在林海的《琵琶语》或者雅尼的音乐中一起走进以下的文字。

 

 个人这些年来迷惑的简述

 

      由于个人际遇的原因,在我识得几个字的时候,那是小学二年级吧,看的第一本小说是周恩来的一部传记,影响最深的当属于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阅读的第二本小说是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录》,这部小说可能是梁老的代表之作,这本书描述的张丹枫在一个巨变时代的选择,是十分完美的“儒侠”风范的。

      阅读的第三本小说是杨成武的《忆长征》,这本书和其它描述长征的书不太一样,它讲的是红四团的长征之旅,相信读过的人一定会有“军民鱼水一家人”的亲切感知。另外补充一点的是,这本书现在收录于《杨成武回忆录》。

      再后来才慢慢的阅读其它的书,这三本书在我的成长中具有很大的影响。

      后来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对政治课本的记忆效果很好,尤其是对初三的政治课本,几乎可以说是记得滚瓜烂熟。初三的政治课的主干提纲词如下: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推动历史进步,人类历史的五个必经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最终必然到达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是人类和世界最优越的制度,中国处于共产主义的前期社会主义阶段,而又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到了高中以后,便接受了高中政治课的唯物主义哲学和简单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理论。

      那时候的我,应当说处在课本中传输的绝对的价值观念体系中,是唯物主义的彻底信奉者,曾经当着众人无比庄严的,眼神坚毅的,内外统一的和大家说,共产主义社会一定会实现,因为人最终的素质都会变得很高。而在现实中,便把所有看到的和听到的都试图通过政治课上学到的东西来分析,判断,检验,直到我对共产主义社会信念的执着追求,而想去寻求一种探到其中捷径并试图寻找一种让其早点到来的想法的时候,现实中种种状况的纠合让我陷入了一种苦闷。

      这倒罢了。

      如果这种被“洞悉”了的历史规律真的是存在而且一定按照某种具有压倒一切的、具有极大方向性和强有力的导向性的力量推着人类前进,并且连具体时间推进都给予了规定的话,那么人类社会的进程将一切都按部就班的进行。那么,我们很难说人类在这个过程中是快乐的和主动的。

      同时,我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对历史上所有已经发现的“规律”存着盲目迷信一般的尊重的时候,人们便将对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都将纳入到考虑历史阶段性和局限性,并试图确定在历史规律的铁定实现的结果和历史阶段的现实中到底处于哪一个阶段这一类问题会让人类陷入一种虚无,一种不知所措的状态,此时,人类真的陷入了事先设定的局限!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它不同于以前人们对“人定胜天”那种慷慨激昂的迸发。反而掉入了另外一种极端,可谓。此时,是人们在意念处对极限有一种皈依使的觉察,从而让我们本身可能服从于这种觉察,并最终陷入不知所措。

      这个问题非常沉重和灰暗,它严峻的压迫我的胸膛,压阻我的呼吸,使我的呼吸变得困难,不顺畅。我感觉如没有脚跟的野草一样苟活,在现实的明媚阳光中不得已的,完全不由自主的走进枯萎的冬季。

      当然,我的这份压抑不是来自对历史规律的怀疑,而是我们应不应该把它放到决定一切的首要地位。也就是说,如何去洞悉历史规律?历史规律确定到哪种程度了?要是真的洞悉了历史规律以后人们该怎么办?到底是历史规律该为人存在,还是人该为历史规律存在?

      我不知道那是青春的苦闷还是苦闷的青春,是否大家也像我一样,会陷入这种难以名状的,不可捉摸的,引人入囿的境地,

      于是,我非常迷离的,低沉的走进某种状态,那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我走进这种状态时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它会带领我走向今天的主题:情绪是人存在于世间的唯一。我带着心若黑暗的不安,心理冰铁若冷一般的幽深,又不能从行为中得到表达。或者说,行为上的表达无济于事,我只能走进自己的内心,只能通过音乐。

      于是我带着向世界的无比陌生感觉和对追求“更进一步的绝对价值”的信奉走进了海顿,贝多芬,莫扎特,瓦格纳,韦伯,勃拉姆斯,德彪西,拉威尔,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德沃夏克,马勒,布吕克那等人构成的宏大的声响世界里。在这些音乐家里,勃拉姆斯对古典主义的坚守和他对克拉拉的那种包含天地的爱之情怀让我格外钦佩和神往,这几乎成为了我的价值导向。于是在满是疑惑惶恐和不安中,我得学会找到,确定和品味这种由勃拉姆斯的世界带来的这份坚守的美感,快乐和意义,心里也感觉安然一些。

      有时候,在音乐与科学的两极,之间的相互砥砺关系确实是非常奇妙的。最亲密的莫过于瓦格纳和尼采,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音乐家两者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伟大的诗人”。于是,我确实逃了一些课,去图书馆过着自得自逸的生活,遁入一个世界,从马克思到马克思韦伯到韦伯,从弗洛伊德到平克.弗洛伊德,从瓦格纳到格瓦拉……

      在这个寻找与确定安然的过程中,我也试图从社会科学的著作里找到一条真正描述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的道路。但是这条路必须得到实践的证明,并且得到了一代一代人对这理论的丰富和传承。

      机缘巧合也罢,历史必然也可,反正是顾准的《希腊城邦制度》最初开启我心中的反向疑惑,同时也开启了加大这份疑惑的第一扇门,比如他的那句似若撞开一个时代的洪钟之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有时候,生产关系也决定着生产力,它将让某些生产力出不来”,于是我脑中就有了两股相反交错的想法,它们一直在延伸,而让我显得更加混乱,只能凭着低水平的领悟力继续往前。于是便从薛暮桥,孙冶方,厉以宁,林毅夫等人的简单的介绍性的著作中,获得一些新知识,解释了部分疑惑,同时新增了一部分疑惑。随着新疑惑的增多和一些较小疑惑的解决,我慢慢的松懈掉大脑中某些底层的墙土。

      后来,随着进一步学习的展开,学习到了西方经济学,在以微观经济学为开端的西方经济学中,两种价值观的斗争彻底爆发。这份爆发从开始直到年前,一晃差不多七年光景已过,这是非常煎熬的七年。而这种困扰开始的源头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假设“理性人”,或是叫“自利人”假设。这种假设特别的强调对自己“欲望”的着重和满足,这和以往接受的传统的“人要高贵的节制自己的欲望”,人应该为社会和他人奉献一切的道统学说可以说完全是冲突的,两者常常相互交织而我不得要领,心中尤其苦闷。

      接着,按图索骥般的,囫囵吞枣般的,不求甚解的沿着西方经济发展的线条,粗略的浏览了重商主义学派,重农主义学派,奥地利学派,芝加哥学派,凯恩斯主义等多个流派的一些书籍。

      越往下看,内心里这种挣扎与纠结有时候无以复加。

 

什么是终极?

      如果人类到达了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即到达了共产主义社会,这时候,会出现一些问题。

           1,既然阶级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那么,在到达共产主义后,阶级矛盾显然消失了,这时候,靠什么力量再来推动历史发展。

           2,由上一个问题是不是能得到,阶级矛盾不是唯一的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至少在某些阶段不是。

           3,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4,如果共产主义没有矛盾,那么矛盾的永恒性这个命题的适用范围是不是得缩小?

           5,如果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那么,在共产主义连续无限的若干世纪的进化后,能不能由量变引起质变,进入另外一种社会?如果能,那么终极社会就不是共产主义社会;如果不能,那么能不能说量变引起质变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请注意,这里的量变是连续无限的,永远停留于共产主义社会。

          6,终极以后,会不会出现人类的停留,或者社会进入后终极时代?这么说来,终极即是无极?

 

      那时候《明朝那些事》在网上已经红火很久了,处于某种“卫道士”的情怀和对绝对价值的坚守,我刚开始对网上这些流行的快餐书籍不屑一顾,直到有一天,这本书出现在大多数高深人士尤其是上课的某位老师的读物推荐之列,我才出于好奇的缘故打算阅读一下,于是便找了一本来读,读至书中,竟然发现我以前好像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某些流行文学的,这本书其实已经超出了普通的书本。不凭其成就,单就创作难度和工作量来讲,都绝对值得尊重。书中对明朝历史的解读非常的生动,历史人物形象顿时活化,一个个金戈铁马,跃然纸上。

 

      真正引起我巨大兴趣的是描写王阳明那一段,尽管之前我从其他的书上看到过对陆王心学的简单描述和归纳,但是那种简单描述中,是将其化进唯心主义哲学的,因而显得十分无趣和呆板,符号化,概念化痕迹很重,象征意味多过实际内容。

      王阳明小的时候就很聪明,他的父亲希望他走上致仕之路,以便光宗耀祖,门楣生辉。于是请来名师,从四书五经,程朱理学等方面进行教育。但王阳明的心好动,不是想着成为一代名将,决胜千里之外,就是想着成为一名“圣人”,像朱熹那样。他开始学习但他又不愿意学程朱理学,走一条恪己复礼(这里我稍微改了一下,是为了显得程朱理学不那么生硬,按道理,克比恪要更残忍)的内圣外王的道路。

      那时候的主流教学方法是“格物致知”,于是便发生了王阳明“格竹”的故事,这加重了王阳明的困惑,种种困惑叠加在一起,便造成了后来的龙场悟道,一遁觉然的故事。

 

王阳明和高僧的故事

      某年某月某日,王阳明来到一个寺庙,该寺内主持高僧久负盛名,精通佛法,道行可谓高深,简单寒暄过后,两人盘地而坐,便开始了机锋对往。两人先是按照通常的路数各来几板斧,对参半天,引经据典,又似老生常谈,不得新领,随即一片寂然,良久。末了,两人四目相对,王阳明的眼神生动而柔和,高僧的眼神严肃而稳定,带有夕阳西沉,万籁俱静,天地一片苍茫中黄金般的严肃,若似一种极美,一种大境。

      王阳明便问道,你家还有人吗?高僧回答,家里还有母亲大人尚在。王阳明遂问,高堂大人今年高寿啊?高僧回答,年九十五。王阳明略沉片刻,眼神灵动,似顾似盼的问高僧,那你想念她吗?高僧无言,沉寂一段时间才答,想念,言毕不禁老泪纵横。

      王阳明于此情景,尽收心底,便即对老僧说,这份思念,不是我们所言的凡夫俗子的看不破红尘,这才是人本来的东西啊,有什么觉得不对或是丢人的呢?

      老僧看着王阳明柔和灵动的眼神,心中百般滋味,随即,对王阳明叩首,仿佛是找到了某种真切的东西,或者是真的“顿悟”。第二天,便辞行王阳明,也告别寺内僧众,回家看望母亲大人去了。

 

           注:本来打算将本节一次传完,但字数太多,电脑屏幕阅读有限,大家时间更有限,不敢妄占。

1

路过

鸡蛋
1

鲜花
4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回复 史贤龙 2012-7-19 13:31
市场营销角度的消费者情绪、心智,与一般人类学角度的情绪、心智还是有所不同。
中国营销人可以有文化情怀,但就营销而言,还是直接点好。
回复 李兴敏 2012-7-19 14:17
史贤龙: 市场营销角度的消费者情绪、心智,与一般人类学角度的情绪、心智还是有所不同。
中国营销人可以有文化情怀,但就营销而言,还是直接点好。
谢谢史老师,是有点绕,但是当我发完时也许就清楚了。营销里讲的消费者心智多是指如何消费者过去的知识构成如何转化成购买的直接最短的购买实现路径,应该是这样的吧?要达到这个目的,不仅要了解怎么做,最好是再了解一下为什么可以这么做。那样的话,或许可以避免一种更广范围的争执,从而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技术性建设上。
回复 任小东 2012-7-19 14:43
给李兄推荐几本书吧,<购买的真相》《女人为什么购买》《买》,也许对李兄思考问题有所裨益
回复 李兴敏 2012-7-19 15:18
任小东: 给李兄推荐几本书吧,<购买的真相》《女人为什么购买》《买》,也许对李兄思考问题有所裨益
谢谢小东兄,还请小东兄继续关注!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5 07:26 , Processed in 0.0311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