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詹志方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477153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营销之道,德为先——感谢我的老师

热度 6已有 129197 次阅读2010-11-17 23:55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营销之道,德为先——感谢我的老师

詹志方 11-17

 

     今天,其实已经没精力写博客了,星期三总是一天的课程。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吧。说来也巧,我的博导武汉大学甘碧群教授和博士后导师香港城市大学周南教授,都特别重视营销道德。

     甘老师很早就出版《企业营销道德》专著,对营销道德展开了系统研究。记得当时受经济学小故事的影响,曾经在甘老师的课堂上用先抑后扬做了一次有关道德的发言。首先我说 “经济领域问题应该交给经济规律去行事,道德只管道德范畴的事情”。还把看到的经济学解释的小故事说了一番。 故事如下:

     在《镜花缘》一书中,有一个“礼乐之邦”君子国。此国中,“耕者让田畔,行者让路。土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慕而有礼”,也不愧君子二字。显然在这样的国家,人们道德水平很高,但是却不能很好解决经济问题,因为在君子国的市场交易中,卖主力争是要付上等货,受低价;买主力争的是要拿次等货,付高价。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显然不符合“经济人”假设,这样,其市场也就不能有效配置资源。市场要配置资源,离不开“经济人”假设,即每人在市场上主观追求自己的利益,结果客观上解决了资源配置的问题,也就能提高社会福利。比如说,一个杯子,卖者要价高(比如20元),买者出低价(比如10元),通过双方的讨价还价(即博弈),这个杯子最后能成交(比如以15元成交),这样按经济规律,市场有效解决了交易问题。但是在君子国,买卖双方的道德水平都很高,卖者坚持要低价(比如10元),而买者坚持出高价(如20元),最后,这个交易不能通过两个人讨价还价完成。这个时候,就要请第三方来评判,才有可能促使交易成功。比如买卖双方最后走到衙门,衙门官员判断杯子15元,这样成交了,但是显然这种成交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没有效率的。因为两个人能完成的事,至少要三人以上才能完成。

     这个故事听起来有道理,然而它毕竟不是真实的。制度经济学喜欢讲故事来说理,这个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们用杜撰的故事(或假设)来说理,其实并不切实际。

     后来,我还是讲到自己的亲身经历,因为当时在2004年,网络普及程度没有这么高,我在一个网站上注册了一个邮箱,说免费试用一个月,要求手机注册,我就用手机注册了。结果,一个月之后,这个网站给我发了一封信说“你的免费邮箱到期了”。我想,到期了就到期了,懒得理它,然而几天过去,发现我的手机费少了30块。原来一个月免费后,就是收费,而且30块一个月的服务费,但是这个网站只说免费期过了,并不说下个月就要从你手机扣费。通过这样的手法来营销自己的服务,其实是不道德,虽然短期可以赚到钱,但是这样的网站(企业)是无法长存的,后来这个网站以及它的邮箱被其他网站收购了。但是当时,我只是用这个实在的案例,和自己的上当受骗的感受说了,不管怎样,企业要重视营销道德,对营销道德的理性认识还不够。

     其实,一个企业要基业长青,前提是遵守道德,道德(营销道德)是企业长寿的基因。甘老师的书对这个有很深的研究。其人也是这样做的,真正是身正为范,德高为师。

       2003年,我考武汉大学企业管理的博士,报考前没有见过甘老师,等到报考的前一天只跟她打了一个电话,说要报考,甘老师同意了。时间过得很快,转眼考试考完,考试成绩出来了。大家都知道,2003年非典,当我得到武汉大学博士复试通知时,正是非典的高峰时期,我也就不能去武汉见导师,只能网络上交一篇文章做面试。其实,说句实在话,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录取。毕竟,像我这样考博士的不多见,虽说笔试考了第一名,但是不说别的,至少我这种方式考博,有些博导就会认为对他不尊重,很有可能在复试中毙掉。然而,甘老师按名次录取了我。就从这点来说,我就一直感激甘老师,深感其道德水平的崇高。当然,和我一样感受的学生有很多。

     我的处女书《中国式营销》要出版了,我请甘老师作序,她欣然同意,对我鼓励很大。

 

      周老师对营销道德观点是“营销之道,德为先”,他在内地很多高校都讲过“营销之道,德为先”的讲座。其人是营销学界的大好人,深得营销学界人士的喜爱和尊重,他帮助了好多年青学者的成长。

     当我们的《中国式营销》请他作序时,周老师没有用email回复我,而是直接打电话给我。他不只欣然同意为书作序,而且还告诉我,只要一出版,就立马购买几十本。可见他对学生的鼓励。其实,跟周老师电话联系,都是他从香港打过来的,即使有时候我会打过去,但是只要是我的号码,他都会挂掉,再打过来。可见他对学生的体贴。

     还记得周老师在2007年大年初一给学生打的电话。这个电话几经转折,首先是打我手机,然后考虑到我手机是漫游,又改打我父亲的小灵通。说了很多很多鼓励的话,其中我拿出三句来分享,他说“志方,书是读出来的,路是走出来的,学问是学和问出来的”。这些话,一直烙印在我脑海中。

     《中国式营销》能付梓,感谢我的恩师,是你们的学术精神、道德水平激励着学生。学生当以“性格文章,道德学术”持续着对“中国营销”探索。

 

詹志方博士 13767029869 zhanzf@hotmail.com QQ 563721088


路过

鸡蛋
4

鲜花
1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支持第一营销网 2010-11-18 15:05
学校老师写的书一般不看,因为营销更重要的是一门实践,而不是可以从课堂上讲出来,思考出来的。
德为先,我相信做过营销的人都是阳奉阴违,我也知道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只可以说说而已,在市场中,如果也这样做,是要吃大亏的。
我们都喜欢别人是老实人,但是我们自己又有谁喜欢被称作老实巴交的人呢?
我们都一直劝别人向善,而自己呢?能否做到向善?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7 13:40 , Processed in 0.0286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