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5日至18日,5000万红包大放送,这也许是2011年光棍节后,天猫最给力的活动,不甘寂寞的天猫在六月里给所有的网购迷们奉献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饕餮盛宴,让人们在端午节前先High了起来。
15日至18日,每个整点天猫都会发放20万个红包,金额由5元到20元不等,10:11、15:11、20:11时段还会出现捉猫猫游戏,有机会获得1000、2000等大红包,在六月这样一个普通的月份里,天猫的这场活动,让很多网购者都兴奋起来。
天猫的主页面推广——微博跟进——办公室里的口口相传,这样的活动几乎让上班守电脑族沦陷,放眼望去办公室内一片红红的抽奖状态。微博里粉丝们的不断更新图片表明,这次发放红包活动不是小众的小打小闹,已经上升到了群众的大范围参与程度。

有趣的是6·18正是京东商城店庆日,与京东直降送6.18亿京券相比,天猫的活动似乎参与性、互动性更强,黏度也大些。同样在6·18日有促销活动的还有苏宁易购。

六月这个原本应该平静的月份,却因为京东的店庆日引爆了一场价格大战。天猫活动日期6月15至18日,无疑会将京东及苏宁易购的客户分流一部分。
你送6.18亿券,我送5000万红包,你是某些产品直降,我是商城随便买。这是否意味着电子商务价格战来临呢?作为消费者我喜欢看到商家这样的比拼,但作为营销人新手,对这样的比拼个人保留意见。是否这就是电商们竞争的杀手锏呢?价格战真的是电商们最后的归宿么?
作为B2C模式,天猫也好、京东也罢,他们的产品来自于各个厂商,部分厂商线下肯定有自己的产品在卖,参加这样的活动一定会减少毛利(视各行业线下毛利多少而定),就算参加线上活动的毛利大于线下销售,但价格肯定会比线下低,那么无形之中电商们之间的价格战,是否间接变成了厂商们的价格战呢?都说价格战是最差的营销,那么厂家参加这样的活动是出于强大平台的压力无奈而为,还是主动出击呢?
我想社会的总需求是稳定的并且是一定的,比如今年或者说6、7、8、9这几个月我想买什么东西,需要什么大概是有个需求目标的。天猫今天砸金砖,我来天猫买,明天京东送京券,我去京东买。对于电商们来说,是否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客户群或者说忠实的粉丝呢?
我想留住消费者的心,也许有其他的方法吧,可能有些幼稚,但不妨和大家分享一下。
1.个性化服务
在今年2月份淘宝推出中国网购地图时,着实让我兴奋了一下。如果有强大的数据支撑,个性化的服务似乎不会离我们太远,比如记录用户的浏览记录从而提供专门的产品,目前淘宝在用户浏览一个宝贝后,网页下方会提示浏览了该宝贝的会员还浏览了.......这样的提示,在告诉消费者同样类型的产品还有什么。但是类似的产品也许不是我想要的,那么是否可以在个人搜索宝贝的过程中,把基础元素提取出来?比如浏览了十个宝贝,发现黑色、100-150元、衬衫占多数,那么下面的连接中就变成黑色的、价格区间在100-150之内的衬衫连接呢?类似的元素可以更具体,更个性化,最后消费者在进入网站的时候,发现里面都是自己喜欢的东西,简直就是个为自己设置的购物平台。包括品牌喜好、颜色、价格、功能、区域性特点等,这样更能留住用户的心吧。
2.舒适的购物体验
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资料,比如照片、年龄、家居环境等等,在选中产品宝贝的同时,服装可以直接在网上看到试穿效果,物品可以直接看到摆放效果等等,浏览界面更加友好,各网页之间切换更自然,信息更明确,而不是打开网页看到一堆不相关的产品从而导致晕头转向。这当然也可以算是个性化的一部分了。
3.云时代的微销售
我喜欢在亚马逊买东西,原因之一就是较为贴心的服务,比如平时在亚马逊浏览一些产品,是我想要的但不是很想要的,比如某些小说书籍等,过了几天之后在邮箱内发现一封邮件,里面告知我浏览过的某某书籍和相关类型的产品在搞活动。假设再近一步,将微博等信息和网购结合起来,类似于像蘑菇街那种风格的服务,比如在手机等终端加强信息提示功能,您的好友XX在XX买了一个XX,很不错,您也可以看一下哦。直接上连接、效果图等等,人总有攀比心理嘛,最好再弄个比他高级点的产品连接。
以上都是个人不专业的关于网购的"幻想",当然提升物流速度、售后服务等等,都是能提升竞争力的方法,总之我一直觉得价格战来拼,最后受伤的是商家,除了消费者。如果为了把价格降低,产品质量缩水,服务下降,那么最后将不仅仅是双输,而是全输局面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