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nn169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4430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上海,企业家的摇篮?质疑

已有 83985 次阅读2005-2-18 16:06 |个人分类:两年业务员|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上海本土的企业精英,你在哪里?
  
    东方卫视《中国经营者》、第一财经《头脑风暴Brain Storm》等节目,帮助观众了解了企业精英的经营理念、运作方式、个人特质等,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当然,被访问者都是成功人士。我一期期节目看下来,很为成功者高兴,同时也为上海本土的企业精英所占的极小的比例而惋惜。
    上海是一个高度工业化、产业化之后的逐渐走向所谓“四个中心”的城市,也是一个移民城市。翻看一下复旦大学出版的上海经济史,其实可以发现上个世纪前几十年里,这里是企业倍出,精英倍出,尤其是1931至1935年的几年时间里,上海的金融产业份额已经稳居全国半壁江山。简单来说,那是一个需要企业精英,也产生了大量精英的年代。
    那么,如今的上海在需求精英及需求白领之间,偏向了后者?
  答案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回复。
    大家都知道,四川气候潮湿,当地居民有吃辣椒的饮食习惯;东北气候严寒,就有了吃乱炖、酸泡菜的习惯。由此,我们是否理解青岛靠海,就有了吃海鲜的习惯?答案自在每个人心中。我想,前面二个case,是人适应自然;the third one,是人主迎自然。诚然,精英的产生需要环境,亦即鲁迅先生所讲的土壤;但我们不能武断地说,适应比主迎来得落后。他们都是来自土壤,成长于土壤,而土壤恰恰是在推动甚至适应着他们。也许是IQ的局限,我虽然久居上海,但尚未参悟上海当地居民或外来移民偏爱或者渐渐偏爱甜食,当然无法由此得出什么论据来。
    上海逐渐成为中外资本胶力的高地型市场,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有消息说,沃尔玛在经过三年多的观望与market exploring之后,将在浦东新区临沂北路靠南浦大桥地段开设进入上海的第一家supetmarket。90多家大卖场齐聚上海,以及更多的后续开办计划,我们的百联brilliance等本土企业,还有多少的缝隙可以生长?在这样的缝隙中,对于上海本地人士或immigrants来说,从the Theory of Gaming的角度,选择white collar even golden collar的成本小见效快,还是选择作elite的艰苦-收益关系更有诱惑?
    有位朋友说,讲究什么所谓的本土的企业精英,太小家子气了,企业精英何分什么地域。此言极其精辟!great!。但仔细想来,探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作为时代代表的精英的脉动关系,应该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在全国属于第一梯队。2002年武汉当地媒体曾有报道说,希望武汉经过10年的发展,即在2012年的时候,社会、经济达到上海在2002年的水平。人们很自然地会问,是谁把上海建设得比同样较先进的武汉要至少领先10年?上海这块土壤,孕育出了怎样的机制,怎样的人力,人力资源中分布着怎样的精英。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3 18:57 , Processed in 0.02878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