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aacloud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275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毛泽东兵法与营销策划

已有 77168 次阅读2004-12-13 15:47 |个人分类:渡己悟道|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在保健品行业,
很多人喜欢谈脑白金的成功解密,谈史玉柱和健特成功的故事,
说的都是“事”,我一直想写一篇有关史玉柱策划思想,或者说策划理论的文章,却一直感到难以下笔,因为即使在健特,或者说史本人也没有意识到还有这么一套理论。今天借坛子这块宝地,希望与大家共同完成这篇文章,我算抛砖引玉,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提高。
提纲如下:

一、 上世纪最伟大的策划大师?

二、 毛泽东兵法就是营销策划的思想源泉

三、 毛主席的学生们

四、 史玉柱营销策划思路历程

五、 史玉柱的主要营销理论

六、 共创保健品行业的辉煌

 

 

 

一、 上世纪最伟大的策划大师?
有人说,上个世纪,中国有两个半策划大师:
一个叫孙文,
一个叫毛泽东,
半个是蒋介石。
孙文把大清给搞翻了盘子,建立了中华民国,成了国父,策划大师的地位坚不可撼。
毛泽东把中华民国给驱逐到了荒僻的小岛上,建立了共和国,唱出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世纪高音,并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特立独行,绝对是大师级的策划。
蒋公介石也算得上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时运不济,遭遇了毛泽东这样的铁碗大师,在这个
以成败论职称的世界上,就只能算半个大师了。
  

虽然,说 毛泽东是策划大师有点不伦不类,他的伟大远远不是顶级的策划大师所能够比的,但是他的策划能力和策划水平,他的思想和兵法运用是所有当今的策划大师所不能比的。
我们看:
红军的VI是谁设计的?大力引导外部思想资源树立马克思主义品牌信仰的是谁?
“中国共产党”一个轰轰烈烈的品牌和一支强有力的营销执行队伍名称!,
新民主主义革命、南昌起义、延安整风、解放战争、“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经典广告语50年50句,
文化大革命、三反五反、。。。。。这些精彩绝伦的SP造势活动谁在创意设计布局执行?
总结和学习毛泽东的策划思想,是我们对毛泽东思想在新时期的发扬和光大,更应该成为指导我们策划工作的方法论。

营销策划人的基本气质是什么?
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谓精神,任何懒惰和畏缩都是要不得的。
当年毛泽东同志雨中狂奔,江中击水,求乞搞调研就是最好的例证。
策划人的基本功是什么?
调研和分析。
毛泽东同志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其早年的著名文章《中国各阶级的分析》是其策划成功
的起点。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分不清敌人与朋友,必不是个革命分子。要分清敌
人与朋友,却并不容易。中国革命三十年而成效甚小,并不是目的错,完全是策略错。所谓策略错,就是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所以不能如此,乃是未分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毛泽东一开始就做了整体市场策略,强调策略的重要性。
紧接着,毛泽东就做了市场的细分,把中国人现分成了五堆,“大资产阶级、中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并且对每个阶级进行了精确的描述和判断,如:
“第一,大资产阶级。经济落後半殖民的中国,大资产阶级完全为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
其生存和发展的要件,即附属於帝国主义。
如买办阶级——与外资有密切关系之银行家(如陆宗舆、陈廉伯等)
商业家(如唐绍仪、何东等)工业家(如张謇、盛恩颐等)
大地主(如张作霖、陈恭受等)官僚(如孙宝琦、颜惠庆等)
军阀(如张作霖、曹琨等)

这一个阶级与民族革命之目的完全不相容,始终站在帝国主义衣边,乃极端的反革命派。其人数大概不出一百万,即四万万人中百分之一,乃民族革命运动之死敌。”
严肃的社会调查,对现实准确的把握,也成为了后来《实践论》的理论基石。中国革命这么复杂的策划工作,毛泽东三言两语就讲得一清二楚,不服不行啊。
  

策划从哪里突破?
此后,毛泽东又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回答了湖南农民运动到底是“糟得
很”还是“好得很”的问题,指出了先要搅混水的思路,这也是弱势品牌寻求生存的一条道路。毛泽东的这种策划思想是有延续性的,从二万五千里长征到游击战争,从十六字箴言到转战西北,毛泽东一直都是在把水搅混的策略,也一直是在打老蒋鞭长莫及的痛处。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欲取之,先予之”的营销策略,待得羽翼一旦丰满,便是“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日子了。
从弱势到强势,这是个矛盾转化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调整不同的主要矛盾,从“搅混水”到“过大江”,就是其《矛盾论》的现实反映。其策划思想的精髓就在于不断的解决当前的主要矛盾。

策划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法本是相对的东西,有或者无都在于机变。
毛泽东的策划方法是理顺关系,建国初期面对千疮百孔的江山,毛泽东及时的提出了《论十大关系》,没有关注具体的问题,而是要理顺问题之间的关系,这样一张大网就有了经纬,也就有了纲领。“纲举目张”,于是毛泽东同志就稳稳地坐住了江山。

二、毛泽东兵法就是营销策划的思想源泉
毛泽东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善于以弱击强,以弱胜强的军事家,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体系及实战应用是非常的精妙独特的。做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经历了三次不同的国内战争和一次民族战争。他所处的时代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军事思想和无往而不胜的军事实践,我们并不生疏,他运筹帷幄,施展谋略的战场就在我们脚下。因此在研究兵学用于商业竞争成为时髦的今天,毛泽东兵法是比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更贴近中国市场的兵法之作。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兵法是个无尽的宝藏,它是我们营销策略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源泉。如果我们接过毛泽东手中的枪,象对付战场上的敌人那样,用足够的精力来研究应对市场上的竞争,那会感到何等的轻松。
当然,毛泽东兵法策略浩若烟海,非我辈所能尽述,在此选择一些与营销策划比较近的兵法思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介绍吧。
  

毛泽东兵法要点(1):从实践学习战争
毛泽东集军事统帅与军事理论家于一身,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直接和参与指挥的战争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巨、胜利之大,战争经验之丰富,思想之深刻,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毛泽东把从战争实践中学习战争,视作战争认识的主要方法。他语重心长地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
又指出:“做一个真正能干的高级指挥员,不是初出茅庐或仅仅善于在纸上谈兵的角色所能办到的,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才能办得到。”
毛泽东强调战争实践重要性的同时,并不否认学习前人军事理论和间接经验的必要性。他指出:“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这些过去的战争所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应该着重地学习它。”但这些从战争实践中总结出的间接经验,只有同自己的战争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启示1:营销上应反对机械照搬,这一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毛泽东兵法要点(2):着眼特点 着眼发展
毛泽东重视研究战争的一般规律,但更重视研究战争的特殊规律,并强调,如果不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就不能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打胜仗。
毛泽东指出,在研究战争的特殊规律时,必须“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所谓着眼于战争的特点,是指因战争情况的不同,而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
所谓着眼于战争的发展,就是要从战争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毛泽东指出:
“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他说,无论是苏联的还是中国的革命战争的流血经验,都是应该尊重的。但又必须看到,由于战争情况的变化规定了战争的不同特点和规律,因此,我们又必须“按照现时的情况规定我们自己的东西”。
启示2:根据营销发展,研究成功产品的成功思想,坚持创新和差异化
  毛泽东兵法要点(3)关控全局 掌握关节
统帅千军万马的毛泽东,善于随时根据各个战场上战役乃至战斗的情况调整战略布局,确立全局性的战略目标。他指出:“战争的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如果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要的缺点或错误,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并要求任何一级指挥员都要胸怀战争全局,具有战略头脑,都应懂得和了解某种程度的战略的规律。
启示3:市场开发上也应把握时间、地域、管理等市场节奏,抓住重点

毛泽东兵法要点(4) 集中兵力,各个歼灭
  毛泽东曾强调指出:“中国红军以弱小者的姿态出现于内战的战场,其迭挫强敌震惊世界的战绩,依赖于兵力集中使用者甚大。无论哪一个大仗,都可以证明这一点。”集中兵力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
  毛泽东认为,集中兵力之所以必要,是为了改变敌我形势。集中兵力可以改变敌我双方的进退形势,集中兵力一战而胜,就可变敌进我退为我进敌退;集中兵力可以改变敌我双方内线外线的形势,我军在战略上处于内线时,可用集中优势兵力的办法在战役战斗上处于外线,而使敌处于内线;集中兵力可以改变敌我双方的攻守形势,我军集中优势兵力打了许多战役战斗的歼灭战后,就可从根本上使战局发生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变化,使自己转入反攻和战略进攻。  

启示4:集中自己优势的人才、资金、关系等资源突破市场
众所周知,史玉柱是毛泽东思想的狂热崇拜者,在营销战中他一贯采用毛泽东的作战思想的,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突破"这个原则,史总曾多次在营销会议上强调的"6条营销法则"中有:  
  一是第一法则:"做一个产品必须要做第一品牌,否则很难长久,很难做得好,不做第一就不能真正获得成功";  
  二是重点法则:"在营销手段的使用上必须有一个重点,必须加大人力、物力、财力,做重点地区,使用重点手段,做深做透。一个企业资金实力再雄厚,也只能在几个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产品上下功夫,如果没有重点平均用力,必然会失败。"
  六是品牌延伸法则,既"一个产品一个品牌,品牌不能乱延伸"。
  这三条都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具体化。可见史玉柱对集中优势兵力原则的重视。在脑白金的营销上,这条原则更被运用得淋漓尽致。

 

毛泽东兵法要点(5): 战略藐视战术重视

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通过回顾同国民党斗争的经历,概括指出:“为了同敌人作斗争,我们在一个长时间内形成了一个概念,就是说,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也就是说在整体上我们一定要藐视它,在一个一个具体问题上我们一定要重视它。”
所谓“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指的是要从整体上、本质上、发展上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对
比,观察他们的变化和前途。
所谓“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指的是在斗争策略上,在每个局部上,在每个具体事件上,必须采取慎重的科学态度。


启示5:战略藐视集中表现在大胆决策上,敢于在顺境中乘胜追击,在逆境中迎接挑战
  

毛泽东兵法要点(6):袭击战术 游击战略
毛泽东有满肚子的游击战争经验,他曾于1938年1月发表了题为《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的重要文章,用以指导抗日游击战争。
在这篇近万字的文章中,毛泽东对其游击战术如数家珍,一一抖露出来。他指出,游击战
争一刻不能离开民众,这是最基本的原则。由于游击战争是战略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因此,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不是别的,乃是袭击。袭击是攻击的一种,游击战争不注重正规阵地攻击而注重突然袭击或奇袭这种形式。
毛泽东是游击战的大师,又岂止是游击战的大师。游击战不是毛泽东的发明,但让正规军事家们所不耻的游击战在战略思想的圣殿登堂入室,则是毛泽东的非凡贡献。遍查打上了毛氏鲜明烙印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无一不有毛泽东所擅长的大规模运动战的胎记。毛泽东的游击战,是上升到战略高度的游击战,是包含了战略进攻战役迂回包围战术突击的游击战。战争史上所有的游击战争,无论从承担的重负、起到的作用和规模的巨大等皆无法与之同日而语。与草寇之举更有天壤之别,无统一协调无统一组织无调度配合的游击战始终不能成就大气。


启示6:游击战并不是打不赢就跑的简单的战术,选择游击战的企业也应该制定游击战向正规战发展的方针步骤。
  毛泽东兵法要点(7):战略内线战役外线

毛泽东认为,外线和内线与进攻和防御、包围和反包围等概念具有相同的性质,外线是指进攻或实施包围的范围,内线则是指防御或被包围的范围。他在阐述抗日战争中内线和外线的概念时说,由于日本是强国,是进攻的,中国是弱国,是防御的,因而决定了我们战略上的防御战和持久战。拿作战线来说,敌人是外线作战,我们是内线作战,由于敌之战略进攻和外线作战,我处战略防御和内线作战地位,无疑我是处在敌之战略包围中。

然而,弱军仅停留在内线作战是不可能战胜敌人的,战略上处于防御的军队,只有在战略的内线作战中采取战役战斗的外线作战的方针,才能争得外线作战的主动权,实现战略上的内线作战向战役战斗上的外线作战的转化。

启示7:毛泽东关于内线战和外线战的战略思想,对市场营销有独特的指导意义,任何营销学的

教科书上都没有这种简单而有效的策略。
。。。。。。。。。。。。。。。

有关老蒋失败的原因,蒋介石在1950年开始实施国民党改造计划,彻底检讨大陆“失败”原因时,蒋介石说:“我们在进攻中兵力四处分散,而共军则能随时集中主力,伺机突袭,将我各个击破。”蒋介石认为:“我们并不是被共军打倒的,是我们自己打倒自己!”他总结失败原因:①内部不能精诚团结,因之予对手以分化挑拨的可乘之机。②违反国父遗教,大家不以服务为目的,而以夺取为目的。③丧失了革命的党德,不能以个人自由与能力,贡献于革命大业。④丧失了民族的自信心,不知道民族道德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伟大。
蒋介石反思了自己的军队,总结了高级将领们的七大缺点:①本位主义;②包办主义;③大而无当,粗制滥造;④含糊笼统,不求正确;⑤因循苟且,得过且过;⑥迟疑犹豫,徘徊他顾;⑦主观自大,固步自封。
蒋介石又总结了国民党的散漫、腐朽:党内不能团结一致,派系分歧,利害磨擦,违反党纪,败坏党德,以致整个的党形成一片散沙。

如果看了沈阳飞龙姜伟的二十大失误,也许会感到与老蒋所说很相像。可见政治、军事与营销还是有很多相通之处。
  

 

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一九四八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毛选时,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
目前保健品行业的激烈竞争也使我们对行业、企业和自己的前途发生了疑虑。这就需要营销人以战略家的犀利眼光看透纷乱的市场表象和变幻的市场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
毛泽东在分析30年代的中国的特点时曾说:中国是一个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
大国特点和十几亿人口广泛的保健需求为保健品行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许几年后在看现在的保健品企业,你会感到很小儿科。那时也许会感到燎原的快感。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阿蒙659 2009-6-28 17:14
郭先生:你的文章好像还没发完吧?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1 20:03 , Processed in 0.02847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