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郑泽国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6367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重庆长江三峡旅游文化漫谈(十五)

已有 121604 次阅读2012-4-20 13:41 |个人分类:旅游策划|系统分类:公关传播|

    诸葛连弩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这段文字记述了诸葛亮打仗时的三大法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和八阵图。损益,就是增减。说明诸葛亮发明的连弩可根据战场情况决定弩矢的发射数量。从军事上看,连弩、木牛流马和八阵图之间存在内在关联性,连弩是远程武器,木牛流马是运输工具,八阵图是兵法军阵。因此,奉节白帝城景区在开发八阵图旅游文化项目时,应将连弩、木牛流马和八阵图一起开发。

    追溯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军事文化,有一个现象令人奇怪:为什么西周王朝分封为上百个诸侯国,却极少出现外族入侵?秦汉之后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却一直无法根除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威胁?我个人认为,根本原因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废除百家,独尊儒术”的愚民政策,导致先秦时期的多元文化和军事思想的消亡。

    军队作战必须有火力优势,而不是人数优势。现代战争如此,古代战争也如此。根据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六韬》记载:“甲士万人,强弩六千,戟橹二千,矛楯二千。修治攻具,砥砺兵器,巧手三百人。此举兵军用之大数也”。也就是说,一万人应装备强弩六千具。可见古代打仗依靠的是远程火力优势和集体协同作战,而不是像我们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的是依靠个人武功绝技。

    春秋时期,军队战斗力最强的是吴起训练出的魏卒子,其作战原则也是依靠强弓劲弩。《荀子·议兵篇》记载:“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可见吴起选拔魏卒子的要求是极高的,既要身材高大,还要能负重行军。其装备配置是:操十二石的强弩,带矢五十枚,持长戈,配剑,衣三属之甲,赢三日之粮。属者,连也。三属,就是身体上中下三个部分的盔甲相连。

    所以,北宋官修的兵书《武经总要》中说:“弩者,中国之劲兵,四夷所畏服也。古者有黄连、百竹、八檐、双弓之号,绞车、擘张、马弩之差,今有叁弓、合蝉、手射、小黄,皆其遗法。若乃射坚及远,争险守隘,怒声劲势,遏冲制突者,非弩不克”。

    那么,连弩是不是诸葛亮发明的呢?应该说不是。连弩最早出现于《六韬》,当时称为“绞车连弩”,是用机械力量发射的。不过,诸葛亮很可能对古代连弩做了改良和创新。根据《魏氏春秋》记载:“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可见诸葛亮发明的连弩还是很有特点的:一是能增减箭矢;二是箭矢为铁制,长八寸,能飞得更远;三是能连发十支。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临死前将连弩的造用方法画成图本传给姜维。第一百一十七回,“司马师也来抢关,两边伏弩齐发,一弩发十矢,乃武侯临终时所遗连弩之法也”。说明诸葛连弩在实战中显示了强大威力。


嘉峪关出土的连弩配件,现存大英博物馆

 
连弩配件上的图案纹饰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3 10:52 , Processed in 0.02888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