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郑泽国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6367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重庆长江三峡旅游文化漫谈(一)

已有 85965 次阅读2012-2-1 08:59 |个人分类:郑泽国景区营销|系统分类:公关传播|

 

小时候看过一本书,书名忘记了,但情节荡气回肠,至今记忆犹新:古代巴国在秦国大兵压境之际,国王率领全体巴族人趁着夜色的掩护,进入大山深处的一个山洞。人们打着火把一口气走了七天七夜,终于看到了远处洞口的一丝亮光。然而,当人们走到尽头,却发现洞外是悬崖峭壁,下面是滚滚大江······从此,古老的巴国在历史长河中谜一样的消失了。

少年时代是懵懂的,也是脆弱敏感的,古代巴族人的悲情命运牵动了我的心。直到成年之后,在不经意间暮然想起,还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感伤隐痛。不过,我那时候并不知晓这是三峡地区的古老传说,也不知道古代巴国就是现在的重庆,更没想到三十多年后我会与之结缘,成为重庆三峡的营销顾问。

当我去年一次次穿越重庆三峡的崇山峻岭,对那片神奇土地竟有一种恍若隔世似曾相识之感。那种感觉是奇妙而有趣的,既陌生又亲切,既震撼又好奇。而让我产生浓厚兴趣的,不是“截断巫山云雨”的三峡大坝,也不是“当惊世界殊”的高峡平湖,而是极富神秘性和传奇色彩的三峡文化。

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相比,三峡文化具有多样性、神秘性和传奇性的明显特征。巴文化、巫文化、盐文化、鬼文化、神女文化、崖葬文化、诗歌文化、三国文化、忠义文化和纤夫文化等等,构成重庆三峡的独立文化体系。其中,巴文化是重庆三峡的文化本底和根系所在。

巴文化:先秦时期的王族文化

考察巴文化的滥觞和流变,还要追溯到三千年前的一场重要战争。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後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古代巴族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是在公元前1066年的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武王克殷”,是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一场大会战,也是古代战争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这场关键之役,巴族人功不可没。于是周武王打败商朝之后,将周王室成员(宗姬)分封于巴地,建立巴国,爵位为子爵,又称为“巴子国”。由此可见,巴国作为姬姓诸侯国,从立国之始即为周王室血统。从方国文化的角度看,巴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王族文化。这一点,跟同属四川盆地的蜀国颇有不同。蜀国从未臣服于西周王朝,所以并没有爵位。

那么,巴国在西周分封的七十一个诸侯国之中,到底算是大国还是小国呢?根据《礼记注疏》的记载:“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巴国应该是小国。而按《华阳国志·巴志》的说法,“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巴国则属于大国,只是由于地处偏远,依照周朝礼制只能定为四等子爵,与吴国和楚国地位相等(吴子周章为泰伯之后,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所以吴国是姬姓;楚子熊绎为鬻熊之曾孙,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所以楚国是熊姓,属于异性诸侯国,非周王室血统)。

有趣的是,巴族人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第一次亮相,既是精彩绝伦的,也是另类个性的。“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意思是说,巴族人在进攻时不仅勇锐难当,而且载歌载舞,以这种奇特方式欺凌商朝军队,摧毁其战斗意志,以至于敌人在阵前纷纷倒戈投降。现在看来,三千年前的古代巴族人在两军对阵的生死关头,表现出的是一种何等的霸气、淡定和自信!其后,为了纪念牧野之战,周武王亲自创作武舞《大舞》,与之前的《云门大卷》、《大章》、《大韶》、《大夏》、《大镬》一起并称六代乐舞,成为西周王朝的宫廷乐舞和华夏礼教的正统仪典。到了西汉初年,历史再次重演,范目率阆中巴人载歌载舞,充当汉军前锋,帮助刘邦平定三秦,“巴渝舞”又成为汉代的宫廷乐舞。

巴国的都城定在江州,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市渝中区。根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涪陵)”。也就是说,除了重庆市区,还有三处地方做过巴国都城,分别是垫江(重庆市合川区)、平都(三峡库区的丰都县)和四川东部的阆中。我去年在丰都考察时,听当地人介绍说丰都又称“巴子别都”,这一说法应该是有历史依据的。巴王陵墓多在涪陵,这一点已有涪陵出土的巴王陵墓为证。巴国最后定都在阆中,而范目正是阆中巴人的部族首领。从其非同寻常的远见卓识和文韬武略来看,以范目为首的阆中巴人,很可能就是巴国王族的后裔或分支。

巴国最强盛的时期,主要是在春秋和战国前期。根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之仲世,虽奉王职,与秦、楚、邓为比”,意思是说,巴国在东周虽然表面上还向周天子缴纳贡赋,但其实已是跟秦国、楚国和邓国(襄樊)相比肩的强大诸侯国。这一时期,巴国疆域迅速扩张,“东至鱼复(三峡地区的奉节),西至棘道(蜀国南部),北接汉中(陕西南地区),南极黔涪(贵州北部)”。同时,巴国虽与秦、楚、邓、庸等强国为邻而不惧,充分发挥巴人善战的尚武传统,屡屡主动发动战争,并且屡屡取得战争胜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了巴国打赢的三场战争:一是伐邓。“春秋鲁桓公九年。巴子使韩服告楚,请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聘邓,邓南鄙攻而夺其币。巴子怒,伐邓,败之”;二是伐楚。“鲁庄公十八年,巴伐楚,克之”;三是灭庸,“鲁文公十六年,巴与秦、楚共灭庸”。而灭庸是春秋大事件。到了战国时,巴国与楚国开始结盟和通婚。等到战国七雄先后称王,巴子也开始称王,巴国走到了历史发展的鼎盛期。

巴国的衰亡,大约在公元前316年,也就是战国中期。其时,秦国正值秦惠王执政后期,他采取“任人唯贤”的方针,使国力日益强盛,并以纵横家张仪的合纵之术,对诸侯各国分化瓦解和各个击破。在秦国的进攻之下,楚国日益衰弱。而巴国的瞬间消亡,既有历史必然性,也是源于一起偶发事件。《华阳国志·巴志》详细记载了这一历史事件:

“秦惠文王与巴、蜀为好。蜀王弟苴侯(苴读巴)私亲于巴。巴、蜀世战争。周慎王五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三十一县。仪城江州”。

这段故事读了让人唏嘘不已。秦惠王本来与巴蜀两国关系都很好。蜀王之弟苴侯因为跟巴国关系走得太近,导致蜀王很恼火,发兵攻打苴侯。苴侯于是逃到巴国,巴国又向秦国求救。结果,秦惠王派张仪和司马错灭了蜀国。而张仪因为看到巴国挺富有,顺便把巴国也灭了。

那么,巴国跟蜀国历史上一直处于敌对状态(“巴蜀世战争”),为什么要冒着战争风险去庇护蜀王之弟苴侯呢?原来,苴地本来属于巴国之地,后来被蜀国抢了去的,心理上一直跟巴国亲近。而巴国因为太重情义,又过分轻信秦国之谊,结果呢,以勇猛善战著称于世的巴族人,几乎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秦军灭了国,巴王也被秦军虏了去。曾经在中华大地上存世约七百五十年的古代巴国,自此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而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有关古代巴国的史料典籍,几乎全部荡然无存。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21 06:08 , Processed in 0.0296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