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吴洪刚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62358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独断性”用人”VS”评议性”用人

已有 56218 次阅读2010-7-30 15:00 |系统分类:企业管理|

这里我们要谈的“独断性”用人是指企业管理者根本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人才的选用与提拔。当然这种判断可能是主观性 的,也可能是基于严密考评的。但怎么判断不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问题。所谓“评议性”用人,就是指当需要选用和提拔一个人时,企业领导者总是要和各方面的人进 行评议,征求意见,最后以大见的意见来影响最终的决策。

  如果做个选择题,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评议性”用人为好。但是,就历史和现实而言,大凡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才(特别是影响历史变革的关键性人 才),以及现在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却多是“独断性”用人的结果。在“评议性”用人中,尽管也有不少优秀的人才,但大多是守成而已。

  远在战国时期,秦孝公用“商君”,和后来秦始皇大用外来人才,如李斯。可以说都是“独断性”的结果。就是刘邦用韩信、刘备用诸葛亮、孙权用陆逊等也都不是“评议”的结果。如今大多企业在用人上犯的一个最普遍的错误就是,总以为大家认可的人才才是可用之之才。

  在企业变革难,最难就难在用人上。尽管诸多企业有变革的愿望,但基于传统的意见,对变革进取者的任用总是非常谨慎的。通常的说话是“十 个说客不如一个夺客”,每当企业领导人各方征求对想用之人的意见时,其结果用人的想法大多是不了了之。当然如果领导决定要用,只是打打招呼就别当别论了。 为什么评议制下总会产生对优秀人才的不利的评价呢?

  一、人性中自我价值展示的弱点

  客观评价一个人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当领导来征求意见时,人们往往是在潜意识中征明自己的明察秋毫。所以十有八九会挑些毛病并放大化。除 非看准领导心思的阿谀之辈,但特别善于奉承的毕竟也是少数。大多评议基本的论调也就是:“XX是很不错,但是XXXX”。当“但是”过多时,也就动摇了管 理者的用人决心了。

  二、人性中嫉妒的天性弱点

  一个大家都在回避的毒瘤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妒贤嫉能的本性。三国时,诸葛亮说:周瑜不是嫉妒他的才能,而是觉得她的才能不能为东吴所 用。其实也是气死人家之后才这样说说。“天妒英才”,天尚且如此,何况人哟!有了这种天性,一个越是有为的人,在评议中越有可能遭到不好的评价。比 如:“XX年轻气盛,经验不足、不成熟!”之类的话也就太正常不过了。

  三、位置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不一样

  作为企业所有者的用人视角与职业经理是不一样的。皇帝当然希望能用站在他的角度考虑治理天下的人,而这种人未必就是职业化的大臣们喜欢 的人。比如,企业主可能需要比较完善的绩效和监控机制,但职业人对此多有反感。一个勇于推进管理的人,往往可能导致大多数职业经理的排斥,这还不考虑传统 习惯的负作用。因此,如果企业主不善于识别和保护真正的“贤臣”,那么他为周边所蒙蔽的可能性就大得多。

  四、利益主体不同,导致评价不一样。

  利益主体不同,评价自然不一样,这一点无论是征求副总,部门经理还是老职员,都会存在这种问题,领导用人目的多半在于变革进取,而变革进取最大的阻碍来源于既得利益者。而又征求这些人的意见,无非是让新人取悦和受制于既得利益者。这样那有变革成功的先例。

  在我们的咨询工作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大凡所有高管进行探讨是否引进咨询时,引进的可能就大大降低,其主要原因也无非以上几点。所以,给没有决断力的企业主做咨询,也是件注定很难成功的事情。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16 00:33 , Processed in 0.02774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