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肖然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49933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从王老吉“裁员门”事件看过度营销的危害

已有 154161 次阅读2010-5-11 18:12 |

    最近,王老吉的“裁员门”引起广泛的关注。2009年前,连续几年的销售翻倍让王老吉过分乐观;2009年,历经了金融危机和夏枯草事件的影响,红罐王老吉销量直线下滑,引发了裁员门事件。
    作为中国茶饮料的领军品牌,王老吉的飞速成长让其存在着速度过快而造成系统不堪重负的隐患。作为中国唯一能够和“两乐”抗衡的民族饮料品牌,我们不仅要为其担心,同时,也由衷地祝愿王老吉能够尽快度过裁员门的危机。
    从王老吉的飞速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企业通过以快制胜的成长之后,后续发展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尽管出色的品牌营销和慈善公关帮助王老吉迅速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和喜爱,但是内部系统的隐患一旦被放大,其营销链的承受能力就值得怀疑。
    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王老吉裁员门事件是中国主流企业的一个缩影和代表。其最大的隐患来自过度营销。所谓的过度营销,就是企业往往以上一年度的销售为基础,在制定下一年度的销售目标的时候,想当然地按照30%、50%甚至100%以上的增长指标来制定销售任务。于是,销售任务被层层分解到各级销售部门,销售部分按照自己的销售区域再层层分解到经销商,经销商再分解到各级零售网点。针对销售人员来说,增加销售任务的基数,意味着下一年度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保证自己的薪酬不低于上一年度的水平,针对经销商来说,增加销售任务的基数,也同样意味着更大风险和努力才能维护好和厂家的关系。于是乎,在增长过度的基础上,过度营销的各种手段纷纷登场,折扣、促销、广告、终端费用等等被急剧透支。如果市场不错,还能勉强维持,如果市场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那对整体营销链的打击将是残酷的。
    回想中国很多企业,在偶然的环境和机会下快速崛起之后,何尝不是走入过度营销的怪圈呢?三株口服液鼎盛时期全国有80万营销大军,TCL手机鼎盛时期全国有10万营销人员。即便被人们称为中国标杆企业的蒙牛,也因为过度营销疏忽产品质量,差点陷入三聚氰胺事件全军覆没。
    不但如此,连洋品牌也不断卷入了过度营销的漩涡。肯德基的“秒杀门”,丰田汽车的“刹车门”等等,同样是过度营销带来的结果。
    罗马不是一天能够建成的。不在乎一个企业发展的速度有多快,关键是企业发展要安全稳健。中国企业过度营销的浪潮此起彼伏,势必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
    速度抗击规模不是中小企业的救命稻草,也不是一个成熟企业再上一层楼的灵丹妙药。
    每每面对服务的企业动不动就提出销售增长100%的豪情壮志的时候,我总是要反问,您的企业能够承受这样的增长速度吗?您的产品真的没有任何问题吗?您的团队真的能够完成销售目标吗?您的渠道真的能够承担这样的压力吗?您的财务状况真的能够让您冒这么大的风险吗?如果不能,您提出的这样销售目标的根据是什么呢?它的支撑点到底在哪里?您的企业一旦完成不了这样的销售目标,整体营销链的风险您能够应付吗?如果不能,您的销售增长目标就是不切合实际的。
    所以,真诚地告诫那些妄图用速度抗击规模的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要从营销链的各个环节去调研考证销售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销售目标,避免过度营销带来的危害。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说,暴利就意味着风险,稳健才是企业长青的基础。
    想让其灭亡,先让其疯狂。过度营销的危害就是让企业不顾实际情况疯狂地生长,最终企业收获的,可能会是暴利,也有可能是毒品。
    拔苗助长的成语是教育孩子的大忌,过度营销的危害则是企业发展的警钟!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回复 石顺 2010-5-12 07:07
值得警醒!
回复 马亮亮 2010-5-12 12:59
想让其灭亡,先让其疯狂。
深刻啊!从大败局就可以看出中国企业的轻浮,想成为苍天大树,必须有与之媲美的根基,否则就是空中楼台,摇摇欲坠.
回复 蒋呈祥157 2010-5-12 19:30
这个是很多企业无法逾越的痛苦,发展到一定高度,市场和销量都有了,但如果不进则意味着败,头顶的光芒逼着自己努力创造神话,但气球也有吹破的时候,为什么不愿意牺牲速度来审视下内部的流程和架构以及外部的环境呢?第一是很美好,但做到了第一却迷失了自我,那才是更可悲的!
回复 肖然 2010-5-12 20:01
也许这个经济社会就是这样,作为芸芸众生的企业,就应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过自己该过的生活,保持一个平常心,仿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那样,呵呵,也许也是一种哲学吧。穷则独善其身,达责兼济天下。这是古训。而中国的企业的劣根性与古训的背道而驰,永远也出不了巴菲特和盖茨那样境界的企业家。
回复 蒋呈祥157 2010-5-12 21:11
呵呵,激流勇退也是一种智慧,做百年企业,我们更多在意的是形式,比如市场和销量,而忘了其根基在企业的内部运作,如果企业的内本出了偏失,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头脑容易发热,动不动就要做大做强,谨慎的走好每一步,不断的反思总结,才更有可能基业常青!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3 00:20 , Processed in 0.0325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