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王建446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47758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从小故事谈管理

已有 79252 次阅读2010-6-3 13:51 |系统分类:企业管理|

管理故事:不动的炮兵
  一位年轻的炮兵军官上任后,到下属部队视察操练情况,发现有几个部队操练时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操练中,总
有一个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筒下,纹丝不动。经过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规定的。原来,条例
因循的是用马拉大炮时代的规则,当时站在炮筒下的士兵的任务是拉住马的缰绳,防止大炮发射后因后座力产生的距离
偏差,减少再次瞄准的时间。现在大炮不再需要这一角色了。但条例没有及时调整,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这位军官的
发现使他受到了国防部的表彰。
[分析]
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科学分工。只有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才不会产生推委、扯皮等不良现象。如果公司像
一个庞大的机器,那么每个员工就是一个个零件,只有他们爱岗敬业,公司的机器才能得以良性运转。公司是发展的,
管理者应当根据实际动态情况对人员数量和分工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否则,队伍中就会出现“不拉马的士兵”。如果队伍
中有人滥竽充数,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工资的损失,而且会导致其他人员的心理不平衡,最终导致公司工作效率整体
下降。
管理故事:老鹰和鸭子
  老鹰和鸭子虽然从表面上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从本质上它们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老鹰并不会有太多的鸣
叫,它们在高空盘旋注视四面八方,用犀利的目光追寻猎物,并以最快的速度捕获猎物;而鸭子却只能在水面上生活;
它们几乎没有任何能力去争取什么。  同时,鸭子整天都会嘎嘎叫,换句话说,除了只会嘎嘎叫以外,它什么都不做
。在处理问题时,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因为那是光说不练,缺乏执行力,于事无补。在你的公司里,你要懂得辨识
老鹰和鸭子,只会嘎嘎叫的鸭子,通常都会找一些理由及借口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及无能,好一点的鸭子会将问题反映出
来,老鹰不仅会主动去发掘问题,而且还会主动寻求最快的且最有效率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对公司的贡献度也最大。
因此对于识货的老板来说,拥有一只老鹰远胜过拥有十只甚至更多的鸭子。
管理故事:蚂蚁的知识管理
世界上最杰出的建筑实际上都出自于动物,比如像蜜蜂的蜂巢和蚂蚁的蚁窝。蚂蚁天生就是建筑大师,它们能建造出让
人类称奇的居所,那圆型的门拱就像计算机里的三维图形。但这里的蚂蚁指的是一个数量级的群体,而不包括个体,甚
至是一小群蚂蚁。
生物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小群工蚁放到一个适合筑窝的地方,出于本能,这些小蚂蚁会立刻动手建筑蚁穴
。但当蚂蚁的数量小于一定级别的时候,这些忙忙碌碌的蚂蚁只会建造半个门拱,它们会反复建筑许多半个门拱,就是
建不起一个完整的门。如果不断地增加蚂蚁的数量,在达到一定数量级别的时候,那些乱哄哄的蚂蚁突然好像得到了完
整的建筑图纸,一下子变得有序起来,不一会,一个完整的蚁门就会完成。
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蚂蚁的世界也有类似知识管理的机制存在着,推而广之,其实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知识管理
都普遍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组织知识一直是群体存在的基础,而组织的发展、变革也首先体现在知识的发展、变革
之中。
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体的知识,一种是组织的知识,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将个体的知识转化的组织的知识。个
体的知识必须与组织知识相接,或者转化为组织知识才能具有更大的社会性。每一个蚂蚁的本能中都有建造拱门的基因
(个体知识),但在没有汇集成组织知识时,个体的蚂蚁甚至小群的蚂蚁是不具备建造完整蚁门的能力。
在美国“曼哈顿计划(原子弹计划)”之前,原子弹的所有建造技术与理论已经存在于许多人的脑海中,但个体的知识并
不能最终形成原子弹这个实体。因此,“曼哈顿计划”本身就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计划,它将理论、工程、设计、材料……
等个体知识组合在一起,最终才换来了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
从这个角度说,任何公司或者医院,在组织构建及实施计划时,最本质的东西并不是组织或者计划的本身,而是知识管
理。彼得·杜拉克曾表示,下一个社会是知识社会,未来企业都将充满着知识工作者。而知识工作者犹如游牧民族般地
逐水草而居,热爱工作但不一定热爱组织,哪里有知识可以追逐,哪里可享受成就感,就往哪里走。未来的人是独立而
有个性的,所以他又说:“管理之道不在管人,而在管理知识。”
为什么一小群蚂蚁建不起蚁门呢?其实我们并不了解蚂蚁的世界,但从现象上看,尽管每只蚂蚁都有建造蚁穴的本能,
但本能的知识需要被激发出来,很可能激发需要一个更大的群体。一小群蚂蚁并不具备完全激发个体知识的功能,因此
,小群蚂蚁的组织知识并不充分,还不能拼出整座蚁穴的地图。
这就是知识管理的第二步,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创造一个学习型组织。比如,文章与大脑里的构思完全是
两回事,一个是显性思维,一个是隐性思维。不论是个体还是组织,隐性知识永远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只有将它转
变成显性的知识,个体和组织才能从中获益,而且转化的越充分,收益也就越大。因此,好的组织、好的计划,其实就
是一个转化知识的好平台。
但这一步人比动物世界要复杂得多。组织要求知识存贮、共享,但许多人会有心理障碍,因为组织要求的东西,恰恰是
他们被聘用或者重用的条件,许多人会担心分享知识会失去立身的根本,这就造成许多单位知识管理流于形式。我们不
能像蚂蚁一样只许诺给大家一个完整的蚁窝,这样太笼统了,人需要更具体、更个性化的奖励目标。
知识管理的第三步就是创新,惟有创新才是永保组织活力的原动力。其实同一种群的蚂蚁,在不同的地点,它的蚁窝都
是不同的,这是蚂蚁根据地理环境与建筑材料进行的再创造,就是蚂蚁群体在新形势下所做出的组织知识的变更。
那么什么是创新呢?创新其实就是知识的合理拼接。我们可以将知识想像成无数流动的基因片断,在自然的流动中,在
不可控的情况下,任何两个基因片断都可以组成一截全新的基因链。有效的知识管理,就是要增加拼接的可控性,按照
公司的需要任意拼接出想要的基因链条。
虽然我们将知识管理分成三个阶段来推动,但事实上这三个阶段并没有先后的关系,它们可以同步来做,而且同步推动
时效果较好。
管理故事:青蛙与奶桶
  有个牧人将刚挤的一桶鲜奶放在墙下, 墙上有三只小青蛙打闹时不小心全部掉进了奶桶里。 就这样三只小青蛙游
也游不动,跳也跳不起。    
  第一只青蛙说:" 难怪早上眼皮就在跳, 好端端掉进牛奶里, 我的命好苦啊!" 然后它就漂在奶里一动不动,等待着
死亡的降临。    
  第二只青蛙试着挣扎了几下, 感觉到一切都是徒劳, 绝望地说"今天死定了,我还不如死个痛快~长痛不如短痛"
于是它一头扎进牛奶深处, 自己淹死了。    
  第三只青蛙什么也没说, 只是拼命蹬后腿。
  第一只青蛙说,“算了吧,没用的,这么深的牛奶桶,再怎么蹬也跳不出去啊。” “也许能找到什么垫脚的东西呢!”
第三只青蛙说。但是桶里只有滑滑的牛奶, 根本没有什么可以支撑的东西,小青蛙一脚踏空, 两脚踏空……时间一分
钟一分钟过去, 小青蛙几乎想放弃了,但是一种本能的求生欲望支持着它一次又一次地蹬起后腿。它感到牛奶越来越
稠, 越来越难以游动…… 然而, 慢慢的,奇迹出现了, 它们下面的牛奶硬起来了 --- 原来牛奶在它拼命搅拌下, 变成
了奶油块。待到等死的那只小青蛙发现这一点,它兴奋地叫起来,这时它的同伴已经差不多精疲力竭, 然而两只小青
蛙还是奋力一跳,终于都跳出了奶桶。而它们的另一个同伴, 却没能出来。    
--------   解读  --------
  相信每个人一生中, 都有过类似掉进奶桶的经历吧, 希望是那么渺茫, 甚至不想活了! 有些人选择了甩手不干,
一走了之, 甚至一死了之;大多数人像第一只青蛙, 好死不如赖活着, 撑一分钟是一分钟, 活一天是一天;也有少
数倔强的,不相信命运, 再难的险境, 再无望的时刻, 仍然在拼, 仍然有一种信念支撑: 也许能找到垫脚的东西,
跳出这可怕的深桶!
  奇迹不会每次都出现, 但是, 只要还有一丝希望, 就不放弃! 就算看不到希望, 求生的本能也会给自己带来力量
。如果不是第三只青蛙的努力, 大家只有一起死, 但因为它坚持了努力了, 连同等死的同伴也因它获救。
  如果大多数人是第一只青蛙, 有什么理由不服从第三只青蛙, 拜它为王呢。     回到公司管理中, 其实也
有启发,压力和危机来临时, 管理者如果先慌了阵脚, 不知所措, 或者同下属一样, 什么也不做, 任凭事态发展而
不顾,这样怎么能让下属心服! 可是现实中太多夸夸其谈的管理者了, 就连老板招人, 也尽招些会说话的。
  如果你有志气在一个实力相当平均的团队中成为领袖, 那就在处理危机时学学那只努力找寻支撑点的青蛙吧,也
许就是凭你的坚持和努力, 带领大家安然渡过危机, 大家以后也自然唯你马首是瞻! 管理技巧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
人格的感召和面临危机时的大智大勇才会真正俘获人心。
管理故事:兔子“自杀”事件
  兔子的胆小是出了名的, 经常受到的惊吓总是像石头一样压的它们的心上。有一次, 众多兔子聚集在一起,为自己
的胆小无能而难过,悲叹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危险和恐惧。它们越谈越伤心,就好像已经有许多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
而这也是它们之所以成为兔子的原因。 到了这种地步,负面的想像便无止境地涌现出来。它们怨叹自己天生不幸,既
没有力气和翅膀,也没有牙齿,日子只能在东怕西怕中度过,就连想要抛弃一切大睡一觉,也有什么都听得见的长耳朵
阻挠,赤红的眼睛也就变得更加鲜红了。
  它们觉得自己的这种生活是毫无意义的, 这又成为它们自我厌恶的根源。 它们都觉得,与其一生心惊胆战, 还不
如一死了之更好。于是,它们一致决定从山崖上跳下去了结自己的生命, 结束一切烦恼。就这样决定了,于是它们一
齐奔向山崖,想要投湖自尽。这时,一些青蛙正围在湖边,听到急促的脚步声,如临大敌,立刻跳到湖里逃命去了。
  这是兔子每次到池塘边都会看到的情景,但是今天,有一只兔子突然明白了什么,它大声地说:“快停下来,我们不必
吓得去寻死寻活了,因为还有比我们更胆小的动物呢!“这么一说,
兔子们的心情奇妙地豁然开朗起来, 欢天喜地地回窝去了。
---------   管理解读  ---------
  在任何组织中,总有弱势群体。最不起眼的是他们,最多牢骚的是他们,最不稳定的还是他们,组织的目标实现与
否,往往还离不开他们。在公司管理中尤其如此,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那些没有什么经验与资历的新人,因为成本的
限制,老板不答应也不可能尽用物质去激励,也不可能光靠给他们洗脑。你有没有做思想工作的能力是一方面,另一方
面,就算你很会描绘公司美好的未来,很会激发团队,但事实就是人事动荡,小事没人做,大事出问题……
  这些人其实就像这群兔子,不相信自己可以受到培养与提升,不相信公司可以给自己带来转机,不相信自己的工作
会受上面的肯定与重视,甚至不相信在这样的公司做事所积累的经验,将来会有用。他们最后往往很快跑去“自杀”……
离开公司。
管理故事:猪与赶猪娃
  一个关于猪的故事,是不是似曾相识?    
有头猪不小心掉到了一口枯井里,赶猪娃慌忙找来村里人来救,无奈枯井深不可测,说不定还有毒蛇的巢穴,没有村民
敢下去救,就算扔下绳子猪也不可能自己抓住让村民扯上来。大家一看全无办法,只好决定放弃,各自回家了。   
 
  赶猪娃心想,这破井害猪不要紧,要是哪天人掉下去可就糟了,还是把井填掉吧。于是找了把铲子,一锹一锹往下
填土。从日中干到日落,几乎要将井填满了,忽然赶猪娃发现,猪正好好的站在土堆上呢,原来每次铲土进去,猪就将
泥土抖落到脚下,慢慢地,泥土越填越高,猪也离井口越来越近。这样,猪最后竟然得救。    
解读:这个故事说明以下简单道理:    
1.人们常说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但往往办法是碰巧“做”出来的;    
2.办法并不总是青睐强势群体,大人物做不到的事,小人物不一定做不到;    
3.有时候泼泥土到你身上并不一定是害你,反而有可能是救你;    
4.多为别人考虑,先受益的往往是自己,而且回报还超出自己的预期。
欢迎登陆鹏业软件公司网站www.pengye.com.cn了解更多业内动态和相关软件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5 07:41 , Processed in 0.02833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