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史贤龙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44310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最厉害的武器,叫间接路线

热度 19已有 667597 次阅读2012-8-30 09:59 |系统分类:市场评论|

博纳睿成 史贤龙
 

    在任何一种形式的战争、争斗、竞争中,都会出现一类奇怪的胜利:并不是武力最强大者获胜,反而是“少胜多、弱胜强、蛇吞象”。这样的战例中国古代不缺少,西方(欧洲)古代不缺少,近现代史更不缺少。

    1929年,英国军事理论家B.H.利德尔·哈特发表了一本战争史研究著作,书名是《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1941年再版时更名为《间接路线战略》,中译本名为《战略论:间接路线》)。

    书中通过对欧洲从希腊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历次决定历史面貌的战争分析,得出了一个不同于一般战争胜负论的观点:许多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和战役,都是采取“间接路线”的方法取胜的,并不是武力的胜利。

    什么是“间接路线”?

    比如,避免向坚固阵地作正面突击,尽量从翼侧迂回以猛击敌要害地点——侧翼进攻,拿破仑的拿手好戏。

    采取欺骗和迷惑敌人的方法,诱使敌人在兵力部署和作战行动上犯错误——著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威胁敌补给系统和交通线——曹操决胜袁绍的官渡之战。

    上述还只是战术方法上的间接路线,间接路线最重要的价值是战略层面,哈特对间接路线战略的定义是:战略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寻求决战,而是要尽量削弱敌人的抵抗能力,破坏其稳定性,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从而以最小的军事消耗和最低限度的损失使敌人屈服。

    看到这个定义,让人想起《孙子兵法》里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全争天下”等战略思想。

    哈特的“间接路线”,更加清晰地阐述了这种战略的内涵:在作战中避免与敌人作直接的硬拼,而是采取各种巧妙的方法,力求出其不意地打击和震撼敌人,使之惊慌、动摇,在心理上和物理上丧失平衡。其结果,敌人不是自动崩溃,就是在会战中轻易被击溃何种时机采用何种方式无固定规律,需灵活掌握,一切均以破坏敌人的稳定性为准则

    显然,间接路线战略的核心或精髓,是在决战之前或达成决战的战略目的前,让对手丧失正确的判断与战略部署能力,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战略“扰动”能力。

    孙子曰: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由此可见,间接路线是一种高级的战略,不仅是独立于武力之外的战斗形态,而且是决定性战役或战争的决定性力量。

    军事能力(武力)如果缺乏战略意志与战略部署,“兵力”不过是一个虚壳。亚洲第一海军的北洋舰队,覆灭于日本联合舰队,并非简单军备、军力对比的问题。

 

    理解了间接路线战略,探讨一下中国近代战争尤其是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对外战争都以失败告终: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对外战争中输得最惨的三场战争。前两场战争间接断送了清朝政府,后一场战争间接断送了国民党政府。

    改变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战争,都与日本有关。这个事实如果不去问一问“为什么”,很难对历史包括当下有正确的判断。

    这个问题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述,就会容易理解:中国近现代与帝国主义列强的多次地缘战争与非地缘战争,为什么只有中日战争对中国影响最大?

    原因并不复杂,庚子之变的新老列强里,日本是从丰臣秀吉时代起,就将侵占中国领土作为国家战略的唯一国家。

    从十七世纪末起,日本就在集聚寻找侵占中国领土的能力与机会,到十八世纪,日本找到了侵略中国的跳板——朝鲜。自此之后,日本历届政府,都制定了通过朝鲜事件与中国开战,最后霸占东北、控制中国的战略。

    于是,日本人开始向朝鲜不断派兵、移民、加强贸易、搜集情报、培养“友人”、离间朝鲜与中国关系(扮演正义的角色)等。

    对中国,更是展开前所未有的情报搜集战,从政府到机构到个人,“大和爱国者”们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以各种友好合法的形式,近乎疯狂地采集、搜集、整理中国的各种情报,不仅限于军事情报,举凡地理、人口、经济、文化、名人等各种社会信息。仅以现存“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搜集的中国档案,其详细细致程度,足以让中国人汗颜(详见凤凰大视野纪录片《喋血——中日谍战大揭秘》)。

    甲午战争前,日本对于清朝、北洋舰队、电报密码及交战区域驻军等情报的搜集,几乎达到了比清政府还详尽的程度(可阅读雪珥《绝版甲午》一书)。

    国内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涉及到了政治、军力、战术等多层面内容,但总体是两派观点——武器不敌论与政府腐败论(包括汉奸论),却都没有从间接路线的视角,认识到日本对中国的长期“战略扰动”:再重复一遍,间接路线战略的核心,是通过非军事的战略行动,影响敌对国的战略意志,准确地说,关键领导集团(或将军)的战略判断。

    在麻痹了敌对国的战略意志之后,日本人实施其战略计划的方法是“不宣而战”,同时又为各种不宣而战,寻找到各种理由:从甲午到九一八、到珍珠岛,哪一次日本人不找出“客观的、必须的”甚至“不得不为的”理由,去发动侵略战争? 

    反观近代中国的国家意志,却“始终”存在着“自动溃败”的因素,如:

    以和为贵对于一个蓄意侵略的国家,这种思想就是等待挨打。

    以德报怨日本是一个崇拜胜利或强者的偏执文化,这种文化只认(或服膺)强者,并不认同或服膺仁德——或者说,日本人的仁德仅限于其“内部”,从不适用对手,《菊花与刀》一书对这种矛盾性有详细描述与分析。

    大局为重一个从不反省的人或国家,任何小事件都是大目的的一部分,他不会因为对手的隐忍退让(大局为重)改变其既定目的。

    客观理性当两国处于战略敌对的状况下,客观理性这个词无异于是一个讽刺——哪个战争的发起者有客观理性?

    需要警惕的是,上述列举的让敌对国战略意志混乱或溃败的“观念”,正是间接路线战略要鼓吹培植的——在媒体、名人的背后,是媒体利益、各种“圈子”,利用利益杠杆或影响圈子背后的社交活动(研讨会、文化项目、基金会等),不难影响“关键话语者”(媒体+名人)观念的改变。

    有人会说,这样看“文化交流”是否太阴谋论了?

    现在披露了日本间谍收买了台湾渔船,让第一次保钓登岛流产,不知是否可以让善良者头脑清醒一点?

    世界确实应该简单,但是总有些力量、为了某些目的让世界变得复杂——真真假假之中,清晰地知道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永远是自强自立者必须明白的事情。

 

    再谈谈保钓志士登岛、民间人士冲撞日本大使问题。

    从事件的处理看,中国政府显然不是怕洋人的晚清、也不是只想息事宁人以便攘内的国民政府,该立场的表明立场,该处理的法律处理。政府的处置并无违背国家原则或国际公法的口实,民间的爱国情绪及其表达,为什么会被自己的同胞扣上不理性甚至害国的恶名?

    保钓人士害国论来了,冲撞使领馆违反国际公法论来了,爱国者害国论来了,卖国者是爱国论来了,中国民众素质低论来了,国家大政要让有关部门理性冷静处理论来了,日本首相的亲笔信来了,希拉里来中国访问前美国务院发言人将钓鱼岛称为尖阁列岛来了,不一而足。

    我无意去索隐或揣测这些论调背后的动机,只想站在“中国立场”上问一句:是否没有保钓志士、没有冲动的民众、中国人都理性冷静、继续关心穿越剧、宫心剧,钓鱼岛问题就会解决?

    我认为,在登岛、拔旗事件及其争论的背后,需要中国人思考的问题,国策与民众之间,究竟应该怎样互动?

    按照“精英派”的观点,国策是政治家或当局者要处理的事情,不知内情的民众不要去添乱,或者即使要表达诉求,也要按“有关部门”指挥——殊不知,这种让一小撮人操纵国策的观念,才是真正的危险。

    中国的精英派总是不自觉地走向整天高喊的“民主自由人权”的反面,好像民主就是让民众对鸡毛蒜皮的民生问题发表意见,国家大计要政治家或官僚们去解决——这种将民意与国策割裂,恰恰是中国长期专制政体残留的最致命毒素。

    近现代的历史表明,政治只要是政客们的闭门会议,结果一定会出现匪夷所思的协议,尤其对于弱国如清政府的割地赔款,一战后巴黎会议的割让青岛给日本、二战前英法政府对希特勒的绥靖政策等。

    有人又要说弱国无外交:别忘了,俄罗斯遭遇过两次侵略(拿破仑与希特勒),每一次俄罗斯民族都以“焦土政策”的巨大牺牲换回了最后的胜利——这才是中华民族需要学习的榜样。失去了血性的民族,才是真正悲哀的民族。

    最重要的是,国策必须有民众的参与,决不能变成政客们会议就可以决定的事情——这是世界历史,包括中国历史的基本教训。也正是美国式民主的特点:总统、国务卿的对外协议,都有可能被国会或民众否决,美国没有因此变成一个弱国或没有效率的国家。

    从这个角度看,只要钓鱼岛等问题没有最后解决,中国民众表达意志、情感的任何方式,都具有历史意义,比缩头乌龟还施放恶毒诽谤言论者,要强一万倍。

    保钓者不畏牺牲捍卫国家主权的行为,不容污蔑;冲撞日本大使的民间人士可以接受法律处罚,但其爱国情感,不容毒舌污蔑。

    在登岛、拔旗事件及其舆论的争论问题上,我有三个疑问:

    第一问:为什么看不到中国的媒体、名人甚至政治家,运用间接路线的战略思维,对日本(包括美国)的战略意志实施瓦解?

    第二问:中国从政府到机构到个人,有多少人象日本研究中国一样研究日本?

    第三问:对于日本的战略烟幕,中国是否能准确判断日本包括其背后美国的战略意图?

    日本正在重新武装,这是不争的事实。美国放松对日本的管制,这个趋势必然是危险的。

    在这种背景下,还寄希望于30年前提出的时间解决论,是否在刻舟求剑?认为保钓害国论的人,为什么不去想想保钓等抗议行动,也可以干扰日本重新武装的步伐,或者让日本的战略意图大白于天下?

    时间从没有解决任何问题,时间(快或是慢)只是让问题变得对某一方更有利,时间本身就是一种战略资源。

    邓小平当年让后代人的政治智慧解决钓鱼岛的论点,验证了哈特的发现:最厉害的武器,叫间接路线。

    中国现在站在下一个30年的入口,2014年是甲午海战110周年,这依然是一盘间接路线决胜的大棋局。


路过

鸡蛋
3

鲜花
13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6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回复 刘春雄 2012-8-30 18:35
立论和论据都是成立的,也指出了另外一种竞争逻辑,特别是弱者的胜利逻辑。但是,以立论对问题和现象的分析值得商榷。
多方博弈,一方的行为是否有价值,要以对方的主观或客观判断为依据,不能只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比如,登钓鱼岛的行为我是赞成的,因为它击中了对方的痛处,使得日本的“实际控制”的现状不成立。比如,砸日系车就对日本和日企没有任何影响,伤害的是自己一方,砸车者或许很“解气”,但车主很生气。因为砸车,很多人对抵制日货游行很反感。再比如,“逼停”事件,对日本有伤害吗?反倒把中国政府逼到尴尬的境地,如果不道歉,有违国际法。如果道歉,有违国内“民意”。这件事等于间接帮助了日本。
中国近100多年的民族情绪很复杂,既有既往大国的情绪,表现为史贤龙老师所说的和为贵、以德报怨、大局为重。还有类似礼尚往来、退一步海阔天空等。曾国藩办外交就吃了这方面的亏。李鸿章办外交就比较务实。另一方面中国有还有受害人情结,把历史恩怨与现实结合起来,你过去杀过人,难道我现在不能揍你一顿。但外交上不承认这种逻辑。夹杂历史恩怨的表现,在对方或外交上看来毫无道理。
我们的目的是捍卫主权,如果把日本车砸完了能够达到目的,就去做。如果把日本大使宰了能够做到,就去做。如果只是解气、泄忿,没有伤害对方,反倒伤害自己,如果这也叫爱国,只能叫“以爱国的名义”。
清朝末年,中国发生多“教案”,这些“教案”都是解一时之气,受长期伤害。我们应该走出以“解气”、“泄忿”为特征的“爱国”行为,要做就做能对日本造成实质影响的事。
回复 鼎胜 2012-8-30 18:42
日本值得我们学习!
回复 史贤龙 2012-8-30 19:03
刘春雄: 立论和论据都是成立的,也指出了另外一种竞争逻辑,特别是弱者的胜利逻辑。但是,以立论对问题和现象的分析值得商榷。
多方博弈,一方的行为是否有价值,要以对方 ...
对砸日系车、抵制日货等,有理性的人都不会同意。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人要将抵制日货、打砸行为以爱国为动机让法律宽容?对任何违法(国际法或国内法)行为,处理的方式应该是一样的:依法处理。
我认为上述问题在于两个方面:1、中国的法律与法制没有公信力;2、中国社会有以动机论是非的诛心传统。这两个毒瘤,让打着美好动机或愿望的违法者,有了舆论或人情的基础。而当下中国对这些问题的矛盾观念,如果不从根子上去大范围的反思与争论,历史可能还会反复重演。
拔旗事件与打砸等性质稍有不同,尽管违反了外交公约,拔旗人行为还是克制的,比当年日本对登岛访问的北洋水师等,要文明得多,其性质是一种抗议——说这种行为违法、并按法律处理足矣,不应加以害国恶名。
关于解气与务实,其实老百姓是只能表达愤怒的,没有务实的能力,因此以务不务实去评论老百姓的行为,本身逻辑上是错位的。
当然,一国老百姓表达愤怒的形式,反映着国民性,也反映国民知识思维的素养——作为媒体、各类文化人、名人,对此也是有责任的吧?如果一国文化人的思维都混乱、错乱,谁还有资格去指责老百姓不理性呢?
回复 史贤龙 2012-8-30 19:05
鼎胜: 日本值得我们学习!
谁对对手了解的越多,战胜的几率就越大。这是本文的目的。
巴顿在阿拉曼前线对着隆美尔高叫:我看过你的书!
回复 刘春雄 2012-8-30 19:30
史贤龙: 对砸日系车、抵制日货等,有理性的人都不会同意。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人要将抵制日货、打砸行为以爱国为动机让法律宽容?对任何违法(国际法或国内法)行为, ...
“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人要将抵制日货、打砸行为以爱国为动机让法律宽容?”
“我认为上述问题在于两个方面:1、中国的法律与法制没有公信力;2、中国社会有以动机论是非的诛心传统。”
有这样的社会背景,可以反思,但绝不能成为认同、支持和纵容的理由。以社会或他人之恶,可以抵消个人之恶。这种道理不成立。
前几天湖南的纵火案,或许领导真的有过错,但不能以此作为支持支持纵火的理由。
回复 李兴敏 2012-8-30 20:48
刘春雄: “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人要将抵制日货、打砸行为以爱国为动机让法律宽容?”
“我认为上述问题在于两个方面:1、中国的法律与法制没有公信力;2、中国社会有以 ...
湖南这个纵火案,这种行为,是不值得也不应该支持的。同时呢,发现很多话不能随便讲,正如,暴力是政府政权的底线和保障,政权在中国就是“领导的权力”。按道理讲,权力是双方缔约的契约,双方都需要由一个底线和保障。在这样的逻辑下,这个纵火案的发生,或许能对其余官员有所警示,因为这可能是“民众最后的暴力”机制。
回复 史贤龙 2012-8-30 21:56
刘春雄: “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人要将抵制日货、打砸行为以爱国为动机让法律宽容?”
“我认为上述问题在于两个方面:1、中国的法律与法制没有公信力;2、中国社会有以 ...
要分两个层面看这个问题:
1、法律层面:个人要对其行为负责,犯法了就要接受法律制裁,与声称是什么动机、愿望无关;
2、态度(情感)层面:除了法律之外,公众或社会对事件及当事人的态度。
拔旗、放火,无论其是否被逼迫、无论其动机,触犯了法律,就要由法律惩处,这是法律层面的观点;但评论层面无疑有责任去询问事件背后的动因,并对这种动因的性质做出评判。
在法律层面得到惩罚的行为,未必不可以在态度层面得到理解。这与是否纵容不法行为是两个概念。
网传,美国有个判案是罚一个偷面包的母亲50美元,判案结束时,该市州长请求在法庭上的每个公民捐款5美元,向这位母亲道歉。
这个故事说明,法律是法律,情感是情感,法律不能代替情感,情感也不应主宰法律。
中国传统喜欢将法律与情感混淆,还有什么法律不外乎人情之类,缺少这种法律是法律、情感是情感的理性分别。
我赞成这样的评论:
无论你是什么动机,如何高喊爱国等崇高目的,只要触犯法律,一律按法律惩罚。但是对于明知会受到法律惩罚,也依然要表达自己情感的人,我们应该给予尊重。
因此,我绝不赞成将拔旗者说成害国者,也不赞成将湖南那个纵火者说成暴民。
再多说一句,对于拔旗事件,中国合适的态度是:官方按法律处理,民间应从主权争端角度给予声援,甚至自发慰问拔旗者。这样有何不可?慰问犯法者,不是违法行为吧?按法律处理就是遵守国际公法,民间声援就是向日本(也是向美国)宣示中国民间意志。
民间意志没有行动,中国才真会国将不国,想想去年黑龙江砸日本派遣团墓碑的事情,如果没有志愿者去砸碑,这样因个别混账官员加在全体中国人头上的羞耻谁去洗刷?
回复 任小东 2012-8-30 23:03
严重认同支持史老师此文!!!好文呀,我要到处转发去!!!!!
回复 任小东 2012-8-30 23:03
36计,其实也是间接路线战略的体现
回复 曾金沧海 2012-8-31 11:35
1,古今中外,以弱胜强相对以强胜弱来说都是少数,是特例。但以强胜弱的,人家以为理所当然,认为没有记录价值,所以记录和流传下来的,就大都是以弱胜强的这些案例。为什么以弱胜强会是少数并且永远都是少数?因为这需要智慧和意志,而这两种始终是人类最稀缺的资源,二者具备就是领袖了。
2.政府对民间反日的行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应该要尽量默许甚至支持,要让日本政府看到中国人民强烈而坚定的反日的意志,这比哪些外交官的强烈抗议有用100倍。对这些真正反日的人,我们不能做多少,但至少要表达我们的尊重和敬意。
3,近来在看有关抗美援朝的一些视频和书籍。认为在朝鲜战场上,那时还很贫穷和弱小的中国在和世界第一强国的对抗中,能平分秋色,不落下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毛泽东的血性,强烈的意志和高超的智慧;二是志愿军们不怕死的精神,那些战果真正是用人命换来的。从此战后,世界开始真正重视和尊重中国这个国家。我常在想,假如美国在现在入侵朝鲜,凭现在的中国ZF领导者,他们还敢支援朝鲜吗?还有和美国抗衡的勇气吗?一个没有血性的民族就是GDP第一也会是垃圾民族,人家乐意欺负和侮辱的民族。
回复 史贤龙 2012-8-31 22:03
曾金沧海: 1,古今中外,以弱胜强相对以强胜弱来说都是少数,是特例。但以强胜弱的,人家以为理所当然,认为没有记录价值,所以记录和流传下来的,就大都是以弱胜强的这些案 ...
间接路线并非弱胜强的特殊战略。
哈特的定义是指“决定性的战争或战役”。这个定义意味着,间接路线是强者或弱者获得决定性胜利的共性规律。就像真正的赌博高手,总是赢最重要的一局。
回复 王录强 2016-6-14 23:47
学习了!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3 02:25 , Processed in 0.03236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