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史贤龙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44310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为什么大多数产品不能实现全国化销售?

热度 33已有 485812 次阅读2012-7-13 10:34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博纳睿成 史贤龙
 
 

    货卖全国,这是所有品牌产品的梦想。但是,能实现全国化销售的品牌并不多,甚至某些区域市场非常成功的品牌,也遭遇全国化的瓶颈,如养元六个核桃、同福碗粥等。为什么这些销量超过10亿、甚至30亿元的品牌,销售区域却如此集中,另一些销量相当的品牌却能全国漫游,如洽洽、金丝猴等?

    不可否认,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5年以后新创立的食品企业,在市场拓展上都呈现出典型的区域聚焦的特性。上世纪90年代至2004年,企业推出一款“靓”产品,借助糖酒会或招商会一战成名、借助央视广告就货撒全国的案例少了,如她他水、雅客V9等。成功食品企业更加注重区域聚焦、市场精耕、厂家资源前置投入等“区域战法”。

    并不是央视广告成本、影视明星的代言成本等在增高,而是大明星、大广告、大招商的三板斧不灵了,很多迷恋昔日三板斧神话的新品牌,最后都变成了“流星”。

    本人在《战略性渠道管理——品牌建设的硬支撑》(发表于2004年12期《销售与市场•渠道版》)里做出预判:从未来快速消费品的市场结构看,渠道投资代替广告投资是一个必然趋势,今天没有建立渠道优势而大把在大众媒介上进行广告投资的品牌,在未来的3~5年内将逐步消亡!

    2005年以后包括食品在内的快消品发展,完全印证了这一判断。但是,这个结论丝毫不意味着否定创意、广告、媒介的重要性与成长性。整个中国市场消费正在从恢复性、基础性消费向结构性、改善性消费大规模升级,整体市场的规模以令世界吃惊的每年8%以上的速度持续20多年递增,经济总量已经翻了3番。

    繁荣里面有饿殍,行业景气趋势中也会有倒闭企业。就食品(包括快消品)行业而言,没有把握上述“先渠道后广告”(先后指资源配置的优先性,而不是时间顺序)营销战略的企业,大多凶多吉少。

    从食品(快消品)行业的大格局、大趋势角度,来考量局部成功企业区域外拓展或全国化瓶颈的问题,就能看清楚症结所在,也才能找到破解的道路。

 

    有人说一句“怕上火”让王老吉从广东地方药饮变成了全国人民共同的饮品。这话说得很浪漫诱惑,惹得大批食品企业要从定位、品类里去找到“货卖全国”的秘方。

    这些将货卖全国这样一个物理过程,想象成一个定位+创意+广告改变心智认知的化学过程一样,忽视了物理过程比化学过程是需要较长时间、较多条件(资源、努力等)这个基本常识。

    在中国,渠道建设,及实现目标区域销售终端的铺货、上货、动销,必然是一个物理过程,而不是有一句绝妙广告语、一线明星代言、再加央视等全媒体投放几亿广告费,就能完成心智植入、转变的化学过程。品牌(及产品)知名度可以速成,全国销售渠道终端的建设,却从来没有速成的。

    局部区域实现大规模销量的品牌,如养元六个核桃这样的优秀企业,无疑在渠道运作上是成功的,为什么这样的区域成功品牌也会遭遇区域外扩张的瓶颈呢?

    根据过去20年食品、快消品全国化扩张成败案例,从成熟市场向异域复制主要由于以下五个的关键症结点:

    复制难点一:这些企业对于自己局部成功的关键成功因素并没有搞清楚。

    成功企业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成功?这种情况可能吗?事实证明,大量的企业落入“错误归因”的陷阱,这是导致成功企业往往不能复制成功,或优秀不能迈向卓越的根源。

    很多企业做大规模、有一定的品牌影响之后,就忘记了自己当年是如何成功的,忘记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古训,将成功归结为某种“后发的”、非关键驱动力的要素:如雅客V9归因于所谓维生素糖果创意,甚至代言人广告带来的形象提升。

    其他成功过程中的偶然因素还包括:与强势经销商的成功合作,如香飘飘;厂家在局部市场的倾斜性资源(人员、配送、促销、广告等)投入,养元、同福碗粥;市场层级差异造成的市场启动难易度不同,能够在三四级市场攻城略地的品牌,未必能顺理成章地进入一线城市,如金丝猴。这些导致企业取得过去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偶然性要素”,往往成为区域外复制辉煌的障碍。

    复制难点二:强大竞争对手的狙击。

    啤酒是受到竞品狙击而局限于短半径销售的品类,牛奶里的地方企业同样被两大全国性品牌压制,即使在饮料里,娃哈哈的营养快线可以后来居上、最后赢家通吃,将早期的浆果奶昔等逼退市场;2012年正在发生的康师傅、统一、今麦郎“冰糖雪梨”大战,同样在对众多耕耘市场多年的赵州梨、莱阳梨企业进行战略压制。

    复制难点三:市场动销手段容易被跟风。

    借助洋河蓝色经典旋风,被当做白酒行业“二名酒”(地方名酒)崛起的盘中盘渠道运作方法,就是一种很容易被跟风、复制、甚至滥用的动销手段,这是造成口子窖交出南京市场主导权、高炉家全国拓展受阻的根本原因。

    饮料里的“再来一瓶”、包装食品里的“刮刮卡”、啤酒、白酒的瓶盖兑换现金等加速动销的促销,显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依靠这些方法获得局部成功的品牌,往往是占了时间差的便宜,这种容易被复制的动销方法一旦遭到地头蛇企业的山寨,就很容易“市场易手”。。

    复制难点四:不同地区的消费习惯差异、市场差异。

    这是企业非常纠结的一个问题:是否露露北方强、椰树南方强是因为地区消费习惯的差异?事实证明,绝大部分食品饮料是没有跨区域消费的障碍的,除非如西藏的酥油茶、糌粑之类的“地方食品”,凉茶的成功,不是潮汕、珠三角街头地道的广东凉茶店的凉茶被全国消费者接受了,而是加多宝对凉茶进行了饮料化的口感改造。王老吉180亿元销量背后的消费者,至少80%以上不知道正宗广式凉茶是什么。

    核桃露、冰糖雪梨等饮料的的扩张,是否会碰到地区消费习惯的障碍?如果真的有,那只能说明企业的产品口感“特产化”,而没有“大众化”。

    复制难点五:企业内部的费效比考核机制。

    企业按成熟市场的费效比考核标准要求新开发市场,薪资体制也无法在销量占比大小与新开发增量大小之间平衡,导致企业的精英业务更希望留在成熟市场,不愿去新市场当炮盔。因此,新市场的开发会出现业务人员频繁更换、经销商频繁更换、市场遗留问题多等“毒刺”。

 

    企业应该如何解决上述阻碍区域外扩张或全国化的障碍?

    很多企业迷信招商,甚至有个别企业连续3、4年都在拿同一产品系列招商,这是极不正常,也是错误与效益最低的区域拓展做法。

    还有一种错觉即所谓的“先样板市场后全国复制”的路径。这种教条主义看待样板市场的错误,忽视了样板市场的真正意义是磨炼动销方法、路径与武器,而不是样板市场的复制:企业在样板市场往往投入过量的资源,这种模式怎么能大规模复制到全国市场呢?

    史玉柱的市场口诀“样板市场快不得,全国市场慢不得”,是规劝那些连商业模式、动销方法都还没有思考成熟,就想通过招商、随机性市场开发获得增长的企业,却从没有说要“原样复制、移植”样板市场。

    著名的脑白金江阴试点,本质是“磨剑”——将驱动顾客购买的方法、武器试验、提炼、总结为动销模式。脑白金真正全国化的过程,是在解决了终端动销模式后,采用了大广告拉动的典型保健品营销路径。江阴试点的核心,是要掌握脑白金这种新产品的消费者反应及购买驱动因素,绝不是移植复制“江阴样板”。

    动销模式才是驱动企业实现全国化的核心与前提。没有动销模式的招商,对合作伙伴是耍流氓,最终对自己是“找伤”。

    动销模式的核心是什么?主要有以下五个内容组成:

    一、销量在哪里产生?具体说,在哪些渠道、哪些终端类型里产生?在这些渠道、终端类型的要采取哪些方法让渠道成员愿意铺货、愿意进货、能够上架、有好的陈列位置?具体步骤是什么?渠道价值链如何设置?是否比竞争对手有更大利润?

    二、如何促进销量的持续增长?尝试购买、重复购买、习惯购买的购买三段论是如何一气呵成的?两次关键性的“销量拐点”在哪里?是由哪些手段构成的?

    三、完成上述市场动销的费效比是多少?3-6个月甚至12个月的销量与资源配置预算是否清晰?能否实现最低销量保障?控制的措施(及应变措施)是什么?

    四、采用何种渠道模式?是直分销?直销拉动、分销跟进?大经销商制?还是一步到位的深度分销?确定的渠道模式是否能够适应大部分市场环境,即能够执行?

    五、厂商关系及市场与销售职能如何分解?怎么实现铺货?怎么拿到终端订单?怎么对终端进行循环拜访及理货等服务?怎么对市场运作的进度、真实性进行管控?厂商协作的游戏规则是否形成共识(最好有书面签字确认的市场执行计划)?

 

    我们以食品饮料的地级市场为例,说明动销模式的一种组合形态。

    中国地级市场,即非省会以外的地级行政区市区。其中,东部发达省区有77个地级市,中西部有209个地级市,辐射324个县级市、县城。这些地级市、县市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5%,创造的GDP近50%,是中国产业工人的聚集区域,属于非常典型的大众化产品消费市场。中国任何一个食品饮料品牌如果能深度覆盖三四级市场的70%,年销量将可以轻松迈过10、20亿元的规模门槛。

    三四级市场的动销模式有什么特点?这些城市的销量靠什么驱动?根据博纳睿成的咨询经验及研究,三四级市场的动销模式可以总结为“两段五连环”:两段指渠道渠道与消费者驱动两段,五连环指消费者快速启动的“市场围攻五连环”战法。

    进入三四级市场,首先是要获得渠道成员的接受及配合,及经销商、分销商、零售终端对产品的接受。获得渠道成员接受的核心是两个:渠道价值链设计、市场动销方法即消费者启动方法。至于产品是否有代言人,并不是必须的,核心是产品本身的战略设计,及产品驱动力的设计,此处不具体展开。

    排除产品的品质、包装、代言人等问题,即使是一个貌不惊人的产品,只要企业形成成熟的市场启动模式,并能够协调厂商资源强化执行力,产品进入三四级市场也没有障碍。

    三四级市场食品饮料动销模式的一般特点,我们总结为“市场围攻五连环”,即通过五大渠道、传播要素的“地面化”整合推广,快速形成知名度并拉动销量。

    简述如下:

    第一步是终端生动化及传播造势:这个环节的重点是要做到“一夜成名”,首战要猛,要在极短时间里,让新品在城区家喻户晓;如果能制造持续性的话题传播,则更佳。

    第二步是地方超市或街边店外店招及POP的生动化,这个战法借鉴学习当年丝宝的做法即可。

    第三步社区消费者活动,如制定一个在30天里,将居住人口密集的社区全覆盖的社区活动,采用大力度的买赠礼品促销、免费品尝、派送小礼品等活动。

    第四步核心卖场突破,即选择1、2个当地人气最旺的大卖场,做15天的超级推头促销,或者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对超市实施多点陈列,烘托强大品牌的气势。

    第五步开发二级分销商(即批零商),并对二级分销商首批进货派人进行终端铺货主销,以加快分销商的二次进货。

    上述五步的具体终端数量、投入方式、促销成本、人员配备、销售目标等都要进行精确的计划,五步连环,地级经销商的首单进货将会很快就铺货完成,需要二次补货,这就可以进入第二轮的销售促进。

    五个环节的操作顺序,由于各地情况及执行力的原因,不会完全一样,但抓住五个环节,并尽量让五个环节的宣传、促销、销售能够互相衔接,甚至波浪冲击,在30天内完成第一轮动销周期是不困难的。

    第二次、第三次的销售周期,不仅需要市场服务与维护,而且决定于地区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与重购意向,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实际的二段五连环攻击前,应该让产品进行地区消费者品尝或试销测试,看看地区消费者对产品的口感、价格等有何意见,这种前置的试销或消费者产品满意度测试,将可以大大降低产品全线铺开后的麻烦。

    总之一句话,动销模式是区域外招商成功,进而能够快速全国化的核心与前提。要想实现产品的快速全国化、大范围区域复制,必须先将动销模式研究清楚。

1

路过

鸡蛋

鲜花
19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20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回复 李兴敏 2012-7-13 10:56
沿着这个话题下去,史老师你将戳破某个神话,甚至威胁到某些人的“饭碗”。
回复 王亮 2012-7-13 11:55
去伪存真,才是核心!
回复 王旭升快刀唐门 2012-7-13 18:48
渠道是土地改革,广告是思想工作。
回复 金焕民 2012-7-14 00:36
这是个值得研究的话题,也是个战略性话题。
回复 刘春雄 2012-7-14 01:05
史老师的文章越来越得中国营销之真味。
回复 涵诚卓悦 2012-7-14 04:56
全文拜读!含金量很高!
回复 亓齐 2012-7-14 11:12
学习了。
回复 曹红元 2012-7-14 18:20
动销模式才是驱动企业实现全国化的核心与前提。没有动销模式的招商,对合作伙伴是耍流氓,最终对自己是“找伤”。
回复 曹红元 2012-7-14 18:23
动销模式的核心是什么?主要有以下五个内容组成:
    一、销量在哪里产生?具体说,在哪些渠道、哪些终端类型里产生?在这些渠道、终端类型的要采取哪些方法让渠道成员愿意铺货、愿意进货、能够上架、有好的陈列位置?具体步骤是什么?渠道价值链如何设置?是否比竞争对手有更大利润?
    二、如何促进销量的持续增长?尝试购买、重复购买、习惯购买的购买三段论是如何一气呵成的?两次关键性的“销量拐点”在哪里?是由哪些手段构成的?
    三、完成上述市场动销的费效比是多少?3-6个月甚至12个月的销量与资源配置预算是否清晰?能否实现最低销量保障?控制的措施(及应变措施)是什么?
    四、采用何种渠道模式?是直分销?直销拉动、分销跟进?大经销商制?还是一步到位的深度分销?确定的渠道模式是否能够适应大部分市场环境,即能够执行?
    五、厂商关系及市场与销售职能如何分解?怎么实现铺货?怎么拿到终端订单?怎么对终端进行循环拜访及理货等服务?怎么对市场运作的进度、真实性进行管控?厂商协作的游戏规则是否形成共识(最好有书面签字确认的市场执行计划)?
回复 史贤龙 2012-7-14 22:53
刘春雄: 史老师的文章越来越得中国营销之真味。
刘老师谬赞。
与刘、金两位老师十多年如一日的专注、专业、诲人不倦相比,唯有见贤思齐。
回复 史贤龙 2012-7-15 00:58
刘政: 命题抢眼,解读乏新。
真正的新,大多数来自成功的实践。理论的新,大部分潜含风险。企业营销或管理醉心于理论之新、创意之奇者,难免“以身试法”(成为病理学标本)。
我之思维路径:先求对:正确的判断,通常是常识;后求好:好的方案,意味着可持续;最后再求新:此时之新,方可百尺竿头、锦上添花。
现实中,大量企业喜欢先求新、次贪好,却忘记了对不对。
此文所言,皆常识耳。
回复 刘建恒 2012-7-15 23:06
读文   闻到中式营销史诗的气味

愿史家的绝唱,唱华商之离骚。
回复 史贤龙 2012-7-16 00:25
刘建恒: 读文   闻到中式营销史诗的气味

愿史家的绝唱,唱华商之离骚。
见贤思齐,如切如磋。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回复 任小东 2012-7-17 18:56
王旭升快刀唐门: 渠道是土地改革,广告是思想工作。
妙哉,妙哉,太对了
回复 任小东 2012-7-17 18:59
史贤龙: 真正的新,大多数来自成功的实践。理论的新,大部分潜含风险。企业营销或管理醉心于理论之新、创意之奇者,难免“以身试法”(成为病理学标本)。
我之思维路径: ...
认同史老师观点,实事求是比一味求新的好 ,很多东西与规律,旧的不见得不适用,新的往往成为革命先烈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6 09:08 , Processed in 0.03404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