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刘平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40845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读书与进步11:我的读书和思考

热度 25已有 604617 次阅读2011-8-10 11:30 |个人分类:营销管理|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我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我看书的时候手里必须拿一支笔,即使是看小说、看诗歌,都有拿笔的冲动;否则就心不在焉,很难认真地读下去。

这个习惯是由我平常的读书方法而来的。

 

当我拿到一本新书的时候,我都是很迅速的“浏览”一遍,有时候甚至就是很迅速的跳跃性的翻一遍,记得有一本叫《品牌苦旅》的书,我就是在书店这样翻过去的,而且多年来没有再翻。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判断这本书是否值得自己深入、细致、用心的去读;二是对一本书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当确认这是一本值得自己认真阅读的书后,大多情况下我会按部就班的用惯用的“四步阅读法”来精读。

第一步,划重点。

这一步很普通,却很基础,毛泽东老人家当年评点的书中,上面就满是标注重点的痕迹,有点、有圈、有直线、有浪线……

除了常用的划线形式,我还喜欢用一些符号,如用星号、三角、方框来标注重点段落和概念,用问号、叹号、叉号来表明自己的疑惑和态度;有时候我也会用不同类型的数字来为主要观点编号或重新排序。

重要的是你要清楚你符号体现的含义,比如直线和浪线的指向,星号和三角表示的重要程度等等。否则,你日后翻阅起来,就成了一锅粥,重要的层次性没有区分出来,结果依然是模糊了重点。

第二步,记体会。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时常有一些和书中内容相关的念头一闪而过,事后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这就需要在阅读中我们随时在空白处记录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意见。当然,也可以在空白处记录主要的观点和某些问题的答案等内容。

李长之先生在1934年写过一篇文章叫《我如何作书评》(收录于《书边闲语》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据李先生说,他的书评就是以在阅读过程中手书于空白处的体会为基础整理而成。

这两步走的多了,我的“手不释笔”的毛病就“进化”为一种习惯了,也所以我的多数书籍翻开来都是“劣迹斑斑”、“满目疮痍”,让人不忍目睹。

第三步,做笔记。

笔记的形式有很多种,我常用的是“结构性笔记法”,就是不按原书的顺序,而是按自己理解的主要的逻辑结构重新整理。

一般来说,作者有自己的叙述逻辑和结构,读者的理解逻辑和作者的写作逻辑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的笔记一定不能按照书中的章节来记。比如,里斯先生的《定位》一书,我按照我的理解逻辑分为三个层次:定位的思想,定位的方法,定位的实现。然后围绕这三个层次组织主要观点和细节。

在做笔记的过程中还有两项工作要做,一是参照相关书籍,把相关内容和思想组织到你的笔记结构中;二是为主要观点寻找你熟悉的、更容易理解的案例。

第四步,写感想

每认真地读一本书我都会写一篇感想,只是长短不等,有的只是记于书末的底页,有的会形成系列,如我去年写的《中国式营销》的“笔记”系列。

最初我读书是没有什么“感想”的,于是就把书中的主要内容按一个逻辑线索整理出来,加上一些起承转合的句子,最后来个小结;在读的过程中有时会有一些想法,如对观点的认同和质疑,甚或反对,这时就把这些内容写进去;后来,读的多了,想法就多了起来,只是比较零散,这时笔就又有了作用,先记下来再说。

孙路弘先生在《销售人员必读的24本书》中有一篇专门说“如何写感想”的文章,是很具有启发性的。(我当年在书店中看到该书,在那里很认真的阅读了这篇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我这样的读书方法有两个局限:一是慢,有时候一本书会读半年之久;二是离不开笔,需要不断的整理、总结、提炼。于是我很是反对流传很久的两个关于“阅读”的故事。

第一个是清朝袁枚的“书非借不能读”观点,这个观点出自《黄生借书说》曾入选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当年弄的我也颇借了不少书。若干年的若干年后,我幡然醒悟,“书非买不能深读也”。读书不是目的,通过读书实现能力的提升,进而“致用”才是目的,借来的书都是有期限的,所以我们都是“心惴惴”的快速读完,以便早日归还,而且,借来的书不能发复阅读,最后只能是“水过地皮湿”,读书本身却成了目的。君不见,过去有很多儒生经常性地投入到“抄书”工程中么?据说,有很多上古珍贵的文献就是这样保存下来的,因为当年始皇“焚书”,有很多民间“手抄本”没有被收缴。也因为当年“洛阳纸贵”、“一书难求”,只有手抄才能拥有,才能反复“推敲”。

第二个是一则传说,据说“犹太人一年要阅读100本书”。说是传说,是因为我不记得是什么人说的,他又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现在我很是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和对于犹太人的普遍性。理由很简单,勤劳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历朝历代奸猾懒惰之人却比比皆是,犹太人散落在世界各地,怎么可能用一句话、一个行为来代表整个民族呢?但在当年我是深信不疑的,而且听到这个传说后,我是大惭愧的,于是我在2003年和2004年真的投入到了这场“百书阅读”运动中,一周硬性阅读2本书,结果两年后我就“大羞愧”了,因为没有任何效果,大多数的书我根本就不知道主要说了什么,有什么用。经此之后,我才晓得这是一句美丽的励志故事,当不得真。

 

我这样的读书过程和思考逻辑来自于三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金字塔原理》、《看清你的思维图谱》。这三本书也是我经常优先向人推荐的三本书。它们涵盖了阅读、思考、表达、练习这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和思维逻辑的修炼过程。

《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艾德勒)初版于1940年,2004年由商务印书馆引进,至今依然非常畅销,说它是“一本有关阅读的永不褪色的阅读经典”毫不过分。

《金字塔原理》(巴巴拉·明托)的书名中有一个副标题,——思考、写作和解决问题的逻辑,它很直观的告诉了我们这本书的价值。至今我在写感想的过程中还是不自觉的受到它的影响。

《看清你的思维图谱》(马尔科姆·克雷格)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用图形思考的工具和逻辑,里面阐释的14张核心图表,在实践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我很不喜欢看带有大量图表的书,但对于用图形来思考还是相当喜欢的。

 

我写文章都是在晚上11点后,那个时间我才能静下心来,近一段时间一直不想熬夜,所以也就没有写什么东西。可是网上新增了很多面孔,据说他们刚刚踏上营销这条坎坷路,其中一些把我加为好友,作为好友我必须拿出我的诚心来,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他们风华正茂,他们前途无量,他们走在营销路上无畏却不免彷徨,坚毅却充满无奈,他们时常会怅然于鲜花铺就的荆棘,黯然于光环掩映的陷阱,他们希望借助知识的力量来清除路上的障碍,我希望这三本书能为他们前进的脚步下铺上一块砖、添上一片瓦,让他们走的更轻快、更踏实。

我们都在路上,都在奋斗。

 


路过

鸡蛋
5

鲜花
12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7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回复 牛家林 2011-8-10 19:32
我们都在路上,都在奋斗。
回复 xzzw 2011-8-10 20:53
真情流露,真材展示。
回复 刘春雄 2011-8-10 21:10
会读书很不容易,读懂书更不容易。
回复 杨明461 2011-8-10 22:56
"我写文章都是在晚上11点后",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回复 马亮亮 2011-8-11 01:52
感谢刘兄的推荐,又知道了几本好书.
回复 刘平 2011-8-11 09:45
马亮亮: 感谢刘兄的推荐,又知道了几本好书.
好东西大家分享,独乐不如众乐1
回复 魏长永 2011-8-11 14:48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乃国宝也。
回复 任小东 2011-8-11 22:31
《看清你的思维图谱》缺货啊,买不到了
回复 王亮 2011-8-12 09:06
读书之道,被刘兄娓娓道来,可以给很多人以指导!
回复 刘平 2011-8-12 10:15
任小东: 《看清你的思维图谱》缺货啊,买不到了
还有两个途径可以试试,一是有的图书馆有收藏,二是网上可以下载。
回复 王志国 2011-8-16 19:15
学习了。以前也看过很多书,但是总没有认认真真读过一本书。所以很多东西都不能灵活应用。
回复 钦诚钦国 2011-9-13 18:27
这样读书必有收获,但是速度必然要慢下来
回复 钦诚钦国 2011-9-13 18:28
个人建议先多读,再少读(按照刘老师的方法精读)
回复 逍遥星烁 2011-9-16 12:47
“我们都在路上都在奋斗”多好的句子,作者的文章确实有一番良苦用心!我想这真值得我们学习敬佩谢!
回复 逍遥星烁 2011-9-16 12:48
“我们都在路上都在奋斗”多好的句子,作者的文章确实有一番良苦用心!我想这真值得我们学习敬佩谢!
回复 刘庆 2011-9-20 14:52
喜欢读书的朋友,把阅读和思考当成习惯和爱好的朋友可用此法!
回复 兰枝勇 2011-10-27 17:47
能介绍基本关于哲学的书么?老师!
回复 刘平 2011-10-28 21:57
这个系列”读书与进步“主要是推荐营销、管理、战略等方面的书籍,哲学书不会在系列中出现,因为我对于哲学包括哲学书也是一知半解,所以我实在无能为力,让你失望了。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29 03:56 , Processed in 0.03388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