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武英杰082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23444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对话医药品牌的尴尬!

已有 95703 次阅读2009-10-20 19:58 |个人分类:媒体采访|系统分类:市场评论|

『阅读提示』:做品牌比做销售更重要。这是很多企业奉守的经营原则。但在医药这个特殊行业,常常会发现有些品牌与产品、品牌与企业的错位或不协调,这种尴尬的错位可能会使我们对品牌产生不同程度的偏见和疑惑,这里我们来看一下业内专家对医药品牌建设的认知和分析——

     主持人:谭勇 (医药经济的副总编)

     嘉 宾: 关 平 东盛科技副总裁、东盛医药常务副总经理

    武英杰 深圳歧黄万生堂总部首席营销官(原三株集团新事业执行副总裁)

     祝匡善 海南亚洲制药总经理助理 前品牌时代

     主持人:当前,医药企业和它的产品都要着眼于品牌建设,我们想请几位就中国医药产品的品牌问题作一个总的印象描述?

     武英杰:谈中国医药品牌,我想站在普通消费者的角度考虑比站在从业者的角度考虑更有意义,我自己从事医药行业多年,一般看病都有自己喜欢或知道的品牌药品,但是真的去了医院之后,忠诚度都被医生同化了。我近期去医院看病时,我提到的药品牌子被专家几句话给予否定了,自己最终也接纳了医生的建议。因此,我感觉中国目前的医药品牌还不成熟,一个没有顾客忠诚度和美誉度的品牌其实就是一个阶段性的知名度的凝结而已。对于产品品牌,处方药的品牌就是医生的品牌,OTC的品牌就是广告品牌,没有广告慢慢就没有品牌,即使现在知名度很高的西安杨森的达克宁霜,如果坚持一年不打广告,结果我想显而易见。对于企业品牌,最终是需要靠销售来体现的,因为顾客忠诚度的体现就是重复的购买和良好的口碑传播,但是目前很多医药企业品牌和销售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大多数人或许知道企业、知道产品,但却不知道什么企业生产什么产品。

     关平:目前一些医药工业已经做得相对较大,如国内的石药、华药等,每年做到五六十亿元的,但单品每年过亿、过两亿、过五亿的并不多,这说明品牌还不够强。如果要做到100亿的规模,不应当是靠做1000个品种来实现的,而是做两个10亿元、三个8个亿的、五个5亿元、十个3亿元,30个亿元的。所以医药工业必须走品牌之路,单品过亿了,心理才会踏实一点。纵观世界医药巨头,有哪一个企业是依靠很多品种取胜的?其一个品种年销售额往往就是数十亿美元,关键还在于品牌。

     祝匡善:医药品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产品、质量、服务、公共关系等等;医药品牌不是靠广告打出来的,时间越长,企业文化沉淀就越浓厚;医药品牌是建立在企业诚信的基础之上的,并通过参与社会事务反映出来。但是,目前不少医药企业品牌面临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为了完成销售任务,通过销售“顺便”树立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们急功近利,不择手段以保完成销售,但品牌在这过程中却受到了损害,这已成为了医药行业的一个通病。

     主持人:依据现实状况下的产业情况,大家认为品牌对于这个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在哪里?

     武英杰:从国民需求和行业发展现状看,医药行业发展是相对迟缓的,但如果比行业增长率,医药行业处于名列前茅的位置。我认为,医药行业已经进入了“前品牌时代”,也就是说企业和消费者都已经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前期遗留太多的问题,行业处在一个痛苦的转型期,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应当注重好品牌的塑造和维护工作。古人云:“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其实品牌也是如此,回顾国内不少医药企业,以往曾经非常知名,但却不能维护品牌,现在很多都已经销声匿迹。

     关平:在医药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开放和整顿,我很坚定地认为,医药行业已经步了品牌时代。在上世纪80年代,药品供不应求,品牌当然可有可无;但如今,医药产品同质化已经相当严重,很多替代产品也纷纷出现,这就证明医药行业已经进入品牌时代,而且也必然走到品牌时代,品牌已经意味着忠诚度和美誉度的问题,只有依靠品牌才能做大起来,企业没有品牌,持续性的销量肯定不大。在医药行业处境较为尴尬的情况下,中国仍然有不少的单品做到了数亿元,也做到了品牌化,如丹参滴丸等,我们认识这些产品的生产企业,就是因为它们的品牌产品。

     祝匡善: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已经步入了医药品牌时代,以后肯定是品牌的竞争。大家都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大家也都在做品牌,问题是一些企业急功近利,夸大宣传,缺乏诚信,虽然名气一时间可能很大,但并不具备品牌价值。

     品牌与市场不协调

     主持人:我们来谈一个比较技术化的问题,希望各位能将你们的实践秘诀贡献出来与大家分享,就是针对非处方药而言,品牌推广有没有一些捷径可走?

     关平: OTC的目标群体是大众,一定需要做品牌。但消费者不是固定的人群,如感冒药、维生素的目标群体是所有人,他们都是潜在消费者;从另一方面看,有时又是有侧重的,如针对小孩子、针对老人、针对女人、针对男人等。对消费者而言,他们往往并不关心医药企业形象,更多的是关注产品,因此OTC应当树立的是产品品牌,这一品牌元素应当包括疗效、品质、价格等,通过产品品牌影响到企业品牌,让消费者对企业有所感知。

     武英杰:非处方药品的品牌推广者初期肯定是媒体,但是所有的推广都离不开一个硬道理:安全有效,这是根基,没有这个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营销理论中的“推拉互动”是有道理的——整合营销塑造品牌,推拉脱节是不行的。相反,如果高空是拉力,地面促销是推力,那么安全有效的产品力才是互动的原动力,这乃为核心。一个药品安全有效,进而服务营销,从而产生良好口碑,再后上空广告塑造形象,地面品牌螺旋式升,这应是一种理想的模式。

    主持人:现在提一个我们比较疑惑的问题,品牌与市场表现似乎在现实情况下并不协调,比如去年的医药企业销售排行上,很多知名企业排名靠后,而一些并不知名的企业却排到了更前面。

     武英杰:就品牌而言,其应该和销售有直接关系的,品牌如果转换不成销售力,那么可以说明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品牌的内涵延伸的有问题,因为医药品牌必须通过具体的产品作为载体来体现,就如大家都知道同仁堂货真价实,但是具体那个产品在市场上独占熬头却又说不上来,因此老品牌焕发新春还是要靠新品带动,老品种作为支撑和持续,新品种是后续动力;二是说明许多大家认为是“品牌”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品牌,我认为品牌应来源于地面,提高于媒体,在企业产品美誉度的基础上,广告起到把美誉度迅速传播成为知名度,如此才能做到“有源之水,有根之木”;三是扎根在消费者心理的品牌后期维护和服务脱节了,如果把品牌比喻成孩子,那么企业就是母亲,服务就是母亲教育孩子的课本,没有好的教育方式和载体,品牌慢慢也就“肾虚”了。

     祝匡善:中国医药行业的尴尬之处在于,上世纪80年代后,陆续引进了一些外资企业,这些企业的管理、剂型、市场、营销等都有其先进性的一面,这给不少医药企业提供了学习的土壤,所以企业能够较为快速以成长了起来,市场表现良好。但也有不少品牌企业既不注重向外资企业学习,也不注重向民营企业学习,它往往依靠多年建立起来的品牌,不重视市场,没有从当前的市场经济、行业竞争和营销推广上进行梳理,反应比较滞后,因此就造成了品牌与市场表现不相符的情况。目前竞争激烈,不少品牌企业也开始贴近市场,注重学习,但竞争对手已经做到了5个亿,而品牌企业却只能做到1个亿,大众认可的还是销量大的企业。

     主持人:医药业的老字号似乎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但它们的表现似乎并不令人满意,以你们的观察,原因在那里?

     武英杰:在国内,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往往是混为一谈的,有的时候光看到企业的名称,不知其有何产品,有时一个产品就成了企业的全部。如当年的“三株”,老百姓都知道三株口服液,但却不了解三株公司,因此当有一天“口服液”出事,“三株”也就衰败了。因此,靠单一产品支撑一个企业是很危险的事情,品牌塑造靠产品起来,但是后续开发一定要跟上,一旦脱节,补就已晚。

     关平:这些名牌产品是历史文化的沉淀,但并未与时俱进,当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替代新品出现时,它们就无能为力了。因此,有历史沉淀的品牌产品,应当适当延伸,在剂型、疗效、市场乃至包装方面与时俱进,既维系老客户的忠诚度,又开发出新客户,从传统和现实中找到卖点,做大企业。

     主持人:在外资、合资企业里,同样有这样的情况:他们可能都是世界制药前20强,都拥有世界性的品牌,但在中国的发展却悬殊巨大。

     关平:这也是合资、外资企业的一个痛。它们不理解为什么西安杨森做到了20个亿,中国不少民营医药企业也在短短的时间内做到了二三十亿元,而它们在中国做了十几二十年,还是在七八亿徘徊。我想这些跨国机构的缺陷更多的是还是比较官僚,作风保守,决策迟缓,就如东盛集团在收购潜江制药时,惠氏百宫也在洽谈,但在惠氏百宫还没有开展讨论的时候,东盛集团就已经完成了收购。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外资医药企业在中国并不急于求成,由于语言上的差异,这些品牌进入中国几乎等于重新塑造品牌,而品牌本身是一步一步扎实建立起来的。虽然这些外资企业年销售增幅较慢,但它每年都在进步,在这样保守风格下成长后,竞争对手想要再打败它就很难了,甚至基本不可能。

     武英杰:先入为主很重要,尤其是在中国在总体消费意识不理智的情况下。在消费者心目中,所谓的名牌就是自己所知道的品牌,广告多就是品牌,而许多外资医药公司走的都是处方药市场,即使是非处方市场,也是按照国际惯例来开发中国零售市场,拿规范和成型的制度来和一个相对不规范、相对落后的市场配套,就好比把一个奔驰的轮胎换到丰田的轱辘上,不适是必然的。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王亮 2009-10-22 11:34
医药行业从来不缺少人才和资本,缺少的是品牌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0 14:51 , Processed in 0.03055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