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金焕民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1826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品牌逻辑与品牌成长机理(下):品牌建设路径

热度 24已有 441329 次阅读2010-8-15 00:46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说明:“品牌成长机理”探讨品牌是如何逐步化蛹为蝶的,而“品牌建设路径”则是试图探讨品牌建设是如何完成的二者结合起来,就是我们---我与刘春雄老师,对品牌的基本理解。

      一个新创立企业或者平庸企业的迅速崛起,其直接原因并不是因为在品牌建设上做出了什么成就,通常与声誉产品的横空出世密切相关。只要企业持续不断地推出声誉产品,企业就能持续红火。企业的产品就会拥有声誉---基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原理,所有产品都会跟着沾光。

      当企业的产品声誉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企业的品牌就开始从一个商标、符号转变为具有内涵的真正意义上的品牌。这与我在“品牌成长机理”中阐述的原理是一致的:在企业营销力、业绩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企业的产品逐步拥有名字,进而名字上升为品牌,最后上升为强大品牌。

      我们将这个过程中的关键要素提取出来,就形成了声誉产品---产品声誉---品牌声誉---企业声誉这条主线。我们认为,这条主线,就是基于企业营销力、产品和业绩的品牌建设路径。

      品牌的基石是什么?一种倾向是强调“文化”、“内涵”、“传播”等所谓的附加值。我们认为品牌的基石是营销力、产品和业绩。它们和品牌是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甚至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离开企业营销力、产品和业绩谈品牌,尽是废话。

      香奈尔是世界知名品牌,但香奈儿的品牌路径是什么?香奈尔女士1910年开设女装帽子店,靠着简洁耐看的帽子赢得了声誉。1914年,香奈尔进军高级订制服领域,时装品牌才宣告正式成立。1921年,香奈尔5号香水的面世才真正奠定了香奈尔品牌的历史地位。从香奈尔的成长过程看,经历了“声誉产品(帽子)→产品声誉(帽子服装)→品牌声誉(时装)”这样一个过程。

      大众汽车公司创办于1937年。直到1945年,因为成功推出甲壳虫汽车这个声誉产品才快速发展。甲壳虫是奠定大众在汽车行业地位的声誉产品。随后,大众又因为推出高尔夫、桑塔纳、帕萨特、柯拉多、奥迪和奥迪科贝等众多声誉产品而赢得了产品声誉,并奠定了大众的品牌地位。在大众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声誉产品→产品声誉→品牌声誉的进化过程。

      没有声誉产品的企业或许也可以做大规模,甚至也获取一定程度上的品牌意义,但消费者对品牌的感觉总会很“虚无”,难以把品牌转化为消费行为。消费者的购买特点是:进商场前想的是抽象的品牌,在货架前看重的是鲜活的产品

 

声誉产品

           一个企业的崛起,通常与一个声誉产品的横空出世密切相关。为了催生这个产品,企业可能需要折腾很多年

      福特曾3次创办汽车公司,直至推出T型车,福特汽车公司才赢得在汽车行业的地位。黑色的T型车是福特的第一个声誉产品。尽管福特汽车公司后来推出了无数款成功的车辆,但公众难以忘怀T型车。

      生产糖果的福建雅客食品公司有数千个单品,但企业业绩不佳。直到“雅客V9”横空出世,企业的格局才开始改观。“雅客V9”就是该公司的声誉产品。

      所谓声誉产品,是指那些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具有标杆意义的产品。每个行业大家耳熟能详的产品,都是声誉产品。

      表面上看,是品牌将企业区别开来,实际上,当我们走进市场,走近消费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是产品将企业区别开的。那些将自己的企业与其它企业区别开的产品,都是声誉产品

      声誉产品具有下列特点:

      1,产品别具一格,是标志性,标杆性产品。让竞争对手望而生慕,望而生畏,自叹弗如。

      2,产品对企业业绩贡献大。它是同类产品中市场份额最大的,最受欢迎的,最畅销的。

      3,产品对企业利润贡献大。它是同类产品中价格最高或者最高者之一。

      4,产品生命周期长。这个是上述三条的必然结果。

      正是因为声誉产品的上述特点,所以声誉产品还可以直接称为品牌产品。如果没有这样的产品,即使通过广告将品牌知名度炒作得再高,最终还是建设不出来什么品牌。

      譬如秦池,譬如那些衰落了品牌,譬如那些踪影全无了的央视“标王”,还不是因没有或者没有源源不断地推出声誉产品或者品牌产品?

 

产品声誉

      当一个企业连结不断地推出声誉产品时,企业就会获得产品声誉。

      红烧牛肉面是康师傅的第一个声誉产品,当康师傅持续不断地推出“小虎队”、“面霸120”、“福满多”、“好滋味”等多个声誉产品时,它就获利了产品声誉。消费者会说:“康师傅的产品都不错啊!”

      推出一个声誉产品并不难,曾经辉煌过的企业基本上都能做到这一点,但持续不断地做到这一点就很难。春都曾经销量巨大,但当双汇不断推出“王中王”、“马可·波罗”、“绅士”、“金双汇”等声誉产品,赢得产品声誉后,春都的市场根基就被双汇彻底摧毁了。双汇不但赢得了市场,同时,打造了品牌。

      所谓产品声誉,是指消费者或者顾客对企业产品的整体评价。一方面,声誉产品提升了这种评价,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打造声誉产品的努力,也使得企业的所有产品,无论是质量或者是稳定性都获得了极大提高。水涨船高,就是这个道理。

品牌声誉

      当一个企业源源不断推出声誉产品,并且带动企业产品声誉整体提升时,那么,通过广告和市场影响形成的品牌知名度,就上升为品牌声誉。

      品牌声誉比品牌知名度内涵更丰富,但同时也更难界定。

      我们认为品牌声誉大致包含下列内容:

      第一,足够的营业额和稳定持久的品牌知名度。品牌知名度可以通过媒体传播实现,品牌声誉通常要通过消费者购买实现。“把知道变成消费行为”是检验品牌是否真的赢得消费者的试金石。

      我们一直认为,品牌是建立在产品基础上的。声誉产品和产品声誉是品牌声誉的基石。或者说,建立在产品声誉基础上的品牌是有根基的。三株、巨人、太阳神、秦池、春都都曾经靠声誉产品获利了足够的销量,虽然它们仍然享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但这些已经基本从市场消失的品牌就不再拥有品牌声誉。

      第二,持久而良好的社会评价。格兰仕、长虹都算得上知名品牌,但它们动辄打价格战的做法,不仅专家们的专业印象不佳,经媒体渲染后的社会观感也不佳。微软的品牌知名度很高,溢价能力(垄断价格)也很强,但微软靠垄断形成的行业地位,以及对抗竞争对手的手段经常受到公众质疑。所以,微软的品牌声誉并不好。盗版本来是件违法的事,但盗版者竟然能够成为“反垄断英雄”,就足于说明微软的品牌声誉有问题。比尔·盖茨从微软退休时捐出全部财产用于公益,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微软的品牌声誉。

      第三,介入公众生活的深度。可口可乐作为大众消费品,已经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显然拥有较高的品牌声誉。GE虽然并不以大众消费品为主,但GE及韦尔奇作为企业标杆和杰出企业家对企业界、知识界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使得GE的品牌声誉超越了它的消费群体。

 

企业声誉

      如果说企业是个家族的话,品牌则是家族成员。一个家族可以有多个家族成员,一个企业可以有多个品牌。如果建立了企业声誉,企业推出新品牌时就能够借助企业声誉快速塑造品牌声誉。

      拥有百年产品的企业极少(可口可乐可能是例外),品牌也可能随着产业的衰弱而衰弱,但资本要追求企业永存。因此,塑造企业声誉的境界可能要高于品牌声誉。

      有些企业,品牌名称与企业名称一致,品牌声誉很容易转化为企业声誉,如宝马、奔驰、三星、雀巢等。

      有些企业的品牌名称与企业名称不一致,品牌声誉转化为企业声誉就有困难。如近几年快速崛起的饮料“王老吉”的品牌声誉很好,特别是汶川大地震捐款一亿元的举动感动了国人,赢得了“要捐就捐一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的好评。然而,“王老吉”品牌的使用者却是“加多宝”公司。对公众而言,这个名字太陌生了。

           还有一些企业拥有众多品牌,要建立品牌声誉与企业声誉的关联就很难。“农夫山泉”、“清嘴”、“朵尔”等品牌在中国有一定知名度,但恐怕只有业内人士知道拥有这些品牌的企业叫“养生堂”。

      企业投巨资塑造品牌声誉的情况很常见,因为品牌声誉与产品销量有更加密切的关系。但是,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塑造企业声誉的预算,那么,企业声誉从何而来?

      从在中国赢得企业声誉的情况看,多数企业是因为成为业界或媒体焦点而获得企业声誉。宝洁因为巨大的成功而成为中国企业界和媒介讨论的焦点,所以,宝洁在中国赢得了企业声誉。GE因为企业的巨大成功和韦尔奇的巨大成功而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从而赢得了巨大的企业声誉,尽管很多人并不知道GE是干什么的。联想和海尔在中国赢得企业声誉,同样是业界和媒体高度关注的结果。

      如果一个企业成为公众关注的标杆,或者因为其领导人(如联想的柳传志、海尔的张瑞敏)的社会影响力,则企业的媒体曝光度会非常巨大,媒体的正向宣传会成为赢得企业声誉的主要手段。

      品牌成长机理告诉我们品牌是如何逐步化蛹为蝶的,而品牌建设路径则告诉我们品牌建设是如何完成的。

      我们给出的品牌建设路径,其要害是将品牌与产品有机地关联起来。这里面还存在另外一些同样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销售量和市场规模。声誉产品也好,产品声誉也好,如果不首先带来销量和市场规模的提升,都不可能对品牌建设做出贡献。品牌对销量肯定具有促进作用,但没有销量永远不可能拥有品牌,更谈不上什么品牌对销量的作用。

      打造声誉产品、产品声誉、销售业绩和市场规模,仅仅依靠广告和传播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企业营销力的支持。没有强大的营销力,不可能做成什么品牌,即使是企业偶然取得所谓的成功,那么,最终还得被打回原形。

      另外,我们想强调指出的是,中国企业对品牌声誉的关注超越了对企业声誉的关注。这是从逻辑上混淆了品牌和企业的本质区别。品牌是基于市场的,企业是基于社会的。品牌是市场的细胞,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如果不注重企业声誉建设,或者将品牌声誉等同于企业声誉,那么,品牌永远不可能成为强大品牌,企业也很难基于品牌获得持续、长期发展。

      如果企业不能赢得社会尊重,那么,离强大,会很远。

      品牌再大,大不过企业。这就像人,无论多么能干,如果个人品行不被认同,最终会受到唾弃。


路过

鸡蛋

鲜花
19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9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回复 石顺 2010-8-15 08:45
   现在的沙发好难抢!
回复 小小小小业务员 2010-8-15 14:19
当拥有声誉后,需要产品有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一切营销手段,公关,广告无非就是推动质变的工具。
回复 邵庆彬503 2010-8-15 17:01
笔者认为声誉产品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是刘老师和金老师对中国式营销理论的建立最大贡献之一。
   声誉产品有的专家叫优势产品(如,赵强老师),但我认为叫声誉产品更贴切一些,因为优势产品只是从竞争的角度来讲的。
   声誉产品这个概念的提出,一方面要求企业更加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去“洞察”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出更贴近市场的产品,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去研究竞争对手,找出对手的薄弱之处,在产品的规格,包装,价格,卖点宣传等上做文章,打造优势产品。
    一个企业一旦有了声誉产品,可以说企业的营销战略成功了一半。产品是皮,营销才是毛。笔者认为声誉产品这个概念应该更近一步完善,丰富和发展。如:怎样才能打造企业的声誉产品了?要采取什么方法和步骤了?又如,在产品质量差不多的情况下,如何挖掘企业的优势产品,从而获的竞争优势了?怎样推广声誉产品?讨论这些问题,我认为对身在一线的营销人员非常有意义。
回复 邬华山 2010-8-15 21:56
好一个“标杆性产品”!
这是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必有的一个先决条件!
我公司今年良好的发展态势验证了这个理念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回复 金焕民 2010-8-16 02:58
邵庆彬503: 笔者认为声誉产品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是刘老师和金老师对中国式营销理论的建立最大贡献之一。
   声誉产品有的专家叫优势产品(如,赵强老师),但我认为叫声誉 ...
好的,谢谢你的建议,随后会专门写点这方面的文章。
回复 刘平 2010-8-16 09:17
我的理解:声誉产品说明,产品需要进化,在成功后更要进化,飘柔不断地推出“新一代配方”和改变包装就是例证
回复 刘建恒 2010-8-16 22:52
金师之文,每每让思想者行动,让行动者思想。
回复 刘春雄 2010-8-17 14:19
邵庆彬503: 笔者认为声誉产品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是刘老师和金老师对中国式营销理论的建立最大贡献之一。
   声誉产品有的专家叫优势产品(如,赵强老师),但我认为叫声誉 ...
邵庆彬网友有眼光。金老师有个同事符嘉林博士,最先提出了“声誉管理”、“企业声誉”的概念(其实声誉这个概念国外已经有了),我和金老师见到后拍案叫好。在后来的文章中,我们引伸出产品声誉、声誉产品、品牌声誉的概念,特别是声誉产品的提出,让我们清晰了其实品牌声誉是建立在产品声誉之上的。过去,对品牌的认知有虚无化的倾向,即过多强调品牌文化。有了声誉产品,品牌的建立有了清晰的对象。
对邵庆彬网友的赞扬,我们不敢专美。符嘉林老师有本《声誉管理》的专著,据说两年前已经脱稿,希望能够尽快一睹芳容。
回复 龚捷 2010-8-19 10:19
我的最庸俗理解:没有声誉产品,无法取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就没有多余的资金去投资开发一系列多种多样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无法有产品声誉,最终结果是企业无法做大
回复 潘学斌 2010-8-21 12:38
品牌是基于市场的,企业是基于社会的。品牌是市场的细胞,企业是社会的细胞
这句话说得好
回复 周乡间 2010-9-24 17:38
1、 产品力、营销力的强化与提升是当前国内企业当务之急最本分的工作;(过程)
2、品牌是企业产品力、营销力成功的完成自我修炼的结果(产品力及营销力凸现--提炼--形成企业个性--完善总结、制定标准--不段复制---成为企业成功的基因)
金老师和刘老师3篇美文剥丝抽茧的分析给我们描绘出了务实的、可实现的品牌成长图谱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6 02:25 , Processed in 0.0312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