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金焕民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1826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品牌逻辑与品牌成长机理(上):品牌逻辑

热度 31已有 328799 次阅读2010-8-11 01:33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真是不可思议。

        在我们的营销思维中,竟然一直是反品牌的。以至于发表了若干在理论上极具争议性的文章,比如品牌不能当饭吃,不是名牌也畅销,不做品牌做销量,没有销量一切免谈。甚至还出版了《销量为王》的著作。

        追根溯源,这大概是跟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品牌处于不可救药的弱势地位有关。我们对品牌的持续思考,却产生了意料之外的结果,发现品牌像绿豆、罗卜一样,被“张悟本们”神化了。

        神化归神化,品牌的价值与作用是不可抹杀的。事实上,我们从一开始所思考的就是两个相辅相成的问题:如何破解强大品牌,如何建设强大品牌。

        思考的成果,归结起来,一个是品牌逻辑,一个是品牌成长的内在机理。

 

      逻辑一:品牌效用递减。

      按照对品牌的一般理解,品牌的作用应该是递增的。否则,谁还愿意花那么大的本钱去建设品牌?认识归认识,现实归现实。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什么东西都有生命周期,难道品牌没有?如果品牌建设能够让企业一劳永逸,哪还会有黑马?哪还会有挑战者的生路?同样道理,中国企业和中国人也不必忙活了,在国际上随便拣个品牌都比你强大。市场就那么大,它们不衰落,你能崛起?

      品牌消费逻辑:品牌仰视→品牌平视→品牌俯视

      在刚刚过去的“过去”,我们对国际强大品牌,只有仰慕的资格。别说奔驰、宝马,就是一台松下电视,那都是绝大多数城市家庭的家庭梦想。

      今天家电已经不再代表财富和荣誉,但奔马、宝马仍然如日中天,于是,就有了“宝马女郎”---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宁愿坐在宝马车里痛苦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幸福。

      由于对品牌的崇拜或者由于品牌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人们不愿意承认,甚至不愿意谈论这个事实:任何强大品牌,都不可逆转地经历一个从被仰视到被俯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从“贵族”到“平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消费有扩大,一是价值的趋同。

      这也是强大品牌的内在矛盾---想取得更好的业绩,但业绩越好,离平凡越近。尽管开奔驰、宝马的仍然是少数,但由于街上跑得越来越多,其价值就相对地越来越低---感觉上。但强大品牌消费的不就是感觉吗?

      科特勒在分析全球范围的微利化趋势时指出,价格战和同质化是根本原因。正是价格战和同质化,让强大品牌的威力,下降到最低限度。

      对强大品牌来说,有能力的人消费它,没有能力的则是仰慕它。事实上,并不是有能力消费它的人,让它影响深远,恰恰相反,是那些没有能力消费它却从内心仰慕它的人,使之成为人们争相追逐的对象,并最终成为强大品牌。对一部分人来说,这种追求,甚至可能成为理想---他们甚至可能穷其一生,满足拥有。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撼动强大品牌。

      不过,真正决定强大品牌命运的,不是仰视它的人,而是消费它的人。资本的逐利本性要求更多的人消费它,而当更多的人开始消费它的时候,其效用就开始加速递减。

      品牌竞争逻辑:弱势品牌→品牌阶梯→品牌相似。

      上面讲的是已有强大品牌的消费逻辑。这里讲的强大品牌形成过程中的逻辑。我国企业的品牌,就符合这个逻辑。

      虽然品牌塑造者都自认为自己特立独行,个性鲜明,实际上,只要是同台竞争,相互间很难从品牌上区别开来。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你能够干掉所有竞争对手,否则,即使是贵为行业龙头企业,也跳不出苦海---看看长虹、康佳、TCL、创维就一目了然。

      再以奔驰和宝马为例。目前二者的区别是什么,是品牌吗?我看不是,甚至连功能和品质都不是,仅仅是外观和标识。统计资料表明,在中国市场上,顾客对于高档轿车品牌,基本上是不吃“回头草”。忠诚于单一品牌的反倒是少数。也就是说,对潜在顾客更具吸引力,靠的是前赴后继。这样还谈什么品牌忠诚?

      产品和操作同质化了,品牌却能够区别开,这也是怪事。

      逻辑二:品牌作用有限。

      品牌能够溢价和溢量,就是同样的产品价格可以更高,同样的价格销量能够更大。

      品牌能够在满足顾客生理需求的同时,满足心理需求,把消费上升到另外一个界面。品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触摸人们基本的消费心理:品质、功能、安全;一类是触摸人们的“集体人格”---在满足基本消费心理的基础上,挑动人们内心深处的那根神经。

      但品牌不能弥补企业在产品、技术、研发、装备、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基础方面的不足。不解决这些问题,就创造不了品牌,即便侥幸创造了品牌,这些方面的不足,也会让品牌成为摆设。

      众多强大品牌的兴衰都无可争辩地证明了这一结论。

      美国轿车工业的衰落是否就是个很好的证据呢?美国的汽车品牌曾经强大到让德国、日本的企业望尘莫及,现在,却不得不让位于德国、日本品牌。

      谁又敢说德国、日本目前的汽车品牌不会步美国后尘?

      世界上多把美国相继衰退的行业视为产业转移。

      我不这样看。

      我就不相信在美国人的眼里食品饮料行业比家电业、汽车业更先进。它所以能够保留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是因为还没有更强大企业战胜它们,而家电业、汽车业的衰落纯粹是竞争力下降所致,不是自愿转移是被迫转移。按品牌论的观点,是品牌衰落的结果。

      中国有不少老字号,其中很多真正称得上是百年老店。除极个别外,能够对经济做出相应贡献的,寥寥无几。它们既能证明品牌效用递减也能证明品牌作用有限。

      也许有人说,那是经营者的责任。如果家家都有个韦尔奇,强大品牌又算什么呢?他个人已经神勇广大到了足以见谁灭谁。

      事实上,这也是咄咄怪事:拥有那么多让我们羡慕得眼睛发绿的强大品牌的发达国家,被金融危机搞得狼狈不堪,而因为没有强大品牌让众多专家寝食不安的中国,却相对从容。

      这个世界真是乱了套---甚至逼得美国直想跟中国动武、欧盟成员轮换着向中国叫板。这还不都是品牌能力不强的中国企业惹的祸?人家也许认为,如此糟糕的中国企业都能够支撑中国崛起,稳步提升后岂不要命?很明显,我们自己并不这样看。

      费心巴力写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明,品牌虽然很重要,但还有与它同样重要的东西。仅仅围着品牌打转转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是远远不够的。绝大多数建设品牌的工作,是在品牌之外的。

      有人告诉你生病不必吃药,或者能够让你把吃出来的病再吃回去,或者有3000万就给你做个品牌,你愿意相信,那是你的事。

      品牌不是万能的,但我们有万能的品牌专家!

      品牌本来很平凡,但我们有十分强大的将品牌神圣化的群众基础!

 
 
 
 
 

路过

鸡蛋
1

鲜花
21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22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回复 石顺 2010-8-11 11:10
   你不但写,还1:33写,再写踢馆了啊!
回复 王亮 2010-8-11 11:35
品牌是支带刺的玫瑰
回复 王会军 2010-8-11 12:16
品牌不是神话,但是一种造神运动,当神的光环去掉之后,一切回归于平常,
回复 赵世纪 2010-8-11 14:14
第一营销网现在越来越热闹了
回复 cia829 2010-8-11 15:10
这个观点我还是认同的,品牌是营销战略整体的一部分,很多企业将品牌剥离出去单独建设是没有意义的,品牌传递的价值要与产品、服务、价格、消费者的诉求相匹配的,一个品牌部门凭空而谈是做不好的
回复 刘平 2010-8-11 20:31
销量和品牌的关系我觉得有点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销量决定品牌,品牌反作用于品牌。反之就成了唯心论者。
回复 金焕民 2010-8-11 22:24
石顺:
你不但写,还1:33写,再写踢馆了啊!
谢谢老弟关心!
回复 任小东 2010-8-12 12:34
金老师的文章总是能深入浅出,简单却又深刻,我要学习!
回复 魏长永 2010-8-12 15:00
品牌就是一个记号,我兜里有一千元,想炫耀,又不好意思明说,就在衣服上写个“一”,其他都是废话。
回复 金焕民 2010-8-12 15:11
魏长永: 品牌就是一个记号,我兜里有一千元,想炫耀,又不好意思明说,就在衣服上写个“一”,其他都是废话。
真是经典!
还有的是跟着别人也在衣服上写个“一”,其实口袋里并没有钱,弄久了就变成“二”了。
回复 张永波 2010-8-12 19:20
现在中国的中小企业随着市场的竞争和各路同仁的引导,对品牌的建设是越来越重视。但现在的企业是前面在“品牌建设”,而企业内部没有很好的跟进“建设的步伐”,在产品的质量、服务等方面拖后腿,成了“品牌建设”的绊脚石,搞的企业以发展太快来应付顾客和经销商。在我看来中小企业在建设自己的品牌上,练足内功把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搞上去,先以“口碑”来传播“品牌”。以“口碑”建设“品牌”我认为是中小企业的前期的目标,虽然慢但可以使企业走的更稳。
回复 龚捷 2010-8-19 10:38
品牌作用当然有限,品牌只是一个企业的一小部分,人才、资金、管理、研发等无不深深影响企业的发展。个人认为,之所以拥有强大品牌的美国、欧盟的企业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因其机构庞大,难以灵活调整而造成。
回复 直立睡觉 2010-8-20 22:40
   我们有万能的品牌专家    无语之极
回复 潇洒企划 2010-9-11 11:06
品牌太多了,就不值钱了。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17 18:11 , Processed in 0.03599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