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金焕民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1826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热度 38已有 767199 次阅读2010-7-31 00:28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刘春雄:“大企业,都会得“大企业病”。我们津津乐道的跨国公司的规范、程序和流程,都是大企业病的温室。这些东西都能够让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但同时也能让不平凡的人变得平凡”。
多有哲理的话啊!金老师经常出名言,只要不写长文章,就出名言。所以,博客成为他的最佳表达方式
    刘老师从来就是这么“赞美”我的。前半句捧,后半句损,都离不开“手”。按照他的说法,我最好不要写文章,不要写书,即使是写博客,最合适的方式,也就是微博。
      好企业并不需要太大。
      首先,大家都知道,企业太大了,如果涉嫌垄断,就会违法。其次,大有大的坏处。
      虽然我们的许多国有企业,不但进了五百强,而且可能会进十强。老百姓并不喜欢它们,并不引以为自豪。事实上,它们除了搜刮财富而自肥,好像也没有给老百姓创造什么价值。在我看来,它们唯一的价值是证明了,如果在中国能够达到垄断水平,就能够在全球排上名次。
      这是典型的大而不好的案例。
      《追求卓越》所以成为80年代的畅销书,我认为并不是因为它真的有多么优秀。书中提出的八大原则,没有太大的价值。畅销的原因是在美国经济低迷,信心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它“证明”了美国公司依然优秀,美国式的管理,仍然能够拯救美国企业,不需要向日本企业学习。它更像《中国可以说“不”》,让美国人感觉好了一点而已。
      《追求卓越》出版之后,里面所列举的优秀案例,情况怎么样?它们对克林顿时期的经济成就贡献了什么?
      事实是,它们自身难保,表现平平。克林顿时期的经济成都是所谓的新经济和金融创新带来的,与它们关系不大。
      小布什运气就差多了,里根、老布什打下的底子,克林顿时代得到充分释放,到了小布什时代,恶果全出来了。科技创新出现硅谷泡沫,金融创新出现华尔街泡沫,甚至,弄出来一个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美国的超级公司出现了倒闭潮,小布什给了奥巴马一个烂摊子。
      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我们是否也可以认为是大公司虽大但不再优秀的结果呢?
      在中国曾经名声振天的日立、索尼、三洋、松下、东芝今天如何?丰田危机是偶然还是必然?为什么以质量立国的日本,最优秀的代表反倒会出现质量问题?
      大是结果,不是目标。以大为目标,肯定是大而无当。这是一心求大的中国企业和中国政府必须关注的。
      企业大了,就不得不用规范、程序和流程管理企业,即所谓的“惯例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将所有事情都标准化、程序化和流程化,专业是专业了,但就是缺少了活力和灵性,更要命的是,这些东西都排斥创新。以人为中心的模式,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以流程为中心的模式,本质上就是“按部就班”。
      企业大了起码会产生下列问题:
      第一,官僚主义。
      这不需要论证,公司大了、规范多了、流程变得权威了,必然导致官僚化。你就是天大的本事,也没有办法阻止这一趋势。
      第二,信息阻塞。
      层级多信息传递必然缓慢,并且信息会因为“过度处理”而变形。“老板总是最后知道坏消息”,而且知道了,也就差不多没治了。所有轰然倒下的大公司,岂不都是如此?
      扁平化是解决层级较多的手段。但扁平的结果是纵向跨度减少,横向宽度加大,仍然解决不了所谓的管理幅度问题。由于横向缺乏权力制约,管理上扁平化的结果,其危害未必就能够减小。
      第三,尾大不掉
      块头大了行动就不灵便。想到做不到,眼到手不到。恐龙就是这么灭绝的。
      我们都一直十分强调和推崇体系的力量。
      实际上,体系这种东西,既能够发挥正向作用,也能够发挥反向作用。在强调知识和人力资源的年代,过分依重人力之外的东西,难道不也十分奇怪吗?
      企业家式管理模式太随意,惯例式太死搬,协调式最理想,不过,这个度如何把握?尤其是对管理艺术十分看重的中国传统来说。
      规范、程序和流程的重要性,不必争议。但没有人会因此而认为它们比人更加重要。一旦出现比人的智慧更重要的东西,那必须会出现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我们就顺着彼得反转原理,看看体系的产物。
      在对层级组织的研究中,彼得还分析归纳出彼德反转原理:一个员工的胜任与否,是由层级组织中的上司判定,而不是外界人士。如果上司已到达不胜任的阶层,他或许会以制度的价值来评判部属。例如,他会注重员工是否遵守规范、仪式、表格之类的事;他将特别赞赏工作迅速、整洁有礼的员工。总之,类似上司是以输入评断部属。于是对于那些把手段和目的关系弄反了、方法重于目标、文书作业重于预定的目的、缺乏独立判断的自主权、只是服从而不作决定的职业性机械行为者而言,他们会被组织认为是能胜任的工作者,因此有资格获得晋升,一直升到必须作决策的职务时,组织才会发现他们已到达不胜任的阶层。而以顾客、客户或受害者的观点来看,他们本来就是不胜任的。
      大公司到底造就出了多少这种文牍式的、教条式高手?诸葛亮就培养出来了一个马谡,就差点要了他的老命。他一生几乎是唯一一次的险招---空城计,就是被马谡逼出来的。一个就够了,何况批量制造?
       既然体系那么好使,为什么那么多国际知名公司还会毁于一人,毁于一旦?所以我说,“体系”的力量并不总是正向的,万能的。
       物极必反,所以,公司大了,不必是福。大国尚且兴衰难定,何况企业?
      企业追求的是越做越好,其结果可能是越做越大。但即便如此,大也不应成为目标,尤其是不能成为短期目标。速成的都是短命的,由于速成,瓜果不甜了,鱼肉不鲜了,猪肉不香了。
      再看看中国各行各业,有几个龙头企业还有活力?不经历几个行业周期,迅速称王称霸,其含金量自然大打折扣。
      我不止一次地断言,叶茂中创意的“品牌”,要么是老叶文章墨迹未干,就成为过去的“经典”,要么就是即将成为过去的“经典”。老叶那套做法,是青春痘,所有的青春,都“攻”到了脸上。它贡献给社会的是“GDP”,不是“GNP”;贡献给企业的是(资源)输入式增长,而不是内生型增长,属于“速效救心丸”。
      在一次有老叶参与的论坛上,他因为设施不符合他的演讲规格而罢讲,我不得不赶快调整时间,上去救场。我当时就想,一个如此对待客户,心中根本就没有客户的专家,能够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
      写这篇文章,我目的上并非否定大公司。而是否定大公司思维和大公司崇拜。大有大的好处,小有小的优势。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发挥优势,而非临渊羡鱼。
      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些大公司。全世界不才就那么500强吗?不好好做自己的事情,老是瞄着它干什么?有几个不怕死的中国企业去给中国挣点面子也就行了,不必都为此而折腾。
      吃了饭没事干,天天500强,不谈市场,不谈目标顾客,不谈价值创造,这不是典型的“生产观念”吗?
      马克思强调辩证法,我认为辩证法就是“无产阶级”的思维,马克思的哲学还真就是为我们创立的。你不换个角度看问题,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
      听专家的话,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事;
      向大公司学习,用自己的思维做事。
      不对称思维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我们需要的不是学会跨国公司思维,而是在研究跨国公司思维的前提下,形成我们自己的发展思维。
      跨国公司已经“君临天下”,我们需要的是拖“君”下马,二者怎么可能用同样的思维和行为?
      最近我与刘老师出了两本书。一本是《让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一本是《让增长改变命运》。前者谈的是营销管理,后者谈的是有关增长的战略、战术。里面的观点虽然有跨国公司的影子,但还真的不是跨国公司的那一套。
      所讨论的都是“弱者的强势营销”。
      所有大公司都得死,死的速度,一方面取决于它们大的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小公司的崛起速度和质量。给大公司掘墓的,并不都是大公司。
      不必为大公司的关门而惋惜,应该为小企业的崛起而欢呼。只有永恒的崛起,没有永恒的繁荣。
 
 

路过

鸡蛋
4

鲜花
27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31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回复 肖伟亚 2010-7-31 09:10
赞同!
回复 王会军 2010-7-31 10:34
创新是应该是营销工作的灵魂,怎样保持创新的延续性是创新的难点,请教金老师对此有何高见。
回复 魏长永 2010-7-31 11:20
大公司的思维类同于策划公司的模块,都是棋盘格,下好棋还要靠自己
回复 赵世纪 2010-7-31 16:37
好!
回复 邵庆彬503 2010-7-31 16:53
小企业做大起来之前要做强,不强就适应不了残酷的竞争环境。
大企业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老板的心离终端有多近,企业离市场的就有多近。
回复 孙雨 2010-7-31 19:12
"我当时就想,一个如此对待客户,心中根本就没有客户的专家,能够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
hehe........
回复 孙雨 2010-7-31 19:14
企业管理出版社给二位老师弄得书纸张真不咋地,要价也有点离谱....
回复 曾金沧海 2010-8-1 15:16
1,规范,标准和流程本身就是高手智慧的产物。和人的智慧并不冲突。
2,即使是世界500强企业的规范,标准,制度和流程,也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做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时移世易,变法宜以!”
3,现在的强公司也是由以前的弱公司发展而成的,它们的制度,流程和规范也是变化了很多次的。弱公司和强公司竞争,肯定不能按强公司的那一套打,只能是不对称竞争,甚至是强公司最不希望弱公司干啥,你就专干啥。
4,真正的问题在于,世界500强公司的东西,现在的弱公司应该向它们借鉴哪些东西?哪些东西应该踢掉?
回复 刘平 2010-8-2 10:16
不能随环境而变,随格局而变,随趋势而变;无论公司大小,落水是必然的,也没什么好惋惜的。
回复 刘平 2010-8-2 10:18
孙雨: 企业管理出版社给二位老师弄得书纸张真不咋地,要价也有点离谱....
补充一点:销售渠道太窄,很多地方不能进入主流书店,严重限制了发行量和影响力。
回复 王富欣 2010-8-3 11:28
基业百年的基因也注定了基业只不过百年而已!
回复 任小东 2010-8-6 14:31
好文啊!
回复 chenyugui 2010-8-7 08:14
分析很到位,值得学习。
回复 原创品牌营销李晨 2010-8-7 12:00
美国从来就是给中国挖陷阱,没有给中国什么好处。从理论到金融。只有用毛泽东的思想跟美国干。
回复 小吕飞刀 2010-8-7 15:53
个人认为和经营哲学有关,大企业首要是防范风险,其次才是创新,所以才讲流程。
回复 曾吵 2010-8-7 23:44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行
回复 不给糖就捣蛋 2010-8-10 18:03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2 19:33 , Processed in 0.03350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