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金焕民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1826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累死人的是“资源”!

热度 3已有 282488 次阅读2009-12-27 00:22 |个人分类:学习与修炼|系统分类:企业管理

      简单浏览了一下网友们的资源,以及下载情况,就产生了这么一个感慨:累死人的是资源。
      在我的博客中,有为数不少的篇幅谈学习。最激进的一篇是“系统不能兼容的,都是病毒”。
      身边有许多喜欢学习的从事营销工作的朋友。每次见面,都上赶着要学习资料。给吧,明知道没有用,不给吧,又显得小气。后来,就分别整理了适合不同类型人员的几个文件夹,再遇见要学习资料的,就来个“看客上菜”。
      一个营销人员到底需要多少营销知识呢?或者换句话,多少营销知识能够支撑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卓越的营销人员呢?这真是个要命的问题。
      事实上,胜任营销工作,真的不需要太多知识,而且在够用的前提下,越少越好。
      前几天由于一个文件太大,通过信箱解决不了问题,我又不用QQ,就问正在接受培训的业务员借了一个移动硬盘。回家下载完资料后,顺道看了看里面存储的资料,我脑袋都大了---那简直就是个营销知识库。
      第二天,培训继续进行,由于与企业关系较好,就建议改变日程安排,给我半天时间,就学习问题与营销团队沟通。
      我首先盯上了借我移动硬盘的那个“倒霉蛋”。
      我问他,存储的资料大概看了多少?他说大部分都看了。我说,那我就考一考?他挺从容的样子。
      第一个问题:以市场开发为目的,考察一个县级市场,需要调查那些项目?需要做出什么结论?
      第二个问题:经销商开发,开发什么?经销商管理,又管理什么?
      第三个问题:市场运作,主要包括那些项目?如何支持市场的持续增长?
      第四个问题:运作一个城市市场和县级市场有什么不同?
      第五个问题:制定年度营销计划与月度营销计划有什么不同?
      第六个问题:如何写月度工作总结?在这个方面,主管和业务员之间有哪些不同?
      第七个问题:如何进行SWOT分析?做这个分析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八个问题:什么是市场发展趋势?什么是行业发展趋势?需要分别把握哪些要点?
      别说对一个优秀的业务员,就是对一个合格的业务员,这些问题,都不应该成为问题。可是,对于这个如此喜欢学习的业务员,它真的成了问题。
      我要求这个公司从营销副总,到业务员都以文字的方式回答上述问题,如果认真的话,及格率绝对不到三成。
      企业老板大发雷霆。他心痛为了培训这个业务团队,陆续支出的上百万元。
      为什么会这样呢?
      问题出在学习方法。
      又不是要去当什么专家,读那么多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书或者资料干嘛?紧贴自己的日常工作,缺什么补什么,也就够了。
      业务员需要的东西有限;
      主管需要的东西也有限;
      甚至,营销高管需要的东西也有限。
      关键是学到的东西,要用,要在工作中不断地丰富,并最终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最终形成自己的东西。
      只有注重“纸上作业”,学习效果才好,进步才快。纸上作业无非是,市场调查报告、竞争对手分析、市场状况分析、月度营销计划、月度工作总结、市场推广方案、市场预测等等。这些东西只要坚持做,一年就过关。不愿意动笔的人,读再多书也没有用。
      我有,好像很多人都有这个毛病:借的书很快就能读完,买的书,就丢在书架上了,一次买得越多,读的可能性越小。
      更大的问题是,在掌握一种知识之前,读的版本越多,见识的“高人”越多,越不知道什么是“真经”。满世界的野先生,听一个人的,还知道那里是北,听三个人的就有可能不知道北在何方。我与刘春雄观念和认识非常一致,但具体到市场运作,认识有时就大相径庭。我们两个在那里争论,都能将老板弄晕。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杀法,你得先选择一种去学才行。
      许多企业老板的书架上都摆着哈佛商业管理全集,有几个能用的?一提“全”,那就意味着“全完蛋”。这个给个体系,那个给个全案,不明就理,生吞活剥,不解决任何问题。
      有些企业重视培训。为了博采众长,遍请业内专家。结果是营销人员学会了一大堆新名词,开业务会讲起来个个像专家,营销工作仍然是平平常常。
      我有个大学同学,长得浓眉大眼,一表人才,年年三好生。我们读马克思哲学著作都费劲,他竟然将黑格尔的著作能读得津津有味,抓耳挠腮。就是这么个宝贝,硬是搞不定女孩子。他不服气,就拿出读黑格尔著作的劲头,买一堆“如何谈恋爱”,“如何写情书”的书来读,直到我们大学毕业,仍然没有拉上过女孩子的手指头。后来在读研究生期间,找我取经。我说你把脸塞进裤兜里,喜欢谁就是谁。嗨,果真是明白人,最漂亮的女孩子归他了。
      事实上,许多事情就是一层窗户纸,你得大胆、主动去捅破它,而不是没完没了地找方法。早些年家里买了个数码相机,没有玩过,又不好意思去请教人,就拿着说明书读。也不知道是我笨,还是写得不明白,怎么也玩不转。最后急了,就乱摆弄,居然会玩了。教孩子开汽车,原理讲了一大堆,没有用。有急事需要办,将钥匙扔给她,三个小时后想起来,吓了一头汗,到现场一看,她已经很熟练了。
      我也的确发现,不是那些经常捧着书读的,而是那些喜欢动脑筋的营销人员进步更快。这也是个参照对象。我大学毕业二十三年了,同学们的前途大致也尘埃落定了,混得好的,都不是那些知识型,而是思考型。就那点事,只要爱思考,爱动脑,搞清楚没有那么困难。你以为那些专家都那么爱读书?都真的读了多少书?如果有人跟你那么讲,他肯定是骗人的。我读的书还没有我写的书多,而且读书只翻目录。也就是把科特勒的《营销管理》认真读了几遍,刚开始也是读不懂。到现在也还有读不懂的地方。几十个一流的学者,一辈子就弄了那么一本书,你一读就懂,他们岂不是太笨了?
      天天看到那么多网友,一口气下载那么多资源,我都觉得累!
      如果你能够回答上面的八个问题,就努力去实践吧,不必再学习更多的营销知识了。每月进步一点点,或者每年进步一点点,积累起来,你就不得了,哪还需要每天进步一点点?怕只怕使劲读,就是不见进步---如果不用心,那也不奇怪。
      自己动起来,学习才有用!
 
 

路过

鸡蛋

鲜花
2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29 个评论)

回复 姚尧 2009-12-27 04:26
金老师有一篇只写了标题的博文:学习切记叶公好龙。很多人没有明白什么意思,都说自己想学好学,都是遇到大致关联的就下载,一大堆资料下载之后,大约能够看看的很少。金老师还有一篇博文的标签说:能够看完算你狠。我敢断言,看完的人不多。
中国人浮躁,中国营销人更加浮躁!有些网友喜欢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其实他要说的核心问题就是一句话。思维的方式决定一个人的成就,而学习的方式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这句话说出来,肯定会有网友对姚尧的博文进行评判,不过能够得到指正和进步,姚尧是不害怕批评的!
回复 莫昌勇 2009-12-27 06:58
不会学习的人,定不会成功。

1、及时的了解行业的信息及市场变化趋势;
2、快速吸取最新的行业知识与行业发展趋势;
3、学习客户需求的知识,客户需要什么学习什么。
回复 谢锡宙 2009-12-27 10:18
金老师分析非常到位。量体裁衣最重要,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但事实上很多企业就违背了这样的原则,明明是一家管理制度、流程与企业文化非常落后的企业,就要上最先进的管理软件,就要送员工上MBA培训,结果是“鸡飞蛋打”,煮熟的鸭子飞了。对于个人来说,也是一样,好高骛远是失败的基因。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回复 李延卿 2009-12-27 10:21
哈哈,我说最近我是怎么回事哪?到书店去,拿起一本看,看不下去,再拿起一本,还是看不下去,有的看进去了,看完一本书,自己能用上也就是几个观点,但我认为已经受益匪浅;的确如金老师所说,现在我看书,有的也只是看前面的目录,就能想出个大概,里面的内容就不在细读了。
回复 陆东华 2009-12-27 12:12
书不求多 有时候 注重实际的价值 对于我们来说是财富
看书也只是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 如果全盘接受 那就玩完了
回复 汪家新 2009-12-27 18:46
呵呵,通文看下来,对号入座下,自己就有点像金老师笔下所说的那种 “天天看到那么多网友,一口气下载那么多资源,我都觉得累!”中的那号网友,哈哈。

不过,我是觉得以前在学校看了那么多的专业课,对那些所谓的战略或营销理论看都看的有些麻木了。
需要补充些新的维生素,有些是教科书上不会讲的;不少文章都有一个核心务实的观点,
而我们对很多文章节进行扫描,然后对核心务实的观点进行吸收。

我们还得多努力努力(包括学习和实践)才能像金老师所提及的“感受黄山,天下无山”的意境。
引用伟人邓小平的话叫:不管是学习吸引别人的优点,还是自我摸索实践,只要适合自己能让自己进步就是好方法。 呵呵。
回复 金焕民 2009-12-27 22:35
博采众长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学习方式。只有在达到一定境界之后,才具备这种能力。而在具备这种能力之前,“下载”太多的东西,自己就成了“移动硬盘”。
回复 汪家新 2009-12-27 23:39
呵呵,整合资源也包括整合别人优秀杰出的思维和文章观点。
更多的通过快速扫描下载的文章来把握该文章一两个突出的务实观点或技巧。
跨界营销首先就是要吸收不同的行业先进的方法和营销元素,再进行组合。
(是要像搞建筑一样要先奎实基础,先把一个行业研究比较透了,再研究下一个行业;只是有时研究一个行业时在学习坚持的下来比较枯燥时就会采用“交叉式”学习方式来调动保持钻研的热情)。呵呵。
回复 牛家林 2009-12-28 09:10
学为所用,缺什么补什么。其实也是节省时间,亲自拜访100个客户,比读100本拜访客户的书得到的更多。赞同金老师的说法,接受的观点多了,不知该何去何从了。
回复 金焕民 2009-12-28 13:23
像搞建筑一样要先奎实基础,先把一个行业研究比较透了,再研究下一个行业。达到这个层次已经是至高境界,就不会为资源所累了。
回复 金焕民 2009-12-28 13:28
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循序渐进!
回复 钟云玉 2009-12-28 15:18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踏实,用心,勤奋之人去做销售,不至于会做的差,但如果能够根据市场现实情况不断思考,总结相信会提升的更快。

“读的版本越多,见识的“高人”越多,越不知道什么是“真经””说得很有道理,如同管理法则中的手表定理。
回复 钟云玉 2009-12-28 15:27
我也曾下过很多资源,看到这想学,那又想看,于是乎便真成了“移动”硬盘。或许很多文章要传授的知识是一样的,只不过版本不一样而已。就像高考做复习资料,一本做完换另一本,其实大可不必,每本资料要练习的也就是那些理论,只要从习题中把要表达的理论总结出来,融会贯通就可以取得效果了
回复 彭辉798 2009-12-28 17:38
思维的方式决定一个人的成就,而学习的方式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我个人认为前半句确实如此,后半句有点牵强。人的思维是在学习中形成的,但是那种方式和思维的方式没有必然因果关系。
回复 彭辉798 2009-12-28 17:51
我曾经也是个“移动硬盘”,现在下载资源是因为某些方面欠缺,不够系统,需要夯实基础,更多的时候是看一种观点能否给自己思路上的启发。金老师曾说过,训练一个人的业务技能很简单,训练一个人的思维上升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就很不容易。
回复 金焕民 2009-12-28 21:42
读书是学习,学习不仅仅是读书。从这个角度看,学习方式的确决定思维方式,最低限度,学习方式是影响思维方式最重要的因素。设想一下,一个人在学习上生吞活剥,死搬硬套,你怎么能指望他具有灵活的思维呢?很好,大胆参与讨论或评论,就是很好的学习方式。
回复 金焕民 2009-12-28 23:48
您用这个很典型的例子说出了我想表达,却怎么也说不清楚的意思。对,就是这个意思。谢谢!
回复 金焕民 2009-12-28 23:52
你上来就挑战姚老师,他可是你老乡!多看看姚老师的文章,有本事就多批评,在批评中提升。
回复 姚尧 2009-12-29 00:57
呵呵,批评是好事情,批评者与被批评者都可以反思一些东西。只是心态要好,不要太过于固执自己的论调,既是错也要坚持就不好了。反思能够帮助人快速进步。销售与市场的办刊宗旨就是实用和提高营销人的吗!欢迎批评!
回复 范贵海 2009-12-29 10:11
一语中的,量力而行,缺啥补啥,“贪多嚼不烂”
12下一页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2 11:24 , Processed in 0.0327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