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金焕民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1826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有一种速度,叫急功近利

热度 47已有 1133939 次阅读2012-4-29 00:04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速度冲击规模”,曾几何时,这是中国式营销的经典思维。面对块头巨大的跨国公司,弱小的中国企业必须保持足够快的增长速度,才能获得生存权和挑战权。

      几乎无一例外,在完全竞争行业环境中脱颖而出的中国企业,都证明了这种思维的有效性。由于成功的案例过于显赫,也由于这种思维在那个时期相对正确,人们整体忽略另外一个现实:坐火箭上来的企业像螃蟹一样,一红就死;那些没死的,一领先就平庸。

      生物学认为,速生的,都是低等生命。而生长快速的树木,都不堪当栋梁之才。红木所以寸木寸金,原因正是生长缓慢。

      美国几乎是一个与生俱来的创造奇迹的国度。硅谷奇迹,很快演变为科技泡沫;华尔街奇迹,也很快演变为金融泡沫,而且顺带引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美国的商业奇迹,产生了影响全球的商业理念、商业模式,甚至生活方式,但除了军火,今天几乎没有什么让全球竞争者望而生畏的产品。曾经的电子王国、汽车王国桂冠,都旁落他人。

      贪婪、急功近利岂止是华尔街金融家的特征?那已经成为美国的整体特征。美国的风险投资家追求速度,觉得如果企业增长速度或者投资回报率达不到20%30%,就没什么投资的价值。他们投资的结果是什么呢?企业进行更多的冒险而不是集中精力于服务于目标顾。钱直接生钱远比通过商品挣钱来得容易。

      不管读者信不信,反正是我信。想让美国企业专注于制造业,比让它尊重别国主权更为不易。所以,我们见证了摩托罗拉、美国三大汽车公司、IBM的衰落。

      难道可口可乐、耐克、阿迪达斯不够优秀吗?是的,很优秀。不过,难道你还认为它们是美国的制造业吗?

      难道苹果手机不是商业奇迹吗?它迅速成为“街机”---满大街的人都使用它---从营销上说,未必符合基本准则。相信它的结局未必就比摩托罗拉和诺基亚更好。

      日本产品曾经是名声很差的“东洋造”。质量立国之后,产品声誉迅速提升,并且随后创造了经济上的“日本奇迹”。但它的电子王国桂冠得而复失,蒸蒸日上的汽车行业也悄无声息地被德国同行泰山压顶。

      德国人根深蒂固的实业观念造就了德国企业超强的制造能力。汽车制造业是德国高附加值制造的典范。无论是奥迪、奔驰,还是宝马、保时捷,一台德国车的价格都要比普通车高出510倍。

      德国企业对于产品的精益求精源于一种独特的商业文化,即努力创造持久永恒产品的手工业文化。美国代表的是一种寻求短期利润和个人财富的商人文化,很不幸运,日本秉承了这种文化。

      虽然日本企业对产品也精益求精,但由于急功近利,它们缺乏那种追求高附加值的韧性。因此,在精益求精之上,无法打造出高贵的产品,说来说去,难逃小家碧玉的境界。它们打败美国汽车制造商,成就了“大众化精品”,却让泰山压顶的德国汽车在高档领域纵横驰骋。

      个别企业的崛起,依靠的是一种智慧。一个国家经济的崛起,依赖的是一种意志和精神。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对产品的执着是制造业持续繁荣最坚实的基础。

      人太聪明了,比如美国,自然能够迅速获取巨额财富。但当财富来得太容易的时候,培养出来的是另外一种习性。这种习性的本质就是浮躁。

      我很欣赏创维“彻底的产品主义”,中国企业需要的正是这种精神。

      不可否认,正像“速度冲击规模”曾经是中国企业致胜的法宝,“创造性模仿”也是。但创造性模仿只能解决差距无法建立竞争优势,尤其是无法建立超一流竞争优势。

      今天,由于外贸无法为中国企业提供广阔的国际市场,内需也不够强劲,使得中国企业整体陷入低迷状态。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深层次原因却是中国企业创新乏力。在主流产品生命周期进入衰退期,行业面临创新性演进压力的时候,我们无力推动行业演进,无力推动产品创新。

      于是,一个又一个行业进入竞争僵局。

      而在那些成熟的市场上,由于产品不够过硬,品牌企业又面临着质量大考,品牌声誉不增反降。

      我们得开始去适应低增长。一方面稳定的增长积累起来的就是高速度,另一方面,低增长更适合培育企业的能力---在市场高速增长的环境中,谁有耐心系统并且艰难地提升企业能力?

      上个世纪的1998年,我就杞人忧天地提出“问题丛中的中国企业”。今天,这种感觉更加鲜明。中国市场曾经给中国企业这么一个生存环境---有什么样的市场就有什么样的企业。那时只需要一门心思做市场几乎就万事大吉了。今天,我们到了“有什么样的企业才有什么样市场”的阶段,我们得有耐心回过头来“补课”,补一补企业综合能力建设的“课”。

      环境变了,一切都得随之改变。我们需要反思曾经的成功和曾经的成功经验。否定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固步自封则意味着平庸

      我们没有继续浮躁的本钱。


路过

鸡蛋

鲜花
36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36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21 个评论)

回复 史贤龙 2012-4-29 01:07
看起来象是对两位曾为之辩护的“中国式营销”的新一轮再反刍。
回复 金焕民 2012-4-29 01:44
史贤龙: 看起来象是对两位曾为之辩护的“中国式营销”的新一轮再反刍。
哈哈,真理的相对论。这个是卷首---与同期专栏文章“解读品牌之:价值的创造与认同”有相互响应的意思。
中国经济环境变化太快,思维必须随之变化。
你看问题,一语中的。
回复 刘春雄 2012-4-29 11:19
史贤龙: 看起来象是对两位曾为之辩护的“中国式营销”的新一轮再反刍。
质疑、反思是有条件的,如果什么都没有,质疑、反思什么?现在质疑反思“中国制造”,是因为“中国制造”已经成立了。美国反思“科技泡沫”和“金融泡沫”,我们还想有点泡沫呢。
没有速度,我们希望有速度;有了速度,我们再反思速度带来的问题。那么,是否一开始就不该有速度呢?以速度冲击规模是否一开始就错了呢?显然不能这样认为。速度肯定不是坏事,没有连续30年10%的速度,就不可能有中国的今天。而且以后的速度还是要比西方高一点。
以速度冲击规模,当我们有了规模后,应该再做点什么?其实,过去中国企业不那么迷茫,现在有规模了反而开始迷茫。
回过头来,重新补课,甚至从ABC开始。
屈云波一直是“补课论”者,但他的言论注定受重视不受欢迎。因为课补完了,机会可能也没有了。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再不补课,犯错就是大错。
回复 刘春雄 2012-4-29 11:24
过去为中国营销辩护,现在要为中国营销指路。金老师有这种情节。
为中国营销指路,要跳出营销看营销。这是金老师的思路。我是认同的。
回复 原创品牌营销李晨 2012-4-30 14:06
补课也是中国式营销的内容之一。
回复 formchan 2012-4-30 17:42
中国式营销。以后的路要怎么走啊
回复 刘春雄 2012-4-30 18:45
formchan: 中国式营销。以后的路要怎么走啊
愚见:中国式营销是一个国家起步阶段的营销,就如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样。
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增强,终究要进入正常的营销。
回复 李兴敏 2012-4-30 19:49
formchan: 中国式营销。以后的路要怎么走啊
把成功当作运气,把失败当作必然。
回复 山峰_高端商品 2012-4-30 19:51
中国制造在台湾制造之下,台湾制造在日本制造之下,日本制造在德国制造之下。
中国企业的确需要提升制造质量。而这种苦功,只有眼光长远的企业家才会去付出。所以,企业,最终比的是人的境界。
回复 曾金沧海 2012-5-1 10:08
“个别企业的崛起,依靠的是一种智慧。一个国家经济的崛起,依赖的是一种意志和精神。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对产品的执着是制造业持续繁荣最坚实的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看得见的东西的命运是被看不见的决定的,”从长远来看,剑总要被精神击败”,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人都是这样。推荐博友看许绰云的《从历史看领导>,那才是真正的纵横古今中外的视野!
回复 田友龙 2012-5-1 11:14
“速度冲击规模”,是金老师与刘老师一直的主张,
而这个话基本上就说到我们心坎上去了,
我运作的小企业,有速度就可以把一切问题罩,
而一但慢下来,那么一切问题都暴露出来了,
所以多数情况是一低就死,不死也脱一身皮,从此就默默无闻了
当然企业的快是整个中国经济的快,
在大环境降,讲究合理增长的时候,
以速度见长的中国企业,路又在何方?
回复 张俊屏 2012-5-2 19:17
现阶段的成功的企业都是营销驱动型的,一味的追求高增长而忽视产品品质,现在该到他们补课的时候了。
回复 老巴布 2012-5-2 22:40
品牌学者Paul Temporal提出的一种思想,“品牌驱动经营战略”,在品牌竞争格局下可用品牌愿景来代替公司愿景,用品牌战略来驱动经营战略。
如果是这样,似乎更能贴合企业的实际,也易于从经营的业务中发现企业的价值,提炼出属于企业自己的价值与品牌并守护之。
回复 formchan 2012-5-4 17:32
学习了,支持下!
回复 文举 2012-5-5 17:23
“德国企业对于产品的精益求精源于一种独特的商业文化,即努力创造持久永恒产品的手工业文化。”也许只有想做成民族企业的企业才会想这些。
回复 许瑞光 2012-5-8 16:16
踏实是最稳的磐石。
回复 刘华东 2012-5-13 23:11
也许我与金老师的看的角度不一样,在此谈谈我的看法:
一,美国的制造行业并不没有衰败。虽然摩托罗拉已经很难在短期内翻身,但苹果起来了;微软也似乎是日薄西山了,但谷歌,Facebook,起来了;如果从赚钱的和产业经营角度来看,IBM也算得上是转型成功,更何况还有HP、DELL。从整体来看高IT科技行业还是牢牢掌握的美国手里!其它行业也是差不多。中国的很多行业产品充其量只不过是几条组装线,甚至是包装车间,这也能代表中国的制造业?
二,华尔街搞的金融非常残酷地掠夺他国的财富,弄得民怨沸腾。但从客观上来说这个以金融家建立起来的国家具有非常强大的竞争力!而且走到今天他们的产业资本对于企业的经营整合水平也是全球冠军。这与中国、朝鲜、古巴、前苏联等以政客建立起来的国家在与欧美国家对拼的时候均败下阵来,这也许是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至少这几百年来的发展暂时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说得有点远了。
三,“美国代表的是一种寻求短期利润和个人财富的商人文化,很不幸运,日本秉承了这种文化。”我觉得美国与日本的确有一部分人企业家比我们更浮躁,但是他们通过几百年的技术巩固与积累处于中低层的员工也会很好地精制产品,也有很多人是追求打造精益求精的完美产品。也就是说他们的根基是好的,至于上面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只不过是重新瓜分他们或者他国所创造的财富。而中国的现代制造业没有浮躁的资本,还要好好打基础。
四,“难道可口可乐、耐克、阿迪达斯不够优秀吗?是的,很优秀。不过,难道你还认为它们是美国的制造业吗?”这类巨型的公司在全球布局中肯定会有所分工,总不能认为它的生产车间在那里就是属于那个国家的吧,我的看法是它们目前还是美国的制造业,因为它们对于美国国家、社会民众的贡献仍然是最大的,在其它国家充其量是解决了一些就业问题!在全球化的今天单纯的制造业已经很难“独善其身”了,以后谈制造业可能要结合当地的技术、营销、管理、资本,甚至于政治势力,只有综合实力足够强企业才能基业长青了。
回复 海丰咨询 2012-5-17 09:39
古语:“务完物。”这是商人的之基。顾客,能回来再次消费的人。这样的生意才能持久。烂货、赔钱货这都是商人骂人的习惯用语。当头抬起来说,就有了全球意识,成了国际化,国家竞争力。
                                   海丰咨询——熊明锐
回复 海丰咨询 2012-5-17 09:42
刘华东: 也许我与金老师的看的角度不一样,在此谈谈我的看法:
一,美国的制造行业并不没有衰败。虽然摩托罗拉已经很难在短期内翻身,但苹果起来了;微软也似乎是日薄西山 ...
支持,抱怨只是由表面而产生的情绪。破解,企业家思维才是实质。    海丰咨询——熊明锐
回复 刘化檩 2012-5-26 12:35
在高速成长、遍地机会中的急功近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急功近利的同时没有考虑长期之功、长远利益。
12下一页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3 21:30 , Processed in 0.03843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