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金焕民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1826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解读品牌之:价值创造的本质和机理(4)

热度 20已有 992314 次阅读2012-4-11 00:19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补记:没有想到这篇文章会引起如此反应---也许是我弄偏了,也许是触及到了什么新问题。

强大品牌所以能够超越一切成为企业最亮丽的资产,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支撑。如果非用一个词概括这个支撑体系,那就只能是企业的商业模式。

营销有大营销和小营销之分。我不知道在跨国公司那里,是大营销还是小营销,但中国企业的营销一定是小营销。科特勒的营销,整体上就是小营销,德鲁克的营销才是大营销。
强大品牌是大营销的产物,小营销只能产生知名品牌和大众品牌。所谓知名品牌是指一定时期内知名度高的品牌,其命运仍然没有定数,它更多地是“做”出来的。

同时,仅仅从品牌说品牌,甚至仅仅从营销角度谈品牌,真没有什么好谈的。  

      从终极追求来看,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取价值;商品消费者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问题是,只有在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达成交易时,双方才能从中各其所需,这是经济学常识。

      而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的营销理论,一方面为促成交易,并且使交易更容易、通畅地达成,提供了完善的、专业的方法与方法论,另一方面,更进一步,把对使用价值的制造和价值的创造,尤其是价值的创造,演变成为买卖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于是,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矛盾(消费者希望使用价值越高越好,但同时希望付出的代价越低越,厂商正好相反)取得统一。

      基于使用价值的价值创造,空间是有限的。微笑曲线反映的就是这个现实。组装、制造只能转移价值和创造低水平的价值,而技术、专利、品牌和服务才能创造更高价值。

      即便如此,技术、专利仍然是服务于使用价值生产的,所以,虽然有贡献,仍然有限。通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们的技术、专利和装备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在价值创造上,我们仍然无法与世界知名企业媲美。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企业推动从制造向创造迈进的呼声。

      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楚价值创造的本质和机理。

      价值创造的本质是超越使用价值,为顾客塑造价值。

      正常情况下,顾客购买的是使用价值,也就是实体部分,无论是产品或者是服务都是如此。通过把握顾客偏好,运用创意、技术、专利就能较好地满足这一需求。从整体上来说,中国企业三十年来,重点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而且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个方面,我们与西方的差异,仅仅是量的差异。

      我相继采访过众多知名企业,它们的观点是只要国家相关政策能够完善,能够支撑,中国企业制造水平(包括研发水平、技术水平)的进步就能够进入快车道。我认为,只要能够针对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在国际视野下制定科学的国家营销战略(包括战略投入),中国制造业的水平,会迅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够提供证据的,比如中国的航天战略。

      随着短缺的消失和过剩的到来,顾客倾向于超越商品的使用价值越来越关注商品的价值。用营销语言说,就是顾客更关心的是心理满足。并且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愿意支付更高价格。于是,围绕产品或服务的服务,迅速成为营销的核心。进而,超越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塑造,成为价值创造的主要手段。

      无限的服务和与时俱进的品牌理念,为价值创造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运作空间。我们可以看到,对那些知名企业来说,在品牌的指引下,一代技术,衍生出多代产品,实现多层次收获。

      商品的使用价值,说穿了仅仅是商品的物理功能。虽然能够让顾客产生愉悦,但只能是浅层次的。深层次的满足无法依附于商品,必须依附于品牌---通过商品与品牌的完美组合加以实现。

      交换价值,价值创造的支点。

      交换价值只有在竞争环境中,在商品交换时,才具有意义。

      交换价值对生产者说,表现为销售的依据---我卖的是什么?在顾客那里,表现为购买的依据---我买的是什么?而品牌塑造正是遵循这些依据展开的

      一种商品的价值,具有多种表现方式,每种表现方式就代表着一种使用价值。比如汽车,既是一种代步工具,也是财富的象征。

      我们可以把商品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那些直接由商品提供的属性,叫自然属性;那些以商品为载体间接表现出来的属性叫社会属性。与此相适应,品牌也分为两种品牌。一种是自然属性品牌,一种是社会属性品牌。

      大众商品里塑造出来的品牌几乎无一例外是自然属性的品牌。高档商品里出落出来的品牌,则是社会属性的品牌。由此推理,自然属性的品牌虽然有广阔的市场,甚至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很难创造出巨大的价值---没有太大的孕育价值的空间,只能走物美价廉的路子。

      与交换价值直接关联的营销用语是卖点或者诉求点。只有当将卖点或者诉求点塑造到交换价值的高度,它们才能创造出价值。

      卖点或者诉求点,在研发者那里,仅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在市场营销者那里,必须将它们上升到社会属性的境界。这种质的飞跃,就是价值创造。

      同理,对企业来说,让推销成为必须,体现的是无力超越商品的自然属性,而让推销成为多余,体现的则是对打造社会属性的自信。

      价格,制造与创造的分水岭。

      市场机制本质上是价格机制,就是用价格调节市场。理论上讲,市场上应该只有一个价格,竞争的趋势也是向这个价格靠近。但在现实中,只有弱势企业才共享一个价格。

      商品价值,尤其是商品的虚拟价值是十分难界定的。经济学认为,在想买的能够买得到,想卖的能够卖得出,也就是“市场出清”时,商品的价格等于价值。市场出清时的价格,叫均衡价格,调节市场的价格指的就是这个价格。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理论上,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而在现实中,需要用价格计量价值。

      也就是说,企业塑造价格的能力,反映的就是企业塑造价值的能力。而企业塑造价格的能力有两种,一种是决定价格的能力,一种是推销价格的能力。前者基于市场地位,后者基于营销实力。只有那些具有推销价格能力的企业,才是真正具有创造价值能力的企业。过分依赖市场地位,很容易固步自封,也容易妄自尊大。

      界定企业的市场地位,可以归结为四种状态:

      价格领先,市场占有率领先;

      价格领先,市场占有率一般;

      价格一般,市场占有率领先;

      价格一般,市场占有率一般。

      毫无疑问,市场占有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但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它的意义会大打折扣。

      价格竞争者在市场占有率领先之后,如果建立不起来推销价格的能力,那么,市场占有率极有可能演变为负担。最低限度,市场占有率会无法最终成为决定市场地位的因素。我曾经提出“价格定乾坤”的命题,指的就是这种含义。

      按照这个逻辑,那些仅仅具有挑战对方价格和价格体系的挑战者,未必是真正具有威胁力的挑战者,真正具有威胁力的挑战者是指那些具有塑造价格能力的挑战者。

      也就是说,打死皇帝不是本事,自己能够当上皇帝才是本事。

      基于这种逻辑,品牌塑造的基础是打造商品的社会属性,焦点是提升交换价值。

      企业关心的是价格,顾客关心的是价值。企业想获得什么样的价格,就必须去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这与做人是一个道理:你想让别人怎么看待你,就必须依据那个愿意去做人。

      所以说,价格策略是企业其它策略的起点,也是价值创造的依据。我一直对定位理论持怀疑态度,认为它本末倒置。企业定位,首先定的是价位,即价格;然后去市场细分,锁定目标顾客;然后去研究目标顾客的价值取向;然后,具体地研究价值创造方案。

      这并不意味着我否定定位理论,我只是认为它更适合战略销售,而不是战略营销。那是一个价格适应导向,而不是价格塑造导向。像奔驰、宝马这些企业,都是两个导向同时并进的。

      行文至此,我不得不再次延伸和强调一贯的观点。

      首先,品牌塑造来自于对社会的洞察力。

      那种仅仅锁定目标顾客研究其偏好的方式,不足以发现和创造最大化的价值,不足以塑造出能够让目标顾客心理满足最大化的品牌。没有社会的整体认同和追捧,哪来的超越产品和品牌的满足?

      正是源自对社会的洞察力,才敢于塑造更高的价格和相应的价值---奔驰、宝马的价格一路飙升,房地产价格甚至需要中央插手干预,都是这个原因。

      另类的典型案例是凌志和A8。它们强调的是物有所值和含蓄,这是对人性的局部适应,但这远远不是社会大众的共同取向,所以,它们只是一流的轿车,不是强大的品牌。

      其次,品牌是商业模式的产物。

      尽管品牌是焦点,但这也只是表象。品牌本身是不会创造价值的,创造价值的是商业模式。品牌的成功是商业模式的成功,品牌的失败是商业模式的失败。没有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想塑造超级价格,是没有任何可能的。

      为什么中国的行业龙头企业目前普遍迷茫和郁闷?根本原因是产品过了模仿期(哪怕是建设性模仿),品牌过了广告期(哪怕是整合营销传播),企业到了构建商业模式期。但我们的企业却上升不到商业模式竞争的高度。

      第三,品牌是一种消费壁垒。

      被挡在外面的心仪的人越多,品牌的价值越高。市场细分是给顾客划阶级,品牌建设是给阶级外的人建门槛。门槛越高,想进门的人反而越多,尽管对多数人来说,那可能永远是个愿望。

      商业模式构建生活方式,品牌满足生活方式,这是相辅相成的。

      第四,品牌是一种竞争壁垒。

      奢侈品是用价格挡住竞争对手,而大众商品则是用品牌阻挡竞争对手。

      类似可口可乐、宝洁这样的品牌,品牌建设的过程是引导消费者,建设成功后,其实就演变为竞争工具。挡住竞争者,顾客就是自己的了。至于说它们到底有多高的价值,恐怕只有天知道。

      相反,想挑战它们,则必须用价值价值创造的手段---新价值的创造者---消费者未必忠诚,只是被它们一路引导到习惯消费的地步。而打破这种习惯,必须依靠价值创造。

      第五,品牌的基业长青源自产品的持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地向顾客展现更接近其价值偏好的交换价值,否则顾客会产生购买疲劳。


路过

鸡蛋
2

鲜花
14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6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40 个评论)

回复 刘建恒 2012-4-11 10:25
终于抢到沙发啦
回复 老巴布 2012-4-11 10:58
受益匪浅。
回复 老巴布 2012-4-11 11:30
自然属性的首要目标是达成生存,其次是助益发展,即帮助实现社会属性,反应但不能标识个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借助文化塑造情景,借助品牌标识文化,借助商品反应个人的社会属性,如归属,品位,地位等。
回复 老巴布 2012-4-11 11:37
通过塑造具有自然属性的品牌的企业,其价格决定能力常常来自于垄断,来自于竞争壁垒。这种方式通过多品牌的方式获取最大的消费者剩余,本身并未创造更多社会属性的价值,因此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是一种零和博弈的局面。

通过塑造具有社会属性的品牌的企业,其价格推销能力常常反映在文化的塑造,生活方式的塑造。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场景下,品牌的价值将得到最有力的体现,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分配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合作双赢局面。
回复 老巴布 2012-4-11 13:06
企业运营模式与创新和营销有莫大的关系,若以创新和品牌作为模式的两个导向,可以得到四种情况:第一:既重视品牌,又重视创新的模式;第二、重视品牌不重视创新的模式;第三、重视创新不重视品牌的模式;第四、既无创新,又无品牌的模式;

不知此种方法划分是否妥当?有无意义?还望各位前辈指点。
回复 刘春雄 2012-4-11 15:03
“我一直对定位理论持怀疑态度,认为它本末倒置。”
认同一半。很多是事后诸葛亮的解读。
回复 刘春雄 2012-4-11 15:07
对于目前关于价值创造的文章,我都不满意,包括金老师的这篇文章。
如果只讲价值创造,不讲价值认同,是没有意义的。我已经创造出来了,但你就是不认同,这样的现象很普遍。
我准备写一篇文章谈这个问题。
回复 史贤龙 2012-4-11 15:52
金老师此文提出了一个新论点:商业模式决定品牌成败。
也就是说,金老师需要通过定义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与企业成败(产品、销量、市场份额)的关系,自然就成为品牌成败的决定因素。
但是,商业模式是否是企业成败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呢?这个判断能否成为全称命题,又需要论证。
如果不是唯一决定因素,那么说商业模式决定品牌,就只能换成:商业模式是决定品牌成败的因素,之一。
回复 郭锐伟 2012-4-11 16:23
认为金老师按产品属性分析品牌价值就很透彻了,脱离产品属性谈品牌和溢价都是空谈,简单理解食盐能溢价的空间就不如服装和汽车,品牌作用一是区隔,二是溢价,没有溢价的品牌法律意义更大些,我理解是这样的。同时我个人认为产品属性可以塑造或转变的,也就是常说的品牌再定位,品牌在此也能起到一定塑造作用,比如手机可以是通讯工具也可以是时尚品,当年TCL的镶钻手机火了一把就是利用属性的变更来操作的;王老吉凉茶,还有类似钢笔的属性变化也是类似,所要求采用的价值传递也不同了。请赐教。
回复 刘春雄 2012-4-11 16:30
史贤龙: 金老师此文表达的关键论点是:商业模式决定品牌成败。
也就是说,金老师需要通过定义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与企业成败(产品、销量、市场份额)的关系,自然就成为品 ...
金老师此文虽然提到商业模式,但因为没有论述,所以很唐突。
此文前后说的不是一个问题,前后没有逻辑性。
回复 刘春雄 2012-4-11 16:36
为什么模仿的价值就降低了呢?因为价值的产生,首先是创造了一种心理稀缺,然后用某种价值属性去满足它。模仿者没有创造这种心理稀缺。
心理稀缺本来不存在,但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去制造一种氛围,必须暗示消费者,心理稀缺就会产生。
年前朋友送我一个iPad,高兴了几天,发现没用。刚好女儿周末回家,给她了。也是兴奋了几天,也没什么用,就闲置了。
谁能创造心理稀缺呢?不在于创造什么,而在于谁在创造。
回复 曾金沧海 2012-4-11 18:01
金老师完全没必要用千疮百孔的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硬拿来解读品牌,本来马克思对很多经济学的概念就模糊不清,用来解读品牌,就更是雾里看花。“什么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要么是错误的,要么是废话。稀缺度决定价格才是对的,平时一瓶水和沙漠里一瓶水价格相差多大?其实金老师对品牌想说啥就说啥,没必要借马克思这个尸来还魂。
回复 曾金沧海 2012-4-11 18:06
现在IPONE火了,很多“诸葛亮”就都讲诺基亚,摩托罗拉如何如何差,如何如何犯了许多重大错误。我的判断是:IPONE比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危险多了。后两者的性价比在那里明摆着。哪里IPHONE下来了,相信又会有很多人扯淡:IPHONE又犯了哪些错误。
回复 老巴布 2012-4-11 20:13
曾金沧海: 金老师完全没必要用千疮百孔的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硬拿来解读品牌,本来马克思对很多经济学的概念就模糊不清,用来解读品牌,就更是雾里看花。“什么劳动时间 ...
这两瓶水还这让人费思量。
我们假设全世界只有两瓶水,长江边一瓶水和沙漠里一瓶水,都是娃哈哈的,按照稀缺性的解释,他们的价格应该是相同的吧?

这两瓶水无论价格多高多低,也改变不了生产他们所消耗的资源以及要求的合理回报。
自私的企业都必须考虑盈利,这个利润应该是合理的,至少在长期内是均衡的。
马克思老人家的价值看似虚无,却深合经济学的道理。至于价值与效用,以及消费者所面对的消费情景和需求,供给以及价格的关系,似乎也无法动摇这一点。
回复 老巴布 2012-4-11 20:35
曾金沧海: 现在IPONE火了,很多“诸葛亮”就都讲诺基亚,摩托罗拉如何如何差,如何如何犯了许多重大错误。我的判断是:IPONE比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危险多了。后两者的性价比在 ...
IPHONE带来的革命在于智能化,触摸化和简单化。世界已经改变,顺者昌,逆者亡,改得快,有希望。
回复 曾金沧海 2012-4-11 21:29
老巴布: 这两瓶水还这让人费思量。
我们假设全世界只有两瓶水,长江边一瓶水和沙漠里一瓶水,都是娃哈哈的,按照稀缺性的解释,他们的价格应该是相同的吧?

这两瓶水无论 ...
长江边的一瓶水,这瓶水还稀缺吗?是否稀缺都是针对人的需求而言的。另外你的假设有没有可能性?金老师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读品牌的这几篇博文并没有为金老师这个营销专家的品牌加分,很可能相反。
回复 金焕民 2012-4-12 10:59
曾金沧海: 现在IPONE火了,很多“诸葛亮”就都讲诺基亚,摩托罗拉如何如何差,如何如何犯了许多重大错误。我的判断是:IPONE比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危险多了。后两者的性价比在 ...
有些问题是不需要辩论的。摩托罗拉、诺基亚曾经如何,今天又是如何?事实就在那里摆着。iphone未必就能够成就什么,但它能够成为街机,起码顺应了某种需求,为什么不是摩托罗拉、诺基亚呢?
回复 金焕民 2012-4-12 11:05
曾金沧海: 金老师完全没必要用千疮百孔的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硬拿来解读品牌,本来马克思对很多经济学的概念就模糊不清,用来解读品牌,就更是雾里看花。“什么劳动时间 ...
当能够从更多个维度理解同一个问题的时候,相信对问题会有更深、更全面的把握。这就是我用马克思商品理论解读品牌的初衷。
马克思的经济学是否千疮百孔不好定论,但他的商品理论至今仍然没有人能够企及却是事实。同时,马克思的思辨水平肯定也是一流的。   
怎么看待他的学说呢?他研究资本主义本来是为推翻它,但事实却对资本主义的完善,起到了巨大的效果。
在中国到底有多少人读过《资本论》呢?许多人错误地将政治经济学教程当作马克思的经济学说,那是以讹传讹。其实,那是苏联人整出的东西,是对《资本论》的政治解读。欧洲人,尤其是西欧人把《资本论》读得更好,于是就有了它们的社会资本主义或国家资本主义。
我感觉从营销思考营销,在我这里,已经基本上进入僵局。你说全球化问题到底是经济学问题还是营销问题?产业集群建设呢?
一个专门研究产业集群的专家,就产业集群品牌建设问题询问我,我把我与刘老师那一套国家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逻辑讲给他听,他劝我说,你应该研究产业集群,会出优秀成果。我说,还是先守住吃饭的家伙吧。
隔行如隔山,那是因为不会举一反三;隔行不隔理,那是弄通了公理。 个人认为,中国对营销的研究---指的是理论研究,已经走入死胡同。想走出这个死胡同,只有多学科融合。我当然还没有上升到这个高度,只是先试着用其它理论解释一下营销问题,看看能否找到新的逻辑。
回复 刘春雄 2012-4-12 11:13
研究至此,才进入品牌研究的核心问题。这是品牌之道,我们所见的品牌理论,多数是品牌之术。
回复 金焕民 2012-4-12 11:13
史贤龙: 金老师此文提出了一个新论点:商业模式决定品牌成败。
也就是说,金老师需要通过定义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与企业成败(产品、销量、市场份额)的关系,自然就成为品 ...
强大品牌所以能够超越一切成为企业最亮丽的资产,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支撑。如果非用一个词概括这个支撑体系,那就只能是企业的商业模式。
营销有大营销和小营销之分。我不知道在跨国公司那里,是大营销还是小营销,但中国企业的营销一定是小营销。科特勒的营销,整体上是小营销,德鲁克的营销是大营销。
强大品牌是大营销的产物。
小营销只能产生知名品牌和大众品牌。
所谓知名品牌是指一定时期内知名度高的品牌,其命运仍然没有定数,它更多地是“做”出来的。
12下一页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7 04:06 , Processed in 0.0338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