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金焕民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1826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企业的“铁饭碗”

热度 22已有 650875 次阅读2012-3-23 21:25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孙夫子果然从善如流。给他建议将专题名字改为“销量与品牌的逻辑”,以免继续引发不必要的歧意,立马就改了。这看起来舒服多了,并且大家再写文章也不必用“做销量VS做品牌”这种二选一的模式了。
      尽管留辨子和胡子的男人自己感觉良好,但他们一般都是忌讳别人谈起他们的辨子与胡子的。
      张大千也不例外。
      在一次聚会上,来宾们不知怎么话题就集中到了他的胡子上。
      文人自有文人表达不满的方式。
      他笑容可掬地说给大家讲个笑话。
      在宴会上,看着年轻的后生个个生龙活虎,刘备突然来了兴致,把五虎上将的儿子叫到面前,让他们各自夸一夸自己的老子。
      张飞的儿子张苞说,当年自己父亲一人一骑一枪,在长板坡前喝退曹操几十万大军。众人一片叫好。
      赵云的儿子说,当年他父亲于几十万曹军之中,一人一骑一枪,如入无人之境,杀得血流成河,救得幼主。众人又是一片叫好。
      黄忠、马超的儿子也各表父亲功绩,赢得一片叫好。
      轮到关羽的儿子关平了。但他不善言词,憋弄了半天,说,我父亲卧蚕眉,丹凤眼,一幅美髯。
      虽然众人依然是一片叫好,却气坏了关羽。他喝斥曰:你这不孝之子,老子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水淹七军,都是丰功伟绩,怎么单说老子的胡子?
      其实,那些揪住“不做品牌做销量”说事的,智商也如同关平。至于把做销量的手段非说成做品牌的娄向鹏们,你只能说他们是犯了“品牌崇拜综合症”。他们对做销量的不屑,反映的恰恰是浅薄。
      这是发表在《销售与市场》评论版上的许小火的文字。
      若是在几年前,真的无法想象自己将来会写这样一个失败案例——主角是诺基亚。然而,这个世界真的变化太快,在多数人还未缓过神来时,格局已经改变;从辉煌到落魄不过是转瞬间的事。不管你拥有百年积淀还是当下正傲视群雄,这都无法作为未来称霸的根本。跟不上步伐,看不清形势,就注定被淘汰。即便你是诺基亚。
      对于诺基亚的兴衰过程而言,2007年是一个关键时间点。这一年,全球通信业发生了两件大事,深刻地影响了未来整个手机市场的格局,不过现在看来,诺基亚当时并没有意识到。
      2007年6月底,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向世界抛出了一款叫做iPhone的手机。iPhone的触摸屏,颠覆了用户使用手机的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全新体验。与此同时,iPhone还有自己的应用商店,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去商店下载应用;如果是付费应用,苹果将和应用开发者以3∶7的比例分成。触摸屏与应用收入分成模式,是乔布斯带给通信业的两个变革。
      另一件大事的主角是谷歌。2007年11月,谷歌宣布成立开放手机联盟,并且将旗下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开源——这意味着智能手机厂商可以免费使用Android并可以在其上按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

      事实上,比诺基亚更郁闷的是摩托罗拉。在八九十年代,它在中国那可是一霸独大,但它随后就陪太子读书了。
      如果谈品牌与销量的逻辑,这是再也好不过的案例了
      实际上,在手机市场上,中国企业的作为也很典型。没有一家企业不是高举高打地“找说法”、“做品牌”。今天,都山寨化了。我甚至都开始怀疑中国的手机企业会像家电企业一样占据市场,没想到它们在知名之后会堕落到目前这步田地。
      至少在手机市场上,我们看到,跨国公司靠的不全是品牌,或者说即使是它们,仅仅躺在品牌的摇篮里,也是行不通的
      我和刘老师苦思冥想,弄出了个营销图谱。
      关于品牌部分我们给出了两条路线图:
      一条是:商品---知名商品---品牌---强大品牌。
      先是解决好产品的质量问题、功能问题、观感问题。首先看起来是个好产品,其次用起来也是好产品,使之成为“无印良品”。
      然后,得做好通路和终端建设,让产品随处可见,垂手可得。
      最后,用各种企业资源允许的方式进行传播、引导。
      这样它慢慢地就有了名字---本来上市就有,大家不知道也记不住。接触、使用多了,并且感觉和印象都不错,自然就记住了。这时他才真正有了名字
      有了名字,才能在“名字”上做文章
      但在“名字”上做的文章商品必需能够支撑。本来走专业路线的苹果,它一“大众”,马上把妇孺皆知的“诺基亚”干趴下了。
      两个大致相当的品牌同台竞争,品牌作用的边界就立马呈现了
      非知名品牌与知名品牌之间的竞争,看看中国家电业就一目了然了。你可以鄙视中国家电企业,但千家万户喜欢它们---愿意把钞票支付给它们
      事实上,在中国市场上,即使是跨国公司,也拥有强大的销售队伍。销售队伍是做销量的,但谁能说他们与品牌无关?或者谁敢说他们只是品牌的受益者?
      一条是:产品---知名产品---声誉产品---品牌---强大品牌
      这大概不需要再作解释了。
      目前营销人,包括那些“品牌专家”也在大谈单品的高销量或者品类冠军。没有声誉产品和产品声誉哪来的单品的高销量和品类冠军?单品的高销量、声誉产品是我早在2005年与一位博士在论述品牌形成机制时提出的。可惜得很,没有深入研究。不过,我在这次写作“解读品牌之”系列时,又延续了这方面的研究。
      我从来没有说过不做品牌。“不做品牌做销量”那仅仅是一种基于时局的提法,目的在于用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方式,强烈建议企业把资源和注意力用在做好扎实的营销基础工作上。
      品牌不能当饭吃,销量也是“今日有酒今日醉”。只有扎实的营销基础工作,过硬且符合顾客需求及其变化的产品,才是企业的“铁饭碗”。
      扎实的基础工作和过硬的产品哪里来?来源于企业综合实力。“体质”不行,仅仅依赖“激素”,作用都是有限---无论你是以价格竞争的名义或者是以品牌竞争的名义。
      中国企业的问题不是单纯的品牌问题,是综合实力问题
      至于那种“销量达到一定程度,企业必须做品牌”的观点,其实是“捂着肚脐过河”---小心过度(渡)。
      有头发谁也不会装秃子---更何况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呢?根本不用担心,中国企业除了排队上市,剩下的就是排队做品牌了。

路过

鸡蛋
1

鲜花
16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7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回复 史贤龙 2012-3-24 10:01
在前面二选一的讨论里,唯一有点价值的概念是“持续销量”,即咨询界的持续增长概念对应的销售学名词。
从实践角度看,有销量是第一步,销量规模化是第二步,销量持续是第三步,能把三步做好的企业其实并不多,摩托罗拉、诺基亚、柯达等。
这也是我在《产品炼金术》里特别提出长寿产品、产品进化、产品管理的治理模式等的根本原因-----对于长寿化产品及产品如何长寿,营销界关注与研究得比“基业长青”少得多。
回复 马晓宇 2012-3-24 11:27
史贤龙: 在前面二选一的讨论里,唯一有点价值的概念是“持续销量”,即咨询界的持续增长概念对应的销售学名词。
从实践角度看,有销量是第一步,销量规模化是第二步,销量 ...
在另一个层面里,用产品的快速更换来替代“长寿产品”的“上吊打法”,用阶段性的新品不断的冲击市场,保持销量。这种做法在健康行业已经普及成基本操作模式。
回复 马晓宇 2012-3-24 11:31
这些年来我固执的认为“销量是鸡,品牌是蛋”,虽然有人不停的告诉我这个观念很扯淡。

企业的营销工作是什么?其实是“鸡窝”,大部分的时候我们用一个草窝把鸡养肥了,本来以为应该到了下品牌金蛋的时候,谁承想不是那么回事?大部分人想不明白,就会觉得品牌的蛋不好下,算球了。其实,不是下不出品牌的蛋,而是没有孵蛋的窝。

草窝能孵出好蛋来吗?所以说,产品由商品成为品牌的过程,也必然是企业由草窝像保温箱甚至是金窝发展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的支撑,鸡肥不了,蛋也都是臭蛋。
回复 市场拓展孙强 2012-3-24 12:08
呵呵呵!金老师技高于人!顶!赞!中国非著名女装市场拓展——孙强。
回复 谢锡宙 2012-3-24 12:43
品牌不能当饭吃,销量也是“今日有酒今日醉”。只有扎实的营销基础工作,过硬且符合顾客需求及其变化的产品,才是企业的“铁饭碗”。
支持金老师。
可以说很多企业都是靠常规的内功、管功、细功“一砖一瓦”地打造着自己的品牌大厦,这是品牌成长的必备条件,也是不可或缺的“品牌加速”成长的前提。如果从品牌模型来说,就是产品过硬型、营销功夫型、管理内功型、制度保障型有相当大的关系。
回复 史贤龙 2012-3-24 12:57
马晓宇: 在另一个层面里,用产品的快速更换来替代“长寿产品”的“上吊打法”,用阶段性的新品不断的冲击市场,保持销量。这种做法在健康行业已经普及成基本操作模式。
上吊打法多是无奈,当然不失为一种产品模式。品牌化产品或非品牌化产品,都有存在理由与商业逻辑,不可执一而非彼。
回复 马晓宇 2012-3-24 14:11
史贤龙: 上吊打法多是无奈,当然不失为一种产品模式。品牌化产品或非品牌化产品,都有存在理由与商业逻辑,不可执一而非彼。
我想说的是,借助品牌,是产品长寿化,进而形成长寿产品。这要比快速更换产品这种方法,更能使企业稳健的发展下去。
回复 金焕民 2012-3-24 15:30
马晓宇: 这些年来我固执的认为“销量是鸡,品牌是蛋”,虽然有人不停的告诉我这个观念很扯淡。

企业的营销工作是什么?其实是“鸡窝”,大部分的时候我们用一个草窝把鸡 ...
你的“品牌观形,销量知性,方得企业之道”是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做品牌”起家的营销者能悟到这个地步那就真正达到了品牌营销者的境界---得没得道是一码事,做到什么程度是另外一码事。
这次不期而遇的讨论,让我颇有收获。
人基于自己的出身、资质和志向,有多种活法。企业也是如此。同时,不同人的不同活法也不是一层不变的,而同样活法的人路径也不尽相同。
在基本营销原则指导下,企业怎么活都没有错。不要 ABC,就是大跃进。
回复 史贤龙 2012-3-24 15:41
马晓宇: 我想说的是,借助品牌,是产品长寿化,进而形成长寿产品。这要比快速更换产品这种方法,更能使企业稳健的发展下去。
赞成。非品牌化的产品模式,也有很多有价值的实战经验值得总结提炼。
回复 金焕民 2012-3-24 15:50
史贤龙: 赞成。非品牌化的产品模式,也有很多有价值的实战经验值得总结提炼。
品牌话语权,这是史先生提出的一个十分具有高度和格局的概念。做品牌既是中国企业崛起,也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由之路,但如果没有超越现有品牌思维的新品牌思维,我感觉很难,这也是我们思考品牌问题的初衷。
建议史先生你思考产品一样,写一本“品牌炼金术”,持续这项研究。
回复 郭锐伟 2012-3-24 18:41
中国只在特定的属性产品能做强,挂上时尚边的就完蛋,手机是时尚品,家电不是。
回复 李济安 2012-3-24 20:04
稳健的品牌是“品”、“牌”;激荡的品牌是“牌”、“品”。
回复 魅力超速 2012-3-24 22:43
品牌是消费者用钞票选 出来的
回复 王效辉 2012-3-25 22:08
例子不错 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品牌很厉害  回首间不大行了
回复 老巴布 2012-3-26 10:36
同样是品牌,似乎有必要弄清“消费者品牌”和“商务品牌”,前者无需赘述,后者如孙强的“我的中国式销量与品牌观”中提到的隐形冠军“浙江大丰”,另外金老师在文章中提到中国国产手机,中兴和华为前期都是直供运营商的,这些企业面对的不是最终消费者,而是产业市场。他们有没有品牌?或许是关系品牌,或许是服务品牌,总而言之在产业用户的心里,或许这些产品有他们的位置,有着响亮的品牌。

这个例子让人困惑,多少人知道的牌子才叫品牌,多少客户认同的产品叫品牌?

相对来讲产业市场客户数量较少,容易把握,做关系品牌做服务品牌比较容易;而消费者市场既庞大又不可捉摸,难以把握,有人做口碑品牌(似乎包含而不限于关系品牌、服务品牌),有人做广告品牌,也有人兼而有之。

品牌其难何在:不靠谱的市场?无形价值难以变现?建维成本太高?还望众位前辈剖析指教。
回复 胡志芳 2012-3-26 16:26
是哦!很多人以前也“铁饭碗”整得个头破血流,现在大小企业为这“铁饭碗”在全国市场搞得乌烟瘴气。
回复 李兴敏 2012-5-27 01:11
其实后来我想了一下,这个论题好像就是这样的,原命题被理解成了“市场占有最大化”还是“单个产品利润率最大化”,但总体原则是“争取较长时间利润最大化”,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个命题或许要表意清楚一点,有可能涉及到当前的现实,一方面是如何由市场导入到市场最大占有?另一方面是如何由顾客较低价值认同到品牌价值连续打造直至顶峰,这两个命题各有路径,各有边界,再参考具体行业产业背景的话,可能能得到更好的表述。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7 07:50 , Processed in 0.03378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