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金焕民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1826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解读品牌之:从产品到商品(2)

热度 21已有 591411 次阅读2012-3-11 02:00 |系统分类:营销实战

同样一个东西,在企业叫产品,在市场上叫商品。但在现实中,好像无论中外,都更习惯于通称为产品。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只能算是“制造经济”,跨国公司来贴牌,本质上就是把中国的产品商品化。所以,科特勒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生产车间,未来必须进一步成为世界研发车间和世界营销车间。也许,对中国企业来说,商品化才是市场营销的基本任务:品牌化离现实远---起码对中小企业是这样的---而商品化,离它们的现实近了很多。我想演绎的逻辑是“产品---商品---品牌”。
到底该如何定义,仍然在思考中。

      从产品到商品,关键在于价值的塑造。

      商品价值的塑造由两个动作构成:一是转移价值,一是创造价值。

      转移价值构成商品的成本,它包括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生产成本又分为直接成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间接成本:制造费用。经营成本则主要是: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

      所谓“亏本”,指的就是这些费用无法正常收回。

      而“创造价值”,事实上就是创造利润。

      按照营销观念,车间只产生成本,是不可能创造利润的,产品只有使用价值和成本,不存在什么利润。利润只能在营销中产生,存在于商品中。

      那么,从产品到商品,利润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认为利润产生的过程分为两个相互作用的阶段。一个是商品化阶段,一个是信息化阶段。

      如果说产品制造阶段是通过价值转移形成产品的价值基础,那么,商品化阶段则是通过虚拟拔高产品价值。只有它才能反映一个企业创造价值的真实水平。水平低的企业更多地是价值转移(所谓微利经营),水平高的企业才是真正的价值创造(所谓创造高附加值)。微笑曲线反映了这个现实。中国作为“世界生产车间”,更多地是在低水平上通过生产线转移价值,而到中国贴牌的跨国公司,因为掌握着产品研发、核心技术、销售渠道和品牌,则赚取数倍,数十倍于中国企业的高额利润。

在商品化阶段,需要做的工作包括:

      首先,产品定位。通过对产品定位,在同类商品中给该商品一个“地位”。通俗地讲,就是确定它的档次;专业地讲,就是确定其目标顾客。

      产品就像一套毛坏房,而商品则是装修好的房。在对房子装修之前,首先应由设计师在对房子认真研究后,提出既符合房子特点,又符合业主口味的装修方案。而对从产品到商品,这项工作是由营销策划人员完成的。

      这样说,似乎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漏洞。产品是营销策划的产物,怎么会先有产品后有策划呢?事实上,在现实中,产品策划本来就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产品出来前,一个是产品出来后。在产品创意与产品生产之间,是不可能一一对应,没有差异的。要么是比创意方案更好,要么是比创意方案略差。企业必须在样品试制出来后,进行再策划,然后才能大规模上市。况且,本文的主题是抽象地研究产品与商品。这与产品观念、销售观念无关。

      其次,选择渠道。

      不同渠道分销不同档次的产品,不同渠道覆盖不同的目标顾客。这与定位是相辅相成的。

      第三,给产品命名一个品牌。

      它既可以是一个纯粹的产品品牌,也可以越产品,成为一个品类品牌,甚至也可以更上一层楼,成为企业品牌。

      毫无疑问,在为产品命名时,必须充分考虑目标顾客的品味。这样,同时也就兼顾了它一定位与渠道。

      第四,设计包装。

      产品只需要运输包装,而商品需要的是销售包装。“货卖一张皮”,极言了包装对商品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最后,确定产品价格。

      产品定价,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权力。

      说它是一种能力,表现在:企业是否能够根据产品品质、功能、特点、竞争状况、企业推广能力,制定出一个能够顺利实现的,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本质上,这是一种营销智慧。

      说它是一种权利,则表现在:产品定价具有连续性,企业的市场地位与价格历史表现既一种基础,也是一种保障。

      过往的价格水平体现了目标顾客的认知与忠诚度,市场地位则决定了企业与目标顾客讨价还价的资本。一辆宝马车,一个LV包真就能如此昂贵?企业就有那种爱买不买的底气。相反,奇瑞也好,吉利也好,价格首先是手段,然后才是目的。

      当对产品做了这些工作之后,它才能进入市场,并完成了到商品的转变。

      当然,有些产品到商品的转化,就十分简单。比如农副产品,可能简单到仅仅确定一个价格,甚至连价格都是现成的,只需要摆在那里等待顾客挑选而已。而那些品牌化的农副产品,则程序与上述几乎相当。

      从产品到商品,不仅仅是超越产品上升虚拟化的商品。比如目标顾客化、渠道化、包装化、品牌化和价格化,同时,还必须进一步虚拟,进入信息化。

      所谓信息化,就是将具体的商品或者服务,转化为脱离商品或者服务,能够全方位、大面积传播的信息。

      内容涵盖命名(副品牌)、诉求点、文案、电视与平面广告、设计风格、媒体选择等等。

      对价值转移者来说,这些更大程度上会构成新的、更高的费用,而对价值创造者说,则意味着更高的利润。

      对于这个结论,不需要进行更多的论证,因为这些是与高附加值紧密相联的。看看主流媒体,看看国际赛事,它们几乎都被超一流公司所垄断。而在中国被津津乐道的央视“标王”,要么被知名品牌摘取,要么被挑战者占有。

      产品定价是一种能力,一种权力,事实上,从产品到商品也是一种能力,一种权力。这种能力和权利,决定了企业是在经营产品或者是商品。

      低附加值经营者,经营的是产品化商品。浪费着人力、物力和财力,污染着环境,为社会贡献GDP却对社会财富贡献甚微。而高附加值经营者,以高效率利用着社会资源,不仅对GDP贡献巨大,更重要的是对社会财富贡献巨大。

      所以,尽管声音很弱,还是有人呼吁中国企业应该从价值转移到价值创造转变。这种提法与呼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异曲同工,但更接近问题的本质。因为“中国制造”在很大程度是就是价值转移,只有上升到“中国创造”,才能转化为价值创造。

      当我提出从抽象的产品与商品概念解读品牌时,连编辑也疑问重重。长期以来,经济学专业出身的我,一直深切地体认到中国企业直接将产品概念与品牌概念挂钩,忽略了商品概念。把产品当成了价值的基石,把品牌当成了价值的载体。这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忽略了二者转换的媒介。“产品=商品”的简单公式,使得品牌成为空中楼阁。

      价值如何创造?在上面的分析基础上,我们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简单的三段论。

产品制造---价值创造的基石。

      产品制造并非由技术人员、生产人员独立完成的。营销人员根据顾客需求和市场竞争,提出产品创意,并与生产技术人员一起,确定产品研发方案,直至定型产品。即使是产品定型之后,还有一个产品完善和产品创新问题。

      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综合企业所有能力,生产出对企业来说,相对完美的产品。同时,为了这个完美具有市场意义,企业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意能力和制造水平。

      这是随后各项工作的基础。无论企业如何虚拟,都必须在这个基础之上。如果这个基础水平太低,那么,“虚拟”水平越高,离崩盘的距离越短。中国众多“知名品牌”所以兴而复衰,一红就死,问题大概就是出在这里。

商品策划---价值创造的方式。

      这是本文最重要的结论。通常人们更多地是将产品创意、创新当作价值创造的方式。事实上,基于产品的商品策划才是价值创造最基本的方式。

      中国制造的产品,到了跨国公司手里马上价值连城,当然有品牌之功,但那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在于其商品化过程。这个过程上面已经详细论述。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市场推广。推广产品的,强调的是使用价值,而推广商品的强调是价值。让顾客接受一个使用价值,相对容易,让顾客全方位地认同商品价值,就不那么容易,而让顾家接受一个和商品价值对称的价格则难乎其难。

      而产品经营者,推广的就是使用价值,商品经营者推广的正是价值和价格。其必须结果就是,前者用价格卖产品,忽略价值;后者用商品确定价格,强调价值,塑造价值。长此以往积累下来,前者就成为价值转移者,后者就成为价值创造者。

品牌打造---价值创造的升华与固化。

      基于产品并超越产品创造价值的必然逻辑,就是品牌打造。商品与产品一样,无论多么优秀,多么畅销,最终都会枯萎,长青的是品牌。所以,只有让竞争对手望而生畏的品牌,没有让竞争对手望而生畏的产品或者商品。只有让顾客长期忠诚的品牌,没有让顾客长期忠诚的产品或者商品。

      对于本文,我想做的结论是,更多的中国企业是在经营产品,而非商品。正是这个原因,尽管产品的使用价值与跨国公司的同类产品相关无几,而价值却相差甚远。

      至于应该如何完成从商品到品牌的转化,那是另外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路过

鸡蛋
2

鲜花
14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6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回复 史贤龙 2012-3-11 05:11
商品化是经典产品管理的必经阶段。现在区分产品与商品的意义是否必须---尽管确实是有分别的,但从企业角度来看,不是商品的产品本身就是逻辑悖论。不知道是否会让操作者纠结于三个概念的分界?简化为两步是否也是可以的?
回复 王效辉 2012-3-11 21:39
金老师分析的非常对,现实中很多企业就是弄不清这个,产品概念不清楚,导致在销售中处处被动,无法市场产品特色,无法挂钩品牌,难啊
回复 魏长永 2012-3-11 22:17
同意史老师的观点。
产品走出工厂,就是想当然地商品。商品经营的好坏,一是取决于产品在生产阶段是否赋予更多的智慧,二是取决于此商品在本类商品中的营销策划运作。
从商品到品牌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一是商品运作成功而成为品牌,二是商品出生于品牌企业,从而从户口上成为品牌。

得出结论,经营好的产品就是品牌,出身名门的产品也是品牌。纠结于商品概念可能会让缺少经济学理论基础的人疑惑。
回复 金焕民 2012-3-11 22:29
史贤龙: 商品化是经典产品管理的必经阶段。现在区分产品与商品的意义是否必须---尽管确实是有分别的,但从企业角度来看,不是商品的产品本身就是逻辑悖论。不知道是否会让 ...
同样一个东西,在企业叫产品,在市场上叫商品。但在现实中,好像无论中外,都更习惯于通称为产品。也许,产品的商品化,才是营销的根本任务。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只能算是“制造经济”,跨国公司来贴牌,本质上就是把中国的产品商品化。所以,科特勒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生产车间,未来必须进一步成为世界研发车间和世界营销车间。
回复 金焕民 2012-3-11 22:37
史贤龙: 商品化是经典产品管理的必经阶段。现在区分产品与商品的意义是否必须---尽管确实是有分别的,但从企业角度来看,不是商品的产品本身就是逻辑悖论。不知道是否会让 ...
在我的初步思维中,产品是研发和生产部门的成果,商品是营销部门的成果。品牌化离现实远---起码对中小企业是这样的---而商品化,离它们的现实近了很多。我想演绎的逻辑是“产品---商品---品牌”。
到底该如何定义,仍然在思考中。
回复 金焕民 2012-3-11 22:50
魏长永: 同意史老师的观点。
产品走出工厂,就是想当然地商品。商品经营的好坏,一是取决于产品在生产阶段是否赋予更多的智慧,二是取决于此商品在本类商品中的营销策划运 ...
所有企业的产品出了工厂都是商品,但商品有高中低档之分。
而在技术人员那里,产品就是分门别类的技术指标。也许,相同技术指标的产品,在商品里归到了不同档次。
这是问题的关键。
产品反映的是使用价值研发与生产水平;商品反映的是价值创造水平。
我目前从经济学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定义,仍然没有答案。
回复 史贤龙 2012-3-12 00:50
金焕民: 在我的初步思维中,产品是研发和生产部门的成果,商品是营销部门的成果。品牌化离现实远---起码对中小企业是这样的---而商品化,离它们的现实近了很多。我想演绎 ...
我理解,金老师实际上是想用三步骤对应三阶段、甚至三个管理部门,以避免同名异事造成的沟通代码混乱。不知这样能否扭转现在企业约定俗成的二分法沟通语言?改变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或许是一个伟业,或许是徒劳。
不过金老师这个概念梳理是正确而重要的,营销部门的主要工作是产品商品化、及品牌化,产品化是技术与制造、供应部门的主要责任。三者之间需要专业分工,也需要协同。
期待金老师继续阐述这些重要但被忽视的常识。
回复 李兴敏 2012-3-12 01:42
史贤龙: 我理解,金老师实际上是想用三步骤对应三阶段、甚至三个管理部门,以避免同名异事造成的沟通代码混乱。不知这样能否扭转现在企业约定俗成的二分法沟通语言?改变 ...
我觉得我应该把我近一年多来的思考尤其是最近三个月好像打通了的脉络写出来,或许会对两位泰斗前辈有所帮助。哈哈,我这样说是不是太狂,本身下个月都不知道去哪领取失业救济金。
回复 王旭升快刀唐门 2012-3-12 07:49
产品被销售就是商品,否则就是废品
回复 谢锡宙 2012-3-12 09:10
“产品-商品-品牌”从空间和流通渠道来说,产品大多与制造企业联系在一起,比如经销商与厂家业代沟通时会问“你们做的是什么产品?”;商品往往与销售渠道中的经销商关系紧密,比如经销商之间交流最多的是“你卖什么货(商品)?”;品牌经常与消费在绑在一起,消费者之间交流最多的是“你买的是什么牌子(品牌)?”;整个流通渠道就体现在前、中、后企业“做”、经销商“卖”、消费者“买”三个字上,这三个字做好了,产品就成为商品,并升级为品牌。可见品牌不仅仅是制造商的事情,没有三者的完美结合,就没有强大的品牌。
回复 搜索营销工具 2012-3-12 14:11
如果只是为了销售,企业是难以长久的,这样,做品牌就是必然的过程~~
回复 老巴布 2012-3-12 19:42
谢锡宙: “产品-商品-品牌”从空间和流通渠道来说,产品大多与制造企业联系在一起,比如经销商与厂家业代沟通时会问“你们做的是什么产品?”;商品往往与销售渠道中的经 ...
谢老师的总结精辟,产品-企业;商品-贸易;品牌-客户,道出了不同领域看待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也为不同领域的价值创造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赞同“品牌不仅仅是制造商的事情,没有三者完美结合,就没有强大的品牌。”
回复 谢拐点 2012-3-14 21:45
“金老师的文章”加“史老师的点评”与“谢老师的升华”真让学生受益匪浅~!期待新作~
回复 孟谷 2012-3-15 09:46
一个产品还是要靠包装。。包装好,就看起来好。

超级博客http://www.chaojiboke.com
回复 一个老兵 2012-3-21 23:56
目前我们公司正处在这个阶段,金老师的总结给我打开谜团。谢谢!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29 14:52 , Processed in 0.03268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