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柳暗花明又一村 https://www.cmmo.cn/?116365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阅读摘抄与相关感受

热度 2已有 241723 次阅读2011-5-16 16:51 |个人分类:小马读书专题|系统分类:营销人生|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阅读摘抄与相关感受
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最大弱点不是因循守旧,而是模糊、混乱、僵化。这导致中国人不善于思考和学习,创新能力低。

点评:模糊、混乱、僵化。我对模糊有深刻的认识,对僵化这个说法也很赞成,但是对于混乱,却不是很认同。如果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混乱的,那么中国历史上也不可能有那么详细的史书记载历史。这与金克木先生总结的“线性思维”是不太符合的。我感觉这个概念带有一定的情感偏向。

      中国学习西方是实用主义的,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语),而日本学习西方是现实主义的,重点在于“开发民智”,提出的口号是“日本精神,全盘西化”(所谓“脱亚入欧”)。中国只看到西方现有的思想和科技成果,而日本人却想到西方为什么会创造出这些成果的,是用什么方法创造出来的。

点评:依稀记得自己收藏过一篇日本人的文章,就是讲这个“脱亚入欧”的,要找出来了解下背景。

      摘录:福泽谕吉所写的《劝学篇》却要偏激得多。他毫不犹豫地就主张要全面学习西方,特别是制度与思想价值层面,对于日本学习了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福泽谕吉一句话就概括了,他这样劝告国民彻底放弃来自中国的那些道德学说的老朽无用:要知道汉学已经过时。因此,他毫不犹豫就提出了日本需要“脱亚入欧”式的脱胎换骨式的改革。这种差别,是造成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成功,而中国洋务运动及戊戌变法均告失败的内在原因。

        根本的原因是日本人学到了西方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日本人是真正在学习,而中国人只是低效模仿。

点评:都说创新是从模仿开始,我认为模仿已经是一种落后的行为,一种短视的行为,因为当我们模仿之后,已经禁锢了自己的思维。

思考:模仿与创新真的有联系吗?

甲:煤球是白的。
乙:谁说的?
甲:张三、李四都说是白的,某教授、某部长也都说是白的,能有错吗?
众人:哦,原来煤球是白的。

点评:盲目从众,缺乏独立思考,盲目听信权威,是很多人做出错误判断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的思维极缺逻辑性和求证性,缺乏思维工具的运用。
概念模糊是我们中国人致命的思维弱点。
中国传统思维特别依赖于感觉,重视具象的知觉。

点评:上面的三句话很能说明问题,我也曾经思考过关于“概念”的一些问题,但是比较肤浅,可能是发现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中存在着这种缺陷的缘故。对于目前在学习的批判性思维,也是这个道理。

      可知事物与可感事物。。。。这个已确定的命题是永远正确的。。。。只有可知事物才是真实的、完美和永恒的;而可感事物只是表象,是有缺陷和暂时的。--毕达哥拉斯

点评:只有可知事物才有机会深入到本质,才有机会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感性思维,属形象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感性强,理性弱。因此,中国主流思维模式注重直觉体会,粗略地认识思维对象。不追求对感性材料的深层思考和对事物的精确分析,仅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及对事物粗浅和笼统的描述。

点评:在自己以前粗浅的思考中也尝试分析过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现在发现这个“感性思维”的概念可以更好的诠释,对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有了很好的补充。另外我也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在说话或者论述的时候,经常使用的“我感觉”也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而很少说“我发现”。

      我们中国人对事物的认知至今还是停留在带有原始思维的感性认识中,从感性到理性,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还没有一个质的飞跃。

点评:这让我想起那次与网友的争论,对方只能给我一个大概的论述,却无法有着详细的说明,这和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热烈而不带偏见。

点评:只是为了探索科学而产生的热情,往往会因为个人的情感介入导致研究的偏离。

      真正讲来,只有思维才配称为哲学的仪器或工具。--黑格尔

      中国人的旅游仅仅是一种形式,仅表示“我去过那里”、“到此一游”这样一个模糊和僵化的概念。而西方人旅游是为了享受生活,获取知识。

点评:这两句话揭开了我对旅游的困惑。

      形式和内容脱节,理论和实践脱节,道德和行为脱节,内心和话语脱节,甚至发展到这种程度,我们中国的脸和面脱节,脸皮和面子居然不是一回事。

点评:精彩!已经触及了问题本质。

      形而上学的形式逻辑是知性认识,知性认识是形而上学方法的成果,没有知性也就到不了理性。

点评:由此看来,理性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产生了一个怀疑:以前有些人在我面前诉说“形而上学”的时候,他们自己真的理解什么是“形而上学”呢?是想当然的认识呢?还是清醒的认识呢?

      矛盾的运动是绝对的,平衡总是暂时的,平衡矛盾就是为了化解冲突,但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把平衡是为静止的、不动的,没有张力的。这样,平衡就无法适应矛盾的发展,结果是平衡自身被打破了,而我们中国人为了平衡往往掩盖矛盾。结果蕴藏着更大的矛盾与冲突。

点评:只有绝对的运动,没有绝对的静止。似乎是真理。没有绝对的平衡,只有相对的平衡,似乎也是真理。

      恩格斯说:“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他们被正确的认识,必然是一致的。”

问题:什么是正确的认识?什么样的标准才能判定其是正确的?

      思维的混乱必陷入思维的怪圈,思维的怪圈必陷入僵化,思维的讲话又进一步导致概念的进一步僵化。我们中国人的概念本来就模糊,概念的模糊加上概念的僵化,就是我们的思维模式凝固在模糊的状态中,所以我们中国人对所有的东西仅仅关注表面的模糊的形式,不去探求形式里面的内容,形式和内容就会严重脱节。

点评:看到这里,我不得不收回刚才点评中所说的“中国人的思维不很混乱”的断言。只追求表面,不研究内容,是我们的通病,就如同,看到别人做什么赚钱,自己也去跟风的集体非理性,是一个道理。


      我们的思维也变成了一种套路、一种形式,和客观的认识事物分道扬镳。我们总是把我们所知道的概念、观点、感觉、断语、定论不假思索地照搬,盲目地堆砌,来断定眼前出现的事物,离真实性相差太远。

点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思维僵化,盲目跟从。他们几乎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与结论,而是不断的强调:我就是这样的。这其实是一种自大与逃避。

      思维模式是环境和文化造就的,但是,一旦思维模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和习惯就和原来的文化失去了有机联系,文化队思维模式的影响越来越小,反而是思维模式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思维模式开始主宰文化了。

问题:思维模式与文化的关系?

      概念模糊、不证而论、偷换概念、转移话题、滥用类比,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是一种极普遍现象。如果我们冷静地观察一下这种社会现象就能发现:几乎在我们中国人的谈话中不会超过三分钟就会出现我们上面讲的逻辑错误。

点评:反省自己所说过的每一句话,是不是也在犯同样的逻辑错误呢?

      满脑子都是简单易行的理论,凡事都有自圆其说的解释,时常想说服他人没有他们弄不懂的事,人类的命运无一能够超出他们的系统,--罗素

      “辩证法”的滥用,除了给一切事物解释得通的、现存的、不费力气的依据外,还给人们逃避责任找到了借口,我们中国人什么事都要从所谓背景和环境上找依据,这样个人就可以逃避责任。

点评:找客观理由,往往是我们最有力的借口!凡事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人被看做是傻子、呆子,殊不知这样的人可能才是最厉害的人。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观事物的内部的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毛泽东

点评:寻找事物的规律性、普遍性,才有机会推导出事物之间的联系,才有机会推导出阶段性的结果。而这种规律性不是短期之内的反应,而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表现。我们所认识的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着,但只要我们有机会掌握其规律,就有机会抓住事物的某些重要的本质。

     理论联系实际

思考:实际可以是实际存在的或者即将存在的事物的表现,也可以是我们发现这些存在着的真实经历,而理论是什么?理论是不是我们在头脑中所做的思考呢?还是在前人的思考基础上升华的思考呢?

        由于中国人思维的惰性,造成了意识的惰性,进而造成行为上的惰性。这种惰性在工作上表现出来的就是懒惰。

点评:懒惰的根源就是思维的惰性?我认为这个解释是比较合理的。有些人甚至连自己为什么而活都搞不清楚,是很可悲的事情。


      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恩格斯

点评:关于人性这个话题,从古到今已经争论了很久。有人性本善论,有人性本恶论,在我自己的理解,善恶都是自己做的标准,唯有大善才能称之善,人性本善也好,本恶也好,最终都会被历史所掩埋。

        个人私利和他人私利处于平衡而达到和谐的状况才有共同利益,过于倾向个人私利,肯定会打破平衡,产生矛盾,造成人和人之间的不信任和对抗。

点评:我曾经尝试思考过自私这个概念,得出了一个结论是“人人都是在自私的看待他人的自私”,“自私在某种程度上是源于自我保护”,但是却忽视了自私所导致的利益冲突。而利益冲突正是人与人之间不信任的根源之一。

      僵化的方法来源于僵化的思维定势。而僵化的做事方式和方法,必然与实际发生矛盾,进而导致中国人不讲原则。同时,这种僵化的思维定势和僵化的做事方法又导致中国人老以为别人都是按他的想法行事。

点评:这段话让我想起了“我认为、我以为、我感觉”等以自我为中心的自以为是思想,让我理解了那句“我的情况比较特殊”的真实意义。


      中国人在任何场合都不会用极为精确的字眼把类别分得十分清楚。--尼斯贝特

点评:这确实是我们说话的一种通病!基本没有精确可言,甚至连精确的概念都是似是而非。

      经验并不是智慧的结晶,因为有经验的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点评:这与我的观点基本一致的,只有将经验升华到理论高度,就是这些经验存在什么样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对我们所要开始的工作存在什么样的指导意义,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理论。但是很多人根本不清楚什么是理论,在他们眼中,言论就可以是理论,我认为这是很不科学的见解。

      所有的工具中最伟大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工具是器中之大器。--怀特海

点评:如果我们用来认识世界和思考世界的思维工具都存在偏差的话,我们所得到的结论能正确?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仅仅从一点或一个侧面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比较就应进行全面比较。

点评:想要全面比较,需要的是全面的认识,但是全面的认识,基本也都是相对全面的认识。这不是不就是不确定论呢?

      科技的创新,其实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形象思维是认识事物具体表象的基础,抽象思维是揭示事物内在、不可见规律的工具。

点评: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想比较,能够更清楚的了解抽象思维的本质。

     没有浪漫的冒险,至多你只能你只能得到缺乏创新的死板的知识,而最坏的情况则是你轻视概念——根本无知识可言。--怀特海

点评:自从理解了知识的一些侧面之后,发觉对于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是一个关键问题。死知识是无法创造价值的,只能作为炫耀的资本,是非常肤浅的行为。

        兴趣是专注和颖悟的先决条件。--怀特海

点评:对于学习,除了要知道为什么学习,还要培养学习的兴趣,只有依靠兴趣,才有机会获得持续的动力。

    空泛无益的知识是微不足道的,实际上是有害的。知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应用,在于人们对它的积极的掌握,即存在于智慧之中。--怀特海、

点评:知识如果不应用,而知识用来堆积的话,也是会在大脑里腐败的,最终导致的就是思维的僵化。

        文化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支离破碎的信息或知识与文化毫不相干。一个人仅仅见多识广,他不过是这个世界上最误用而令人讨厌的人。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自我发展才是有价值的智力发展。

点评:中国人的实用主义,最终物质无限制发展而精神陷入贫乏,没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自己的人生是什么样的,甚至连思考本身是什么样的过程都不了解,这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一个人只要有了基础理论,学会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就能够熟练掌握需要的知识并能提升,这样才能有首创精神。

点评:对于自己目前所拥有的“基础理论”要有一个怀疑、分辨、加深、强化的过程,要真正明白知识的概念与其代表的重要意义,才有机会形成科学的,独立的思维模式,才有了解自己,得到提升。

    学习的人通过逻辑学所获得的教养,在于训练思维,使人在头脑中得到真正纯粹的思想,因为这门科学乃是思维的思维。--黑格尔

点评:对于“思维”本身的思维,我们几乎是没有关注到的,用不假思索这个词来形容我们的思维是再贴切不过了。对于我们心中所闪过的念头,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些念头的由来呢?还是直接就认为这些念头就是自己发自内心的一种需求呢?还是因为环境所影响呢?

    逻辑学似乎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类,所以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一门科学,而是处理问题的一种普遍方法,对科学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它为识别和证明提供标准,应该被视为影响科学研究的工具或手段。亚里士多德在谈到逻辑时所使用的希腊语“工具论”正说明了这一点。--罗素

点评:从上面的话语可以得出,逻辑学是处理问题的一种普遍方法,因为它所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是一个发现这些规律的最有力的工具。

2011-05-11 全书完

     后记:这本书是去年才出版的,我一年之后就能看到,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从作者的解说中我逐渐明白了中国人思维的一些本质的东西。就如同自己一直倡导的那样,我们需要求真,而这本书就是一本积极求真的书。是值得阅读,值得思考的书。至此为止,我感谢让我看到这本书的朋友,我把这本书也分享给了我的一些朋友,希望他们也能从中间得到一些启发。

小马首发于网上读书园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1-05-16

路过

鸡蛋

鲜花
2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包强盛 2011-5-16 20:00
本书正如文中提到的,让人忍不住读下去,甚至有种拿笔圈点的冲动。感谢您,感谢这本书。
回复 马亮亮 2011-5-17 07:50
包强盛: 本书正如文中提到的,让人忍不住读下去,甚至有种拿笔圈点的冲动。感谢您,感谢这本书。
好东西是需要分享的,呵呵,不用客气!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4-29 04:06 , Processed in 0.0294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