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刘国华612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1609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商品何时变成了符号?

已有 144264 次阅读2010-8-11 20:44 |个人分类:商业新知|系统分类:市场评论|

       艾瑞咨询集团和MSN中文网最近联合组织了一次调查《2009年中国白领理财调查研究报告》,发现90%的白领网民购买过奢侈品,其中比例最高的是拥有2-3件,其次是4-5件,两项合计占比超过60%。而只买过1件奢侈品的只有7.7%,百分比仅为“拥有10件以上”的一半。谈到消费动机,女白领普遍认为,购买奢侈品是因为工作辛苦而用来犒赏自己;而男性则更认可知名品牌的品质保证以及其代表的身份象征含义。
                 
 
     实际上,除了奢侈品外,消费者对很多其他的商品的考虑,功能性关注也越来越居于次要的地位,而把商品或品牌能带给他们的象征意义提到了首要考虑的位置。换句话说,商品越来越变成人们挂在外面的一种符号,以取得社会认同、身份认证,成为进入某个交流圈的通行证。我听一个做生意的朋友讲过一个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他以前用联通的号,觉得也挺好,话费便宜,通话质量也改进了,不亚于移动。但是后来在与别人谈生意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对他的生意能力、公司能力都表示怀疑。他一直不知道原因。后来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别人一看他名片上印的是联通的号,就天然地把他归于小气、没钱、没实力的一类企业去了,不愿意和他做生意。我朋友知道后,哭笑不得,最后只得改用了移动的号了。这种联通品牌带给人的符号联想,导致身份认同受到质疑,值得令人深思。

   

    什么时候符号具有了如此魅力?下面我们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一点,商品要成为符号,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人们已经在处在丰衣足食的经济背景下,不再迫于基本生存需求而进行功能性消费,而是转而心有余力地追求“非必要”性欲望,进行情感性消费。于是,企业作为商品的提供方,开始为应对此经济背景而对商品新型符号化改造,以增添其与同类产品有区别的商品价值。这种差异化的产品/服务策略,最终导致了商品符号化现象的产生。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在改革开放以前,绝大数的人对商品的选择还只能停留的对其功能性的考虑,甚至没有选择的权利。从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改革开放的浪潮正式来临,工业技术得到蓬勃发展。工厂的机器飞速运转,商品被大量生产出来,形成了民众普遍丰衣足食的社会背景。这个时候,大多数的家庭都已拥有充足的生活必需品,开始考虑如何使得自己的消费与别人不一样、区别于其他人的问题。

 

     换句话说,民间产生了对商品进行符号化改造的社会需求。

 

     与此同时,从企业供给方来看。一些企业开始生产的规格化、标准化的生活必需品面临市场饱和、生产过剩的问题,存货、滞销等问题大量出现。为了让超量生产的物质能够顺利进入消费市场,中国企业开始上个世纪末面临西方在二战后同样面临的“福特主义”(大量制造规格化生产的非个性商品而造成市场饱和的现象)。于是也进入了所谓的“后福特主义”,企业纷纷开始根据客人的个性需求设计个性商品,使不同的商品形式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商品设计开始弹性多变,并在媒体传播中有意赋予不同商品个性化的品位和符号象征,以谋求本企业产品与其他企业产品不一样,获得市场销量。

  

    另外,企业为防止市场饱和问题,开始不断变换花样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人的欲望往往都是无限的,在商业体系的促进下,人们从早期所谓“勤劳致富”、“勤俭持家”的作风开始摇身一变,成为不断追求欲望的消费达人,甚至是“花今天的钱,园明天的梦”的消费狂人。在此过程中,企业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完成他们生产力过程、而社会消费力不足的顺利转换。企业刺激消费欲望的基本手段,就是赋予商品深层的符号意义。

 

    于是,符号化供给方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这样,在丰衣足食的历史背景下,促使了商品的存在形式产生了符号化的革命性变化。正如法国哲学家Baudrillard说的:在消费社会中,所有的物品都必须成为符号才能被消费,才能透过其表意模式(mod of signification)进行意义传递、主客体沟通、社会关系界定与文化氛围营造的功能,消费对象不再只是原始的“物”,而是一种意义、关系与文化的符号消费。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5-14 07:49 , Processed in 0.02831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