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张高岭101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1511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营销人的酒该怎么喝

已有 60836 次阅读2009-8-22 09:38 |个人分类:实战感言|系统分类:营销人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这其中,酒文化堪称中华文化之缩影,独树一帜,源远流长。从“葡萄美酒夜光杯”到“煮酒论英雄”再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几乎可以说,酒,是华夏文明的标签,是历史的介质。

据统计,中国人一年要喝掉若干个西湖……

笔者是一支地地道道的“烟枪”。对香烟有独到的概括与理解:烟,是友谊的桥梁,寂寞的伴侣,思想的源泉,(个人)财政的的漏洞,(国家)税收的支柱,健康的杀手……每每谈及至此,必引来周围亲朋之“笑赞”。然而,笔者同时也嗜爱啤酒,然而对于酒,就没有如对香烟这般,有如此形象之描述。究其因,是因为,中华酒文化,委实博大精深,不敢妄言……

所以,就缩小范围,我们尚且斗胆来谈谈营销人的酒文化。营销人与酒的关系不可谓不密切。客户交流常常离不开酒,团队聚会离不开酒,社会公关更离不开酒,诸多“应酬”离不开酒……应该说,在营销人的工作与生活中,酒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也是交流感情与沟通工作的日常媒介。但是,在笔者的亲身经历与观察中发现,能把酒喝出文化来的营销人还真的不多见!

饮酒本身就是文化。而作为营销人,本身就肩负着传播塑造企业文化、品牌文化、产品文化和团队文化的使命。当两个文化碰撞到一起时,就必然形成了营销人自己的酒文化。而这种酒文化反过来又成为企业文化、团队文化和营销人文化的注脚。那么,营销人究竟该如何塑造自己的酒文化,又该塑造什么样的酒文化呢?

首先,营销人必须熟悉酒的商务礼仪。先从笔者踏入社会的第一次“酒宴”说起。我的第一次酒宴是从山东济南开始的。第一次参加酒宴,对于酒席文化,当时的我实在是一无所知。但我想,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酒席之间必然是有诸多讲究的。首先是坐席,必定是有次序的。可怎么办呢?身为一个大学生,而且初来乍到,怎么好意思问别人呢?于是乎,我就想了一个最笨的办法:在洗手间里磨噌——最后一个落坐,剩下的那个位置肯定就是我的!实践证明:这还真的是个聪明的“笨办法”。通过席间对在坐的各位身份的甄别,我也就明白了在山东酒席场上一般的座次规律。后来,参加了正规的商务礼仪培训,就更是了然于胸了。

既然谈到山东的酒文化了,就不能不多谈一点。走过全国各地,唯数山东酒文化最浓厚最严格。山东人豪爽耿直,同样体现在喝酒上。但逢有贵客,必热情款待。所谓“宁伤身体,不伤感情”,很多时候真的是让人盛情难却。而且,敬酒时必有“说法”——祝酒词。再就是严格。首先体现在座次。山东人的-全球品牌网-酒席座次和国际标准是完全接轨的。主陪右手是主宾,左手是二宾。副陪在主陪的对面,副陪两侧是三宾和四宾。中间位置则是随意落坐的。其次,是敬酒的顺序。先是由主陪敬大家三杯,期间主副陪都要不断地为两侧的宾客“添菜”,这便是所谓“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然后是副陪敬大家三杯(或少);接下来是主副陪单独依次敬宾客酒。只有主副陪都单独敬酒结束了,宾客方可以回敬。第三是“启菜”的顺序。每当一道菜上来时,服务员必须将这道菜转至主宾的位置,(严格意义上讲)只有在主宾动了第一筷后,其他人方可动筷吃这道菜——特别是主菜(一般是鱼,鱼头一定是指向主宾的)。

尽管各地的酒文化各有讲究与不同,但只要是熟悉和了解了山东的酒文化,对于营销人来说,走到全国各地应该都没什么可以怕的了。特别是作为营销人——商务人士。

其次,酒席间谈论什么,交流什么,才是营销人酒文化的真正内涵。现实中最常见的情景,是不顾及场合,不顾及是否有女士在场,黄段子满天飞,从头到尾都“很黄很暴力”。笔者认为,所谓“段子”并不是完全不可以讲,如果恰到好处,也会很好地调节酒场气氛,但关键是必须讲究场合,把握分寸,不能把讲段子作为酒席交流的主题。相反,营销人酒席之间的交流应该围绕着时下的社会热点、企业文化以及营销案例等话题展开。如果是你是请客的主人,那么就自然担当了调控气愤的任务。既不能让大家冷场,也不能让大家各说各话,总要找出几个能够让大家都有话说的主题来。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全球品牌网-是主人发言,一定不要太长,把其他人完全当作了听众,要留给大家插话的空间,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即使是并不重要的客人(比如可能是客人的司机——在政务以及非常正式的商务酒席上司机一般是不能上桌的),也不能冷落。反言之,如果你既不是主人也不是主客,也不要一言不发,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你可以用一句与众不同的祝酒词来表达自己的个性:“祝大家‘大事顺心,小事如意’(如果是万事如意就没有这个效果了)”,这一句见缝插针的话,就会很“出彩”!可能就这一句话,让大家就都记住了你。

笔者经常会在酒席上讲一个演绎的酒故事。

传说杜康是古时候看仓库的一个粮官。有一次,遇连续下雨。盛粮的草垛流出了一种汁液。杜康一尝:酸酸涩涩的……他就想:如果把这种汁液能做成一种能喝的东西,岂不美哉?于是杜康就去求仙拜道。终得高人指点:在某年某月某日的酉时,于某地采集三个人的三滴血来……再经什么工序,即可成佳酿!于是,杜康照办。于指定的某日酉时来到了特定的地点。等了一会,过来一位教书先生,杜康上前讲明来由,取得了教书先生的第一滴血。又过了一阵,过来一位骑着高头大马的武士,武士非常爽快地给了杜康第二滴酒。可眼看酉时将过,迟迟不见第三个人来!心疾如焚时……却看到不远处的树底下躺着一个乞丐。杜康也就只好退而求其次。终于按仙人的要求取得了三滴血,“研发”出了一种佳酿,并取名为“酒”:三个人的三“滴”血(即酒字的“三点水”),又是在酉时取得,合起来正好为“酒”。

喝了酒为什么会脸红呢?因为“酒”中有三滴“血”。而喝酒也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家非常文雅,相互祝福,竭尽良言——因为第一滴血是“教书先生”的血;第二个阶段,大家都放下了斯文,猜拳喝令,狂饮不止——因为第二滴血是“武士”之血。第三阶段,终于有人不胜酒力,瘫坐在了地上……

尽管这仅仅是个杜撰的故事,但在酒席间讲来,颇有意味。这个故事也引出了营销人酒文化的另一个层次——

第三、喝酒必须掌控阶段,把握尺度。就调节气愤,作为沟通的桥梁而言,酒确实有无法替代的功效,因而可以说是沟通的“生产力”。借助酒,团队的沟通、客户的沟通会起到很多独特的作用。平时不敢于表达的可能借助一点酒力就敢说了,平时的矛盾也可以在觥筹交错之间化解了……酒可以融洽关系,可以加深了解,可以提升士气。然而,任何事情都是物极必反。诚如恩格斯所说:“电可以酿成雷击,也可以驯化为生产力”。酒亦然。酒也可以“酿成雷击”!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把它驯化为“生产力”。一旦过度,必然危害健康,影响工作,造成各种安全隐患……而且极容易失去理性与原则,随意承诺,造成业务和工作误会!

所以,作为与酒结缘的营销人,要理性,要掌握饮酒的规律:酒可以驯化为生产力,也可以酿成雷击!而我们应该做的是,避免和杜绝酿成雷击,把它驯化为生产力!这,也是营销人应该具备的一种营销能力。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回复 杨承平 2009-8-22 09:53
写得好!
回复 刘延军 2009-8-22 11:01
为老乡加油
回复 张高岭101 2009-8-22 12:05
你老家是周口那里的呀?
回复 单青节 2009-8-24 09:50
支持!
回复 野瞎鸡 2009-8-29 14:27
ok!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17 11:22 , Processed in 0.0300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