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返回首页

吴昀烨的个人空间 https://www.cmmo.cn/?106930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汉中绿茶的“汉中”之困

已有 50439 次阅读2009-9-24 22:27

汉中绿茶的“汉中”之困
        
    在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将汉中20多个品牌的茶叶种类整合为一个品牌之后,政府要面对的,是更多、更大的难题、更细致的工作以及更长远的规划。
    一场更换门头标志的行动今年3月份在汉中一些企业和商铺间紧 ...
    2009年春茶,署茶{铁观音}已经大量上市,欢迎新老客户来电选购! 
    铁观音原产地自销坚持利润8%批发价质量第一保证!
    如果您是第一次跟我们合作,为了让您先了解我们的茶叶品质,您可以选择几个不同档次,
    不同价位的茶叶,各先买一些我们的产品,我们通过快递或物流送货上门,方便快捷
    去跟您在当地市场买的茶叶品尝鉴定一下,做个质量和价格的对比,
    就能够明显发现到原产地质量和价格的优势,我们做茶叶生意,要的是长期的合作客户,要求诚信第一,质量保证!
    给外省客户价格优势,更给您优良品质,让您有一定的利润空间!最终达到合作双赢目的!
    在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将汉中20多个品牌的茶叶种类整合为一个品牌之后,政府要面对的,是更多、更大的难题、更细致的工作以及更长远的规划。
    一场更换门头标志的行动今年3月份在汉中一些企业和商铺间紧张进行。
    按照政府的计划,汉中市所有的茶叶种类定点生产企业及经营门店,都必须更换悬挂“汉中仙毫”统一门头标志。在今年的新茶上市前――也就是清明节前后,这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这项行动源于汉中市政府从2005年就已启动的茶叶种类品牌整合工作,这项工作对汉中茶叶实行“统一品名、统一标准、统一评估、统一包装、统一宣传”。几年努力最明显的结果,是将汉中茶叶由以前的20多个品牌全部整合为“汉中仙毫”一个品牌。
    很明显,这只是整合工作的一个“表面”。如何在统一品名、统一包装之后确保茶叶质量,也就是统一标准和统一评估,才是整合的核心。同样不用质疑的是,整合工作也只是汉中茶叶发展的起步而已。之后的路怎么走,才是关键所在。
    2008年3月,百度汉中吧内一篇关于将乌龙、龙井作为汉中茶叶重点发展品种的帖子引起了较大的争议。
    经查找,这篇帖子的作者邱轩洛,是西乡县主管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的副县长。西乡的茶叶产量,占到汉中市茶叶总产量的50%左右。“帖子的内容,也是我之前向汉中市政协会议提交的提案。”近日,在汉中市一家茶楼里,邱轩洛说。
    他的观点是,不去与蔬菜、粮油种植相互争地且要茶叶产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唯一的办法也只有提高单产水平。“经过有关专家分析,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汉中茶叶单产水平低,除了土壤、气候原因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夏秋茶收采利用率极低。”邱轩洛说。
    需要解释的是,汉中绿茶是凉性茶,主要是用春季的嫩芽制作。而乌龙、普洱是温性茶,经过发酵、半发酵制成。在南方茶中,夏秋“老叶”基本都被制成发酵、半发酵茶,如乌龙、铁观音茶叶等,从而提高了单产水平。汉中在用春季嫩芽制造绿茶之后,也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夏秋的“老叶”制作乌龙,“以期在不增加一亩茶园的情况下,让我市的茶叶总产增加3-5倍”。
    何况,有一个事实可以支撑这个观点。2008年更早一些时候,位于西乡的一家绿茶公司成功开发出了陕南安溪乌龙茶,并且已经通过了国家级鉴定。其所用的原料,正是现有茶园的夏秋“老叶”。
    更何况,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凉性茶的饮用面将越来越窄,温性茶的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邱轩洛说,汉中开发的乌龙、龙井茶,应是一种南北茶文化的结晶物,其“市场想象空间非常之大”。
    然而,在这篇帖子发出的10个小时之后,网上出现了“这纯属无稽之谈,甚至可笑”的声音。这种观点认为:汉中茶叶现在的当家品种属于小叶种茶树,根本不适合做安溪乌龙茶。而龙井茶和汉中茶同属于绿茶,汉中茶在内在质量上已经完全超过龙井。因此,汉中茶叶必须走自己的路,体现自己的特色。
        更激烈的观点认为,这完全是要搞乌龙的山寨版,太丢人。
        于是邱轩洛试图让所有人明白,乌龙只是一个茶的品种,并不是一个品牌,不会涉及到侵权。
        你来我往几个回合,胜负未分。
        只是,邱轩洛的这个提案提交上去之后,石沉大海。
        绿茶之惑
        关于汉中茶叶如何发展的争论,在网上频繁出现,关于发展乌龙的讨论,只是比较深入、精辟的一次。
        尽管观点不同,但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汉中绿茶正面临着一种困惑。
        邱轩洛说,早在2002年,他还在市统计局工作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做农村统计工作,接触到的关于茶叶的数据就让他在脑子里对汉中茶叶画了个大问号。
        而去年的一次经历为他这个问号作了一个有些残酷的佐证。
        奥运会期间,邱轩洛到北京出差,临时决定去拜访一位朋友,于是他想在北京买汉中绿茶作为礼物,可惜几乎跑遍了北京城,他也没有找到一斤陕西茶叶。相反,他总是要面对售货员“陕西还有茶?”的反问。最后,他总算在陕西驻京办事处找到了汉中茶叶。
        “我们的茶叶影响力太有限了,更不用提能占多大市场份额。”邱轩洛说。
        事实上,记者从汉中市茶产业办公室了解到的数据是,2008年汉中茶叶产量为1.026万吨,中国茶叶总产量约为110万吨,就是说,汉中茶叶在全国茶叶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连1%都不到。
        在记者大范围采访中,很多老百姓及不少政府官员都有和邱轩洛相似的遭遇。
        汉中市主管农业的副市长郑宗林3月16日对记者提到,当年汉中茶叶首次亮相首都北京时,很多人都很吃惊于陕西竟然还有茶叶,包括国家有关部委的人员。
        汉中市民完全可以将这样的事情当做笑话来讲,只是这个笑话背后躲着的是悲凉。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汉中绿茶多次在国内外名茶评比中荣获大奖。比如,2008年,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获得5个金奖、3个银奖;西安首届茶叶博览会暨中国西部地区春季订货会上,获9个金奖、2个银奖,受奖率居全国8个参评省之首。
        这就好像是一部制作精良的文艺影片,横扫各大电影节多项大奖,但普通老百姓却没多少人愿意去看它,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来得最为实在的票房上不尽如人意。
        更贴近现实一点说,省会西安的茶楼在近两年才断断续续出现“午子仙毫”等汉中绿茶,但却没多少人愿意去点它。
        曾经贵为几朝贡茶、如今依然质量优良的汉中绿茶,怎么会走到这样的地步?
        尽管对此问题有各种观点,但一个共同认可的主要原因是:因品牌多、乱、杂而导致的竞争力问题。
        整合之路
        准确地说,汉中市政府对于茶叶的整合工作开始于1998年。
        汉中共十县一区,有八个县种植茶叶。自从上世纪80年代汉中第一个名茶“秦巴雾毫”在镇巴县研制成功后,“午子仙毫”、“定军茗眉”等相继问世,茶叶品牌众多。于是政府开始对这些品牌进行整合。
        可惜的是,这次整合因各种原因无果而终。
        到2005年,这种局面进一步“恶化”。虽然此时汉中茶叶的产量早已居全省乃至西北第一,但品牌也达到了20余种,甚至一些乡镇都有自己的茶叶品牌。
        这就好像四面开花,却无一枝有足够的营养结果。汉中茶叶品牌的过多过滥,已经严重影响到品牌的规模、社会知名度及认可度。
        在这一年的12月,汉中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茶叶品名(牌)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实行“五统一,一加强”,即统一品名、统一标准、统一评估、统一包装、统一宣传,加强监管。汉中的茶叶品牌由20多个整合到“午子仙毫”、“定军茗眉”、“宁强雀舌”三个品牌。
        2007年12月,“汉中仙毫”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汉中的茶叶品牌最终整合到这一个品牌。
        “汉中的茶叶制作机械来自同一个茶叶专卖店:0595-26081199或13960431918苏先生,技术来自同一位专家。因此,这种整合并不是把不相干的捏合在一起,而是合并同类项。”副市长郑宗林说。
        汉中茶叶以前向外伸出的一根根指头,被握成了一个拳头。
        而“汉中仙毫”的质量,则决定了这个拳头击出的力度。
        2008年,汉中市茶业协会对“汉中仙毫”实行定点产销企业资格认定。具体步骤为,茶叶产销企业自主申报“汉中仙毫”品牌的定点产销资格,由所在县农业(茶叶)局组成专家评审组,依据市上统一制定的“汉中仙毫”生产、经营企业资质认定标准进行考察评估,提出评审意见,经县农业(茶叶)局审核签注意见后报市上审批。市茶叶发展协调委员会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统一发文授予“汉中仙毫”使用权。
        目前全汉中市共认定226个定点生产企业、112个定点经营企业。
        3月下旬开始,汉中市、县农业(茶叶)局、茶叶办、协会等部门对茶叶市场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专项检查整治,确保“汉中仙毫”品牌市场占有率不断地提升。
        规划“试验”
        产量,是汉中茶叶面临的另一个严峻的问题,也是其面临尴尬的一个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不是宣传得不够,是量 不够。”郑宗林在提到汉中茶叶的知名度问题时说。品牌整合之后,产量成为政府努力的主要方向。
        很明显,没有足够的茶叶投放到市场,市场占有率是不可能上升的。在“质”稳定的基础 上,“量”将是“汉中仙毫”这只拳头出击的后盾。
        大约在2007年10月,汉中市政府出台《60万亩高产密植生态茶园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期到2012年建成60万亩高产密植生态茶园,年产茶叶6万吨,实现产值60亿元。
        60万亩被解释为:淘汰15万亩作退茶还林处理,培育10万亩丰产示范园,低改30万亩,新建2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
        也就是说,政府的《规划》,更多是以提高单产水平而不是种植面积来提高茶叶量。
        从这点来看,虽然“提高单产水平”这个目的相同,但政府并不认可邱轩洛前面提到的“在汉中发展乌龙”的思路。“没有区域性,也就没有世界性。在汉中发展乌龙,会让汉中茶叶品牌丧失区域性。”汉中市茶叶办公室的人员说。
        在距离西乡县约10公里的地方,公路边立着一块很大的宣传牌,介绍的是枣元湖东裕生态茶园的基本情况。这,是《规划》出台后汉中建立起来的第一个生态茶园,被认为是《规划》的“试验田”。
        《规划》的成效会如何,分析这个茶园就可见一斑。
        在路边那块大宣传牌的下面,是一大片刚生长了几个月的茶树。这些不起眼、还没有郁郁葱葱的茶树,大概可以看做是汉中茶叶的希望。
        “这些茶树都是选用了良种种苗,利用速生密植栽培技术。”陕西东裕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为国说。速生密植栽培技术在日本、肯尼亚、斯里兰卡等茶叶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普遍被采用,我国江浙等茶区也在逐步推广。这种技术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茶叶的单产水平。
简单说,这片茶树的单产水平,与汉中茶叶规划之后的单产水平之间,是个等号。
        数据显示,这片茶叶的单产水平将比汉中现在的水平提高至少50%。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成就。
        但不得不提到的一个现实问题是,目前,汉中茶叶的单产水平只有南方茶叶的1/5。“50%”只是将“1/5”这个差距缩小了一些而已。因为汉中的绿茶只采春天的嫩芽,而南方的乌龙等大多采的是“大叶”,这个现实决定了也许汉中的单产水平跟南方的差距总是存在。
        争地之虑
        尽管《规划》更多是从提高单产水平考虑,但种植面积要扩大,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而这,必然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茶叶种植与蔬菜、粮油相互争地。
        邱轩洛说,在汉中现有的56万亩茶园中,坡度25度以上的宜植茶园耕地资源已基本被茶园占尽。目前,西乡、勉县的部分丘陵乡镇,为了提高茶叶产量,在小川坝区的常用耕地上也在种植茶叶了。
        邱轩洛以西乡县这个产茶大县为例说,西乡现有耕地总资源45.82万亩,茶园22万亩,而西乡40.66万人的吃饭问题要求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粮食播种面积。因此,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的事实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
        如果事实确实如此,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这个问题不存在。90%的茶叶都不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副市长郑宗林停顿了一会,补充说,“即使将来占一小部分耕地,也是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是允许的。”
        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看,这个问题目前已经存在。而枣元湖东裕生态茶园已经在试图为这个问题找到答案。
        据介绍,茶园由周边500余亩企业生态茶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50亩科技示范茶园和公司正在建设的350亩核心区共同组成。这个千亩茶园在发展中已经遇到这样的问题,并采用了租赁的方式铁观音茶叶店批发:13960431918苏先生,价格大约为每亩耕地每年费用800元左右。
        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茶园面积的进一步扩大,争地的问题也会进一步突出。如果不及早面对,也许,这将成为《规划》实施过程中一个比较大的障碍。本报记者卫晓宁文/图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收藏 邀请 举报 分享到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4-6-2 09:23 , Processed in 0.02761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